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实相有什么关系?
答:悟证真空实相后,一切因缘所生之法,都成为自性之妙有,所谓“离一切相 (即实相无相),即一切法(即实相无不相)。”
五十一问: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怎么讲?
答: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,都是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有灭,缘 生缘灭,如幻如化。
五十二问: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怎么讲?
答:持“五戒”才得人身。佛曾指示:“得人身者如爪上土,失人身者如大地 土。”说明人身非常难得,佛法又很难闻到,如生于三途恶道,或因世智辩聪、聋盲 喑哑,或生于佛前佛后,中间没有佛法……有这样“八难”,就很难闻到佛法。
五十三问:什么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?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?
答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六根,“根”是能生的意思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 触、法是六尘,“尘”是污染的意思。六根接触六尘,和合而生六识——眼识、耳 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六根是“内界”,六尘是“外界”,六识是“中界”。 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和合而生“十八界”。
五十四问:什么叫心外求法?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?
答:虽修佛法,但心仍向外驰求,执取种种境相,随外境流转,不从心地上做功 夫,这会增加系缚,叫做心外求法。时时返观自心,念念消归自性,务使念寂心空, 彻见真如本心,才不是心外求法。
五十五问:什么叫六度?六度中,前五度如“足”,后一度如“目”,是什么意思?
答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称为六度。因依此而修,能息烦恼 妄想,度生死苦海。但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,全靠后一度——般若慧目的指引,否则 方向错误,岂能超度茫茫业海!
五十六问:什么叫菩提心?什么叫发菩提心?
答:上求下化,求正觉之心,叫菩提心。
有两种菩提心:(1)缘事菩提心,是以四弘誓愿为体;(2)缘理菩提心,安住于实 相理体,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。至于发菩提心的“发”字,也有两种含义:一是发起, 相当于缘事菩提心;二是开发,即心悟实相,明心见性,入见道位,悟后起修,圆证 无上菩提。
五十七问: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,可以生天堂,可以入地狱?
答:“介尔”是微细的意思。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,即是法界、法性,能随 染、净的因缘,生于“四圣”、“六凡”的十种法界。所以,“十法界”都是唯心所 作,可以生天堂、地狱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
五十八问:什么叫正信?什么叫“信为道元功德母”。
答:深信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功德和世、出世间的善根;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, 便叫正信。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,生种种清净功德。故《华严经》说:“信为道元功 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”
五十九问:什么叫正知正见?以什么为标准?
答:所谓正知正见,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。例如以不净为净,以苦为 乐,以无常为常,以无我为我,都是颠到。以转迷为觉,了生脱死,离苦得乐,趋向 菩提为目的,便是正知正见。以“三法印”、“一实相印”为标准,便是正知正见。
六十问: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?
答: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,不从根本处下手,往往著相迷境,只求人天福 报,便劳而无功。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:“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”
六十一问:佛教有哪几宗?
答:佛教传入中国后,逐步分宗立派,曾立十宗。大乘有华严、天台、法相、三 论、净土、密宗、律宗、禅宗八宗;小乘有俱舍、成实二宗。
六十二问: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?
答:以禅宗、密宗、净土宗为最普遍。净土宗更甚。
六十三问:这三宗大意如何?
答:禅宗是佛法的骨髓,以明心见性为主,离心意识参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 于不思议处,直指本心,自参自悟,全仗自力。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:观想、观 像、实相、持名,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,下手简易,人人可修,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 为目的,除自力外,兼仗他力。密宗则是手结印,口持咒、意作观,“三密”相应, 修法紧凑,三业同作,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。三宗下手方便不同,但归元无二,都以 自性实相为旨归。
六十四问: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、顿中之顿、三根普被摄收?
答: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,下手最易,不劳分别考究,只要蓦直念去,念念即 佛,当下圆成,一句弥陀,即是实相、不同偏渐修法,故是圆中之圆、顿中之顿。上 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,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;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,便同断见思 惑的阿罗汉;即使下根凡夫,惑业未消,也可仗信愿的力量,带业往生净土。
六十五问:什么是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?
答:观念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功德,叫观想念佛。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象,叫 观像念佛。观念阿弥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,叫实相念佛。
六十六问: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?
答:因观想念佛,境广心粗,不易成就。观像念佛,有像可观,离像难现。实相 念佛也不易契入。而提起一句洪名,妄想立即转化,简单易行,故持名最为殊胜。
六十七问: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,认为太简单、难生信?
答: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,一句简单佛号,岂能摄尽!不知佛法虽广,而念佛是 向业习切近处下手,恳切地一念提起,诸妄顿消,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下手虽 易,成功很高。若只知好高骛远,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,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。
六十八问:一句佛号,即是佛的法身,具足一切功德。怎么讲?
答:蜂蜜一滴,具有百花之精。一句佛号也是这样,是阿弥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 结晶,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,作为因地之心。
六十九问:为什么说:称佛名故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?
答:这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: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故至诚称名能消多 劫重罪。
七十问:临终十念乃至一念,也可往生,如何做到这点?
答: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说到: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,临终之时生大恐怖,听从 善知识的教导,至心念佛十声,也能往生。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,前无出路,后无 退路,一心寻船渡江,只此一念,更无二念,便能伏住惑业,顿出生死。所以《大智 度论》说:“一切众生临终之时,刀风解形,死苦来迫,生大怖畏。是故遇善知识, 发大勇猛,心心相续,十念即是增上善根,便得往生。”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, 绝不能侥幸而得,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,就难以把握。如能平时真为生死,信 真愿切,行持踏实,临终十念乃至一念,也得往生。
七十一问:若人命终临危之际,不能念佛,怎么办?如何解决?
答:在命终临危之际,种种善恶业力,自然现前。强者先牵,自力不能转化,又 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、提醒,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,所以我们学佛的人,平时“真 为生死、发菩提心,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。”是何等的重要啊!
七十二问: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?
答:善业是菩提阶梯,与觉性相应,带去自不待言。所谓带业往生,所带的主要 是恶业,因虽然念佛,惑业尚未消除,但平时信愿真切,临终至诚,恳切,便能“伏 惑往生”——伏住惑业,使无量劫来,习气种子不起现行,心不散乱,便得往生。
七十三问:什么叫净念相继?
答:起初是以六字洪名,作为“净念”,念念相继。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,便能 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,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。定慧圆明,寂照同时了。
七十四问:什么是念而无念?无念而念?
答:当念佛时,不可有别想,无别想便是“无念”,当念佛时,须了了分明,了 了分明便是“正念”。这样久久念去,便入“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”境界。
七十五问:为什么说一句佛号“是名无上深妙禅”?
答:一句佛号,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,心声相依,久久功纯,念到妄 想脱落,自然寂照现前,这就是所谓“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。”所以经上说:“若人但 念阿弥陀,是名无上深妙禅。”
七十六问:什么叫“万缘放下”?
答:种种事事物物,种种六尘境界,念而无住,接而不染,心里没有粘著,这是 真真“万缘放下”,不是一切抛弃。万事不管、消极逃世叫“万缘放下”。《金刚经》 说: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这是“万缘放下”的很好说 明。
七十六问:什么叫“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”?
答: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。正像一座大圆明镜,镜体虽空寂不变,而能随 缘照物显影。
七十八问: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?
答: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,叫有为法,都是虚妄不实,如梦幻泡影。离因缘 生灭,无所造作之法,叫无为法。既无所造作,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?《百法明门 论》立六种无为法,前五种无为,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;后一种“真如无为”, 是说明法性之体,即是涅磐。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。
七十九问: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,有什么根本不同?
答:聆音察言叫“聪”,见貌辨色叫“明”,世间所谓聪明智慧,实际上都是根与 尘所和合的识;是有分别、有粘缚、有对立的。佛所说的智慧,是一种无分别、无生 灭、无粘无缚非空非有的觉照境界,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。
八十问:什么是闻、思、修?三者关系如何?
答: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,叫闻慧;依思维义理而生的智慧,叫思慧;依修定所 得的智慧,叫修慧。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,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。
八十一问:真空不碍妙…
《佛教常识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