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應該要用相反的方向來解釋、來體會:他瞪我一眼,可能是我的臉長得不大好看;或者我今天有什麼不對勁,他提醒了我,我要感謝他。「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鏡子」,見他面目可憎,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大好,所以會遇到這樣的人;至少我的樣子讓他生氣、我的氣質讓他討厭,所以他才會瞪我一眼。
此外你也要想:可能他雖是在瞪我,卻不是生我的氣,不知道在生什麼氣?他這時候應該受到關懷。所以不要「以眼還眼」,該避開他,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彌陀佛,願他能夠心裏平安,這樣就是慈悲心。否則的話,一旦生起對立心,你就離開慈悲心了。若能爲他設想,原諒他、可憐他、關懷他,就能轉敵對心成慈悲心了。
如果一個蠻不講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現,你的心裏一定會毛毛的,這時你要想:他已經不講理了!生氣了!我應該講理、不要生氣,否則氣上加氣更麻煩。因此不論任何時間,只要我們能用一種相反的念頭來轉變對人、事、物的看法,這就是慈悲心。但是當我們還是凡夫的階段,要想做到完全心中無敵是很難的,所以我們要時時想到慈悲心,至少就不會老是生氣了。
智慧不起煩惱
不要以爲開悟才是智慧,智慧是頭腦冷靜,是理智、理性。人的煩惱都是從情緒、情感産生,一碰到情一定會有煩惱。用理智、理性來處理的話,煩惱就會減少。有一位女孩來問我問題,她非常痛苦地哭著說,她認識一位男孩,交往了七年,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,生不如死。可是一分開又會互相思念!她想離開他,可是男孩子威脅她說,沒有她的話,他會去死。但她認爲如果她真能離開他,他也不會去死,如果二人繼續纏在一起,倒有可能二人都會累死。我要她用理智考慮,過了些時,她想通了,便破涕爲笑。所以很多的問題都應該拿客觀的理性來處理,要以權衡輕重的智慧去分析。有些人一遇到困難就到神前丟筊杯,這不是究竟的方法!如果用智慧、理智來處理,問題根本不會存在。犯了法要坐牢,可以委請律師設法減輕罪刑,應該坐的牢還是要去坐牢。那就沒有煩惱了!有病的人要去看醫生,醫生救不好,可以念阿彌陀佛、念觀世音菩薩。往往有人在醫生宣布即將死亡的狀況下,因爲念了阿彌陀佛、念了觀世音菩薩而沒有死,這種例子很多。
佛經中的智慧,是指無私無我的觀察力、抉擇力、判斷力,不論遇到任何事,都只有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,不爲自身的利害得失設想,只爲應不應該處理,如何來處理而作應對。由于凡事不爲自己的私利求,所以就不會爲自己招致煩惱。
佛經中的智慧,是因洞察世事無常,所以沒有一事一物能夠不變;凡夫因爲不解世事無常,所以把暫時的身心世界,當作小我大我,爭人我、爭多少、爭內外、爭對錯,結果惹生許多的煩惱。
其實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庸人是沒有智慧的人,不用理智、不用理性處理事情的人。若知佛法,情況就會改善。佛法是講因果及因緣的,講因果,凡事不會怨尤;講因緣,凡事不會強求。那還會煩惱什麼?
忙人時間最多
在坐的居士們,你們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,但都還有時間來聽佛法、學打坐,念佛、拜忏、參加法鼓山的護法工作。可見忙人時間最多。我認識的有一位家庭主婦,很少來共修,我問原因,她就向我表示她每天都很忙,忙得很辛苦。問她忙些什麼?原來她只需要照顧一位先生,每天只忙早晚兩餐,她卻感到忙得不得了;可見閑人時間最少。
其實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花費的時間不需要很多,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節省時間,不要拖泥帶水地浪費時間。有人漱口要花二十分鍾,一天漱上五次,就要耗掉一百分鍾,這是很不經濟的做事方法。
我有一位出家的朋友,他每天早上要洗頭,他真是本事大,一次次地洗,洗到盆裏沒有一點頭皮屑才算幹淨,所以要半個小時。我問他:「你有這麼多時間洗頭嗎?」他說:「不!我在修行,我心平氣和地把我的頭洗到幹淨爲止,我的心也洗得幹幹淨淨。」我很佩服他,但是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洗頭,所以我一天只洗一次,每次只要一兩分鍾;剃頭也是,可快可慢,因此諸位在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時,可以安排順序,精簡時間,你就能夠很快地把許多事情處理完畢。時間太多的人常常是不知不覺地就把時間耗磨了。
像身居高位的人,或者經營大事業的人,每天要處理許多事,他們怎麼應付呢?我曾問過一位大人物,他是怎麼應付那麼多公事的?他說:「君逸臣勞,做主管的不需要忙,不必動筆,只要動嘴。主管的桌上不應該有公文,公文應該由下面的人批。我頭腦始終保持冷靜,一遇到什麼事,我就告訴他們怎麼處理,不需要我自己動手,我一通電話可以處理很多事、解決很多問題。但是有的人不會處理事情,本來一通電話就可以解決,他卻要打上二十通電話,講了又講,結果下面的人這個也不知道,那也不知道」。所以他說:「我做這個官,事情雖然很多,但是並不太忙。」我說:「你有時間打坐嗎?」他說:「有啊!我每天早晚都打坐。」
像現在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、國防部長陳履安先生都是大忙人,他們卻都有時間打坐。他們那麼忙,那有時間呢?有,特別忙的人一定有時間;不忙的人反而沒有時間,爲什麼?因爲寶貴生命、珍惜時間,就會善用時間;不知生命可貴、不懂時間無價,就不爭取時間。
勤勞健康最好
這句話是絕對的真理。健康應該是指身心正常,少病少惱,活得積極而又愉快自得。但是,身體雖然重要,心理健康尤其重要。
在今天臺灣的佛教界,有好幾位大德都是身體很不好的,像印順長老,今(民國七十九年)已經八十四歲,但他從年輕到老,總是在害著病,他的學識之深廣,著作之等身,在我們佛教史上堪稱罕見。他看了那麼多書、寫了那麼多的著作,那麼有學問,應該是最忙的人,而他老是在害病。又如印順長老的弟子證嚴法師,她也常常有病,隨時有暈倒的危險,她的徒弟們很爲她擔心,她卻平安的活了下來,每天也在不停地忙。因爲她有悲願,願心無窮,所以健康也沒有問題。
我的徒弟也擔心我的健康,他們說:「師父一天到晚早起晚睡,吃得少、工作多、談話也多,如果師父一旦圓寂,我們法鼓山誰來當住持?誰又能把法鼓山建起來?」我徒弟的這份孝心我很感謝。
我的身體很差,這是不爭的事實,而最近更差,但是諸位不要擔心,我自己知道身體爲什麼差,我也會找時間休息,但我相信我的心理健康,有了病也沒關系。其實你們諸位也不要妄自菲薄,認爲你們不是師父,要等修到師父那個程度,再來勤勞。這是錯誤的想法,就是因爲還沒有修好,所以要趕快勤勞,勤勞以後才有健康,因爲不勤勞所以才害病。因此我勸諸位,每當害病之時,就告訴自己:「因爲你這家夥偷懶,所以才有時間害病。」諸位只要發起勤勞的精進心,諸佛菩薩,護法龍天,一切善神,都會給你加持,使得你的心力幫助你的體力。
這並不是叫大家不要害病,生病是正常的事,但是害病以後,心裏不要認爲自己已經沒辦法了!心裏要保持健康,相信自己還可以做一點事。如果真的病倒,什麼事情都不能做的話,你們還能做一件事-念佛。嘴巴念不動時還可用心念,只要心裏在念佛,也算是勤勞。
爲了廣種福田
「廣種福田」的意思是多結人緣。福田有四種,大別爲二類,一爲「敬田」,一爲「悲田」。敬田包括叁寶恩、國家恩、父母恩;悲田包括衆生、窮人及病人。
窮人包括物質的及精神的兩種;病人也包括身病及心病的兩種。不論是生活的窮或精神的苦,對衆生的一切急難,若能給予救助,都是種悲田。
要廣播福田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我們服務、幫助的對象。不論是悲田、敬田,我們都要有田就種,隨時隨地都要助人離苦、予人得樂。
給人物質的幫助,可以使人離苦得樂于一時;助人信佛學佛、修持,可以使人離苦得樂于永遠。在任何一個時間、任何一個地方、遇到任何一個人,我們都不要錯過廣種福田、予人爲善、予人爲樂的因緣。對于目前已經遇到的,我們要先做、早做、快做;尚未出現的,要想出辦法,促成因緣的成熟。
那怕任怨任勞
「任」又可稱爲「忍」,就是負責擔任和忍辱負重。
你待人好,別人不一定會感謝你,得到的回饋很可能是恩將仇報,但是念頭要馬上轉過來,念這二句話:「爲了廣種福田,那怕任怨任勞。」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。別人如何反應不必計較,也不要怕;只要不是爲了自己,而是勸他行善,勸他培福,等于鼓勵人家以出錢出力出時間的方法,在他們自己的功德田裏,種下一本萬利的功德。所以不必顧慮也不要在乎不禮貌的反應,如果心裏還是在乎的話,就把這二句話「爲了廣種福田,那怕任怨任勞」當咒語來念。念一遍不靈,再念第二遍第叁遍,多念幾遍以後,你心裏的悶氣就會不消自消了。因此大家要念、要把它背起來。佛經告訴我們,學佛的人,要以慈悲爲父,智慧爲母,精進爲铠甲,忍辱爲披衣。誰能有忍,誰就有福,大忍得大福,小忍得小福,不忍便無福。
布施的人有福
爲了保障未來的安全幸福,我們不能沒有儲蓄的習慣。凡是懂得儲蓄的人,便會考慮那一家銀行的那一種辦法,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。以佛法來說,儲蓄存款可分爲有限及無限、暫時及永久的兩大類。存于個人的銀行戶頭,是有限而暫時的;存在社會,是無限而永久的;存于叁寶則是無限永久而無盡的。因爲個人的銀行存款,只有你個人及少數人可以提用;社會存款則可大至全世界,久至地球毀滅時;而存于叁寶卻可大至十方…
《四衆佛子共勉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