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五)
问:轻慢和尚怎么能得罪呢?
晓:慢三宝就有罪。
问:三宝中僧宝应该是圣贤僧,凡夫僧不算的。
晓:在中国民间有求雨的习惯。求雨本来是求真龙,但是你还得借助于泥龙。
问:开光是怎么回事儿?
晓:一般来说,要塑佛像,都有居士捐款,不管居士们捐款多少,这是人家的一点心意,都是功德无量。居士们捐了款,自然惦记着塑佛像这件事儿。当把佛像塑好以后,举行开光典礼,就是对居士们说,你们捐了款来塑佛像,现在佛像塑好了,就可以放心了。其实是给捐款人一个交代,表示你们的钱没有白出,我们都把它用在了塑佛像上。
问:有人说没有经过开光的佛像不灵。
晓:没那回事儿,九华山佛学院的佛像到现在也没开光。这不也过了这么十来年么~~
问:经论上怎么说?
晓:在《禅林象器笺·垂说门》中说,“新造佛祖神天像者,请宗师家,立地数语,作笔点势,直点开他金刚正眼,此为开眼佛事,又名开光明。”《黑谷灯语录》上说,“开眼者,本是佛匠雕开眼,是事开眼;次僧家诵佛眼真言,诵大日真言,则成就佛一切功德,此为开眼也。”还有一本《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》,里边说到佛像完成后,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。这些看看也行,关系不大。
问:你说见佛不好,我晚上梦见佛了,当时感到特别兴奋,该怎么办?
晓:我的话你们也别当真。关于见佛不见佛,刚才问见佛好不好,我说不好,问不见好不好,我也说不好。其实反过来也行。问见佛好不好,我说好也对,问不见佛好不好,我照样说好也对。这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。
假如说你一生就是念佛的,这样的人,若从没见过佛,没见佛现身,那只能说你的念佛其实是在骗人,你口里在念佛,其实你的心里是乱七八糟。我记得有一段时间,我天天念《地藏经》,其实我是在装修行,我每晚念一部,你别看我在念,念完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念完的。我们上早殿,大磬一敲就念《楞严咒》,随大众念时,我猛一回神——哟,可已经到第五会了~~我怎么不注意什么时间念的第二会呢?象这样的念,也是在应付差事。
问:那么早晚功课还要不要?
晓:当然要,只要提醒自己用心就可以了。大敬法师告诉过,说让我们念一部经,比如《楞严经》,最开始时得拿着经本,用心地照着念,因为若一不用心,心一跑,马上就念不下去了,但念得多了以后,很熟悉了,一打开经本,不怎么用心就可以念下去,这时候你别看你也是念了一遍,其实这念经没有起到守摄心念的功能。当你太熟悉的话,你可以根本不用心,顺口就下来了,这就更不用提了。经在念着,妄想照打不误。大敬法师说,到这时,就需要另换一部经了,比如《法华经》,你想念就得用心,不然念不下去,这就是又一轮回转。
我们现在念《楞严咒》就是这样,太熟了,每天早上念一次,其实念照样念,妄想照样纷飞,但是这早晚功课已很多年了,成了习惯势力,容不得更动,不然就是“造反”。
问:其实念时,一个殿堂那么多人,有时候一个人打个顿,能使整个殿堂都静下来,念不下去,这能说是《楞严咒》太熟了?
晓:是的,这就是我们对于《楞严咒》太熟了。整个殿堂虽然都在念,可没有一个人是守摄心念在念,都是口念,口里念着心里在打妄想,“小和尚念经,有口无心”。若一个人一顿,其它人不知道刚才念到哪儿了,所以使得整个殿堂都停了下来。假如说有一个人不熟悉,不熟悉就得用心念,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了。
所以,我说我们都在骗人。念佛也是,若你用心念了,怎么能佛不现身呢?当然,我们自己可以判别,若自己真用心念了,这时的见了佛,就是佛,若自己根本就没用心念佛,这时却见了佛,这就是魔了。注意,佛现身也是水中月。
问:水中月不是假的吗?
晓:是假有,而不是假的,字眼儿要抠准,假有是依他起而假的是遍计执,不一样。
所以,修念佛法门的人,一定能见佛,若不见佛菩萨现身,就是你工夫不到。有些人他不是修念佛法门的,这就不是要求见佛,那么见佛可能就是有问题了。
问:这个不懂。
晓:举个例子吧。有一个禅师,精进参禅,一位居士觉得他是个大修行人,就发心供养。以前的禅师几乎是居无定所。这居士就把禅师接到家中供养,禅师在居士家参了三十年禅,感到自己工夫还是不够,这个禅师决定到外边儿行脚。当时正是冬天,居士说:师父啊,你既然要行脚,这是修行,我不好拦你,但你能否再呆一天,让我只多供养你一天?禅师不忍拂了居士的心意,就答应了。居士为什么拦他呢?其实是居士正在给他做一件棉衣,马上就可以做好了,所以留他一天。因为师父明天要走,居士特意在棉衣四角装了四个元宝,以做为师父的盘费。
这晚呢,禅师正在坐禅,忽然来了许多大菩萨,对他说:你修行很精进,阿弥陀佛让我们来接你。禅师当时很高兴,大菩萨来接,当然就去了。他正准备起身,猛然起了一念:不对呀,我是参禅的,参禅是要求明心见性的,怎么能往生西方呢?于是就推辞,菩萨说:不行啊,你要不去的话,我们不好给阿弥陀佛交代,他该说我们办不好一点儿事儿了。禅师就把自己的木鱼交给菩萨,说:你们回去给佛说,就说是我不去,你们确实是来了,拿木鱼做证明。菩萨们只有拿起禅师的木鱼走了。第二天早上,居士发现自己家的驴子生了,可是生下来的却是一只木鱼。禅师因之说了一偈:一领棉衣一张皮,四个元宝四只蹄,若非老僧有定力,差点儿你家做了驴。这故事版本也不少,大差不离。参禅的就不要求见佛。
问:见佛还有什么应该注意的地方?
晓:你若是念佛人,那么,你要不管佛来不来,只管精进的念下去,功夫一到,佛自然就来了。他来了你也别理他,只管念下去。玄奘法师译的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中说,佛只要一来,“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”。
问:念佛要不间断,不夹杂,有的人一看见佛来了,欢喜得停了下来,不念了。现在很多人这样。临终时一直在念佛,佛一示现,他对周围的人说,佛来接我了,这就使佛号停顿了,这样他还能往生吗?
晓:净土是自力与佛力二者结合,有佛力加被,可以的。不过得注意“闻已思维,执持系念”,也就是念佛一定得明白念佛的道理,然后再念,不然就容易出错。
问:还有吗?
晓:有,学佛学到最后,一定得选一个宗派或者一个法门,不然的话,若出了境界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对治。再说了,一个人总不能同时走好几条路吧?
问:法师你知道南怀瑾吧。
晓:知道。
问:你觉得南怀瑾的书怎样?
晓:挺好的,但是看他的书时得注意,南怀瑾先生是个很胆大的人,当然,人家有胆大的资本,让我们还没有呢~~他有些事儿顺口说,说溜了口,说错了的地方也不少,不能都依他说的为准,不然你就上他的当了。
问:他有哪些地方错了。
晓:从思想上来说,我们只能说他那都是一家之言,因为我们都是凡夫,看到南怀瑾与别人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,我们幷不能说就是南怀瑾的对。当时我在看南怀瑾的书时,边看边写心得,当然,我看其它前辈祖师大德的书也写心得。关于南怀瑾的读书心得写了不少,我觉得他讲得不妥的地方都标了下来,后来我又给作废了。因为我不是南怀瑾,我的理解自然与他不同。虽然说他的水平比咱高得多,但也不是咱就完全信服他,因为佛教徒皈依的是三宝。
另外一点儿是史料问题,他引用的也不十分准确。
问:那么南怀瑾的书可看吗?
晓:当然可以,南怀瑾是个大家,不管怎么着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,无论古代还是现在,大人物有时因疏忽大意而偶然犯些儿小错误,这都是可以原谅的,对这种情况,可以纠谬,但不必要苛责、讽刺,不然就是治学态度过于鲁莽。
现在人挺迷南怀瑾的,咱就不说南怀瑾,说其它人。近代有一个张采田,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学者,参与《清史稿》的纂修,写过《玉溪生年谱会笺》、《李义山诗辨正》等,但张采田在《李义山诗辨正》中说纪晓岚不懂诗,“只读得《唐诗三百首》一部,便自诩通人,岂臆说哉……”但他却没注意,《唐诗三百首》是一七六四年才编选的,然而纪晓岚在评《李义山诗集》是在一七六三年就完成了的。谢无量的《中国大文学史》也是很有名的著作,但中间把《镜花缘》的作者写作了李渔,这就是明显的错误。《镜花缘》的作者应该是李汝珍。
这些都无所谓,大家犯了些儿历史常识的错误,这幷不影响他是大家。还有,你可以不接受他的观点,但他的治学方法比如阅读原典、以经解经等是很好的!
问:那么净空法师呢?好象你也对他不感兴趣。
晓:你们怎么老扯老法师?
问:我们都是听他的带子的,所以想知道他在僧界到底怎样。
晓:你们用这心态学佛可不大对头噢~~(补充:净空法师的说法确实有问题,比如他说过,“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……”“本来生活在一真法界里,是佛,后来我们变成了凡夫……”等,这说法与清海无上师如出一辙,八地菩萨就不退转了,佛怎么还能变成凡夫呢?)
问:“一合相”到底怎么解释?
晓:《金刚经》上有“如来说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须菩提,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着其事。”对吧?
问:对的。
晓:我今天是来说唯识,不说这个。
问:经典不都是相通的吗?你就用唯识来解释。
晓:那你可不要后悔。
问:不后悔。
晓:说实在的,我估计你…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五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