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众佛子共勉语

  四众佛子共勉语

  

  圣严法师 讲述

  

  信佛学法敬僧  三宝万世明灯

  

  提升人的品质  建设人间净土

  

  知恩报恩为先  利人便是利己

  

  尽心尽力第一  不争你我多少

  

  慈悲没有敌人  智慧不起烦恼

  

  忙人时间最多  勤劳健康最好

  

  为了广种福田  那怕任怨任劳

  

  布施的人有福  行善的人快乐

  

  时时心有法喜  念念不离禅悦

  

  处处观音菩萨  声声阿弥陀佛

  

  

  庚午年季春释圣严撰并书

  

  

  这二十句共勉语,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联贯关系与次第,不过,前二句:「信佛学法敬僧,三宝万世明灯。」与后二句:「处处观音菩萨,声声阿弥陀佛。」是共勉语当中最重要的。

  

  要将这二十句熟读背诵,并了解其中的涵义,不但可勉自励,也可勉励他人。若每一位会员都能了解这些理念,而且能够广为传播,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

  

  以下用一句、一句的方式,分别作详细的解释:

  

  

  信佛学法敬僧

  

   「佛」,是觉悟的意思。是大彻大悟、自觉又能觉他、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,尊称为「佛宝」。

  

 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,到现在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。释迦世尊是我们佛教的教主,二千六百年前,诞生于现在位置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,为预备继承王座的太子,因为看到世间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,以及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,体会到众生的愚痴、人类的苦恼,因此放弃了王宫的奢华生活而出家修行,希望求得解救世间苦难的道理和方法。

  

  经过六年的修行之后,终于在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的一棵毕罗树下悟道。现在为了纪念释迦成道,就称这种树叫菩提树,「菩提」是觉悟的意思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后说,所有的众生如果照着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,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。并说: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还有许多的佛,如药师佛、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未来有许多众生会成佛,乃至所有的众生都可能成佛。为了离苦得乐、自觉觉他,我们要信佛学佛。

  

  「法」,是指佛所体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,和佛所经验到的修行离苦的方法。这些道理和方法,告诉我们如何修行?为什么要修行?如何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?故被尊称为「法宝」。

  

  佛出现世间,是应化人间,为人间带来了法宝。用法宝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,让我们有修行的方法并懂得修行的道理,使我们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难和苦恼中得到解脱。因此佛教的教义就是要教大家学法。向谁学呢?要向僧学。

  

  「僧」,是指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所度化的比丘僧、比丘尼僧。他们自己修行佛法,同时也教人修持佛法,是住持佛教的僧团,被敬称为「僧宝」。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的中心,代表佛教的离欲精神及解脱精神。众生的苦恼都是由于放不下、离不开种种贪欲而产生;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种离欲及解脱的象征。出家僧的生活方式、生活型态最接近佛的本怀,因此佛教以出家僧做为住持佛教的中心。

  

  学佛就是修学佛法的生活方式、实践僧众的生活理念,我们能听到佛法、修学佛法,正常情况下,也要靠僧宝来传授,所以要敬僧。

  

  三宝万世明灯

  

   「三宝」,就是佛、法、僧。只要三宝住世,人类就有光明、人类就能得到救济,就有未来的希望,所以三宝是万世的明灯。

  

  正信的佛教,三宝必须具足,缺一不可。如果只信佛,却不信法、不信僧,那就等于是拜神、拜天,只是求佛加持、保护、给我们幸福,却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,会被人视为盲从的迷信。

  

  如果只信法、而不信佛、不信僧,就等于是一种学问知识的研究,并不算是佛教徒;等于只是在图书馆里,把书一本一本的看完,虽知道书上的知识,但没有用来做为自己行为的标准。就等于光点菜不饱,数他财物不富。

  

  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个人,而不信佛也不学法,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样,也像认义父母、认大哥一般。对佛教而言,如果只是崇拜、皈信某一个师父而说自己是佛教徒,便不是正信。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宝而来信佛、学法。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长智慧、自利利他。所以三宝具足的重要性之于佛教徒,正如鼎有三足,缺一不可。

  

  

  提升人的品质

  

   人的品质:就是人的品格、品德、气质。气质是可以改变的,有的人小时候土头土脑、傻里傻气地不懂事,年纪渐长,经过了教育的熏陶及社会的历炼,气质就变好了。改变人的气质,就是提升人的品质。

  

  如果学佛以后跟学佛以前,人品没有改善,言行举止没有检点,思想观念没有提升,便是枉费学了佛。学佛以后,应该以佛法的威仪、礼仪、行仪来自利利人,不应该再有自伤伤人、自害害人的行为。身口如此,心念都也应如此。

  

  身为佛教徒,就要对自己的家庭、社会、国家、所有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,负起责任。我们有权利生存在世间,更有义务和责任来帮助世间、改善世间。

  

  如果做了佛教徒以后,有人看到你便说:「几年不见,怎么你的性格和气质好象和过去不一样了,这一定是有道理的,为什么?」

  

  你应该告诉他说:「阿弥陀佛!没有其他的原因,只因为我皈依了三宝,做人应当先学会自利利他的。」

  

  所谓自利利他,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。比如要提升人的品质,应先从自己开始,进而再帮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质,自利又利他。又与人相处之时,要想自利,应先利他,这之间是互相关连的。在家里如果对自己的家人态度改善,家里的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而有所改善。自己能和颜悦色,处处以礼相待,时时关怀他人,以成全别人作为成全自己的心态来处理事务,周围的人也都会受到影响。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慈悲,开发内心的智慧,健全自己,协助他人,为全体而顾大局,敦品励学,奉献自己而尽心尽力,温厚谦恭。

  

  但是成为佛教徒,并不是叫你做乡愿、做滥好人、做傻瓜,佛教的目的是在利益众生,而真正地利他,是要使得顽者廉而懦者立,感谢恩人、宽恕仇人;学习贤人、救济苦人;调伏狂人、感化恶人;慰勉失意的人、关怀受难的人;把懈怠的人劝导成精勤的人;使凶狠的人转变为慈悲的人。用种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帮助人,使得共同生活在我们环境里的每一个人,都能够得到利益。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,也才是真正品质高尚的人。

  

  建设人间净土

  

  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,需要靠大家的努力。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,最要紧的是先从个人做起。首先自己不做有损他人的事,才有希望人人都不会做自损损人的事,一个影响十个,十个影响百千个,才可能使整个环境里面的人都成为悲智双运的菩萨。纵使不成为三宝弟子,也希望他们都能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;相信因果就不致于杀人、放火、为非作歹、为社会制造不安。因果观念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改过迁善,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在,再接再励地开创明天。相信因果的人增多,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光明、更安定、更和谐,那便是人间净土的开始实现。

  

  有一位警官王丽民居士告诉我说,在他执行公务时,曾经发生了一件事:几十个滋事的人拿着木棍要打他,他高声唱念:「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」那些要打他的人一听到念佛声,都楞住了,他就趁机跑掉。他说:「阿弥陀佛真有用!替我解围救了命。」又有一次,那是民国七十五、六年间,他在北投大度路取缔青少年玩命的飚车,可是那些看热闹的群众挡着他的路,并且要掀翻他的警车,这时候他又拿出法宝说:「阿弥陀佛让让路,阿弥陀佛请让一让。」真是有用!那些本来要拦住他、打他的人都自动让开了!

  

  我们如果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,都不忘先念阿弥陀佛,必定可以万事如意。其实,那正是在提醒我们自己:佛是救苦救难的;念佛的人,应当要心存慈悲、帮助他人、原谅他人、尊重他人,千万不要得理不饶人地一意孤行。

  

  「墙倒众人推」的心理不能有,他已经倒了,或快要倒了,应该留他一条生路,你还要推它做什么?但是这个社会上雪中送炭的人少,锦上添花的人多;井底捞人的人少,落井下石的人多,所以不是净土,而是浊世或尘世。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、墙倒扶墙、井底捞人的工作,并且宁为幕后的英雄,不做表面的好人。一般人都只知道指责他人、要求他人,而舍不得检讨自己付出自己;很多人都希望站在人前,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,而不喜欢推举贤者、赞叹好人,这样的话,净土就不容易出现。我们要让他人站到前面去,成就仁人贤者、赞叹好人好事,如果多数人都能如此做,我们这个世界便能渐渐地成为净土了。

  

  由此可知,建设人间净土,要从每一个人的自己建起,就在平凡和失败中,奋力向上,一边建立自己,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家人、影响家人,进一步再推广到自己的工作环境,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,让他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滋润,体会佛法对于人间很有用,也来认同佛教修学佛法。能够接受佛法的「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」的因果观念,便是推广人间净土、建设人间净土的最好方法。

  

  

  知恩报恩为先

  

   一般凡夫,多多少少都会恩将仇报、过河拆桥。别人对我们有恩,我们却把他当仇人看。不帮我们忙还好,帮了忙以后反而更糟糕,认为没有帮够、没有帮好。因此有人对我说:「师父!我们帮了别人的忙,人家反而对我不好,真的是引狼入室,怎么办?」我说:「这很平常,我们自己也许也是如此,只是未曾自觉自省罢了。不过人家报不报恩,不必放在心上,帮助人就是帮助人,没有条件,尽其在…

《四众佛子共勉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