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衆佛子共勉語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就好。對于別人的恩將仇報,就把它當成是前世欠了他的果報。施恩于人的時候,目的即已達成,能夠不計較恩將仇報,便能福至心甯了。」

  

  可是,如果自己受了別人的恩,一定要知恩、報恩。恩從那裏來?從四面八方來。從小到大,到老死,我們都在接受各種人的幫助與協助,父母、師長、朋友、親戚、同事,及所有直接、間接與我們産生種種關系的人,都是我們的恩人。

  

  有一位青年告訴我說:「師父!人人都可報父母恩,我沒有恩可報,因爲從小父母就把我送給別人領養,我還要報父母什麼恩呢?」我說:「生身父母雖然沒有養育你,對你還是有恩。因爲母親懷胎十月,而父親與你的關系也是過去無量劫以來結的緣,所以從過去世來看,父母對你都有恩。我們要飲水心源!這個身體得自于父母,是父母就是父母,要知恩報恩。」此外,只要有人曾經給我一碗飯、一杯水、一張車票,乃至于僅是一個動作、一句話,幫我解決了問題,都也該心存感謝,感謝他對我們的布施。

  

  而報恩,可有下列兩種方式:

  

  一、直接報恩;誰對你有恩,你就報答他。對父母盡孝養,對師長盡恭敬,對國家盡忠誠,對社會盡責任,對家人盡義務,對友人盡道義,對衆生盡關懷...這些都是直接報恩。

  

  二、間接報恩:別人培養你、護持你、幫你的忙,都是希望你能夠有成就,能夠有利于社會、有利于衆生。你也以同樣的方式培養人、護持人、幫助人,不爲自求回饋,但爲報答恩人,便是間接報恩。例如,出家人要報施主的恩,就是好好修行幫助衆生,以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,這就是報施主的恩。施主布施給僧尼,僧尼若拿金錢還給施主,那就不是報恩了。

  

  報恩的觀念就是:得到了恩,先回報給對我們有恩的人,要念念不忘地想著他、懷念他;在適當的時候要表揚他、贊歎他,這是念恩。念了恩之後,自己就要好好地努力修行來幫助衆生,利益人群。人家如何幫助我,我也要如此助人,而且要付出更多,來幫助他人、回饋社會、影響世人,這就是報恩。

  

  利人便是利己

  

   一個學佛的人,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,一定是煩惱重重。如果事事都爲自己的利益打算,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的話,一定是煩惱很多、非常自私的人,對一個非常自私的人,要叫他沒有煩惱是很難的。

  

  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放大、放寬,個人是極其渺小的,因爲我們生存的環境與我們的關系密切,從時間上說,跟漫長的曆史相關,跟整個世界乃至無盡的宇宙、所有的一切人、一切衆生都是息息相關。例如最近的中東發生戰爭,伊拉克入侵占領科威特,看起來,不過是小小的一個地方發生了戰爭,但是整個世界都受到影響。因此若從宇宙個人便無法自大,若從個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負責任。我曾聽到有人說:「我這樣微小的一個人,在天地間看起來像芝麻般大,做好做壞,無關緊要。」像這種念頭是不可以有的。

  

  佛經裏記載著一個故事:有一座山林失火了,火勢蔓延整座山,這時有一只鳥,很慈悲的想著:「經過這一場大火的延燒,山上所有的動物、衆生都將會被燒死,實在很可憐!」因此它想到要去救火,它飛到大海裏把身上的羽毛打濕,沾著水再飛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。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,比起「杯水車薪」,還要無濟于事。可是它化不可能爲可能,它一次次地飛,終于感動了帝釋天。天神說:「這只鳥真偉大!有這麼大的慈悲心!這些衆生應該救,這些衆生本來都將死的,但是如果我們不救火,這只鳥最後一定會死掉,爲了要救這只鳥,所以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。」結果,雷聲大作,濃雲密布,大雨傾盆而下,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澆熄了。天神救了這只鳥,這只鳥也救了整個山林。這只鳥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行菩薩道時的一個階段,是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。祂很慈悲,一心爲救衆生,所以最後能夠完成佛果。

  

 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有這種信心,要盡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,要一點半點地做好事。力量大就做多,力量小就做少。不要以爲人輕言微,或抱持與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頭,好事就是好事,不應有大小之分。點點滴滴地做,就會做出大事來。請別忘了,你一個人做好事,還能影響他人做好事,當下沒有,過後一定會有。

  

  有錢有力的人當然可以下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,沒錢少力的人也可以學那只鳥救整座山。山上的衆生沒有成佛,而那只鳥最先成佛;釋迦牟尼佛沒有想到自己的問題,只是想到如何去幫助衆生?如何使衆生脫離苦海?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!因此利人就是利己,而且是息息相關的。

  

  當你把家裏的人照顧好、安頓好的時候,每一次回家,還有人會跟你吵架嗎?家和萬事興,自己也得到幸福,這不等于是利己嗎?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。如果你是個自私鬼,把家裏兒女的零用錢拿去買酒喝、太太的買菜錢拿去賭撲克,當你回家時,家裏的人將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呢?所以若想真正利己,最好先去利人。利人一定更能夠利己,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。

  

  

  盡心盡力第一

  

  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;人的力氣有大有小;人的智慧有深有淺;人的才華有智有愚;人的動作有快有慢,這些不同的人來做相同的事,雖然不能表現出同樣的成績,但是只要盡心盡力,就可以做出同樣的功德。我常說:「聰明和身體好的人,應該要爲那些頭腦笨、身體差的人做奴隸、做仆人;不做奴隸、仆人,至少也要爲他們服務。能者多勞,仁者多忙,在這個世界上,有一些人就是專門來照顧人的;也有更多的人就是來讓你幫忙和照顧的。」

  

  一般人是既被人照顧又在照顧人,我們要想辦法盡自己的心力、體力、智力和財力來幫助需要我們幫助的人。

  

 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有一位富可敵國的大富翁名叫須達,他能以金磚鋪滿一座園林,從一位太子的手上買下它,布施給佛及佛的弟子們作爲修道弘法的道場,他的功德當然很大。另外有一位以乞食維生的貧女,發願要供佛,但是她不知道該供養什麼?有人教她用她乞食的破碗向人家討來燈油,在晚上佛陀說法的時候拿去點燈照明道場,她照著做之後,佛就贊她的功德最大。

  

  可知力量大的人,若能有心做好事,有願護持叁寶,福被人間,固然可被視爲修行菩薩道的大德;另外有一些人,力量雖小,卻也有心向善,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是悲心的菩薩,發願示現一種卑賤、殘障或者低能的身分來到人間幫助人。當然對這些人來講是很殘酷的,但也更加顯出他們的偉大。爲什麼他要以這個樣子來幫助人?因爲他有這樣的缺陷以後,才可以影響更多的人産生同情心、産生因果報應的警惕心,希望人們改過遷善,影響大家共做好人、同做好事。因此,我們活在世上,誰都能做好人,誰都是該做善事的,不論是體力的強弱,心力的大小,智力的高低,財力的貧富,權力的有無,地位的貴賤,都當盡心盡力地修善積福。

  

  不爭你我多少

  

   凡夫的習性,往往愛跟他人比長論短,爭多爭少。其實從佛法的觀點看,表面的長短多少是不重要的,但問自己盡心盡力了沒有。有一位菩薩爲度一個衆生,上天下地無量生死,結果成就佛道。另一位菩薩在天上天下度了無量衆生,結果也成佛道。從數量的多少而言,此二菩薩,形同天壤,以功德而言,確是相等。

  

  勸募會員在勸募時,找到一位護持會員,結果卻被另一位勸募會員拉走了;或者辛辛苦苦勸到一個人皈信叁寶,結果被另外的人帶著去護持別的道場了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請大家心裏不要難道,而且要滿心歡喜,因爲是同樣護持法鼓山,至少也是護持同樣的叁寶。只要你能盡力來做,不必計較,錢多錢少、人多人少。彼此之間不可以有爭功勞、搶地盤的情形,大家是爲行善積德護持佛法而來,如果爭論多少,反而引起你我的煩惱,豈不是愚癡可笑?跟自己內部的勸募會員是如此,對外也是一樣。這是大家應該一致遵守的信念。

  

  身爲佛教徒、身爲法鼓山勸募會員的人,只要盡心盡力去做,成績如何,可以不必放在心上,也不必期望別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做了多少。做了多少功德,自己知道就好。這筆帳永遠會被記在你自己的功德簿上,誰也撿不走、抹不掉,善業、惡業,永遠都是跟著你自己的,因此不必爭、不能爭,只要盡心盡力就好。

  

  

  慈悲沒有敵人

  

   可憐人、同情人、原諒人、愛護人、關懷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現。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無敵。無敵就是心中沒有敵人,沒有過去的宿仇,也沒有現在的怨家,更不製造未來的對頭。所以不是仗權勢而稱無敵,也不是憑財力而稱無敵,更不是靠武力打敗一切人而稱無敵,乃是以慈悲心照顧、原諒一切人。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夠感化人。

  

  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一個人能夠免于受人批評,即使佛陀也不例外。縱使未得罪過人,卻無法不讓人討厭、不讓人仇視;就算你不跟人鬥,人家也會找著你們,你不跟人爭,人家也會跟你競爭。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,你自己要沒有敵人。

  

  比如你在我們的農禅寺是個好人,大家都說你好,師父也常稱贊你好,其他的人之中,可能就會有一人兩人覺得有一點酸溜溜的,會想:他好,我就不好?師父老說他好,爲什麼師父不曾說過我呢?這樣的人,心中就有了敵人。有敵,就是有比較的對象。敵是敵對,敵對不一定是冤家,就像女孩子嫉妒別人長得漂亮、穿得美麗,這不是跟人作對

  !如果把別人當對象看,不是嫉妒,而是見賢思齊,那就是慈悲心。

  

  如何用慈悲?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說、往相反的方向看、往相反的方向解釋。比如有人無緣無故地瞪你一眼,你心裏一定毛毛的,此時,你…

《四衆佛子共勉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