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山律宗、怀素律师的东塔律宗。
四分律宗三系之间,各有论诤。这些异论对佛教究竟是有利益,或有弊害呢?最聪明的是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师徒,他们不去碰触戒律的问题,他们认为各家丛林因各处的地理、风俗、气候等,条件不一样,因此就以各寺清规代替戒律,故而从此丛林总算得以相安无事,共弘佛化。
律宗的远祖虽然同是一个佛陀,在中国也有律学的戒规,但真正开宗立派的是在唐玄宗时的道宣大师,因其集中国律宗之大成,故在中国的佛教界,一直以道宣律师的律宗为所归。
道宣曾经参加玄奘大师译经的道场,受到玄奘的影响,而以大乘教义讲说《四分律》。他的著作等身,着有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十二卷、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》六卷、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》三卷、《四分律比丘尼钞》六卷、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》六卷,以及《续高僧传》、《广弘明集》等。后来学者称前三部为「三大部」,合后二部共称「南山五大部」,另有教诫律仪等。其中《行事钞》更成为一千多年来律学行事指南,计有一百余家为之注释作疏。
道宣的晚年居于终南山,创设戒坛,制定传戒仪轨,所以律宗又被称为「南山宗」。门下众多弟子中,以秀律师(一说周律师)(见《佛光大辞典》)继嗣法统,为南山律宗第二祖,其后相承诸祖为:道恒、省躬、慧正、法宝、元表、守言、元解、法荣、处恒、择悟、允堪、择其、元照、智交、准一、法政、法久、了宏、妙莲、行居、真照等。但在历史上,他们对佛教贡献的事迹,甚少记载。
律宗真正的祖庭,应该是位于西安市西南三十五公里左右的终南山丰峪口内的净业寺,虽然初建于隋,却盛行于唐,道宣曾在此潜心著作,创宗立说。后虽于地震中倒塌,但不久修复,因其移山建寺,古木参天,今之游人至此,莫不有悠然出世之感。
其实,到了清末民初的律宗,由于见月读体大师(一六○一-一六七九)发心,每年在宝华山春秋二季传戒,故而虽说「临济儿孙满天下」,但现在真正受戒的,却是「十方释子出宝华」。
◎ ◎ ◎
道宣律宗之后,就应该说到唐武则天时代的华严宗了。华严宗实际上的创始人是法藏贤首大师,所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。
贤首,幼年出家,师事智俨大师,曾经随智俨听讲《华严经》多遍,后着《华严疏钞》,深为武则天所赏识,赐号「贤首」。后为中宗、睿宗授菩萨戒,又赐号「国一」。并在长安、洛阳、五台山等地广建华严寺,后人称为「华严和尚」,是为华严宗三祖。
贤首国师既然为三祖,便推崇其师智俨为二祖,其上之杜顺为初祖。杜顺在唐太宗时也经常讲说《华严经》,曾受唐太宗召见。
历代各宗之中,华严宗所出的国师最多。贤首国师之下,就是被唐德宗赐号「清凉国师」的澄观大师。他曾任七帝之师,一生奇异事迹很多,最重要的是,当他完成了《华严经》的注解以后,举行了一次华严经疏钞落成法会,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参与盛会。
清凉澄观被尊为四祖,是中兴华严宗的主要人物。澄观之下,宗密为五祖,因其住于终南山圭峰草堂寺弘法,所以又称「圭峰宗密禅师」。他以《华严经》为根据,对《圆觉经》做详尽的注解,着有《圆觉经大疏》、《圆觉经大疏释义钞》等书,为历来注解圆觉经的泰斗。
华严宗以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为所依经论。华严经世称「经中之王」,分有四十华严(唐朝般若三藏译)、六十华严(东晋佛陀跋陀罗三藏译)、八十华严(唐朝实叉难陀三藏译)等。所谓「不读华严,不知佛教的富贵」,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大师的推弘,完成了华严五教、十玄门的判教等精深的思想体系,得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两大圭璧。虽然在宋元明清,华严宗没有禅净之普及,但直到清民时代,有月霞、常惺法师等弘扬不断,以及由于哲学家方东美教授着有《华严哲学》,因此推许在未来的世纪里,华严宗必有光大之时。
◎ ◎ ◎
说到禅宗,禅有如来禅,有祖师禅。其实说来,禅不是如来的禅,也不是祖师的禅;禅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心,是吾人所共有的宝藏。
禅,虽是每一个人(所有众生)的心;但是,禅是如来首先发现,继而历代祖师相继发扬。虽然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明」;但是吾人凡夫众生,至今还在找寻自己心中的灯光。
《金刚经》云: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」为什么心、佛、众生都没有差别呢?因为有禅;有了禅就可以统一心、佛、众生。
所谓参禅,就是一个「悟」字;迷即众生,一悟即佛,所以历代的禅师都要吾人觉悟,并不一定要你成佛。然而一旦觉悟了,还愁不能成佛吗?
禅,应该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品;禅,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,是平等的,是普遍的,是亘古今而不变的一个自家宝藏。所以,吾人千辛万苦参禅,都是为了发掘此一宝藏也。
佛陀灵山盛会,达摩祖师东来,都是为了把禅的讯息带给吾人凡夫众生。
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(五二○-五二七)自南天竺抵建业(今南京),谒梁武帝,因不契机,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,人称壁观婆罗门。神光(慧可)立雪断臂,志求佛法,终得达磨所传心印,为中国禅宗第二祖。
慧可传僧璨,僧璨传道信;因为不立文字、教外别传,所以渐渐在士大夫之间引人注意。隋唐之间,有道信、法融,还有蕲州(湖北)黄梅山的弘忍大师,都在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。
弘忍门下俊秀辈出,有玉泉神秀、大鉴慧能、嵩山慧安、蒙山道明、资州智侁等。此中,由于惠能大师因闻弘忍一句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契入禅道,受五祖弘忍印可、传衣钵,嘱为禅门的传人,是为六祖。
从达摩至惠能,本宗所举扬的禅风独树一格,祖师语录常引经据典,提示整体佛法;经教之外,倡导直指人心、不立文字的风格,使纷扰的思想得以统一、调和,成为皇家和士大夫之间所唱和的教派。
◎ ◎ ◎
密宗,又称为真言宗。兴起于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纪至十三世纪间,直至印度佛教被「印回相争」而遭全面破坏灭亡为止。密教虽在印度消失,却在中国、西藏、日本、韩国传播开来,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。传至西藏,形成了以密教为骨干的藏教特色。乃至今日与禅、净土,同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。
密宗主要以《金刚顶经》为经藏,《苏婆呼经》为律藏,《释摩诃衍论》为论藏。印度密宗起源于古吠陀典籍,其后流行于民间各阶层,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,逐渐渗入民间婆罗门教的信仰,并受此等咒术密法之影响,加以摄取,作为守护教徒、消除灾障之用。
从历史背景来看,密教的兴衰起落,与朝廷政治的护持与否,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从早期杂密(杂密者,为垂迹应化身之释迦如来于尘道世界所说之显密糅合之诸经;是以显教为主,附说密乘而已,如法华经之陀罗尼品等即属附说之真言陀罗尼。)流传到中国,其仪规中有禳灾祈福、求雨治病、降伏鬼魅、护摩等法,以适应一般民众需求为主。自开元三大士:善无畏、金刚智及不空来到中国,于唐玄宗开元年间(七一三-七四一),善无畏、金刚智二纯密大师先后于长安译出根本经典,建立灌顶道场,我国密宗于是自成一套。另有不空、一行、惠果、辨弘、慧日、惟上、义圆、义明、空海、义操、慧则等,传持纯密(纯密为秘密瑜伽乘所广说之纯一法门,乃大日如来住本地法身,于法界宫殿中,对内眷属所说之秘密法门,即大日经、金刚顶经)。其中,日本空海(弘法大师)于贞元二十年(八○四)来唐,就惠果受法,返国后,持弘不绝,是为日本真言宗之祖。会昌法难之后,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断,战乱频仍,密宗经疏销毁殆尽,尔后所谓瑜伽,但存法事而已。
◎ ◎ ◎
总之,隋唐三百余年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,此时期不但佛教的学术、思想、讲说非常鼎盛,更由于各宗派祖师悲愿弘深,影响门下弟子创办许多利生的事业,诸如植树造林、垦荒辟田、凿井施水、维护泉源、利济行旅、筑桥铺路、兴建水利、设置浴场、兴建公厕、建立凉亭、经营碾硙、油坊当铺、急难救助、设佛图户、施诊医疗等,不遗余力地注重资生的贡献与利众的事业,为社会人群奉献,帮忙解决民生问题,实为现代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先驱。
具体的实例,如:唐代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与郡守苏遇等,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、植松杉楠桧一万本,从此僧与民无水灾之患。
唐代佛日普光禅师住持广利禅寺时曾经购买海涂田一千多亩,因大量开垦海涂田而带动地方的建设与繁荣。
唐初京师弘福寺的慧斌法师,为报父母恩,发心在汶水之滨开凿义井;华严寺的澄观法师也在江宁的普惠寺中凿井供众,嘉惠民众。
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法师(八七三-九五六),曾经施设浴室供众沐浴,一年有七十余会,一浴则远近都集二三千人,不仅为僧俗疗疾,更借机弘法,促进全民身心健康;甚至唐朝益州福成寺的道积、丹阳智俨、绛州僧彻(生卒年不详)、薄州志宽(五六六-六四三)等沙门,更曾专为罹患痲疯病者服务。
唐宋时,寺院开始附设碾米工厂,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硙的设置;台州的惠安院、楞伽院也各有设置;由于寺院有碾硙设备,不但嘉惠当地的民众,也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。
此外,隋唐时代因为佛教僧团爱护生灵,实行放生之制,国家也响应这种慈悲事业,如梁武帝于天监十八年颁行禁屠之诏;武帝太子文惠设立六疾馆,救护染患疾病的穷人;北魏宣武帝也设立疗养所,帮助贫困百姓;隋文帝与唐高祖都曾诏示天下于正、五、九,三月为长斋日,每月六斋日禁杀一切生命;唐肃宗还颁布诏…
《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