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叢林語言規範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殿中,大和尚、糾察師各一張口,香燈殿主約半張口,意即小聲說話。齋堂裏,大和尚、糾察師各一張口,行堂師半張口,意即行堂若爲公務所需,發言要輕聲,並且只能簡短一、二句。禅堂裏,主七和尚、維那師各一張口,悅衆師則半張口,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、維那開示所需,悅衆師說話也應小聲,不可幹擾他人。

  

  叢林殿堂是非常莊嚴靜穆的,不能有閑言雜話,除了「兩張半口」外,其余皆不可隨意發言,如此,不但彰顯叢林綱紀,斷絕是非,同時也清淨僧團,成就道業。

  

  (十叁)五堂功課,鍾板齊全。海單集衆,道風遠播。

  

  五堂功課不缺,鍾板齊全的道場,始稱「叢林」,也才能讓求道者欽慕參學。

  

  另外,描述威儀舉止的,如:

  

  ‧行如風,坐如鍾,立如松,臥如弓。

  

  ‧照面铛子,平口引磬,合掌木魚,平胸铪子。

  

  ‧舉佛音聲慢水流,誦經行道雁行遊;

  合掌當胸如捧水,立身頂上似安油。

  瞻前顧後輕移步,左右回旋半展眸;

  威儀動靜常如此,不枉空門作比丘。(四威儀偈)

  

  ‧眼觀四面,耳聽八方,鼻子只做探子郎;

  牙齒不露白,嘴邊不可顯鋒芒;

  手端莊,腳要長,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。

  

  警衆令修行者精進不放逸的,如:

  ‧金衣缽,銀客堂;珍珠瑪瑙下庫房。

  ‧放開肚皮吃素菜,立定腳跟做好人。

  ‧不破參,不閉關;不開悟,不住山。

  ‧甯在蒲團靜坐死,不作人間應付僧。

  ‧大死一番。

  ‧照顧蒲團,照顧腳下,提起正念。

  ‧要做佛門龍象,先做衆生馬牛。

  ‧甯叫老僧墮地獄,不拿佛法當人情。

  ‧愛護常住物,如護眼中珠。

  ‧打沙彌,跪比丘,火燒菩薩頭。

  ‧甯動千江水,不擾道人心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四、佛語典故

  俗話說:「世間好語佛說盡。」佛教不僅義理幽微深奧,佛經中的用字遣詞更是優美動人。根據統計,佛教傳入中國後,共爲中國增添了叁萬五千多個新詞彙,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學內涵,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許多用語也都是從佛教的語言名相演變而來。如:

  

  叁生有幸 引用自前身爲圓澤和尚的牧童見到李源時所唱的偈子:「叁生石上舊精魂,賞月吟風莫要論,慚愧情人遠相訪,此身雖異性常存。」叁生指前生、今生、來生,用來比喻難得的好運氣。

  

  天花亂墜 出自《心地觀經》:「六欲諸天來供養,天花亂墜遍虛空。」根據諸經記載,佛陀說法時,總是感動諸天以香花來供養,因此原意是指說法生動,有聲有色,後人轉指言談虛妄,不切實際。

  

  十惡不赦 十惡指身、口、意所造的十種惡業,身惡業有殺、盜、邪淫;口惡業有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绮語;意惡業有貪、瞋、癡。造此十惡業,當墮叁塗惡道的苦報,罪業極重。中國古代刑法也有謀反、不孝、不義、內亂等十條重罪,不在論赦之列,如《明史‧刑法志》:「十惡及故犯者不赦。」故有十惡不赦之說,表示罪大惡極,不可寬恕。

  

  水到渠成 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二記載,有僧問仰山南塔光湧禅師:「文殊是七佛師,文殊有師否?」禅師答:「遇緣即有。」又問:「如何是文殊師?」光湧禅師豎拂子示之。……僧又問:「如何是妙用一句?」禅師回答:「水到渠成。」比喻因緣成熟,事情自能成功。

  

  作繭自縛 語出《妙法聖念處經》:「業果善不善,所作受決定,自作自纏縛,如蠶等無異。」後以作繭自縛比喻自己處事不慎,反陷自己于困境。

  

  辯才無礙 語出《華嚴經》:「若能知法永不滅,則得辯才無障礙。」辯才無礙原指佛菩薩說法能義理貫通,言辭暢達,方便善巧,毫無滯礙,後引申爲能言善辯。

  

  味同嚼蠟 語出《楞嚴經》卷四,佛陀自稱:「我無欲心,應汝行事,于橫陳時,味同嚼蠟。」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,淡于世味。今人轉用來比喻文章或說話內容枯燥乏味,了無情趣。

  

  盲人摸象 此語出自《涅槃經》卷叁十,有一國王讓幾位盲人用手摸象,然後問他們象的長相。「其觸牙者,即言象形如萊茯根;其觸耳者,言象如箕;其觸頭者,言象如石;其觸鼻者,言象如杵;其觸腳者,言象如木……其觸尾者言象如繩……。」今用來比喻見識狹隘,對事情只有片面了解,不能明了全體。

  

  空中樓閣 出自《百喻經》,佛陀引用富翁建屋,要求工匠舍棄地下二層,只要最上面第叁層的譬喻,來告誡弟子們修行並非一蹴可幾,應先打好厚實的基礎,今人則以此來形容虛幻的事情或構想。

  

  頑石點頭 全句爲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。」《佛祖統紀》卷叁十六裏記載,東晉末年道生法師于蘇州虎丘山聚石爲徒,說到闡提亦可成佛時,群石皆點頭贊同,今人以此語比喻感化力量之深。

  

  灰頭土臉 原爲「灰頭土面」,出自《碧岩錄》第四十叁則:「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,有垂手不垂手。若不出世,目視雲霄;若出世,便灰頭土面。目視雲霄,即是萬仞峰頭;灰頭土面,即是垂手邊事。有時灰頭土面,即在萬仞峰頭;有時萬仞峰頭,即是灰頭土面。其實入廛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,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……。」禅宗提倡「隨緣任運」、「無修爲修」,生活處處是佛法。灰頭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,今指蓬頭垢面的骯髒相。

  

  對牛彈琴 《弘明集》卷一裏寫道:「譬對盲者說五色,爲聾者奏五音也。師曠雖巧,不能彈無弦之琴;狐貉雖熅,不能熱無氣之人。公明義爲牛彈清角之操,伏食如故,非牛不聞,不合其耳矣。」比喻說法不對根機,達不到效果。

  

  水漲船高 漲又作長,水漲起,船就會跟著浮高。此語出自《碧岩錄》第二十九則:「水長船高,泥多佛大。」表示修行功行愈深,成就愈大。現比喻事物隨著其憑借基礎的提升而升高。

  

  有口皆碑 出自《續傳燈錄》卷二十二:「勸君不用镌頑石,路上行人口似碑。」意思是人人贊美,便成了一座無形的豐碑。

  

  叁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、阿修羅,往往有種種異相。如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十叁言:「叁頭六臂驚天地,忿怒那咤撲帝鍾。」後人以此形容神通廣大,本領非凡。

  同床異夢 源自《續傳燈錄》卷叁十:「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,要且各自做夢。」本指各人修行的境界不同,後轉喻貌合神離。

  

  順水推舟 《續傳燈錄》卷七裏寫道:「萬用自然不勞心力,到這裏喚作順水放船。」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,原譬喻隨順衆生根機來說法,今指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、辦事。

  

  單刀直入 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九記載,有僧問沩山靈佑禅師:「頓悟之人更有修否?」靈佑回答:「……若也單刀直入,則凡聖情盡,體露真常,理事不二,即如如佛。」禅師啓發學者大都直截痛快,現常用來譬喻說話做事直接了當,不兜圈子。

  

  鐵樹開花 出自《五燈會元》:「鐵樹開花,雄雞生卵,七十二年,搖籃繩斷。」比喻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的事情。

  

  癡人說夢 語出《聯燈會要》:「癡人面前,不得說夢。」意指佛法深奧,不能對愚癡人隨便講說,免其誤解執著。後來比喻事情之荒謬、不可相信。

  

  心心相印 《黃檗禅師傳心法要》裏記載:「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,以心印心,心心不異……若能契悟者,便至佛地矣。」《佛祖曆代通載》卷十六亦雲:「但心心相印,印印相契,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。」本指禅宗不立文字,以心印心,後轉指情侶情投意合。

  

  其他如:心花怒放、森羅萬象、神通廣大、河東獅吼、井中撈月、劫後余生、閉門造車、拖泥帶水、隔靴搔癢、虎頭蛇尾、拋磚引玉、作賊心虛、回光返照、心領神會、逍遙自在……,都是源自佛教的常用成語。

  

  此外,反映風俗民情,表露社會百態的中國俗諺中,也充滿了濃厚的佛教思想,例如:佛要金裝,人要衣裝;家家觀世音,戶戶彌陀佛;平時不燒香,臨時抱佛腳;無事不登叁寶殿;凍不死的蔥,餓不死的僧;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;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;無恻隱之心非人,無慈悲之心非佛;若不與人行方便,念盡彌陀總是空;既來佛會下,都是有緣人;藥醫不死病,佛度有緣人;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;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;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;若知牢獄苦,便發菩提心等。從這些民間諺語中,可以看出佛教詞彙在中國社會裏産生了潛移默化,移風易俗的效果。

  

  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梁啓超曾說:「夫語者,所以代表觀念也,增加叁萬五千語,即增加叁萬五千個觀念也。」文學博士朱慶之也說:「不研究漢文佛典,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古漢語文,特別是中古漢語詞彙史。」由此可見佛教對中國詞彙學的貢獻。

  

  然而今日一般人不僅對此缺乏認知,一些佛教詞彙甚至在有意無意間被人誤用,結果形成一種思想的誤導,例如佛教講「涅槃」,本來是指一種解脫煩惱、自在放曠的境界,卻被誤以爲是死亡的代名詞;「本尊」本來是指修行佛道所依之出世間最尊最勝者,但一些邪魔外道卻拿來自封名號,招攬信徒等等。因此,今後對于美好的佛教詞彙,我們除了應該提倡並研究其內涵之外,更應該爲一些以訛傳訛的佛教詞彙正名,以免誤導人心。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
《佛教叢林語言規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