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四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開了。

  另外,禅宗呢,它的公案就象一個調皮的學生的作業,有題目,有答案,卻沒有解題步驟、證明過程。中間的這推理過程一省略,跳躍性太大,別說外行人,即使層次稍微差一點兒就不明白了。

  另外,你們是學生,若學哲學可能會知道,有一個經驗論者巴克萊,他有一句話: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。這個你若琢磨透了,你可能好理解惠能的心動。

  問:宣化上人說,假如女人重婚,那麼死了以後,會被兩個男人爭,閻王爺就把女人用無情鋸鋸開分給兩個男人。反之,男人重婚也是這樣。到底對不對?

  曉:宣化上人他不講道理。他說一個觀點,別人若不贊同,問他是誰告訴的,他就說自己說的。其實呢,人家是問他的觀點的淵源、出處、依據。他回答說,“你怎麼不問問釋迦牟尼,他說的話是聽誰說的~~若什麼事兒都得聽別人的,還要我自己幹嗎?”

  其實呢,佛教有個規矩:假如說你與外人辯論,只用正比量就行了,但若你是在佛教內部辯論,則必須既有正比量,又有聖教量。宣化上人的說法就缺少聖教量支持。常說“有理走遍天涯”,你這樣關起門來稱老大,那不行。宣化上人圓寂後,萬佛城就風光不再了,這也與宣化上人的風格有關。

  問:好象你說過,叁量是現量、比量、非量。

  曉:《八識規矩頌》上是那麼說的。但一般不這麼說,而說聖教(言)量、正比量、真現量。

  問:這叁量是什麼東西?

  曉:聖教量呢,就是佛陀的言教,是釋迦牟尼親證圓滿佛位後,從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,是佛陀“依真而假立”的。正比量就是正確的邏輯推理。真現量則是佛陀親證的境界。

  問:作爲一個出家人,你卻對佛教這麼多意見,這令人很難理解,到底怎麼回事兒?你是不是對佛教很反感?

  曉:我對佛教充滿了深情,我太愛佛教了,以致于愛之深恨之切,就像是父母打孩子一樣,那不是不愛。 問:這樣的愛真讓人受不了。

  曉:所以我還在學習,學習究竟怎樣才能把佛教說得更圓滿。

  問:你總說壞現象人家就對你有看法了。

  曉:汪汪叫的狗不咬人。我出家這麼多年了,眼看著變壞的,都是平常滿口修行的,平時最講修持的。連一個例外的也沒有。有跑西藏求法的,有修苦行的,有連出門也要搭五衣的等。

  我也不怕別人誤解、罵,真正的出家人不需要乞求別人理解。別看我嘴臭,總罵人,整日吊兒郎當,我目下還不是一個壞出家人!

  問:我是一直修念佛法門,這幾年我連寺院也不敢去,因爲淨空法師說讓一門深入,我到寺院裏呢,人家念楞嚴咒什麼的,我該怎麼辦?是念還是不念?

  曉:這就是你的不對了。我也不贊稱跑寺院,但是假如你有機會到寺院裏去了,就得隨衆。有這麼一個故事:

  穆罕默德對信徒們說,我明天爲大家表演移山倒海,你們都來看。第二天真的來了許多人,穆罕默德對著大山高喊——大山,你過來!大山一動不動。穆罕默德又喊道——大山,你過來!大山照樣不動。穆罕默德又喊第叁遍——大山,你過來!大山還是不動。于是,穆罕默德說——大山既然不過來,那麼只有我過去了。

 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,既然無力改變環境,只有改變我們自己。你總不能讓人家寺院不念傳統的早晚功課吧~~那麼,就只有讓自己隨人家念楞嚴咒了。你念楞嚴咒的功德並不比念佛小,這個你放心,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的。

  問:念佛才是第一功德。

  曉: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念佛是第一,念楞嚴咒也是第一,甚至參禅也是第一,修觀同樣是第一……大乘第一,小乘還是第一。佛法中沒有第二。念佛的並不妨害參禅的,參禅的也不否定修觀的……也就是《唯識二十論》上講的,剛才我也說到了,自相續並不妨害他相續,並不否定他相續。

  你念佛一門深入很好,你去念了一次楞嚴咒,並不妨害。其實一門深入,是以一個法門爲主而已,並不是不讓大家弄別的,而是要有主次。淨土宗也是有叁福的,難道你念佛就不能孝養父母了~~這都是錯誤的觀念。

  另外,關于一門深入,我還想補充一下,前邊兒已有人問過一門深入了,我也說了一下,但還得再說。

  按一般來理解,都把一門深入理解成對某一件事兒狠下功夫,也就是把“門”理解成了法門。比如念佛法門。一天、二天、十天,一個月、兩個月、十個月,一年、兩年、十年……這麼念下去,總認爲,若用這麼久的工夫來做一件事兒,那一定會有成就。最開始我也是這麼理解的。現在我覺得這麼理解太狹窄了。把一門深入的門不應該理解成(念佛)法門,而應該理解成以念佛爲主要行持方法的淨土宗。我在前邊兒也是這麼說的,把一切所爲都回向極樂世界,這其實也算一門深入。我這麼說,其實是把門由一般人理解的法門擴展成了宗派,則念佛法門就被擴成了淨土宗。若在整個社會背景中來說,甚至可以把門理解成佛教,你就說我一生研究佛教!也就是拓寬維度空間。

  今天我就該走了,那麼我想把真心話說出來。一般來說,我不對居士們說佛法,因爲居士們不明事理的多,大都是迷信。我也不對和尚們談佛法,因爲和尚們多是把出家做爲一種職業,一種謀生的手段。所以我也一般不到廟裏講,當然,人家也不讓我講。我今天是在這兒講,可既然有佛教徒來捧場,這是給我面子,我不能給臉不要臉,我深表感謝。但這麼一來,確實是給我增加了許多的顧慮,有些話我就不能十分講。現在我要走了,就說說,你們即使背後罵我,我也聽不見了。你們理解的一門深入確實是有問題的,你們這樣理解一門深入,就象庸醫開藥店。人參大家都知道,確實是一味好藥,我頭疼你給吃人參,我上火你給吃人參,我害癌症你給吃人參……別說我只有一條小命,就是我有一百條小命也都得統統丟在你的手裏不可。胡萬林治病就是一把芒硝,哪怕柯雲路把他吹成神醫,也掩蓋不了死人的事實。這樣的一門深入,本質上是以一法代萬法。以一法代萬法,只有死路一條!

  問:那麼,念佛能不能成佛?

  曉:比如我要去九華山(喻成佛),你問我怎麼去,我說坐飛機(念佛),其實呢,當下我並不能坐飛機,因爲我現在還在樓上,我現在第一步是走到樓下,然後坐出租車去機場(走路、坐車喻其它法門),這時我才能坐飛機。但坐飛機並不能到達我的目的地,坐飛機到南京後,我還得坐船到池州,再坐客車到九華山(坐船、坐客車喻其它法門)。在這一路,我要換好幾種交通工具(喻好多種法門),但是坐飛機的路段最長,所以我說坐飛機(念佛),一定得注意,千萬不能說一個法門就夠了。到什麼時候,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該用什麼法門就用什麼法門,這叫法隨法行。就象農夫種田,到該翻田的時候就翻田,到該播種的時候就播種,到該澆水的時候就澆水……你只要這麼幹,到時候自然莊稼就成熟了,你不想讓它成熟也不行。你問的問題就象問翻田能否使莊稼成熟一樣彪。

  問:淨空法師爲什麼這麼說?他怎麼老騙人呢?

  曉:本來佛法就是對治煩惱的,老法師讓你只修念佛法門,而且只讓你念阿彌陀佛一佛,說阿彌陀佛聖號含攝一切,那是因爲你太貪了,不是淨空法師騙你。

  問:我已經念了八年佛了~~

  曉:你另外還做什麼嗎?

  問:除了念佛就不幹什麼了。

  曉:那麼,你與家人、同事等相處得怎麼樣呢?

  問:不甚好。他們不管我,我也不管他們。

  曉:可憐喲。《阿彌陀經》上就說了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”。《觀經》上也說到,“欲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”,說這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。《無量壽經》中說,“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植諸德本,至心回向,歡喜信行,修菩薩行。”其它的該做還得做。你現在有沒有往生呢?

  問:我還活得蹦蹦兒哩。

  曉:往生是活著往生哩!並不一定非死不可。你現在問一下淨空法師,老法師還健在,你們都誤會老法師。老法師被人誹謗,都是你們這些居士搞的,自稱是照老法師的教導而行,其實完全違背老法師的言教。你們根本沒明白淨空法師的用心。

  當然,整個佛教界都是這樣。獅子身上蟲,自食獅身肉。佛教的衰敗,都是佛教徒自己弄擰了佛陀的言教。

  問:我只發菩提心,但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行不行?

  曉:弘一大師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句話,叫做“志雖洪大,力不堪任”。所以說不行。

  問:爲啥經典中處處是矛盾?

  曉:這不是經典的問題,問題出在哪兒呢?出在你的思維維度上。比如一輛車從東往西,一輛車從南往北,那麼按我們一般的想法,一定要在中間碰頭,相互頂牛,可實際上這兩輛車順順利利地通過,爲什麼呢?因爲中間是立交橋。認爲撞車的人,就是思維維度有問題,他是兩維,平面的,當把思維維度擴展到叁維時,就成了立體的,怎麼能夠撞車呢?根本不會!經典中有時說有,有時說無,這本來就不是同一個維度上的事兒,它怎麼能夠出矛盾頂牛呢?空宗二谛是從凡夫的維度來講的,唯識叁性是從聖者的維度來講的,怎麼能出矛盾?只能說我們愚癡。

  問:剛出家時一般都很精進,但不久就懈怠了,爲什麼這精進不能長久保持?

  曉:這是因爲剛出家時的精進是建立在自己的見地上的精進,學佛就是要無我的,要徹底抛棄自己的見解,換上佛法的見地。只要你是住在自己見地上,不管修什麼法門,那都是在沙灘上蓋樓房,永遠不能成功。 

  問:究竟什麼是真?

  曉:只有一種途徑來認識,只有一種結果,這才是真,若有兩種結果,那就不是真實。

  問:我們能不能找到真?

  曉:在相對的世界裏永遠找不到真——絕對真理。

  問:那還修什麼行呢?!

  曉:修行求真是你內心不安的需要,的要求。

  問:釋迦牟尼是不是求得了真呢?

  曉:是的。

  問:他並不比我們特殊,爲什麼他能呢?

  曉:他能你也能。

  問:怎樣證真?

  曉:修呀~~

  問:這不是轉圈兒嗎?

  曉:真實本來就在那兒,怎樣才能發現它呢?就是得不斷地拓展你的思維維度,因爲現在所有的困難都是你認識上的困惑而已。

  問:釋迦牟尼所證得的真究竟什麼樣兒?

  曉:假的。能親證的統統都是假的。共相真理是有的,但他是假安立的,是不可親證的。

  問:…… 

  問:佛教界也有許多不平等,怎麼辦?

  曉:不怎麼辦!這很正常。因爲世界本來就不平等!在不平等的世界裏永遠別指望找到平等。 

  問:我們常說一句話,叫“菩薩照遠不照近”,看看現實中,確實是這樣,這怎麼回事兒?

  曉:你若離寺廟太近的話,就看不見和尚的優點,只看他的缺點,自然生不起恭敬心,你輕慢和尚,那麼你就獲了罪業,有罪業自然要受報,受報了你還不知道悔過,把責任推給菩薩。距離太近就沒了美感,水太清了就沒有魚了。而遠方的人呢,他偶爾來一趟寺廟,又只讓住叁天,他還沒看見和尚的缺點,就不會輕慢和尚,自然就沒有惡報。這沒有惡報其實是自己的事兒,然而信徒們一般會神神叨叨地認爲是菩薩賜福給他。這就有了菩薩照遠不照近。

  

  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四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