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应该要用相反的方向来解释、来体会:他瞪我一眼,可能是我的脸长得不大好看;或者我今天有什么不对劲,他提醒了我,我要感谢他。「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镜子」,见他面目可憎,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大好,所以会遇到这样的人;至少我的样子让他生气、我的气质让他讨厌,所以他才会瞪我一眼。
此外你也要想:可能他虽是在瞪我,却不是生我的气,不知道在生什么气?他这时候应该受到关怀。所以不要「以眼还眼」,该避开他,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弥陀佛,愿他能够心里平安,这样就是慈悲心。否则的话,一旦生起对立心,你就离开慈悲心了。若能为他设想,原谅他、可怜他、关怀他,就能转敌对心成慈悲心了。
如果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现,你的心里一定会毛毛的,这时你要想:他已经不讲理了!生气了!我应该讲理、不要生气,否则气上加气更麻烦。因此不论任何时间,只要我们能用一种相反的念头来转变对人、事、物的看法,这就是慈悲心。但是当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,要想做到完全心中无敌是很难的,所以我们要时时想到慈悲心,至少就不会老是生气了。
智慧不起烦恼
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,智慧是头脑冷静,是理智、理性。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、情感产生,一碰到情一定会有烦恼。用理智、理性来处理的话,烦恼就会减少。有一位女孩来问我问题,她非常痛苦地哭着说,她认识一位男孩,交往了七年,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,生不如死。可是一分开又会互相思念!她想离开他,可是男孩子威胁她说,没有她的话,他会去死。但她认为如果她真能离开他,他也不会去死,如果二人继续缠在一起,倒有可能二人都会累死。我要她用理智考虑,过了些时,她想通了,便破涕为笑。所以很多的问题都应该拿客观的理性来处理,要以权衡轻重的智慧去分析。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到神前丢筊杯,这不是究竟的方法!如果用智慧、理智来处理,问题根本不会存在。犯了法要坐牢,可以委请律师设法减轻罪刑,应该坐的牢还是要去坐牢。那就没有烦恼了!有病的人要去看医生,医生救不好,可以念阿弥陀佛、念观世音菩萨。往往有人在医生宣布即将死亡的状况下,因为念了阿弥陀佛、念了观世音菩萨而没有死,这种例子很多。
佛经中的智慧,是指无私无我的观察力、抉择力、判断力,不论遇到任何事,都只有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,不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设想,只为应不应该处理,如何来处理而作应对。由于凡事不为自己的私利求,所以就不会为自己招致烦恼。
佛经中的智慧,是因洞察世事无常,所以没有一事一物能够不变;凡夫因为不解世事无常,所以把暂时的身心世界,当作小我大我,争人我、争多少、争内外、争对错,结果惹生许多的烦恼。
其实,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庸人是没有智慧的人,不用理智、不用理性处理事情的人。若知佛法,情况就会改善。佛法是讲因果及因缘的,讲因果,凡事不会怨尤;讲因缘,凡事不会强求。那还会烦恼什么?
忙人时间最多
在坐的居士们,你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,但都还有时间来听佛法、学打坐,念佛、拜忏、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。可见忙人时间最多。我认识的有一位家庭主妇,很少来共修,我问原因,她就向我表示她每天都很忙,忙得很辛苦。问她忙些什么?原来她只需要照顾一位先生,每天只忙早晚两餐,她却感到忙得不得了;可见闲人时间最少。
其实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很多,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节省时间,不要拖泥带水地浪费时间。有人漱口要花二十分钟,一天漱上五次,就要耗掉一百分钟,这是很不经济的做事方法。
我有一位出家的朋友,他每天早上要洗头,他真是本事大,一次次地洗,洗到盆里没有一点头皮屑才算干净,所以要半个小时。我问他:「你有这么多时间洗头吗?」他说:「不!我在修行,我心平气和地把我的头洗到干净为止,我的心也洗得干干净净。」我很佩服他,但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洗头,所以我一天只洗一次,每次只要一两分钟;剃头也是,可快可慢,因此诸位在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,可以安排顺序,精简时间,你就能够很快地把许多事情处理完毕。时间太多的人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把时间耗磨了。
像身居高位的人,或者经营大事业的人,每天要处理许多事,他们怎么应付呢?我曾问过一位大人物,他是怎么应付那么多公事的?他说:「君逸臣劳,做主管的不需要忙,不必动笔,只要动嘴。主管的桌上不应该有公文,公文应该由下面的人批。我头脑始终保持冷静,一遇到什么事,我就告诉他们怎么处理,不需要我自己动手,我一通电话可以处理很多事、解决很多问题。但是有的人不会处理事情,本来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,他却要打上二十通电话,讲了又讲,结果下面的人这个也不知道,那也不知道」。所以他说:「我做这个官,事情虽然很多,但是并不太忙。」我说:「你有时间打坐吗?」他说:「有啊!我每天早晚都打坐。」
像现在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先生、国防部长陈履安先生都是大忙人,他们却都有时间打坐。他们那么忙,那有时间呢?有,特别忙的人一定有时间;不忙的人反而没有时间,为什么?因为宝贵生命、珍惜时间,就会善用时间;不知生命可贵、不懂时间无价,就不争取时间。
勤劳健康最好
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。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,少病少恼,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。但是,身体虽然重要,心理健康尤其重要。
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,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,像印顺长老,今(民国七十九年)已经八十四岁,但他从年轻到老,总是在害着病,他的学识之深广,著作之等身,在我们佛教史上堪称罕见。他看了那么多书、写了那么多的著作,那么有学问,应该是最忙的人,而他老是在害病。又如印顺长老的弟子证严法师,她也常常有病,随时有晕倒的危险,她的徒弟们很为她担心,她却平安的活了下来,每天也在不停地忙。因为她有悲愿,愿心无穷,所以健康也没有问题。
我的徒弟也担心我的健康,他们说:「师父一天到晚早起晚睡,吃得少、工作多、谈话也多,如果师父一旦圆寂,我们法鼓山谁来当住持?谁又能把法鼓山建起来?」我徒弟的这份孝心我很感谢。
我的身体很差,这是不争的事实,而最近更差,但是诸位不要担心,我自己知道身体为什么差,我也会找时间休息,但我相信我的心理健康,有了病也没关系。其实你们诸位也不要妄自菲薄,认为你们不是师父,要等修到师父那个程度,再来勤劳。这是错误的想法,就是因为还没有修好,所以要赶快勤劳,勤劳以后才有健康,因为不勤劳所以才害病。因此我劝诸位,每当害病之时,就告诉自己:「因为你这家伙偷懒,所以才有时间害病。」诸位只要发起勤劳的精进心,诸佛菩萨,护法龙天,一切善神,都会给你加持,使得你的心力帮助你的体力。
这并不是叫大家不要害病,生病是正常的事,但是害病以后,心里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没办法了!心里要保持健康,相信自己还可以做一点事。如果真的病倒,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的话,你们还能做一件事-念佛。嘴巴念不动时还可用心念,只要心里在念佛,也算是勤劳。
为了广种福田
「广种福田」的意思是多结人缘。福田有四种,大别为二类,一为「敬田」,一为「悲田」。敬田包括三宝恩、国家恩、父母恩;悲田包括众生、穷人及病人。
穷人包括物质的及精神的两种;病人也包括身病及心病的两种。不论是生活的穷或精神的苦,对众生的一切急难,若能给予救助,都是种悲田。
要广播福田,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我们服务、帮助的对象。不论是悲田、敬田,我们都要有田就种,随时随地都要助人离苦、予人得乐。
给人物质的帮助,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一时;助人信佛学佛、修持,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永远。在任何一个时间、任何一个地方、遇到任何一个人,我们都不要错过广种福田、予人为善、予人为乐的因缘。对于目前已经遇到的,我们要先做、早做、快做;尚未出现的,要想出办法,促成因缘的成熟。
那怕任怨任劳
「任」又可称为「忍」,就是负责担任和忍辱负重。
你待人好,别人不一定会感谢你,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恩将仇报,但是念头要马上转过来,念这二句话:「为了广种福田,那怕任怨任劳。」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别人如何反应不必计较,也不要怕;只要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劝他行善,劝他培福,等于鼓励人家以出钱出力出时间的方法,在他们自己的功德田里,种下一本万利的功德。所以不必顾虑也不要在乎不礼貌的反应,如果心里还是在乎的话,就把这二句话「为了广种福田,那怕任怨任劳」当咒语来念。念一遍不灵,再念第二遍第三遍,多念几遍以后,你心里的闷气就会不消自消了。因此大家要念、要把它背起来。佛经告诉我们,学佛的人,要以慈悲为父,智慧为母,精进为铠甲,忍辱为披衣。谁能有忍,谁就有福,大忍得大福,小忍得小福,不忍便无福。
布施的人有福
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,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。凡是懂得储蓄的人,便会考虑那一家银行的那一种办法,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。以佛法来说,储蓄存款可分为有限及无限、暂时及永久的两大类。存于个人的银行户头,是有限而暂时的;存在社会,是无限而永久的;存于三宝则是无限永久而无尽的。因为个人的银行存款,只有你个人及少数人可以提用;社会存款则可大至全世界,久至地球毁灭时;而存于三宝却可大至十方…
《四众佛子共勉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