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列」、「亦攝思連真」等多人受封爲國師(見《新元史》,釋老傳)。國師的迎立,必需先遣大臣頒珠字诏,儀式隆重,如同元首。
此外,膽巴受八思巴推薦入朝,號爲金剛上師,圓寂後進號「帝師」;阿魯渾薩理是維吾爾人,從八思巴學習,亦精通其他民族語言及漢文經史百家,曾官拜集賢學士及平章政事;沙羅巴,西域人,小時即禮八思巴爲剃度師,精通藏文,並且擔任八思巴及元世祖之間翻譯;達益巴,親近八思巴十叁年學習,元武宗即位時,曾受召進朝問法,圓寂後,谥號爲「佑聖國師」;迦魯納答思是維吾爾族人,通達佛理及各民族語言,元世祖命他跟從八思巴學習佛法及藏文,曾用維吾爾文翻譯梵文和藏文經論;必蘭納識裏,維吾爾族學者,精通佛教叁藏及諸國語言,至順二年(西元一叁叁一年)受封爲「國師」。
國師的地位尊榮,不僅帝後、太子受教,大臣也會相繼前往受戒。除了封國師外,喇嘛優異而受朝廷賜封勳爵者,亦達十余人,如教瓦班受封「翰林丞旨左丞相知樞密院事」、從吉祥受封「榮祿大夫司加祿大夫司徒」等(見《元史》〈本紀〉二十九、叁十叁、叁十五)。
當時輔佐帝王朝政者有宰相耶律楚材,僧人劉秉忠等。據《元史》卷一四六載:「楚材自幼聰敏好學,涉獵群書,天文、地理、術數、律曆、釋老、醫蔔之術等無一不通。楚材二十七歲時,太祖成吉思汗攻襲金都燕京,風聞楚材名聲,召來陪侍左右,做政治顧問,禮遇有加。其後成吉思汗討伐西域,每有楚材參劃,屢次上谏而使太祖終有大成。」
在《翰林學士王盤碑銘文》則詳細記載劉秉忠的事迹,說他是一位政治家,更是一名僧侶。世祖即位,從朝儀官製創訂到元號更新,悉依其草案,厘訂社稷大計。劉秉忠雖位居人臣,仍齋居素食,未忽僧行,並且以天下爲己任,貢獻元朝發展。最重要的是,劉秉忠將中國佛教灌輸到異族帝王心中,漢族受惠無計,帶給國家社會影響很大。
元朝宮廷相當重視佛事,如大婚、出行,無不受戒;或者啓建法會,法會內容相當多,例如《元史》〈本紀〉二十九記載:泰定元年二月,修西番佛事于壽安寺;同卷又載:昭獻元聖皇後忌,白修佛事,飯僧百萬人。《元史》〈本紀〉十五提到:命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于玉塔殿、寢殿、萬壽山護國仁王寺四十五會等等。其它如祈雨、祈風、止雨、鎮雷、榮星、修疫、超度等,也都是元朝宮廷中常作的佛事。甚至,如元世祖、元裕宗、元仁宗、元成宗之後等,往生後,皆奉祀在喇嘛寺中。諸帝的谥號更以梵、藏文取名,以表示聰明、吉祥等意義。
整個元朝由朝廷興建的佛寺達千五百所,如大護國仁王寺、大聖壽萬安寺、城南寺、興教寺、大崇國寺、大崇恩福元寺等等。根據《元史》各本紀中記載,當代由大內召宣所刊行的藏經多種,如元世祖刊大藏叁十六藏;成宗刊河西吐蕃兩體字藏經;仁宗命杭州刊經八藏;文宗命江浙刊經二十七藏,以泥金寫經規模宏偉,空前盛況;其它還有金字藏經、梵文維摩經、西番字藏經、畏兀字無量壽佛經一千部等;其中以元世祖召集漢藏大德僧人編輯的《至元法寶勘同總錄》十卷最爲著名,是研究西藏經典與漢譯經典比較研究的重要文獻。
到了明朝,喇嘛仍然受到相當的尊重。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曾經出家爲漢僧,他深知元代因爲崇尚喇嘛教,因此衍生出諸多的流弊,例如供養糜費,國庫虧空等,但是他爲了懷柔蒙古、西藏地區,還是一樣給予喇嘛諸多的殊遇。
另一方面,由于朱元璋自己曾經當過和尚,他深知宗教凝聚群衆的力量,所以爲了強化對宗教的管理,一直想方設法,務要切斷佛教與民衆的連系。只是盡管他廢除喇嘛教在內地中央的特權,最終還是沒有削弱喇嘛教在漢地的重要地位。他不僅設西甯僧綱司,任喇嘛叁刺爲都綱,甚至在甘肅河州設置番漢二僧綱司,任用西藏僧人爲僧官。洪武六年(一叁七叁)元朝帝師喃迦巴藏蔔入朝,明太祖封「熾盛佛寶國師」;七年,八思巴的後代公哥列思八納思監藏班藏蔔入朝,亦被加封「國師」稱號。
明成祖即位後,對喇嘛更加尊重。永樂元年(一四○叁)曾派遣中官侯顯進入西藏,迎請哈立麻喇嘛至南京,除了親自前往慰問外,封他爲「DB法王」,並且請他在南京靈谷寺啓建法會;此外,當時在西藏弘法的宗喀巴派他的首座弟子釋迦智到中土來,明成祖即封他爲「大慈法王」,後來釋迦智還當了永樂、宣德兩代國師。
根據《明史會要》的記載,明成祖永樂時代所封藏族喇嘛有五王、二法王、二西天佛子、九大灌頂國師及十八灌頂國師。
後來的憲宗、孝宗、武宗叁代,也都相當敬崇喇嘛,東來中土的西藏喇嘛,多給予「西天佛子」、「灌頂國師」的尊稱。
因爲元明王朝一直崇拜喇嘛,漢傳各大乘宗派至此黯然失色,並且漸趨沒落。直到清朝,大抵承襲明朝,連僧官的職別名稱,都和明代相同(見《大清會典》卷七十一)。清皇室相當崇敬喇嘛教,順治九年時(一六五二)達賴五世應世祖之邀入京,受朝廷冊封爲「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普通鄂濟達賴喇嘛」,這也是西藏黃教取得中國政府認同之始,而成爲正式的法王地位。
此外,《光緒大清會典事例》記載:「康熙叁十二年封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爲大喇嘛,于喀爾喀建庫倫,廣敷黃教。」自此至幹隆年間,哲布尊丹巴都受到清朝朝廷的重視和禮遇。
最著名的是雍正捐舍自己位在北京紫禁城內潛邸,設成喇嘛教本山的雍和宮,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。
世宗雍正曾自號圓明居士,收輯古德禅語成爲《禦選語錄》十九卷,世祖喜受參禅,並且以禅門宗匠自居。他曾召請憨璞性聰、玉林通琇及木陳道忞等禅師先後入京說法。另外還曾選點一千五百位僧人從玉林通琇受戒,並尊爲國師,以表示他對漢人佛教的貢獻。(見《普濟玉林國師語錄年譜》)
此外,世宗也從章嘉活佛學禅,並言自己在禅方面的造詣多得力于章嘉,他曾贊歎章嘉是「乃真再來人,度大善知識也,梵行精純,圓通無礙,藩邸清閑,時接茶話者十余載,得其善權方便,因知究竟此事。」(見《禦選語錄卷十八》)後又稱贊他是「秉質靈異,符驗顯然;且其教法流行,徒衆日廣。」
幹隆四十四年時(一七七九),第六世班禅抵達北京,自幹隆皇帝起,歸依班禅爲師,親受佛教教義,宮中大臣、後妃、嫔妾、太監等,無不敬班禅如佛。
雖然從元到明清,朝廷崇佛如儀,遺憾的是,曆代的喇嘛並未真正在佛法上引導帝王治國之道,只是一味地以密法來迎合帝王富貴歡樂的美夢,以致帝王被世間聲色之娛所迷,朝綱不振,國勢積弱,誠所謂「因地不正,果遭迂曲」。帝王信佛的出發心不正,本身之因已偏;帝師喇嘛又未能施之以佛法善緣,其它漢傳宗派亦未能受到重視,難怪元朝曆任皇帝的政權短暫,國祚不長,自是意料中事,又何足爲怪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五、經忏香火時期(滿清民國時期)
教僧團經濟生活的來源,在佛世時是靠托缽乞食,或者由信徒供養。這樣的佛教生活,透過托缽跟信徒建立了相互的關系,信徒供養飲食,僧衆給予說法,此即《金剛經》所謂的「財法二施,等無差別」。
但是,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受到氣候、風俗習慣的影響,托缽生活不容易實踐,所以就建立寺廟,由信徒來供養僧侶的資生物用。供養的生活製度如果能夠樹立、健全,必能養成僧衆人格道德的提升;否則僧衆人格墮落,不易受到供養。
佛教初傳時期,帝王宰官競相建立佛寺,供養土地。由于曆代官方捐建寺院,以及帝王護持,有的設立「無盡藏」,有的成立「僧祇戶」,甚至有的供養大片的田園土地,使得佛教的經濟生活無有憂慮。
然而,由于國家社會給予佛教的經濟支援,使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增加了許多的困難與障礙。因爲一般社會大衆,尤其官僚體系的政治人物,總覺得僧侶應該有清貧的苦行,如果寺院建得莊嚴堂皇,生活過得與社會人士一樣優渥的時候,有的人就會嫉妒,有的人就會批評,甚至南北朝魏、周時期所發生的「叁武一宗」等教難,也是緣于佛教經濟太富裕,因而引發危機。
根據《梁傳》記載:北魏太武帝在太平真君六年(四四五),下令誅殺長安僧侶,焚毀佛像,全國廢佛。翌年,再度下令各地官員焚毀佛像、經籍,坑殺寺僧。幸有太子晃暗中相告,各地僧侶得以隱匿,免去劫難。然而北魏境內一切的佛像、經典,全遭破壞。這次事件在中國佛教史上,劃下了第一道傷痕。
在《廣弘明集》第八卷也記載著:北周武帝因聽信道士張賓奏言「沙門身纏黑衣,于國不祥。」加上還俗沙門衛元嵩附和「沙門怠惰,多貪財食,不足爲尚。」武帝于是在建德二年(五七叁)下令所有的沙門、道士還俗;禁絕儒家以外的祭祀;官立或私立寺院一概拆除,還給王公作舍地;寺院財物盡充官府,廢去四萬寺院;叁百萬僧衆還俗爲軍民,充作攻伐北齊的軍容。
會昌五年(八四五),唐武宗也下诏廢佛。在《舊唐書》武宗本紀載:「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,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千人,收充兩稅戶,拆招提、蘭若四萬余所,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,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。」加上改鑄鍾磬銅像爲通錢、農具,此一空前浩劫,史稱「會昌法難」,這是我國佛教史上叁武一宗法難中,最大的一次破佛事件。
繼武宗毀佛事件百年之後,後周世宗在顯德二年(九五五)斷然實行廢佛政策,下诏禁止私自出家,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,廢止…
《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