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听过后或者会不懂,或者会大吃一惊,这个问题太大了,不过谈这个问题我很吃力,大家担待点儿。“一合相”就是“法”,我们一般说到“法”时,都说“任持自性,轨生物解”,其实还应该加一句,加什么呢?“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”。比如说刚晓,刚晓当然是一法了,那么自相呢,就是我自己所独有的特质,象我的容貌、性格之类,共相则是所有人类都有的特质。所以,若真正谈“一合相”就推翻了好多老和尚们的说法,因为老和尚们总把自相与共相分开……哎呀,我看还是算了吧,不谈这个了。
问:我师父老劝我念佛,我觉得不对头,《金刚经》上说,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
晓:在学校时,老师就把我们的脑袋分做好几份儿,一份儿装数学,一份儿装外语,一份儿装政治等,你就不能把它混在一起。老舍有篇《考而不死是为神》,祖师有判教,你得分类,净土就是净土,禅宗就是禅宗,若混在一起,你的脑袋就成了一盆浆糊。你还认为你挺能的,其实是胡涂虫一个。
问:伽蓝到底怎么说?
晓:伽蓝的意思是无诤之地,大家相处的很和谐,没有争执。其梵文为Asram,与“精舍”意思一样。“精舍”这个名词其实在汉代就有了,是指讲学的场所,当然,是指大师级的人物讲学的场所,有些地方写作“精庐”,佛教传过来后,就借了“精舍”这个词,而且是以之称呼小规模的道场,大规模的叫“寺”,而且“寺”是在城市的,后来情况变了,佛教进入山林,乃至于名山皆有寺,这是后来的事。“寺”最初是官署。
现在净空法师主张佛教是教育,也马马虎虎,伽蓝、精舍本来就是讲学的地方。佛教最初的祗园精舍、竹林精舍也都是佛陀讲学的地方。
问:寺院建在山林有没有什么说是?
晓:有的,一个是与法难有关,这个不需要多说。另外一个是靠近自然,远离尘世,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。只有靠近大自然才能令生命得到净化,它对内心的欲望有种洗涤的作用。只有与社会保持距离你才能做到“旁观者清”。
问:伽蓝菩萨怎么回事儿?
晓:那是汉末的大将关羽,刘备的结义老弟。还有种说法是18神。
问:关羽怎么成的菩萨?
晓:传说。
问:为什么正法明如来给观音菩萨说大悲咒,观音当下就超出七地登八地,我们现在那么多人念大悲咒也不会登地?
晓:因为你不是观音菩萨。
问:怎么才是观音?
晓:慈悲。
问:须弥山到底多大?
晓:我们常说一句话,佛家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那么,须弥山就与今天中午吃的米饭的米大小差不多。当然了,这是笑话。
问:我老怀疑须弥山什么的到底有没有。
晓:怎么没有。释迦牟尼佛说有。
问:释迦牟尼说的我也怀疑。
晓:印度是一个以思辩著称的国家(可惜它不注重历史),在释迦牟尼时代,当时有很多学者都去探讨宇宙问题,然而释迦牟尼呢,他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,首先应该站在人本位上,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儿,但人们老想着宇宙的事儿,为这事儿操了太多的心,耽误了其它的事儿,于是,释迦牟尼告诉他们,你们不用再为这问题费心了,我告诉你们答案——宇宙有一个中心,就是须弥山,周围有四大部洲环绕。因为当时的人都信服释迦牟尼,所以,他们就把释迦牟尼的话当做了答案,认为既然有了答案,就不需要再费心了,于是回过头来做其它更重要的事儿。现在人也是呀,佛教徒们根本不考虑这问题了,因为释迦牟尼已经给了答案,何必再为这问题费心~~可惜的是,现在的佛教徒大都把这答案搞成了死板的教条。
实际情况怎样呢?其实须弥山是假安立的。
问:那么须弥山的说法是不对的了~~
晓:怎么不对?
问:你说是假安立的。
晓:假安立可不是不对。比如1+1=2,我们知道,这1、2、3、4、5本来就是人们为了方便而人为定下来的数字,人为定下来就是假安立,但谁说1+1=2不对了~~
问:法师,你说学佛的次第是因明、对法、戒律、般若、中观(瑜伽),可是,师父却教我们说,先是五夏学戒,然后才可以听教、参禅。怎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?
晓:学佛应该这样,先是学因明,训练自己的思维。因明学好了,第二步学对法,就是佛教根本教理。至此,你被佛理的伟大所折服,你出家了,出家后五夏学戒。而后是般若,般若是佛母,《大般若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等,就该看这些,最后才是中观(瑜伽),因为在印度只这俩学派,而到中国后,就应该指八宗,那么也就是说第五步才是分宗学。你对照一下自己,看当时为什么出家,到底是被佛理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而出的家,还是因为不可告人的原因而出的家~~我们现在太多的出家人,要么是因为感情上的事儿,要么是因为生理上的事儿等等而出的家,所以我们的出家根本就是一个错误!真正是被佛理折服而出家的不能说没有,但几乎可以说没有,太少了,少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。还有一些人学佛,一入手,“我修净土宗”,“我修禅宗”等等,这都不行,分宗是第五步。
问:既然错了,那么我们该怎么办?
晓:其实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,宗咯巴大师说过,“若失次第,即成魔业”,但是,已经错了拉,错误是允许犯的,但你必须得改正这错误。赵本山小品中的——有错误就改,改了再犯,犯了再改,改了再犯,千锤百炼!我们现在已经出了家,这错误怎么改?就是回头把因明、对法这些课赶紧补上。亡羊补牢,比不补强多了。
问: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是怎么回事?
晓:往生是绝对可以的,但往生幷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到极乐世界去了。
问:我最初看的经就是《阿弥陀经》,我当时一听真的痛哭流涕,原来我们以前的家那么好……
晓:你有问题就直接说吧。
问:我是想向法师报告一下我的学佛心得……
晓:你在骗鬼!《阿弥陀经》上说这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!你真那样的话,我该向你顶礼。这不可思议难信之法,你一听就信,大概是再来人吧?我当初刚学这经时就认为是佛在讲神话。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一直念叨舍利弗,那是智能第一的人!
问:法师呀,你也积点儿口德,说话稍微婉转点儿,给人留点儿面子么~~
晓:……
问:你怎么敢肯定人家不是再来人?
晓:我们在六道中不晓得滚了多久了,哪一个人不是再来人?都是的~~
问:佛教老是说无始以来,说这么久远是不是会给人一个虚幻感?
晓:“无始以来”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的时间久远,但本质不是说时间的。佛教的根本是因果,说无始是为了解释因果。关于因果,其实哲学家也讲;科学家也讲,比如,大爆炸说,就是主张宇宙起源于大爆炸;宗教家更讲,基督教的因果论说一切都是起源于上帝,上帝是根本因……佛教认为这些儿说法都不完美。宇宙起源于大爆炸,但大爆炸之前是怎样的呢?什么都起源于上帝,但上帝的妈妈是谁?这些都成了没有原因的事儿。有一首歌儿,好象是弘一大师的,“世界如果有开始,开始之前是什么?”现在佛教说无始,其实本意是说任何东西都是有原因的,无因而生的事儿是不存在的。
问:你说别的老和尚们不对,我想你能否给他们排个高下坐(座)次。
晓:严格来说,绝不能说老和尚们不对,我来做个比喻。我们修行都是为了成佛道,我们把佛道比做圆锥体的那个最高尖儿,我们都还在下边儿,圆锥体的下边儿是个锥面,我们都知道,无数个点儿组成一条线,无数条线组成一个面儿,当然锥面也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。世间有无数个人(众生),每个人都可以任选一条通往锥尖儿的路,每个人所选的路都可以各不相同,而且也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(完全相同的概率太小了,忽略不计),当然,很接近是可以的。路线不同,你往上走时所见的景观自然不同,所以你就不能轻易否定别人的境界,故尔,千万不要说别人不对,但是也千万不要轻易的就说他们的绝对正确,因为严格来说,你绝不能完完全全照别人的路走。
至于说他们的境界高下,是有的,但我们不能给排,因为我们没有成佛,没有走到最高处。
问:成道的境界到底如何?
晓:不知道噢!因为佛道本来就是假立的,抽象的,那只是一个空灵的感觉。你让用语言怎么述说呢?
问:咋佛道也成假安立的了?
晓:因为你内心不安,比如说,我们本来就在平地上,但我们内心躁动,于是就在平地里挖个大坑,然后自己跳下去,接着自己再努力想从坑中爬出来,当出来时,其实只是到了平地,但是经过这一番挖坑、跳下去、爬上来,这么一折腾,你终于明白了,“原来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”,内心就安定了下来,内心一安定,就取了个名字,叫做成了佛道,所以美的只是过程。
我还说过一句话:我们现在只是在向真理无限趋近,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证得真理的,注意,我是说短期。
问:从坑中出来后,过一会儿心又不定了。
晓:不会,坑中出来是个说法而已。一会儿心又不定了,那是你根本没有从“坑”中爬出来。
问:祖师们说踏破毗卢顶上行,应该解释做破执着,刚才你引用了这句话,可我不明白你的话,你怎么说是祖师们要把法身佛踏在脚下,要站在法身佛头上,法身无相,那里有头顶?
晓:你这人说话怎么不照辙儿,“把法身佛踏在脚下,站在法身佛头上”,这不就是破执着吗~~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你咋会问这么笨的问题。我提个建议,你现在不要看经论了,应该先学学汉语语法、修辞,不懂这些儿,你何能看得了佛经,只…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五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