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常识问答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怎么讲?

  答:因为是真空,所以不碍妙有,否则就是顽空。因为是妙有,所以不碍真空, 否则便是妄有。真空是体,妙有是用,体用不二,空有圆融。

  八十二问:度无量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如何讲?

  答:菩萨虽弘法说教,度无量众生,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,众生是所度; 也不执著于所说的法。否则诸相未空,妄心未降,岂得名为菩萨。

  八十三问:众生者,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是什么意思?

  答:所谓众生者,是众缘和合所生。缘生则性空,并无实际存在,故说“非众 生”。但不无众生之假相,所以可假名叫“众生”。

  八十四问:何谓“无住生心”?

  答: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,过而不留,不受污染,叫“无住”;妄既不住, 湛寂灵明之心,自然显露,叫“生心”。“无住”即真空,“生心”即妙有。

  八十五问:佛教“以戒为师”,为什么?

  答:学佛不离戒、定、慧三学。因戒生定,因定生慧。无上智慧,必由定发;无 漏大定,必由戒生。戒是“三学”的基础。

  八十六问:什么叫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?为什么要破除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?

  答:所谓“我执”,是对虚幻不实、五蕴和合的身心,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 我;由于本来无我中,妄生执著,处处以我为中心,便产生了种种烦恼。“法执”是 固执一切诸法,以为实有,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。所谓“诸 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”由于执著于“我”,便成烦恼障,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 死。由于执著于“法”,便成所知障,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。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 二种执著。

  八十七问: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怎么讲?

  答:一切众生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,以致狂妄心识,纷驰不停,如能歇下狂 心,那么菩提妙心,当下现前。

  八十八问:“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”是什么意思?

  答:凡夫不知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以幻为真,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。如 果知是幻化不实,不取不舍,便能逐步歇下。应知道这个“知幻”的“知”字是“证 知”,而不是“解知”,因为“解知”仍属意识分别范围,不能产生“知幻即离”的力 量。若能离幻,当下便是圆觉了。

  八十九问:迷是众生,悟了即成佛,怎么讲?

  答:以妄想为真实,迷妄颠倒,不知不觉,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。明悟自性本 空,寂然不动,而能随缘起用,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。

  九十问:什么叫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?

  答:“见惑”可分为“五利使”和“五钝使”。五利使就是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 取见(固执自身的恶见等,以为最胜)、戒禁取见(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,以为最胜)。五 钝使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五种。利使好像刀口,钝使好像刀背,利使的造业,是 与钝使分不开的。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,这利、钝十使(五见与“疑”,叫作“亲 迷之惑”;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、痴、慢,叫“疏迷之惑”)便同时断尽。因为这十使 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,故简称“见惑”。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 三毒——贪、嗔、痴和慢,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,渐断的惑,简称 “思惑”。“见思惑”是粗惑,叫“烦恼障”,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。“尘沙惑”和 “无明惑”是细惑,叫“所知障”,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,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 明,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。

  九十一问:三毒是什么?如何消灭三毒?

  答:三毒就是贪、嗔、痴,在六种根本烦恼中,这三种力量特强,故称“三毒”。 依照当机之法,努力实践,并常与自己习气斗争,就像经上所示:“譬如一人与万人 战”,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。所谓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。”

  九十二问: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?

  答: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如是因必得如是果。佛法认 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。

  九十三问:为什么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?

  答:凡所作之因,迟早必然得果,只是时间问题。菩萨智慧明朗,为了怕得恶 果,预先断除恶因。众生迷昧,不信因果。但不断除恶因,恶果终是难免的。

  九十四问: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,做好事的人不顺利。为什么?

  答: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,必须结合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来观察、分析。 偈曰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”

  九十五问:为什么说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”?

  答: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。我们发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之心,目的是为了成 就无上菩提。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,虽修善法,得福的时候很容易造业受报,这 不正是为魔作事业?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!

  九十六问:“菩提为因,大悲为根,方便为究竟。”怎样讲?

  答:我们学习佛法,应该以成就无上菩提为正因,种下成佛的种子,发同体大 悲、救度一切众生之心,作为根本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 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又须以善巧方便,对机施法,使一切众生能获得真实利益,究 竟圆满无上菩提。

  九十七问:什么是大慈大悲?

  答:给一切众生以欢乐叫大慈;拔一切众生的痛苦,叫大悲。

  九十八问: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怎么讲?

  答:诸佛虽予一切众生以欢乐但离一切取舍分别,心无所缘,叫无缘大慈。诸佛 如实了知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真如法身毕竟平等,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,叫同 体大悲。

  九十九问:什么叫“三轮体空”?

  答:如在财布施时,不执著能布施的我,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财物。法布 施也这样,不执著有能说的“我相”,有听法的“人相”,以及有所说的“法相”,这 都叫三体轮空。因为对于这三个方面,都空无所著。《金刚经》说:“若菩萨不住相 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

  一○○问:什么叫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?是什么意思?

  答:这是从教理上说明修行的阶段和位次。其中十信是修“观行”的位次,信常 住真心的理体,并无疑惑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“相似”位次,也叫 “三贤位”。其中十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(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 的药,叫界内尘沙惑)。十行是已断三界外的尘沙惑(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与应施 的药,叫界外尘沙惑)。十回向伏无明惑。十地也叫十圣位,能破无明,见佛性,证到 的人都是法身大士。以上是从“别教”立论,经过“等觉”到“妙觉”,共破十二品无 明。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“圆教”,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,才证妙觉极果,成清 净法身。

  一○一问:什么叫“涅磐”?

  答:“涅磐”译为“圆寂”。德无不备叫“圆”,障无不尽叫“寂”。

  一○二问:什么叫“有余涅磐”,无余涅磐”?

  答:己灭生死之因,不再流转六道,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,故叫做“有余 涅磐”。已灭生死之因,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灭掉,叫“无余涅磐”。

  一○三问:什么叫“罗汉”、“声闻”、“缘觉”?

  答:听到佛的身教,明悟“四谛”道理,断除“见思烦恼”,叫“声闻”。所证极 果,即“阿罗汉”。观“十二因缘”之理,觉悟无常,断烦恼,证真理,从缘得觉,故 叫“缘觉”,也称“辟支佛”。

  一○四问:什么是“分段生死”?什么是“变易生死”?两种有什么不同?

  答:由于见思粗惑未断,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“分段生死”。由于无明细 惑未断,虽已出离六道生死,尚须经历无明渐灭,证悟渐增的变易,叫“变易生 死”。前者是三界内的生死,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。

  一○五问:佛的知见是什么?众生的知见是什么?怎样入佛的知见?

  答:明悟不生不灭、本来具有的智慧觉性,寂然不动,而慧照无碍,便是佛的知 见。一味妄想执著,分别颠倒,便是众生知见。能转化妄想分别,用而不著,便能入 佛知见,所谓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。”

  一○六问:什么叫大乘?什么叫小乘?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?

  答:“乘”即车乘,大乘载运多,小乘载运少。一般说来,小乘偏重自利,大乘 兼能利他。小乘断见思惑,悟“我空”,证偏空真理,破烦恼障,出分段生死。大乘 断尘沙惑、无明惑,悟“我、法二空”,证中道实相,破所知障,出变易生死。

  一○七问:《弥陀要解》上所说:“能说所说,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愿所愿,能 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赞所赞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怎样理解?

  答:实相无相,但无不相,也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。譬如以金子做众器,众 器都是金子。就《阿弥陀经》来说,能说的释迦牟尼佛,所说的阿弥陀佛;能度的 佛,所度的众生;能信的心念,所信的法门;能愿的欣厌,所愿的极乐;能持的“三 业”,所持的“佛号”;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,所生的四种净土;能赞的释迦等诸 佛,所赞的极乐依正,都不离开实相,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。所以说:“无非实相正 印之所印。”总的说明《阿弥陀经》是以实相为体的。

  一○八问:什么叫了生死?怎样了生死?

  答: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,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,生死本不可得。但我们 凡夫无始以来,污染很深,只有老实依教奉行,依法修持,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, 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,了脱生死,成就无上菩提。

  一○九问:什么叫“四摄”、“六度”?

  答:“六度”就是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种行门来度脱众 生。“四摄”就是用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四种方便来摄取众生生欢喜心,…

《佛教常识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