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众佛子共勉语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就好。对于别人的恩将仇报,就把它当成是前世欠了他的果报。施恩于人的时候,目的即已达成,能够不计较恩将仇报,便能福至心宁了。」

  

  可是,如果自己受了别人的恩,一定要知恩、报恩。恩从那里来?从四面八方来。从小到大,到老死,我们都在接受各种人的帮助与协助,父母、师长、朋友、亲戚、同事,及所有直接、间接与我们产生种种关系的人,都是我们的恩人。

  

  有一位青年告诉我说:「师父!人人都可报父母恩,我没有恩可报,因为从小父母就把我送给别人领养,我还要报父母什么恩呢?」我说:「生身父母虽然没有养育你,对你还是有恩。因为母亲怀胎十月,而父亲与你的关系也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结的缘,所以从过去世来看,父母对你都有恩。我们要饮水心源!这个身体得自于父母,是父母就是父母,要知恩报恩。」此外,只要有人曾经给我一碗饭、一杯水、一张车票,乃至于仅是一个动作、一句话,帮我解决了问题,都也该心存感谢,感谢他对我们的布施。

  

  而报恩,可有下列两种方式:

  

  一、直接报恩;谁对你有恩,你就报答他。对父母尽孝养,对师长尽恭敬,对国家尽忠诚,对社会尽责任,对家人尽义务,对友人尽道义,对众生尽关怀...这些都是直接报恩。

  

  二、间接报恩:别人培养你、护持你、帮你的忙,都是希望你能够有成就,能够有利于社会、有利于众生。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人、护持人、帮助人,不为自求回馈,但为报答恩人,便是间接报恩。例如,出家人要报施主的恩,就是好好修行帮助众生,以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,这就是报施主的恩。施主布施给僧尼,僧尼若拿金钱还给施主,那就不是报恩了。

  

  报恩的观念就是:得到了恩,先回报给对我们有恩的人,要念念不忘地想着他、怀念他;在适当的时候要表扬他、赞叹他,这是念恩。念了恩之后,自己就要好好地努力修行来帮助众生,利益人群。人家如何帮助我,我也要如此助人,而且要付出更多,来帮助他人、回馈社会、影响世人,这就是报恩。

  

  利人便是利己

  

   一个学佛的人,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,一定是烦恼重重。如果事事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,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的话,一定是烦恼很多、非常自私的人,对一个非常自私的人,要叫他没有烦恼是很难的。

  

 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放大、放宽,个人是极其渺小的,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密切,从时间上说,跟漫长的历史相关,跟整个世界乃至无尽的宇宙、所有的一切人、一切众生都是息息相关。例如最近的中东发生战争,伊拉克入侵占领科威特,看起来,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地方发生了战争,但是整个世界都受到影响。因此若从宇宙个人便无法自大,若从个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负责任。我曾听到有人说:「我这样微小的一个人,在天地间看起来像芝麻般大,做好做坏,无关紧要。」像这种念头是不可以有的。

  

  佛经里记载着一个故事:有一座山林失火了,火势蔓延整座山,这时有一只鸟,很慈悲的想着:「经过这一场大火的延烧,山上所有的动物、众生都将会被烧死,实在很可怜!」因此它想到要去救火,它飞到大海里把身上的羽毛打湿,沾着水再飞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。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,比起「杯水车薪」,还要无济于事。可是它化不可能为可能,它一次次地飞,终于感动了帝释天。天神说:「这只鸟真伟大!有这么大的慈悲心!这些众生应该救,这些众生本来都将死的,但是如果我们不救火,这只鸟最后一定会死掉,为了要救这只鸟,所以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。」结果,雷声大作,浓云密布,大雨倾盆而下,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浇熄了。天神救了这只鸟,这只鸟也救了整个山林。这只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时的一个阶段,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。祂很慈悲,一心为救众生,所以最后能够完成佛果。

  

 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有这种信心,要尽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,要一点半点地做好事。力量大就做多,力量小就做少。不要以为人轻言微,或抱持与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头,好事就是好事,不应有大小之分。点点滴滴地做,就会做出大事来。请别忘了,你一个人做好事,还能影响他人做好事,当下没有,过后一定会有。

  

  有钱有力的人当然可以下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,没钱少力的人也可以学那只鸟救整座山。山上的众生没有成佛,而那只鸟最先成佛;释迦牟尼佛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,只是想到如何去帮助众生?如何使众生脱离苦海?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!因此利人就是利己,而且是息息相关的。

  

  当你把家里的人照顾好、安顿好的时候,每一次回家,还有人会跟你吵架吗?家和万事兴,自己也得到幸福,这不等于是利己吗?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。如果你是个自私鬼,把家里儿女的零用钱拿去买酒喝、太太的买菜钱拿去赌扑克,当你回家时,家里的人将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呢?所以若想真正利己,最好先去利人。利人一定更能够利己,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。

  

  

  尽心尽力第一

  

  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;人的力气有大有小;人的智慧有深有浅;人的才华有智有愚;人的动作有快有慢,这些不同的人来做相同的事,虽然不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绩,但是只要尽心尽力,就可以做出同样的功德。我常说:「聪明和身体好的人,应该要为那些头脑笨、身体差的人做奴隶、做仆人;不做奴隶、仆人,至少也要为他们服务。能者多劳,仁者多忙,在这个世界上,有一些人就是专门来照顾人的;也有更多的人就是来让你帮忙和照顾的。」

  

  一般人是既被人照顾又在照顾人,我们要想办法尽自己的心力、体力、智力和财力来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。

  

 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名叫须达,他能以金砖铺满一座园林,从一位太子的手上买下它,布施给佛及佛的弟子们作为修道弘法的道场,他的功德当然很大。另外有一位以乞食维生的贫女,发愿要供佛,但是她不知道该供养什么?有人教她用她乞食的破碗向人家讨来灯油,在晚上佛陀说法的时候拿去点灯照明道场,她照着做之后,佛就赞她的功德最大。

  

  可知力量大的人,若能有心做好事,有愿护持三宝,福被人间,固然可被视为修行菩萨道的大德;另外有一些人,力量虽小,却也有心向善,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悲心的菩萨,发愿示现一种卑贱、残障或者低能的身分来到人间帮助人。当然对这些人来讲是很残酷的,但也更加显出他们的伟大。为什么他要以这个样子来帮助人?因为他有这样的缺陷以后,才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产生同情心、产生因果报应的警惕心,希望人们改过迁善,影响大家共做好人、同做好事。因此,我们活在世上,谁都能做好人,谁都是该做善事的,不论是体力的强弱,心力的大小,智力的高低,财力的贫富,权力的有无,地位的贵贱,都当尽心尽力地修善积福。

  

  不争你我多少

  

   凡夫的习性,往往爱跟他人比长论短,争多争少。其实从佛法的观点看,表面的长短多少是不重要的,但问自己尽心尽力了没有。有一位菩萨为度一个众生,上天下地无量生死,结果成就佛道。另一位菩萨在天上天下度了无量众生,结果也成佛道。从数量的多少而言,此二菩萨,形同天壤,以功德而言,确是相等。

  

  劝募会员在劝募时,找到一位护持会员,结果却被另一位劝募会员拉走了;或者辛辛苦苦劝到一个人皈信三宝,结果被另外的人带着去护持别的道场了。如果遇到这种情况,请大家心里不要难道,而且要满心欢喜,因为是同样护持法鼓山,至少也是护持同样的三宝。只要你能尽力来做,不必计较,钱多钱少、人多人少。彼此之间不可以有争功劳、抢地盘的情形,大家是为行善积德护持佛法而来,如果争论多少,反而引起你我的烦恼,岂不是愚痴可笑?跟自己内部的劝募会员是如此,对外也是一样。这是大家应该一致遵守的信念。

  

  身为佛教徒、身为法鼓山劝募会员的人,只要尽心尽力去做,成绩如何,可以不必放在心上,也不必期望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做了多少。做了多少功德,自己知道就好。这笔帐永远会被记在你自己的功德簿上,谁也捡不走、抹不掉,善业、恶业,永远都是跟着你自己的,因此不必争、不能争,只要尽心尽力就好。

  

  

  慈悲没有敌人

  

   可怜人、同情人、原谅人、爱护人、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。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。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,没有过去的宿仇,也没有现在的怨家,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。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,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,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,乃是以慈悲心照顾、原谅一切人。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够感化人。

  

  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能够免于受人批评,即使佛陀也不例外。纵使未得罪过人,却无法不让人讨厌、不让人仇视;就算你不跟人斗,人家也会找着你们,你不跟人争,人家也会跟你竞争。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,你自己要没有敌人。

  

  比如你在我们的农禅寺是个好人,大家都说你好,师父也常称赞你好,其他的人之中,可能就会有一人两人觉得有一点酸溜溜的,会想:他好,我就不好?师父老说他好,为什么师父不曾说过我呢?这样的人,心中就有了敌人。有敌,就是有比较的对象。敌是敌对,敌对不一定是冤家,就像女孩子嫉妒别人长得漂亮、穿得美丽,这不是跟人作对

  !如果把别人当对象看,不是嫉妒,而是见贤思齐,那就是慈悲心。

  

  如何用慈悲?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说、往相反的方向看、往相反的方向解释。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地瞪你一眼,你心里一定毛毛的,此时,你…

《四众佛子共勉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