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常識問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,妙有不礙真空。怎麼講?

  答:因爲是真空,所以不礙妙有,否則就是頑空。因爲是妙有,所以不礙真空, 否則便是妄有。真空是體,妙有是用,體用不二,空有圓融。

  八十二問:度無量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如何講?

  答:菩薩雖弘法說教,度無量衆生,但是心中並不執著我是能度,衆生是所度; 也不執著于所說的法。否則諸相未空,妄心未降,豈得名爲菩薩。

  八十叁問:衆生者,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是什麼意思?

  答:所謂衆生者,是衆緣和合所生。緣生則性空,並無實際存在,故說“非衆 生”。但不無衆生之假相,所以可假名叫“衆生”。

  八十四問:何謂“無住生心”?

  答:對現前六塵境界心不住著,過而不留,不受汙染,叫“無住”;妄既不住, 湛寂靈明之心,自然顯露,叫“生心”。“無住”即真空,“生心”即妙有。

  八十五問:佛教“以戒爲師”,爲什麼?

  答:學佛不離戒、定、慧叁學。因戒生定,因定生慧。無上智慧,必由定發;無 漏大定,必由戒生。戒是“叁學”的基礎。

  八十六問:什麼叫“我執”、“法執”?爲什麼要破除“我執”、“法執”?

  答:所謂“我執”,是對虛幻不實、五蘊和合的身心,固執是能自在主宰的實 我;由于本來無我中,妄生執著,處處以我爲中心,便産生了種種煩惱。“法執”是 固執一切諸法,以爲實有,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。所謂“諸 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”由于執著于“我”,便成煩惱障,招感六道流轉的分段生 死。由于執著于“法”,便成所知障,招感叁界的變易生死。所以學佛就是要化除這 二種執著。

  八十七問: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怎麼講?

  答:一切衆生由于受貪嗔癡等煩惱驅使,以致狂妄心識,紛馳不停,如能歇下狂 心,那麼菩提妙心,當下現前。

  八十八問:“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”是什麼意思?

  答:凡夫不知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以幻爲真,所以不能舍離種種煩惱。如 果知是幻化不實,不取不舍,便能逐步歇下。應知道這個“知幻”的“知”字是“證 知”,而不是“解知”,因爲“解知”仍屬意識分別範圍,不能産生“知幻即離”的力 量。若能離幻,當下便是圓覺了。

  八十九問:迷是衆生,悟了即成佛,怎麼講?

  答:以妄想爲真實,迷妄顛倒,不知不覺,便成六道流轉的衆生。明悟自性本 空,寂然不動,而能隨緣起用,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。

  九十問:什麼叫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?

  答:“見惑”可分爲“五利使”和“五鈍使”。五利使就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 取見(固執自身的惡見等,以爲最勝)、戒禁取見(固執不合理的禁戒等,以爲最勝)。五 鈍使就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五種。利使好像刀口,鈍使好像刀背,利使的造業,是 與鈍使分不開的。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見道位,這利、鈍十使(五見與“疑”,叫作“親 迷之惑”;依于五見等所起的貪、癡、慢,叫“疏迷之惑”)便同時斷盡。因爲這十使 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,故簡稱“見惑”。至于依于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 叁毒——貪、嗔、癡和慢,是小乘修道位進一步思維與修習真理,漸斷的惑,簡稱 “思惑”。“見思惑”是粗惑,叫“煩惱障”,能招致叁界內的分段生死。“塵沙惑”和 “無明惑”是細惑,叫“所知障”,能招致叁界外的變易生死,又前叁種也叫枝末無 明,後一種也叫根本無明。

  九十一問:叁毒是什麼?如何消滅叁毒?

  答:叁毒就是貪、嗔、癡,在六種根本煩惱中,這叁種力量特強,故稱“叁毒”。 依照當機之法,努力實踐,並常與自己習氣鬥爭,就像經上所示:“譬如一人與萬人 戰”,就可以使習氣逐步轉化。所謂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。”

  九十二問:爲什麼佛教特別強調因果?

  答:因果是事物的發展規律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如是因必得如是果。佛法認 爲世出世間一切都不離因果法則。

  九十叁問:爲什麼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?

  答:凡所作之因,遲早必然得果,只是時間問題。菩薩智慧明朗,爲了怕得惡 果,預先斷除惡因。衆生迷昧,不信因果。但不斷除惡因,惡果終是難免的。

  九十四問:有些人做壞事還享福,做好事的人不順利。爲什麼?

  答:按照佛法所說的因果報應,必須結合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來觀察、分析。 偈曰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”

  九十五問:爲什麼說“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”?

  答: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。我們發“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”之心,目的是爲了成 就無上菩提。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爲歸,雖修善法,得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業受報,這 不正是爲魔作事業?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故修行人時時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!

  九十六問:“菩提爲因,大悲爲根,方便爲究竟。”怎樣講?

  答:我們學習佛法,應該以成就無上菩提爲正因,種下成佛的種子,發同體大 悲、救度一切衆生之心,作爲根本。《華嚴經》說: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 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”又須以善巧方便,對機施法,使一切衆生能獲得真實利益,究 竟圓滿無上菩提。

  九十七問:什麼是大慈大悲?

  答:給一切衆生以歡樂叫大慈;拔一切衆生的痛苦,叫大悲。

  九十八問: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怎麼講?

  答:諸佛雖予一切衆生以歡樂但離一切取舍分別,心無所緣,叫無緣大慈。諸佛 如實了知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,真如法身畢竟平等,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,叫同 體大悲。

  九十九問:什麼叫“叁輪體空”?

  答:如在財布施時,不執著能布施的我,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財物。法布 施也這樣,不執著有能說的“我相”,有聽法的“人相”,以及有所說的“法相”,這 都叫叁體輪空。因爲對于這叁個方面,都空無所著。《金剛經》說:“若菩薩不住相 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

  一○○問:什麼叫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?是什麼意思?

  答:這是從教理上說明修行的階段和位次。其中十信是修“觀行”的位次,信常 住真心的理體,並無疑惑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是離真如不遠的“相似”位次,也叫 “叁賢位”。其中十住是已斷見思惑和叁界內的塵沙惑(不能知叁界內凡夫的病與應施 的藥,叫界內塵沙惑)。十行是已斷叁界外的塵沙惑(不能知叁界外叁乘人的病與應施 的藥,叫界外塵沙惑)。十回向伏無明惑。十地也叫十聖位,能破無明,見佛性,證到 的人都是法身大士。以上是從“別教”立論,經過“等覺”到“妙覺”,共破十二品無 明。如果按照層次較高的“圓教”,共須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,才證妙覺極果,成清 淨法身。

  一○一問:什麼叫“涅磐”?

  答:“涅磐”譯爲“圓寂”。德無不備叫“圓”,障無不盡叫“寂”。

  一○二問:什麼叫“有余涅磐”,無余涅磐”?

  答:己滅生死之因,不再流轉六道,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滅掉,故叫做“有余 涅磐”。已滅生死之因,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滅掉,叫“無余涅磐”。

  一○叁問:什麼叫“羅漢”、“聲聞”、“緣覺”?

  答:聽到佛的身教,明悟“四谛”道理,斷除“見思煩惱”,叫“聲聞”。所證極 果,即“阿羅漢”。觀“十二因緣”之理,覺悟無常,斷煩惱,證真理,從緣得覺,故 叫“緣覺”,也稱“辟支佛”。

  一○四問:什麼是“分段生死”?什麼是“變易生死”?兩種有什麼不同?

  答:由于見思粗惑未斷,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“分段生死”。由于無明細 惑未斷,雖已出離六道生死,尚須經曆無明漸滅,證悟漸增的變易,叫“變易生 死”。前者是叁界內的生死,後者是叁界外的生死。

  一○五問:佛的知見是什麼?衆生的知見是什麼?怎樣入佛的知見?

  答:明悟不生不滅、本來具有的智慧覺性,寂然不動,而慧照無礙,便是佛的知 見。一味妄想執著,分別顛倒,便是衆生知見。能轉化妄想分別,用而不著,便能入 佛知見,所謂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

  一○六問:什麼叫大乘?什麼叫小乘?兩者有哪些共同處和不同處?

  答:“乘”即車乘,大乘載運多,小乘載運少。一般說來,小乘偏重自利,大乘 兼能利他。小乘斷見思惑,悟“我空”,證偏空真理,破煩惱障,出分段生死。大乘 斷塵沙惑、無明惑,悟“我、法二空”,證中道實相,破所知障,出變易生死。

  一○七問:《彌陀要解》上所說:“能說所說,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 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贊所贊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怎樣理解?

  答:實相無相,但無不相,也即諸法無不是實相的體現。譬如以金子做衆器,衆 器都是金子。就《阿彌陀經》來說,能說的釋迦牟尼佛,所說的阿彌陀佛;能度的 佛,所度的衆生;能信的心念,所信的法門;能願的欣厭,所願的極樂;能持的“叁 業”,所持的“佛號”;能生的信願行叁種資糧,所生的四種淨土;能贊的釋迦等諸 佛,所贊的極樂依正,都不離開實相,也無不是實相的體現。所以說:“無非實相正 印之所印。”總的說明《阿彌陀經》是以實相爲體的。

  一○八問:什麼叫了生死?怎樣了生死?

  答:生死是虛妄識心的流轉,如果能息下一切無明妄心,生死本不可得。但我們 凡夫無始以來,汙染很深,只有老實依教奉行,依法修持,自能逐步解脫一切系縛, 徹證本具的常住真心,了脫生死,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一○九問:什麼叫“四攝”、“六度”?

  答:“六度”就是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種行門來度脫衆 生。“四攝”就是用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四種方便來攝取衆生生歡喜心,…

《佛教常識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