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衆佛子共勉語
聖嚴法師 講述
信佛學法敬僧 叁寶萬世明燈
提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
知恩報恩爲先 利人便是利己
盡心盡力第一 不爭你我多少
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
忙人時間最多 勤勞健康最好
爲了廣種福田 那怕任怨任勞
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
時時心有法喜 念念不離禅悅
處處觀音菩薩 聲聲阿彌陀佛
庚午年季春釋聖嚴撰並書
這二十句共勉語,並沒有前後一定的聯貫關系與次第,不過,前二句:「信佛學法敬僧,叁寶萬世明燈。」與後二句:「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。」是共勉語當中最重要的。
要將這二十句熟讀背誦,並了解其中的涵義,不但可勉自勵,也可勉勵他人。若每一位會員都能了解這些理念,而且能夠廣爲傳播,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以下用一句、一句的方式,分別作詳細的解釋:
信佛學法敬僧
「佛」,是覺悟的意思。是大徹大悟、自覺又能覺他、圓滿徹底覺悟的聖者,尊稱爲「佛寶」。
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到現在爲止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。釋迦世尊是我們佛教的教主,二千六百年前,誕生于現在位置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的迦毗羅衛國,爲預備繼承王座的太子,因爲看到世間人類都有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,以及弱肉強食的種種現象,體會到衆生的愚癡、人類的苦惱,因此放棄了王宮的奢華生活而出家修行,希望求得解救世間苦難的道理和方法。
經過六年的修行之後,終于在摩竭陀國的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羅樹下悟道。現在爲了紀念釋迦成道,就稱這種樹叫菩提樹,「菩提」是覺悟的意思。
釋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後說,所有的衆生如果照著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,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。並說:在這個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還有許多的佛,如藥師佛、阿彌陀佛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。未來有許多衆生會成佛,乃至所有的衆生都可能成佛。爲了離苦得樂、自覺覺他,我們要信佛學佛。
「法」,是指佛所體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,和佛所經驗到的修行離苦的方法。這些道理和方法,告訴我們如何修行?爲什麼要修行?如何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?故被尊稱爲「法寶」。
佛出現世間,是應化人間,爲人間帶來了法寶。用法寶來幫助我們離苦得樂,讓我們有修行的方法並懂得修行的道理,使我們從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難和苦惱中得到解脫。因此佛教的教義就是要教大家學法。向誰學呢?要向僧學。
「僧」,是指釋迦世尊住世時代所度化的比丘僧、比丘尼僧。他們自己修行佛法,同時也教人修持佛法,是住持佛教的僧團,被敬稱爲「僧寶」。出家僧衆是住持佛法的中心,代表佛教的離欲精神及解脫精神。衆生的苦惱都是由于放不下、離不開種種貪欲而産生;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種離欲及解脫的象征。出家僧的生活方式、生活型態最接近佛的本懷,因此佛教以出家僧做爲住持佛教的中心。
學佛就是修學佛法的生活方式、實踐僧衆的生活理念,我們能聽到佛法、修學佛法,正常情況下,也要靠僧寶來傳授,所以要敬僧。
叁寶萬世明燈
「叁寶」,就是佛、法、僧。只要叁寶住世,人類就有光明、人類就能得到救濟,就有未來的希望,所以叁寶是萬世的明燈。
正信的佛教,叁寶必須具足,缺一不可。如果只信佛,卻不信法、不信僧,那就等于是拜神、拜天,只是求佛加持、保護、給我們幸福,卻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,會被人視爲盲從的迷信。
如果只信法、而不信佛、不信僧,就等于是一種學問知識的研究,並不算是佛教徒;等于只是在圖書館裏,把書一本一本的看完,雖知道書上的知識,但沒有用來做爲自己行爲的標准。就等于光點菜不飽,數他財物不富。
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個人,而不信佛也不學法,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樣,也像認義父母、認大哥一般。對佛教而言,如果只是崇拜、皈信某一個師父而說自己是佛教徒,便不是正信。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寶而來信佛、學法。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長智慧、自利利他。所以叁寶具足的重要性之于佛教徒,正如鼎有叁足,缺一不可。
提升人的品質
人的品質:就是人的品格、品德、氣質。氣質是可以改變的,有的人小時候土頭土腦、傻裏傻氣地不懂事,年紀漸長,經過了教育的熏陶及社會的曆煉,氣質就變好了。改變人的氣質,就是提升人的品質。
如果學佛以後跟學佛以前,人品沒有改善,言行舉止沒有檢點,思想觀念沒有提升,便是枉費學了佛。學佛以後,應該以佛法的威儀、禮儀、行儀來自利利人,不應該再有自傷傷人、自害害人的行爲。身口如此,心念都也應如此。
身爲佛教徒,就要對自己的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所有的人類乃至一切的衆生,負起責任。我們有權利生存在世間,更有義務和責任來幫助世間、改善世間。
如果做了佛教徒以後,有人看到你便說:「幾年不見,怎麼你的性格和氣質好象和過去不一樣了,這一定是有道理的,爲什麼?」
你應該告訴他說:「阿彌陀佛!沒有其他的原因,只因爲我皈依了叁寶,做人應當先學會自利利他的。」
所謂自利利他,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。比如要提升人的品質,應先從自己開始,進而再幫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質,自利又利他。又與人相處之時,要想自利,應先利他,這之間是互相關連的。在家裏如果對自己的家人態度改善,家裏的人也會受到你的影響而有所改善。自己能和顔悅色,處處以禮相待,時時關懷他人,以成全別人作爲成全自己的心態來處理事務,周圍的人也都會受到影響。我們要學習佛法的慈悲,開發內心的智慧,健全自己,協助他人,爲全體而顧大局,敦品勵學,奉獻自己而盡心盡力,溫厚謙恭。
但是成爲佛教徒,並不是叫你做鄉願、做濫好人、做傻瓜,佛教的目的是在利益衆生,而真正地利他,是要使得頑者廉而懦者立,感謝恩人、寬恕仇人;學習賢人、救濟苦人;調伏狂人、感化惡人;慰勉失意的人、關懷受難的人;把懈怠的人勸導成精勤的人;使凶狠的人轉變爲慈悲的人。用種種恰到好處的方式來幫助人,使得共同生活在我們環境裏的每一個人,都能夠得到利益。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,也才是真正品質高尚的人。
建設人間淨土
要使我們所處的世界變成淨土,需要靠大家的努力。不管外在的環境如何,最要緊的是先從個人做起。首先自己不做有損他人的事,才有希望人人都不會做自損損人的事,一個影響十個,十個影響百千個,才可能使整個環境裏面的人都成爲悲智雙運的菩薩。縱使不成爲叁寶弟子,也希望他們都能相信叁世因果的道理;相信因果就不致于殺人、放火、爲非作歹、爲社會製造不安。因果觀念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改過遷善,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在,再接再勵地開創明天。相信因果的人增多,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光明、更安定、更和諧,那便是人間淨土的開始實現。
有一位警官王麗民居士告訴我說,在他執行公務時,曾經發生了一件事:幾十個滋事的人拿著木棍要打他,他高聲唱念: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」那些要打他的人一聽到念佛聲,都楞住了,他就趁機跑掉。他說:「阿彌陀佛真有用!替我解圍救了命。」又有一次,那是民國七十五、六年間,他在北投大度路取締青少年玩命的飚車,可是那些看熱鬧的群衆擋著他的路,並且要掀翻他的警車,這時候他又拿出法寶說:「阿彌陀佛讓讓路,阿彌陀佛請讓一讓。」真是有用!那些本來要攔住他、打他的人都自動讓開了!
我們如果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,都不忘先念阿彌陀佛,必定可以萬事如意。其實,那正是在提醒我們自己:佛是救苦救難的;念佛的人,應當要心存慈悲、幫助他人、原諒他人、尊重他人,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地一意孤行。
「牆倒衆人推」的心理不能有,他已經倒了,或快要倒了,應該留他一條生路,你還要推它做什麼?但是這個社會上雪中送炭的人少,錦上添花的人多;井底撈人的人少,落井下石的人多,所以不是淨土,而是濁世或塵世。我們要多做雪中送炭、牆倒扶牆、井底撈人的工作,並且甯爲幕後的英雄,不做表面的好人。一般人都只知道指責他人、要求他人,而舍不得檢討自己付出自己;很多人都希望站在人前,希望得到他人的贊歎,而不喜歡推舉賢者、贊歎好人,這樣的話,淨土就不容易出現。我們要讓他人站到前面去,成就仁人賢者、贊歎好人好事,如果多數人都能如此做,我們這個世界便能漸漸地成爲淨土了。
由此可知,建設人間淨土,要從每一個人的自己建起,就在平凡和失敗中,奮力向上,一邊建立自己,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家人、影響家人,進一步再推廣到自己的工作環境,以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,讓他們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,體會佛法對于人間很有用,也來認同佛教修學佛法。能夠接受佛法的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的因果觀念,便是推廣人間淨土、建設人間淨土的最好方法。
知恩報恩爲先
一般凡夫,多多少少都會恩將仇報、過河拆橋。別人對我們有恩,我們卻把他當仇人看。不幫我們忙還好,幫了忙以後反而更糟糕,認爲沒有幫夠、沒有幫好。因此有人對我說:「師父!我們幫了別人的忙,人家反而對我不好,真的是引狼入室,怎麼辦?」我說:「這很平常,我們自己也許也是如此,只是未曾自覺自省罷了。不過人家報不報恩,不必放在心上,幫助人就是幫助人,沒有條件,盡其在…
《四衆佛子共勉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