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1.《阿彌陀經》經中有“廣長舌相遍覆大千”的話,爲什麼舌相能夠覆蓋大千世界呢?
聲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。
152.《佛法導論》一書中說,念佛名號,十六個字概括了這個法門的綱宗。請問是哪十六個字?
查《佛法導論》最後一頁最後一行括弧內記載得最清楚,即“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”。
153.請問西方叁聖、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的根源,再請示叁菩薩沒有成佛之前,他們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。
這都是無量劫前的事了,現在的曆史只講到五千年,怎麼還談得上朝代。只有閱讀佛經,我們才知道一個大概。西方叁聖是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的總稱。《無量壽經》說過,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,出家後名叫法藏比丘,然後修成佛果。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過,無量劫以前,有一位正法明如來,爲度衆生,倒駕慈航,降低身分,到西方世界作菩薩,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,他就是觀世音菩薩。《地藏本願經》說過,無量劫以前,有一位國王,發願永遠救度罪苦衆生,他就是地藏王菩薩。再說佛菩薩在無量劫歲月精進修行,他們的身體哪裏只有一個呢?經上記載的都是與佛說法有關系的事,瑣碎細節,哪裏說得盡呢?所以就略去了。例如中國曆史中的盤古氏、有巢氏等等,與佛經所說多劫以前的人相比,那是最近的了,而這些人已經沒有姓名,何況最遠的呢?
154.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系嗎?
六字恭敬,四字方便,太快太慢,都不適宜。必須不快不慢,心平氣和,心安理得,才能得力。
155.印光祖師回答信衆的書信中說“念佛要字字分明,綿綿不斷,念萬聲佛,須念五千觀音菩薩,念佛多少類推。”我在未皈依叁寶以前,沒有供奉觀音菩薩。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,先念佛五千,再念觀音菩薩兩千。這樣對嗎?已經受了五戒,供奉了叁聖像,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?
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,另有用意。如果讀完全信,前後聯系起來,你就明白主旨了。當時正是患難世道,勸人念觀音,即能逢凶化吉,又觀音信仰,民間最爲濃厚,勸念觀音,自然發起往生之願。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極樂,苦口婆心,不能不理會。請仔細讀《一函遍複》。皈依以後,打算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想法很好。但念佛以後,觀音勢至大海衆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。
156.淨土叁經是五時說教的哪一時?
天臺宗五時教即是華嚴時、鹿苑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淨土叁經屬于大乘,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時,但淨土教法,就不受此限製。因爲最早講華嚴時,就已經說了極樂,最後講法華時,又說了極樂。真是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叁經是淨法的專門書籍,淨法是佛教的通論。
157.《歧路指歸》上“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”一節,是否對佛不夠禮貌?
念佛注重佛號的連續,所以不管什麼時候,都要使佛號不斷。具體實行時,有“口念”和“心念”的分別。入廁所時,心念沒有關系,口裏不要出聲。
158.我念佛時,開始是心裏念,忽然念頭到了頭上,頭腦感覺昏脹,我認爲是不好的預兆,就用心去念,經過一個多月,還有余感。我看了《宇宙萬有本體論》,上面說“頭上安頭,將心覺心。”是不是指我這種現象?
你學佛由什麼人傳授,應該向他詳細問明念佛的方法。或者先看淨宗的小冊子,把道理弄清楚。否則就會因疑惑而走入歧途,引來魔事。《宇宙萬有本體論》不是初機閱讀的書籍,你讀了也不會懂。一切學問都有次序,急躁冒進,有損無益啊!
159.念佛時,念在虛空,念在身體,有時念在虛空,有時念在身體,不知是好是壞?
念佛不在身體,也不在虛空,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,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。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才是本旨。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再用耳細聽。不緊不慢,調勻氣息,除了一句佛號以外,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。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,多做慈善公益事業(並不是專指金錢,不要誤會),以求消滅魔障。小冊子可以先看《歧路指歸》、《初機淨業指南》、《暗路明燈》、《佛法導論》等等,這些看懂後,再去看經。
160.(1)在家修行的居士,不管他怎樣精進修持,臨終時都逃脫不了病嗎?(2)在家精進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臨終時,他們的神色有沒有差別?(3)在家修行的居士,應該修哪種法門,要花多少時間,臨終才會出現不同尋常的瑞相?
先說第一個問題。谛閑大師和太虛大師都是出家高僧,圓寂以前,也示現了病苦。而宋朝王龍舒是在家居士,站著念佛就走了。如此看來,有病無病和出家在家有什麼關系呢?第二個問題是談功夫怎麼樣,在家和出家都沒有區別。第叁個問題說在家的修法問題。佛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佛弟子雖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別,但修持的方法卻沒有分別。只是根據不同的根器,選擇不同的方法。並不限定出家修哪種法門,在家修哪種法門。至于說時間和瑞相,哪裏有定期,全靠平時勤惰來決定。誰快誰慢,就像一顆樹,哪裏先開花,哪裏先果熟,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時間。
161.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叁十多年曆史,在叁十多年修行期中,曆盡多少辛苦!他曾經唱道:“茹苦含辛揚淨土,臥薪嘗膽念彌陀。”又說:“夜寢夙興依大士,朝參暮禮念彌陀。”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,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。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,始終不懈,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?
令兄是否往生,臨終時候,鄙人並未在場。沒有搜集根據,不敢輕易斷言。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,誠心十念,都能蒙佛接引。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,念茲在茲,哪裏有不往生的道理?既然往生了,自然就帶業。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,也是淨土法門爲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。既然往生,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,到西方極樂淨化後,再返回娑婆,普度衆生。
162.淨土法門主要敬重西方叁聖,《阿彌陀經》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,而且定爲每天念誦的功課,爲什麼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、大勢至二位菩薩呢?
淨土叁經,講的道理都一樣,但具體實行時就各有重心。《無量壽經》重六度萬行,所以詳細陳述功過,列舉五受、五痛、五燒等等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重在觀想,所以詳細陳述西方淨土依正莊嚴,列舉觀音、勢至以及九品蓮花等等情況。《阿彌陀經》重在念一句佛號,所以只提阿彌陀佛,而不說其他了。
163.淨土宗從蓮池大師以後,專門主張念佛名號,不教觀想極樂世界四色蓮花,那麼將來往生,生到哪一種顔色的蓮花裏?
法華四花,表示四種因位,就是住、行、向、地,從這一根據出發,你在哪一個因地,就會生到哪一種顔色的蓮花。
164.常聽老師說,經典雖然講的是大道,文字也很優美,但剛剛入門學佛的人,必須先弄清文理,才能求道。我對《阿彌陀經》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問,爲什麼四方先說東方,不是北方爲上嗎?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後。上下兩方,自然是從上而下,爲什麼先說下方呢?
佛經有真實語、隨順語等等。四方上下,都是假定的名詞,哪裏有真實的內容呢?我們地球上的人,以太陽爲標准來劃定四方,標准一變,方位也要發生變化,所以方位是一個假名。作文要有次序。太陽從東方出來,是一天的開始,所以四方先從東方說起。草木有枝幹和根本,根本在下面,所以先從下面說起。
165.《彌陀經》中“于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”幾句話,意思雖然比較明了,但按文義講,很覺得拗口,怎麼去講,能夠好懂?
中國的文字,一個字有多種講法。“于”在這裏是發語詞,是“對于”的意思,“于彼國土”就是“對于阿彌陀佛那個國土”的意思。下面叁句必須連貫起來,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。意思是“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,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,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。”簡單地說就是“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,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,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。”
166.西方阿彌陀佛在佛的叁身中屬于哪一身?
西方既然有四土,就自然有叁身,生到哪個等級的淨土,就看到哪個等級的佛身。
167.西方極樂世界畫圖中佛菩薩等像,是根據哪裏翻印出來的,是不是已經曾經有人看見了西方佛菩薩而畫的?
有人看見西方佛菩薩,這樣的事情當然存在,《往生傳》及《淨土聖賢錄》都有記載。所畫圖像是根據《十六觀經》而來,只不過簡略地畫出來罷了。文字是事情的說明,圖畫是文字的實體,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見的作依據。依據菩薩顯像來畫的也有,像觀音菩薩的像有些就是如此。
168.耳聾的人在臨終時,有人爲他助念,他是否能得到利益?
瞎子、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,阻礙了接受佛法。但佛法不可思議,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。對一個聾子來說,如果平素憑借他的眼睛,向他示意念佛,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,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,臨終時懸挂佛像,燒起檀香,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,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。
169.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,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時也一心念佛,是否也有功德,也能得到佛的感應?
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可以念佛,只求心裏真誠和恭敬。佛的法身遍滿虛空,佛的光明照遍十方,到處都有佛的存在啊!真是“夾岸桃花新雨後,馬蹄無處避殘紅。”
170.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,功德相同,還是有差別?
念佛功德,在于求定,就是經上所說的“一心不亂”。至于采取什麼念法,就沒有一定的限製,要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…
《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151問~200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