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七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至四分这个方法彻底打翻,另起炉灶。因为要是还照这个法子,我就得先挑安慧论师、难陀论师、陈那论师、护法论师的错,实际上他们根本没错,没错我也得说他们错,不然我怎么随顺你们这些有疑惑的人~~然后再建立我的五分说、六分说。在没错的地方去挑错,你说难不难?实在是难!

  问:见分认识相分,自证分认识见分,证自证分认识自证分,谁来认识证自证分?自证分来认识!本来好好的后边儿认识前边儿,自证分怎么突然拐回来了?它怎么能拐回来呢?

  晓:你想问啥?

  问:自证分咋既认识见分,又认识证自证分?

  晓:我让它认识它怎么敢不认识!

  问:你让它?

  晓:是护法论师让的。

  问:护法论师让它这么认识它就这么认识?

  晓:四分说本就是护法论师建立的,它怎么能不听护法论师的?佛法本就是安立!你们怎么这么笨。听见什么执着什么!

  问:依他起有净有染,染污依他起是识,那么清净依他起到底是识是智?

  晓:说唯识就说纯正的唯识,不要拿其他派的唯识说法,他们说的唯识根本不是唯识。在唯识中真正的依他起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这儿本就有两种种子,一种就是我们现在造作熏习的种子,是染污的,一种是正闻熏习、如理作意的种子,这是法界种子。《成唯识论》中说第八识有有漏位、无漏位,你自己最好看看。

  问:那么,依他起与遍计执,三性到底该怎么说?其本质差别是什么?

  晓:遍计执根本就是错误的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遍计执,统统是错觉、幻觉,但因为我们无始来的习惯,佛为了度化我们,先顺着我们,在这错误中间给我们假立了一些,说这一点儿是依他起,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是。

  问:我看过你的一本书,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出的,《佛学讲座》,中间你说“百善不抵一恶”,这说法你举了例子来说明,例子我倒是明白,但原理我还不清楚。

  晓:很简单,因为我们的第七末那识,四烦恼常俱,使得我们的任何所为都不得清净,所以,我们的所谓善就不是真善,是伪善,伪善是有点儿难听,那就说成“似善”。但我们作恶的时候,那是真恶,用伪善对真恶,所以说“百善不抵一恶”,要是我们的所为是真善的时候,真善的力量与真恶力量那就相当了,就不是百善不抵一恶了。

  问:我们能不能同时学好多法门?

  晓:可以,可以学习,但不能同时按这么多法门修。我以前说过一个比喻,我要到北京去,我先得走路下楼,然后坐公交车,再坐飞机,再打的到我要去的某个具体地方,这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是需要好多法门的,每个法门你都得知道,但当下你只能用一个法门。

  注意,法门与宗派不同,一个宗派包括多法门。

  问:一件事物中含括整个法界这个道理我还不明白。

  晓:在你知道桌上有个杯子的时候,你这一念中就包含了整个法界:你既然知道桌上有个杯子,就包含了你必然是承认有物质存在的,而且物质不只是一只杯子,还包含有无数你认为有的其它东西;这同时也就包含了你必然承认有与物质相对成立的精神的存在,因为如果不承认有精神也就不可能形成关于“物质”的概念,而且其中也包含了你认为居于精神世界的一切“东西”,以上的承认实际上就是你所有所见闻觉知的一切,也就是你心目中的整个法界,这些都是你产生“知道桌上有个杯子”的基础,没这些基础你就不可能产生出“知道桌上有个杯子”的念头,所以说一个念头实际上就包含着整个法界。经典中最圆满,看经典为好,我是胡说八道。

  问:种子的本有新熏问题给说说吧。

  晓:又一个笨家伙。护月论师弘扬种子本有说,有经典依据,难陀论师弘扬种子新熏说,也有典籍依据,护法论师弘扬的是既有本有又有新熏说。种子的起因就这些说法。比如说,我刚晓是在生死中流转的,那么相对于当下的我来说,我生的时候就带的有前生的种子习气,同时我现在造作就又种下新的种子、习气,前生的种子就是本有种子,新造作的种子就是新熏种子。从实质上来说,前生带来的种子不还是熏习而有的吗?所以一切种子都应该叫新熏种子。也就是说,看我们站在哪个点儿上来说,往哪个方向来看。比如说,我来划一条数轴,我在数轴上截取一些点儿来说,我截取前刹那、当下刹那、后刹那这三个时间点儿,这三个时间点儿是挨着的。我就说这三个点儿。如果我掐取前刹那、当下刹那这两个点儿,我就可以说种子是本有的。我要是掐取当下刹那、后刹那这两个点儿,我就可以说种子是新熏的,我要是掐取这三个点儿,我就可以说种子既有本有的又有新熏的。如果说我站在当下刚晓这个点儿说来处那些,那就是本有的;如果我站在当下刚晓这个点儿上往后说,那是新熏的。每一个种子都可以说是既叫本有种子,又叫新熏种子,站的点儿不同而已。你说是本有的,还是这个种子,你说是新熏种子,也还是这一个,你说既有本有的又有新熏的,也还是这一个。

  问:那么五种种姓呢?

  晓:《成唯识论》中有的,五种种姓是依二障种子而建立的,我顺口给你背一下――“依障建立种姓别者,意显无漏种子有无。谓若全无无漏种者,彼二障种永不可害,即立彼为非涅槃法。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,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,一分立为声闻种姓,一分立为独觉种姓。若亦有佛无漏种者,彼二障种俱可永害,即立彼为如来种姓……”知道这个我们就不会胡涂。我们现在读诵经典等修行,所得的是清净法界的种子,《摄大乘论》说,“又出世心昔未曾习,故彼熏习决定应无,既无熏习从何种生?是故应答,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。”无漏种子就从这儿来。

  问:法师,我看过你的书,中间说到《奥义书》,你有点飘忽,到底怎么回事儿?

  晓: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。我只给你说说我的结论,在这儿当然没法详细论证,抱歉。

  按说,《奥义书》应该是佛教以前的,但这只是理论上的。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奥义书》,其实大部分内容是八、九世纪以后的,里边吸收了大量的佛教内容,也就是说,原来的《奥义书》不是那么丰满,现在看见的《奥义书》因为吸收了大量的佛教内容而相当的丰满。这主要是商羯罗的缘故。我们现在有的人一提到《奥义书》中有某个说法,就说这说法比佛教早,实际上不一定,很可能这说法是因为吸收了佛教教义才有的这说法,是佛教丰富了《奥义书》。《奥义书》是婆罗门教的典籍,在佛教兴盛起来之后,婆罗门教就越来越衰落了,但婆罗门教经过商羯罗改革之后,拿佛教义理来重新解释了《梵书》、《奥义书》,通俗点儿说,就是说实际上是现在看见的《奥义书》是抄佛教的,可我们现在人老说是佛教抄《奥义书》的。我记得见过一本《商羯罗研究》,这个人物是值得研究的。

  问:法师,你说过,“我们是这么说,只是这么说,可不是事实真这样”,这话实在太别扭了。我老转不过来这个弯。

  晓:这有啥转不过来的。比如说我给你讲依他起,我呱啦呱啦讲了半天,其实只是我说它是依他起而已,它根本就不是依他起,它实际上还是遍计执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遍计执,真正的依他起要到见道位才能见到。明白吗?

  问:不明白。既然根本不是依他起为什么说是依他起?这不是骗人吗?

  晓:这是无畏施!我要说这是遍计执,你会恐惧的!善意的谎言是度众生的需要。我讲的时候已经给说过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了――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名中(注:色、声、香、味之类都算名),而义就是事。既然生活在名中,当然只能说一说!我觉得我在讲的时候把这个说的已经够清楚了,你要是还不明白,下去慢慢琢磨琢磨。其实世间的例子最简单,比如我说张三,你是一只狗,可人家张三还是一个人。我说人家是狗人家就是狗了?

  问:法师你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。

  晓:无法量化。只能说真真假假。

  问:人们都应该说真话,佛教有不妄语的戒律。

  晓:偶尔听听真话还行,要是总是真话的话,你会讨厌的、会害怕的。说什么话并不是目的,能救度众生才是目的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什么方法都可以用,当然得注意善巧,要是说的话让人讨厌,度众生不利。

  问:你现在的话就够让人讨厌的了。

  晓:是吗~~

  问:法师怎么看待以前的佛图澄,现代的宣化上人等以神通著称的高僧?

  晓:尊重他们。他们对佛教的弘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佛图澄是早期的神通代表。早先的时候,佛教还不为时人所普遍了解、普遍接受,他们通过神通灵异,使佛教免除了被本土文化排斥的情况发生。你一上来就想在本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,这是不现实的。也就是说,它早先不表现出本来面目是最好的,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善的面目就好,而是一开始表现出当时当地人喜欢的面目才是最好的,对佛教的弘扬最有利。宣化上人也是,他到美国弘扬佛教,也得先以他们喜欢的神异面目出现的。所以,佛图澄、宣化上人等神异高僧,我们尊重他们。

  问:有一位张师兄,他印不少经书,但印过经书之后,有些版已经不用了,要销毁,我不懂就把版给拿来了,请问该怎么处理?

  晓: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把它给埋掉。

  问:理由?

  晓:问这样的问题,说明了你心有耽著,而你是一个人,人都喜欢山清水秀的地方,所以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埋。

  问:噢,给埋我一样。

  问:关于非一非异、非断非常之类的我一直觉得难以理解,能不能给说一下。

  晓: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,我就以非一非异为例子来说。站在凡夫的角度来看,世间是异,这是我们都可以觉察的,世间是五彩缤纷的,这就是异。但要是站在究竟的角度来看的话,就是一,这我们现在觉察不到,但经典上给我们说了,比如“一合相”,还有“一真法界”,还有“不二法门”等等。我们现在就是说,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说话。现…
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七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