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四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开了。

  另外,禅宗呢,它的公案就象一个调皮的学生的作业,有题目,有答案,却没有解题步骤、证明过程。中间的这推理过程一省略,跳跃性太大,别说外行人,即使层次稍微差一点儿就不明白了。

  另外,你们是学生,若学哲学可能会知道,有一个经验论者巴克莱,他有一句话:“存在就是被感知”。这个你若琢磨透了,你可能好理解惠能的心动。

  问:宣化上人说,假如女人重婚,那么死了以后,会被两个男人争,阎王爷就把女人用无情锯锯开分给两个男人。反之,男人重婚也是这样。到底对不对?

  晓:宣化上人他不讲道理。他说一个观点,别人若不赞同,问他是谁告诉的,他就说自己说的。其实呢,人家是问他的观点的渊源、出处、依据。他回答说,“你怎么不问问释迦牟尼,他说的话是听谁说的~~若什么事儿都得听别人的,还要我自己干吗?”

  其实呢,佛教有个规矩:假如说你与外人辩论,只用正比量就行了,但若你是在佛教内部辩论,则必须既有正比量,又有圣教量。宣化上人的说法就缺少圣教量支持。常说“有理走遍天涯”,你这样关起门来称老大,那不行。宣化上人圆寂后,万佛城就风光不再了,这也与宣化上人的风格有关。

  问:好象你说过,三量是现量、比量、非量。

  晓:《八识规矩颂》上是那么说的。但一般不这么说,而说圣教(言)量、正比量、真现量。

  问:这三量是什么东西?

  晓:圣教量呢,就是佛陀的言教,是释迦牟尼亲证圆满佛位后,从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,是佛陀“依真而假立”的。正比量就是正确的逻辑推理。真现量则是佛陀亲证的境界。

  问:作为一个出家人,你却对佛教这么多意见,这令人很难理解,到底怎么回事儿?你是不是对佛教很反感?

  晓:我对佛教充满了深情,我太爱佛教了,以致于爱之深恨之切,就像是父母打孩子一样,那不是不爱。 问:这样的爱真让人受不了。

  晓:所以我还在学习,学习究竟怎样才能把佛教说得更圆满。

  问:你总说坏现象人家就对你有看法了。

  晓:汪汪叫的狗不咬人。我出家这么多年了,眼看着变坏的,都是平常满口修行的,平时最讲修持的。连一个例外的也没有。有跑西藏求法的,有修苦行的,有连出门也要搭五衣的等。

  我也不怕别人误解、骂,真正的出家人不需要乞求别人理解。别看我嘴臭,总骂人,整日吊儿郎当,我目下还不是一个坏出家人!

  问:我是一直修念佛法门,这几年我连寺院也不敢去,因为净空法师说让一门深入,我到寺院里呢,人家念楞严咒什么的,我该怎么办?是念还是不念?

  晓:这就是你的不对了。我也不赞称跑寺院,但是假如你有机会到寺院里去了,就得随众。有这么一个故事:

  穆罕默德对信徒们说,我明天为大家表演移山倒海,你们都来看。第二天真的来了许多人,穆罕默德对着大山高喊——大山,你过来!大山一动不动。穆罕默德又喊道——大山,你过来!大山照样不动。穆罕默德又喊第三遍——大山,你过来!大山还是不动。于是,穆罕默德说——大山既然不过来,那么只有我过去了。

 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既然无力改变环境,只有改变我们自己。你总不能让人家寺院不念传统的早晚功课吧~~那么,就只有让自己随人家念楞严咒了。你念楞严咒的功德并不比念佛小,这个你放心,一点儿问题也没有的。

  问:念佛才是第一功德。

  晓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念佛是第一,念楞严咒也是第一,甚至参禅也是第一,修观同样是第一……大乘第一,小乘还是第一。佛法中没有第二。念佛的并不妨害参禅的,参禅的也不否定修观的……也就是《唯识二十论》上讲的,刚才我也说到了,自相续并不妨害他相续,并不否定他相续。

  你念佛一门深入很好,你去念了一次楞严咒,并不妨害。其实一门深入,是以一个法门为主而已,并不是不让大家弄别的,而是要有主次。净土宗也是有三福的,难道你念佛就不能孝养父母了~~这都是错误的观念。

  另外,关于一门深入,我还想补充一下,前边儿已有人问过一门深入了,我也说了一下,但还得再说。

  按一般来理解,都把一门深入理解成对某一件事儿狠下功夫,也就是把“门”理解成了法门。比如念佛法门。一天、二天、十天,一个月、两个月、十个月,一年、两年、十年……这么念下去,总认为,若用这么久的工夫来做一件事儿,那一定会有成就。最开始我也是这么理解的。现在我觉得这么理解太狭窄了。把一门深入的门不应该理解成(念佛)法门,而应该理解成以念佛为主要行持方法的净土宗。我在前边儿也是这么说的,把一切所为都回向极乐世界,这其实也算一门深入。我这么说,其实是把门由一般人理解的法门扩展成了宗派,则念佛法门就被扩成了净土宗。若在整个社会背景中来说,甚至可以把门理解成佛教,你就说我一生研究佛教!也就是拓宽维度空间。

  今天我就该走了,那么我想把真心话说出来。一般来说,我不对居士们说佛法,因为居士们不明事理的多,大都是迷信。我也不对和尚们谈佛法,因为和尚们多是把出家做为一种职业,一种谋生的手段。所以我也一般不到庙里讲,当然,人家也不让我讲。我今天是在这儿讲,可既然有佛教徒来捧场,这是给我面子,我不能给脸不要脸,我深表感谢。但这么一来,确实是给我增加了许多的顾虑,有些话我就不能十分讲。现在我要走了,就说说,你们即使背后骂我,我也听不见了。你们理解的一门深入确实是有问题的,你们这样理解一门深入,就象庸医开药店。人参大家都知道,确实是一味好药,我头疼你给吃人参,我上火你给吃人参,我害癌症你给吃人参……别说我只有一条小命,就是我有一百条小命也都得统统丢在你的手里不可。胡万林治病就是一把芒硝,哪怕柯云路把他吹成神医,也掩盖不了死人的事实。这样的一门深入,本质上是以一法代万法。以一法代万法,只有死路一条!

  问:那么,念佛能不能成佛?

  晓:比如我要去九华山(喻成佛),你问我怎么去,我说坐飞机(念佛),其实呢,当下我并不能坐飞机,因为我现在还在楼上,我现在第一步是走到楼下,然后坐出租车去机场(走路、坐车喻其它法门),这时我才能坐飞机。但坐飞机并不能到达我的目的地,坐飞机到南京后,我还得坐船到池州,再坐客车到九华山(坐船、坐客车喻其它法门)。在这一路,我要换好几种交通工具(喻好多种法门),但是坐飞机的路段最长,所以我说坐飞机(念佛),一定得注意,千万不能说一个法门就够了。到什么时候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该用什么法门就用什么法门,这叫法随法行。就象农夫种田,到该翻田的时候就翻田,到该播种的时候就播种,到该浇水的时候就浇水……你只要这么干,到时候自然庄稼就成熟了,你不想让它成熟也不行。你问的问题就象问翻田能否使庄稼成熟一样彪。

  问:净空法师为什么这么说?他怎么老骗人呢?

  晓:本来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,老法师让你只修念佛法门,而且只让你念阿弥陀佛一佛,说阿弥陀佛圣号含摄一切,那是因为你太贪了,不是净空法师骗你。

  问:我已经念了八年佛了~~

  晓:你另外还做什么吗?

  问:除了念佛就不干什么了。

  晓:那么,你与家人、同事等相处得怎么样呢?

  问:不甚好。他们不管我,我也不管他们。

  晓:可怜哟。《阿弥陀经》上就说了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”。《观经》上也说到,“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”,说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《无量寿经》中说,“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植诸德本,至心回向,欢喜信行,修菩萨行。”其它的该做还得做。你现在有没有往生呢?

  问:我还活得蹦蹦儿哩。

  晓:往生是活着往生哩!并不一定非死不可。你现在问一下净空法师,老法师还健在,你们都误会老法师。老法师被人诽谤,都是你们这些居士搞的,自称是照老法师的教导而行,其实完全违背老法师的言教。你们根本没明白净空法师的用心。

  当然,整个佛教界都是这样。狮子身上虫,自食狮身肉。佛教的衰败,都是佛教徒自己弄拧了佛陀的言教。

  问:我只发菩提心,但不想往生极乐世界,行不行?

  晓:弘一大师关于这个问题有一句话,叫做“志虽洪大,力不堪任”。所以说不行。

  问:为啥经典中处处是矛盾?

  晓:这不是经典的问题,问题出在哪儿呢?出在你的思维维度上。比如一辆车从东往西,一辆车从南往北,那么按我们一般的想法,一定要在中间碰头,相互顶牛,可实际上这两辆车顺顺利利地通过,为什么呢?因为中间是立交桥。认为撞车的人,就是思维维度有问题,他是两维,平面的,当把思维维度扩展到三维时,就成了立体的,怎么能够撞车呢?根本不会!经典中有时说有,有时说无,这本来就不是同一个维度上的事儿,它怎么能够出矛盾顶牛呢?空宗二谛是从凡夫的维度来讲的,唯识三性是从圣者的维度来讲的,怎么能出矛盾?只能说我们愚痴。

  问:刚出家时一般都很精进,但不久就懈怠了,为什么这精进不能长久保持?

  晓:这是因为刚出家时的精进是建立在自己的见地上的精进,学佛就是要无我的,要彻底抛弃自己的见解,换上佛法的见地。只要你是住在自己见地上,不管修什么法门,那都是在沙滩上盖楼房,永远不能成功。 

  问:究竟什么是真?

  晓:只有一种途径来认识,只有一种结果,这才是真,若有两种结果,那就不是真实。

  问:我们能不能找到真?

  晓:在相对的世界里永远找不到真——绝对真理。

  问:那还修什么行呢?!

  晓:修行求真是你内心不安的需要,的要求。

  问:释迦牟尼是不是求得了真呢?

  晓:是的。

  问:他并不比我们特殊,为什么他能呢?

  晓:他能你也能。

  问:怎样证真?

  晓:修呀~~

  问:这不是转圈儿吗?

  晓:真实本来就在那儿,怎样才能发现它呢?就是得不断地拓展你的思维维度,因为现在所有的困难都是你认识上的困惑而已。

  问:释迦牟尼所证得的真究竟什么样儿?

  晓:假的。能亲证的统统都是假的。共相真理是有的,但他是假安立的,是不可亲证的。

  问:…… 

  问:佛教界也有许多不平等,怎么办?

  晓:不怎么办!这很正常。因为世界本来就不平等!在不平等的世界里永远别指望找到平等。 

  问:我们常说一句话,叫“菩萨照远不照近”,看看现实中,确实是这样,这怎么回事儿?

  晓:你若离寺庙太近的话,就看不见和尚的优点,只看他的缺点,自然生不起恭敬心,你轻慢和尚,那么你就获了罪业,有罪业自然要受报,受报了你还不知道悔过,把责任推给菩萨。距离太近就没了美感,水太清了就没有鱼了。而远方的人呢,他偶尔来一趟寺庙,又只让住三天,他还没看见和尚的缺点,就不会轻慢和尚,自然就没有恶报。这没有恶报其实是自己的事儿,然而信徒们一般会神神叨叨地认为是菩萨赐福给他。这就有了菩萨照远不照近。

  

  
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四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