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我們既不要站在凡夫的角度來說話,也不要站在佛的角度來說話。我們站不到佛的角度上,所以我們說“不一”,但我們又知道站在凡夫的立場是錯誤的,所以說“不異”,這就有了“不一不異”。這實際上是佛教是一種說法方式而已,在陳那論師、法稱論師這兒,他們說佛教說法是用遮诠法的,所以說“不一不異”,表示破斥,破要比立容易得多。當然,經論上可不這麼講,要這樣說,就翻天了。
問:什麼是十二因緣?
曉:小屁孩兒,問這幹嗎?查查字典多好了,更准確。
問:可能你也不知道吧~~
曉:確實,這些東西隨便拉一本佛教書就有,何必背它呢?
問:不會就該承認。
曉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可以了吧~~
問:你給我講講。
曉:無明就是不知道,因爲不知道所以你就瞎搞,瞎搞就是行(造業),因爲瞎搞所以你就得到些亂七八糟的認識,亂七八糟的認識就是識(識是雜染),有了認識你就得給取名字,這名字就是名色,佛教說的名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既然名色有這麼多,就得有這麼多的感官來認識,這就有了六入,六入就是感官。有了感官,感官就要接觸境界,不然感官就沒用了,這就是觸,接觸了就有感受,這個挺好,那個令人討厭等,這就是受,有了受就說,這個挺好的東西給我吧,那個東西我討厭扔了吧,這就是愛,有了愛就動手去拿,這就是取,東西拿過來了,你就有了,本來沒有現在有了,這就是生呀,既然生了能不死嗎?得死!十二因緣這就轉了一圈兒。正著轉你在生死中流轉,反過來你就解脫。
問:爲啥大乘各宗的修行方法、次第都比較籠統含糊?看人家小乘中的修行次第多明晰?
曉:啥意思?讓我給辯護一下?沒必要吧~~
問:能說出理由總是好的。
曉:噢,你需要一個大乘不要次第也好的理由,這樣就滿足了你的自大。我就給你編一個吧,反正胡說又不上稅:因爲根本就沒有相同的次第,因爲人與人都不相同。你要是完全照書上的次第,你死定了。當然,你根本不可能“完全”照書上的次第,你也沒辦法“完全”照書上的次第。兩個人緊挨著一前一後走路,後一個人也根本不能永遠踩住前一個人的腳印走。編出次第的人,比如覺音尊者,他編寫的只是他自己的心路而已。你的心路可以給他差不多,因爲人道總有共性的,但不能完全一樣。也就是說,人家編的是人家的修行次第,你卻說人家編的次第是整個小乘的修行次第,你可真是一個荒唐的佛教徒。或者說,根本就不存在一個相同的次第,所以不用編,編出來害人。
問:要命。
曉:聽我的要害死你。
問:你不能正經地說嗎?
曉:我這就是正經地說呀~~
問:你這是胡說。
曉:胡說也是正經地胡說。
問:法師剛才說的因明與邏輯比較的式子,我還不明白。叁段論的“人皆有死”不行,而因明的“人皆有死”行,這咋回事兒?
曉:你們是學法律的,法律上有一個原告就被告原則。你是邏輯,我是因明,咱們兩個來討論,你的叁段論大前提“人都有死”我是不承認的,而我因明式子中的喻體“人皆有死”是你承認的。所以,按原告就被告原則來說,我的因明式子是能說服你的,而你的邏輯式子是說不服我的。
問:法師,我給你們佛學院很多人認識,不少人說你對佛教恭敬度不夠。
曉:你也是學生,老師上課你聽了多少?
問:一半左右。
曉:是,你還說我?就憑你聽一半兒?我要是板板的講,只聽一半兒,我活靈活現的講,讓他們從頭聽到尾,聽百八之八九十,從頭聽到尾,自然所得就多。這我是有經驗的,講飛了聽的就多,幾乎可以聽滿一節課,老實講的話,學生的情緒就不好。有這樣的情況――他在下邊兒開小差,不知道怎麼忽然間聽見你一句話,他覺得有反應,就要給你提出來,其實我前邊兒說到了的,他沒聽~~有人經常拉出我的一半句話說我這樣那樣的,還有居士給我寫過信,說我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,其實不是的,我絕對是!我要是到外邊兒講,若只講一、二個小時,那我比較規矩,因爲新鮮,他們認真聽。我在學校是長期的講,人都是這樣,不珍惜已有的。有人說我講課愛講胡話,這就說明了他沒有好好聽,或者是他沒有聽懂。
問:佛教講叁世輪回的道理在哪兒?
曉:叁世的重心是在現在世,也就是說,講過去世、未來世都是在促使你要好好把握現在世。如果起不到這個作用,那就沒用了。
問:有人說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殺是因爲日本人愛吃魚的緣故,是不是?
曉:不知道。
問:有這樣一件事兒。有一個女子要離婚,但她已經有孕了,她的妹妹極力讓把孩子打掉,不給他家留後代,于是姐姐就墮胎了。後來妹妹也結婚了,在懷孕五六個月的時候,作家務時不小心摔倒了,結果流産了,以後卻怎麼也懷不了孩子。人們說這是她當初勸姐姐墮胎的報應。到底是不是?
曉:不知道。
問:你到底知道啥?
曉:看看你的問題吧,什麼武士道呀,墮胎呀,盡是把因果給庸俗化,我當然沒必要費口舌回答。
問:法師,我們這兒也想辦佛學院,你在佛學院多年,給說一下辦佛學院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。
曉:是學生的出路,這是第一重要的問題。以前我老認爲是師資最重要,現在我知道我錯了個沒邊兒。以前我認爲學生來佛學院是要學東西的,所以總是在強調師資。經過這麼多年,我知道了,學生也是很現實的,我在你這兒學過之後,有好的出路才行。比如中國佛學院,出路很好,畢業後很大一部分都能謀求個一官半職,只要不是太笨。還有閩南佛學院,學生說實在的是把這個當跳板,人們都知道閩南與海外聯系廣,能出國的占很大一部分,所以這兩所學校是中國佛教界的龍頭。你說他們學到多少東西,很難說,看看他們的學報就知道了,水平也就那麼一回事兒,確實並不咋的!
問:不是哪裏來哪裏去嗎?
曉:轉一圈兒又回去了,一般是都不願意的,除非回去後比以前有提高才行,但象一般小廟根本無所謂提不提高,所以這哪裏來哪裏去根本算不得出路,這是不行的。
問:出家人的前途在哪裏?
曉:出家實際上是一條“死”路,只要走上了這條路,你就只能往前走,連岔路都沒有,你別指望選擇。有些人走著走著回去了,回去後的人,他們的生活質量都很差,可能連一般人也不如。
問:一出家就自由了,到哪兒都可以,這兒不自由,我不高興了,那我就換地方,到哪兒都不用擔心吃不上飯。
曉:那不成喂豬了~~人不是豬,不是只要能夠吃上飯就行了,人是得有精神追求的。這就是人與畜生的區別之處。你要願意把自己等同于畜生,那隨你的便兒。
問:法師你說話可實在太不入耳了。
問:佛陀的事迹太神奇了,那是真的嗎?
曉:盡問些不值得問的問題。你看看我們不就知道了~~有多少人物,他一死馬上神話就起來了,添油加醋是人道衆生的一個習慣。佛在人道的顯示絕對是一個人。
問:聲聞、獨覺是怎麼回事兒?
曉:你查查字典不更好嗎?
問:我沒有佛教字典。
曉:聲聞是因修四谛而悟道者。獨覺是以十二因緣而悟道者。
問:修四谛而悟道爲什麼就叫聲聞?
曉:聲聞的梵語是
歳 vaka,梵文你也不懂,按漢語說的話,“聲”是音聲。佛教有叁量之說,叁量中有一個聖教量,有時候就叫聲量,這聖教量就是佛陀的言教,在現在來說,就是經典。“聞”就是聽。所以,“聲聞”就是指因爲聽見佛陀的言教而依之修行,並且成道。“獨覺”就是聽不到佛陀的言教,獨自在那兒琢磨,結果瞎貓碰住死老鼠,竟然也悟道了。當然,獨覺是因爲沒有機緣聽佛陀講法,可不是不聽。
問:我們這兒也想建一個廟,怎麼才能建得更有佛教氣氛呢?
曉:一個是光線要差、殿堂要大,整個寺廟要給人一種壓抑感、神秘感。那是幾號,記不清了,我們在龍井草堂開杭州佛學院藝術學院籌備會,其中敦煌研究院的謝成水老師說,他在大同上華嚴,前一次覺得殿堂裏的氣氛很有佛教味,第二次再去看的時候,覺得不對,但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兒,廟裏師父告訴他說,是把上邊兒的格子窗都打開了。這一打光線好了,氣氛就沒了。殿堂大,你往那兒一站,就覺得自己十分的渺小。第二個是要建在人少的地方,太嘈雜的話就沒有氣氛了。現在大多的佛教寺廟沒有佛教氣氛就是因爲成了旅遊區,整日裏人聲鼎沸的。
問:法師再給說說業增長廣大吧?
曉:這有什麼好說的?舉個例子吧。甲與乙兩個人不對,甲說了一句,“去你媽的”,乙就一個耳光可打了下來,“讓你罵!”甲于是就一腳踢了過去……這就是業增長廣大。這主要是思心所的作用。
(注:下一問不是現場問答,而是通過電子信箱往複問的,我也不知問者是何人)問:關于淫戒,在《優婆塞五戒相經》中是“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,不與直者,犯邪淫不可悔,與直無犯。”就是說,優婆塞受持五戒,付費嫖妓便不犯邪淫戒,不付費用時才犯了邪淫戒。
曉:很簡單,因爲佛陀製戒很多其實是遵從當時的國法,當時迦維羅衛國是把妓女看作一個行業的,是合法的,所以不犯,但現在嫖娼是國家禁止的,所以嫖娼就犯戒,現在即使給錢也犯戒。
問:神道認爲合法的嫖妓也有罪,而佛認爲合乎戒律。動搖了戒律的權威性。應該聽信哪一個?佛如果當年定爲“可悔罪”,不更好嗎?
曉:“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,不與直者,犯邪淫不可悔,與直無犯。”這一個“與直無犯”就是無犯“不可悔”罪,無犯不可悔罪,自然就是“可悔”。
問:是不是說,雖然不破戒,但還是有性罪,只是沒有破戒罪?另外五戒只是來生爲人的保證,所以要求不高?
曉:同樣的戒條,由不同的身份受持開遮就不同。殺、盜…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