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山律宗、懷素律師的東塔律宗。
四分律宗叁系之間,各有論诤。這些異論對佛教究竟是有利益,或有弊害呢?最聰明的是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師徒,他們不去碰觸戒律的問題,他們認爲各家叢林因各處的地理、風俗、氣候等,條件不一樣,因此就以各寺清規代替戒律,故而從此叢林總算得以相安無事,共弘佛化。
律宗的遠祖雖然同是一個佛陀,在中國也有律學的戒規,但真正開宗立派的是在唐玄宗時的道宣大師,因其集中國律宗之大成,故在中國的佛教界,一直以道宣律師的律宗爲所歸。
道宣曾經參加玄奘大師譯經的道場,受到玄奘的影響,而以大乘教義講說《四分律》。他的著作等身,著有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》十二卷、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》六卷、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》叁卷、《四分律比丘尼鈔》六卷、《四分律拾毗尼義鈔》六卷,以及《續高僧傳》、《廣弘明集》等。後來學者稱前叁部爲「叁大部」,合後二部共稱「南山五大部」,另有教誡律儀等。其中《行事鈔》更成爲一千多年來律學行事指南,計有一百余家爲之注釋作疏。
道宣的晚年居于終南山,創設戒壇,製定傳戒儀軌,所以律宗又被稱爲「南山宗」。門下衆多弟子中,以秀律師(一說周律師)(見《佛光大辭典》)繼嗣法統,爲南山律宗第二祖,其後相承諸祖爲:道恒、省躬、慧正、法寶、元表、守言、元解、法榮、處恒、擇悟、允堪、擇其、元照、智交、准一、法政、法久、了宏、妙蓮、行居、真照等。但在曆史上,他們對佛教貢獻的事迹,甚少記載。
律宗真正的祖庭,應該是位于西安市西南叁十五公裏左右的終南山豐峪口內的淨業寺,雖然初建于隋,卻盛行于唐,道宣曾在此潛心著作,創宗立說。後雖于地震中倒塌,但不久修複,因其移山建寺,古木參天,今之遊人至此,莫不有悠然出世之感。
其實,到了清末民初的律宗,由于見月讀體大師(一六○一-一六七九)發心,每年在寶華山春秋二季傳戒,故而雖說「臨濟兒孫滿天下」,但現在真正受戒的,卻是「十方釋子出寶華」。
◎ ◎ ◎
道宣律宗之後,就應該說到唐武則天時代的華嚴宗了。華嚴宗實際上的創始人是法藏賢首大師,所以華嚴宗又稱賢首宗。
賢首,幼年出家,師事智俨大師,曾經隨智俨聽講《華嚴經》多遍,後著《華嚴疏鈔》,深爲武則天所賞識,賜號「賢首」。後爲中宗、睿宗授菩薩戒,又賜號「國一」。並在長安、洛陽、五臺山等地廣建華嚴寺,後人稱爲「華嚴和尚」,是爲華嚴宗叁祖。
賢首國師既然爲叁祖,便推崇其師智俨爲二祖,其上之杜順爲初祖。杜順在唐太宗時也經常講說《華嚴經》,曾受唐太宗召見。
曆代各宗之中,華嚴宗所出的國師最多。賢首國師之下,就是被唐德宗賜號「清涼國師」的澄觀大師。他曾任七帝之師,一生奇異事迹很多,最重要的是,當他完成了《華嚴經》的注解以後,舉行了一次華嚴經疏鈔落成法會,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參與盛會。
清涼澄觀被尊爲四祖,是中興華嚴宗的主要人物。澄觀之下,宗密爲五祖,因其住于終南山圭峰草堂寺弘法,所以又稱「圭峰宗密禅師」。他以《華嚴經》爲根據,對《圓覺經》做詳盡的注解,著有《圓覺經大疏》、《圓覺經大疏釋義鈔》等書,爲曆來注解圓覺經的泰鬥。
華嚴宗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爲所依經論。華嚴經世稱「經中之王」,分有四十華嚴(唐朝般若叁藏譯)、六十華嚴(東晉佛陀跋陀羅叁藏譯)、八十華嚴(唐朝實叉難陀叁藏譯)等。所謂「不讀華嚴,不知佛教的富貴」,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,完成了華嚴五教、十玄門的判教等精深的思想體系,得和天臺宗同爲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兩大圭璧。雖然在宋元明清,華嚴宗沒有禅淨之普及,但直到清民時代,有月霞、常惺法師等弘揚不斷,以及由于哲學家方東美教授著有《華嚴哲學》,因此推許在未來的世紀裏,華嚴宗必有光大之時。
◎ ◎ ◎
說到禅宗,禅有如來禅,有祖師禅。其實說來,禅不是如來的禅,也不是祖師的禅;禅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心,是吾人所共有的寶藏。
禅,雖是每一個人(所有衆生)的心;但是,禅是如來首先發現,繼而曆代祖師相繼發揚。雖然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」;但是吾人凡夫衆生,至今還在找尋自己心中的燈光。
《金剛經》雲: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。」爲什麼心、佛、衆生都沒有差別呢?因爲有禅;有了禅就可以統一心、佛、衆生。
所謂參禅,就是一個「悟」字;迷即衆生,一悟即佛,所以曆代的禅師都要吾人覺悟,並不一定要你成佛。然而一旦覺悟了,還愁不能成佛嗎?
禅,應該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品;禅,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,是平等的,是普遍的,是亘古今而不變的一個自家寶藏。所以,吾人千辛萬苦參禅,都是爲了發掘此一寶藏也。
佛陀靈山盛會,達摩祖師東來,都是爲了把禅的訊息帶給吾人凡夫衆生。
菩提達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間(五二○-五二七)自南天竺抵建業(今南京),谒梁武帝,因不契機,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,人稱壁觀婆羅門。神光(慧可)立雪斷臂,志求佛法,終得達磨所傳心印,爲中國禅宗第二祖。
慧可傳僧璨,僧璨傳道信;因爲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,所以漸漸在士大夫之間引人注意。隋唐之間,有道信、法融,還有蕲州(湖北)黃梅山的弘忍大師,都在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。
弘忍門下俊秀輩出,有玉泉神秀、大鑒慧能、嵩山慧安、蒙山道明、資州智侁等。此中,由于惠能大師因聞弘忍一句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契入禅道,受五祖弘忍印可、傳衣缽,囑爲禅門的傳人,是爲六祖。
從達摩至惠能,本宗所舉揚的禅風獨樹一格,祖師語錄常引經據典,提示整體佛法;經教之外,倡導直指人心、不立文字的風格,使紛擾的思想得以統一、調和,成爲皇家和士大夫之間所唱和的教派。
◎ ◎ ◎
密宗,又稱爲真言宗。興起于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叁世紀間,直至印度佛教被「印回相爭」而遭全面破壞滅亡爲止。密教雖在印度消失,卻在中國、西藏、日本、韓國傳播開來,成爲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。傳至西藏,形成了以密教爲骨幹的藏教特色。乃至今日與禅、淨土,同爲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。
密宗主要以《金剛頂經》爲經藏,《蘇婆呼經》爲律藏,《釋摩诃衍論》爲論藏。印度密宗起源于古吠陀典籍,其後流行于民間各階層,佛教在長期發展過程,逐漸滲入民間婆羅門教的信仰,並受此等咒術密法之影響,加以攝取,作爲守護教徒、消除災障之用。
從曆史背景來看,密教的興衰起落,與朝廷政治的護持與否,有著密切的關系。從早期雜密(雜密者,爲垂迹應化身之釋迦如來于塵道世界所說之顯密糅合之諸經;是以顯教爲主,附說密乘而已,如法華經之陀羅尼品等即屬附說之真言陀羅尼。)流傳到中國,其儀規中有禳災祈福、求雨治病、降伏鬼魅、護摩等法,以適應一般民衆需求爲主。自開元叁大士:善無畏、金剛智及不空來到中國,于唐玄宗開元年間(七一叁-七四一),善無畏、金剛智二純密大師先後于長安譯出根本經典,建立灌頂道場,我國密宗于是自成一套。另有不空、一行、惠果、辨弘、慧日、惟上、義圓、義明、空海、義操、慧則等,傳持純密(純密爲秘密瑜伽乘所廣說之純一法門,乃大日如來住本地法身,于法界宮殿中,對內眷屬所說之秘密法門,即大日經、金剛頂經)。其中,日本空海(弘法大師)于貞元二十年(八○四)來唐,就惠果受法,返國後,持弘不絕,是爲日本真言宗之祖。會昌法難之後,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斷,戰亂頻仍,密宗經疏銷毀殆盡,爾後所謂瑜伽,但存法事而已。
◎ ◎ ◎
總之,隋唐叁百余年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,此時期不但佛教的學術、思想、講說非常鼎盛,更由于各宗派祖師悲願弘深,影響門下弟子創辦許多利生的事業,諸如植樹造林、墾荒辟田、鑿井施水、維護泉源、利濟行旅、築橋鋪路、興建水利、設置浴場、興建公廁、建立涼亭、經營碾硙、油坊當鋪、急難救助、設佛圖戶、施診醫療等,不遺余力地注重資生的貢獻與利衆的事業,爲社會人群奉獻,幫忙解決民生問題,實爲現代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先驅。
具體的實例,如:唐代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與郡守蘇遇等,在沙湖西隙地創避水僧坊、植松杉楠桧一萬本,從此僧與民無水災之患。
唐代佛日普光禅師住持廣利禅寺時曾經購買海塗田一千多畝,因大量開墾海塗田而帶動地方的建設與繁榮。
唐初京師弘福寺的慧斌法師,爲報父母恩,發心在汶水之濱開鑿義井;華嚴寺的澄觀法師也在江甯的普惠寺中鑿井供衆,嘉惠民衆。
後唐洛陽中灘浴院智晖法師(八七叁-九五六),曾經施設浴室供衆沐浴,一年有七十余會,一浴則遠近都集二叁千人,不僅爲僧俗療疾,更借機弘法,促進全民身心健康;甚至唐朝益州福成寺的道積、丹陽智俨、绛州僧徹(生卒年不詳)、薄州志寬(五六六-六四叁)等沙門,更曾專爲罹患痲瘋病者服務。
唐宋時,寺院開始附設碾米工廠,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硙的設置;臺州的惠安院、楞伽院也各有設置;由于寺院有碾硙設備,不但嘉惠當地的民衆,也增加農業經濟的價值。
此外,隋唐時代因爲佛教僧團愛護生靈,實行放生之製,國家也響應這種慈悲事業,如梁武帝于天監十八年頒行禁屠之诏;武帝太子文惠設立六疾館,救護染患疾病的窮人;北魏宣武帝也設立療養所,幫助貧困百姓;隋文帝與唐高祖都曾诏示天下于正、五、九,叁月爲長齋日,每月六齋日禁殺一切生命;唐肅宗還頒布诏…
《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