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-講于總統府2001年慶祝行憲暨國父紀念月會

  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-講于總統府2001年慶祝行憲暨國父紀念月會

  

  一.對經濟的複蘇,企業要大小共存

  二.對社會的治安,全民要同心協力

  叁、對族群的融和,大衆要互相尊重

  四、對國家的未來,眼光要瞭望全球

  

  在五十六年前,時當民國叁十五年(一九四六),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布結束訓政時期,全民共同迎接憲政的到來。其時星雲正在南京,直覺是:中國五千年的專製體製政權結束了,國家從此自由民主了!但是之後的數十年間,時局一直動蕩不安,各種的紛纭擾攘,紛至沓來。時至今日,星雲于行憲五十六年後來此談「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」,一面感到榮幸,一面也不禁感慨萬千。茲以「經濟的複蘇」、「社會的治安」、「族群的融和」、「國家的未來」四點,略表意見,請各位指教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一、對經濟的複蘇,企業要大小共存

  人類的曆史,就是一部經濟史,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,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。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,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,富國裕民,則仁義道德也難以獲得推行。管仲曾說:「倉廪實,則知禮節;衣食足,則知榮辱。」孔子也說:「富而好禮。」佛教也曾以實際行動,幫助社會的經濟發展,例如北魏的僧祇粟與僧祇戶,協助當時政府解決人民的饑馑;南北朝的寺庫、唐代叁階教的無盡藏院,以及曆代所從事的油坊、當鋪、旅店、碾硙業等,都是繁榮經濟、便民利國。現代的佛教,則以幫助政府改良社會風氣、淨化世道人心,以教化來輔助經濟的發展。

  

  經濟可以改變世界,經濟也可以改變人生!在經濟繁榮的地方,文化、道德必然提升;無知貧窮,就會造成許多的罪惡。目前經濟衰退,一些公司行號關門歇業,許多人賦閑在家,所以如何複蘇社會經濟,成爲當務之急,否則長此以往,社會的治安必然更加惡化,人心更加難以端正,國家自是難以安定。

  

  經濟,不只是金錢而已,如果擴大財富的內容,諸如我們的智慧、健康、道德、思想、觀念、禮貌,甚至我們的平安、技能、明理、善緣、信仰、滿足、慚愧、勤勞、節儉、計畫、開源、節流、教育等,在在都是有形與無形的經濟。遺憾的是,人類只把錢財、物質規範到經濟的內容,沒有把道德仁義也看成是經濟的價值。

  

  說到「經濟」,全世界的經濟早已走向全球化了。像紐約的道瓊股市、華爾街的股票漲跌,都影響及于全世界。我們臺灣往日的經濟成長,也提高了在國際間的地位。

  

  經濟,它像海水的波浪一樣,起起伏伏,有的地方衰退,有的地方繁榮,具有周期性,並不足爲慮。反而目前最爲大家所關心的是,因爲經濟全球化,影響所及,過去一些小型企業,漸漸受到大財團所吞並,甚至國家和國家的連線,幾乎壟斷了經濟。尤其現在的中小企業,又紛紛地出走大陸,企業集團過份膨脹的結果,沒有中小企業的基礎,一旦經營不善,造成骨牌效應,連帶地許多僅存的小型企業都會跟著遭殃,這時受害的人何止千千萬萬。所以,對于大企業、大集團過份的發展,政府應該加以約束製衡,否則「富可敵國」,也不是好現象。對于小型企業,也要靠國家和大型企業的輔助,讓他有成長的空間。如果大集團跟小企業能相互依存,大小互助,才能讓全民都有發展的機會,讓財富平均如活水一樣流通,繼而創造均富的社會。

  

  說到均富的社會,經濟、財富要像活水一樣,流動的活水才不會發臭。錢財也要讓它流動,富人的錢財,要造福平民;平民的努力,也可以換取富人的財富,貧富要相互支應。佛教所講的布施、喜舍,就是要讓錢財互相回饋,不只是買賣的貿易而已,也不只是股票的交換,財富應該成爲人間愛心的交流。

  

  現在新政府陳水扁總統,對于企業界的重視,對于社會福利的加強,目的就是要讓經濟平衡發展。如果政府能夠更進一步在教育、道德、公益、愛心方面,喚起全民普遍的覺醒,隨著經濟的成長而提升道德的精神生活,必然有益于國家社會的全面發展。

  

  可惜目前社會上富有的窮人很多,因爲不知足,不懂得回饋國家大衆,雖有財富,也只是貧者。我們希望社會上多一些經濟上雖貧乏,但人格高尚的富豪,讓人不只是貪求,全民大衆不要只是向「錢」看,人人都應該具有道德、和諧、責任、包容,彼此互相尊重。不投機取巧,不貪贓枉法,不要藉勢苟得,不要非法經營,大家都做一個誠信的國民,如此,無論大集團、小企業,那才是國家真正的經濟複蘇。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二、對社會的治安,全民要同心協力

  目前臺灣經濟複蘇,要讓外國人前來投資,更要想方法讓赴大陸的臺商回流,讓富有的人民放下身段,可以從事小本經營,提高士農工商的尊嚴,讓大家感到臺灣居民「人窮志不窮」的氣節。經濟複蘇、工商起飛,固然重要,但是臺灣社會的治安,更是刻不容緩,應該加強。社會的治安,不只是法律的製裁,也不只是警察的責任,應該要全民同心協力。我們的社會需要道德、良知來規範,像現在社會上貪贓枉法,假公濟私,怎麼能讓普通小民心悅誠服呢?一些工商企業,偷工減料,仿冒造假,又如何取信社會大衆呢?更有的人朋友之間互相猜疑嫉妒,中傷誹謗,能欺則欺,能騙則騙;每一個政黨、團體,幾乎內鬥內行,外鬥外行,如何能模範整個社會呢?甚至鄰裏之間,搬是弄非,挑撥離間;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愚昧邪見、頑強固執、自私自利的人,彼此你爭我奪,經常做出損人又不利己的事,這樣的社會怎麼會可愛呢?

  

  我們知道,國家要從上層社會和大衆傳播媒體,以及各種教育機構,共同負起「強國強民」的示範。如從政者應知自己是公仆,不要官僚;從事教育者,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;醫護人員要「視病如親」,工人要「除私從公」,商人要「童叟無欺」……;如果整個社會民衆都能公而忘私,講信修誠,慚愧感恩,相互愛語贊歎,彼此有情有義,則必能促進社會的和諧,必然能增加國家的動力。

  

  吾人如果希望建立一個道德公義的社會,必須要能「人人作警察」。警察執行任務,除暴安良,維護公共秩序;但社會之大,不是靠警察就能保衛國家的安全,欲得維護社會秩序,還需要全體國民,人人都有從事公平、公義,除邪安正的觀念,個個都要有「舍我其誰」的精神。

  

  在美國,東方的兒童不懂得遵守公共秩序,不懂得維護社區的環境,喝完汽水後,任意把空罐子隨手丟棄,後面的老婆婆看了非常不以爲然,命令兒童撿起來,兒童以東方人的口氣說:「關你什麼事?」老婆婆說:「怎麼不關我事,你亂丟東西,製造垃圾,汙染環境,我們社區的房地産會因此跌價,這就跟我有關系!」這位老婆婆就是人人作警察的模範。

  

  在西德,東方的青年住在公寓裏,任何時刻都是開著電燈,另外的房客看不過去,叫他不用時關掉。東方青年說:「關你何事?」房客說:「你浪費能源,使國家陷于貧窮,怎麼不關我事?」

  

  中國人的民族性,凡是自己的利益受到別人的侵犯,就會不惜一切地訴訟、打鬥、遊行、示威,這表示自力救助;但是換成別人的利益受損,就抱著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的心理,不肯奉行公義,盡力保護,所以樹葉子掉下來也怕打破了頭,這就是懦弱。

  

  其實,人在世間,人人都應該負有化導社會風氣的責任,有道德的生活,社會才能和諧、家庭才能安樂、朋友才能守信、人我才能互助。現在的社區,也喊出「守望相助」的口號,過去我們的社會也尊重一些俠義之士,因爲他們維護公理正義,所以能受到社會大衆的尊重。社會是我們的大家庭,我是這個家庭裏的一份子,愛護家庭,人人有責,豈可製造家庭的紛亂。所以,人人作警察,人人維護公理正義,這是現代人應該建立的共識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叁、對族群的融和,大衆要互相尊重

  人,常因彼此之間的差異不同,産生許多情結,例如國家情結、民族情結、種族情結、省籍情結、世代情結、內外情結等,其中以族群情結最爲嚴重。

  

  說到族群情結,南方人與北方人互有情結,中國人與外國人互有情結,外省人和本省人互有情結,原住民與平地人互有情結;不同的地域,就會産生許多的隔閡與成見,造成許多的糾紛與排斥。

  

  其實,人性本來是一種,只因地球上的氣候、地理環境、文化背景的不同,産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性格,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。寒帶的人茹毛飲血才能生活,熱帶的人到處隨遇而安、隨緣生活,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,這是當然的生活。

  

  其實,現在的移民政策,因爲交通便利、文化交流,都不應該再有族群的情結。例如在臺灣,外省的公婆擁有本省的兒媳,本省的男士娶了外省的老婆,外省的女性做了本省人的媳婦,所以應該沒有族群的情結。可是現在臺灣的政治人物,經常蠢蠢欲動,想要挑起族群情結,實在是非常的不智。當初陳水扁先生擔任臺北市長的時候,他甯可落選,也不挑起族群情結,實在是令人可敬可佩。

  

  地方,一樣的土地,一樣的山水,一樣的樹木,甚至中華民族同樣的膚色,同樣的語言,同樣的文化,根本就沒有情結。像美國,可以說是世界民族的大…

《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-講于總統府2001年慶祝行憲暨國父紀念月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