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聽過後或者會不懂,或者會大吃一驚,這個問題太大了,不過談這個問題我很吃力,大家擔待點兒。“一合相”就是“法”,我們一般說到“法”時,都說“任持自性,軌生物解”,其實還應該加一句,加什麼呢?“自相與共相的緊密結合”。比如說剛曉,剛曉當然是一法了,那麼自相呢,就是我自己所獨有的特質,象我的容貌、性格之類,共相則是所有人類都有的特質。所以,若真正談“一合相”就推翻了好多老和尚們的說法,因爲老和尚們總把自相與共相分開……哎呀,我看還是算了吧,不談這個了。
問:我師父老勸我念佛,我覺得不對頭,《金剛經》上說,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”
曉:在學校時,老師就把我們的腦袋分做好幾份兒,一份兒裝數學,一份兒裝外語,一份兒裝政治等,你就不能把它混在一起。老舍有篇《考而不死是爲神》,祖師有判教,你得分類,淨土就是淨土,禅宗就是禅宗,若混在一起,你的腦袋就成了一盆漿糊。你還認爲你挺能的,其實是胡塗蟲一個。
問:伽藍到底怎麼說?
曉:伽藍的意思是無诤之地,大家相處的很和諧,沒有爭執。其梵文爲Asram,與“精舍”意思一樣。“精舍”這個名詞其實在漢代就有了,是指講學的場所,當然,是指大師級的人物講學的場所,有些地方寫作“精廬”,佛教傳過來後,就借了“精舍”這個詞,而且是以之稱呼小規模的道場,大規模的叫“寺”,而且“寺”是在城市的,後來情況變了,佛教進入山林,乃至于名山皆有寺,這是後來的事。“寺”最初是官署。
現在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教育,也馬馬虎虎,伽藍、精舍本來就是講學的地方。佛教最初的祗園精舍、竹林精舍也都是佛陀講學的地方。
問:寺院建在山林有沒有什麼說是?
曉:有的,一個是與法難有關,這個不需要多說。另外一個是靠近自然,遠離塵世,與現實社會保持距離。只有靠近大自然才能令生命得到淨化,它對內心的欲望有種洗滌的作用。只有與社會保持距離你才能做到“旁觀者清”。
問:伽藍菩薩怎麼回事兒?
曉:那是漢末的大將關羽,劉備的結義老弟。還有種說法是18神。
問:關羽怎麼成的菩薩?
曉:傳說。
問:爲什麼正法明如來給觀音菩薩說大悲咒,觀音當下就超出七地登八地,我們現在那麼多人念大悲咒也不會登地?
曉:因爲你不是觀音菩薩。
問:怎麼才是觀音?
曉:慈悲。
問:須彌山到底多大?
曉:我們常說一句話,佛家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那麼,須彌山就與今天中午吃的米飯的米大小差不多。當然了,這是笑話。
問:我老懷疑須彌山什麼的到底有沒有。
曉:怎麼沒有。釋迦牟尼佛說有。
問:釋迦牟尼說的我也懷疑。
曉:印度是一個以思辯著稱的國家(可惜它不注重曆史),在釋迦牟尼時代,當時有很多學者都去探討宇宙問題,然而釋迦牟尼呢,他認爲作爲一個人來說,首先應該站在人本位上,做些更有意義的事兒,但人們老想著宇宙的事兒,爲這事兒操了太多的心,耽誤了其它的事兒,于是,釋迦牟尼告訴他們,你們不用再爲這問題費心了,我告訴你們答案——宇宙有一個中心,就是須彌山,周圍有四大部洲環繞。因爲當時的人都信服釋迦牟尼,所以,他們就把釋迦牟尼的話當做了答案,認爲既然有了答案,就不需要再費心了,于是回過頭來做其它更重要的事兒。現在人也是呀,佛教徒們根本不考慮這問題了,因爲釋迦牟尼已經給了答案,何必再爲這問題費心~~可惜的是,現在的佛教徒大都把這答案搞成了死板的教條。
實際情況怎樣呢?其實須彌山是假安立的。
問:那麼須彌山的說法是不對的了~~
曉:怎麼不對?
問:你說是假安立的。
曉:假安立可不是不對。比如1+1=2,我們知道,這1、2、3、4、5本來就是人們爲了方便而人爲定下來的數字,人爲定下來就是假安立,但誰說1+1=2不對了~~
問:法師,你說學佛的次第是因明、對法、戒律、般若、中觀(瑜伽),可是,師父卻教我們說,先是五夏學戒,然後才可以聽教、參禅。怎麼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?
曉:學佛應該這樣,先是學因明,訓練自己的思維。因明學好了,第二步學對法,就是佛教根本教理。至此,你被佛理的偉大所折服,你出家了,出家後五夏學戒。而後是般若,般若是佛母,《大般若經》、《維摩诘經》等,就該看這些,最後才是中觀(瑜伽),因爲在印度只這倆學派,而到中國後,就應該指八宗,那麼也就是說第五步才是分宗學。你對照一下自己,看當時爲什麼出家,到底是被佛理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而出的家,還是因爲不可告人的原因而出的家~~我們現在太多的出家人,要麼是因爲感情上的事兒,要麼是因爲生理上的事兒等等而出的家,所以我們的出家根本就是一個錯誤!真正是被佛理折服而出家的不能說沒有,但幾乎可以說沒有,太少了,少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還有一些人學佛,一入手,“我修淨土宗”,“我修禅宗”等等,這都不行,分宗是第五步。
問:既然錯了,那麼我們該怎麼辦?
曉:其實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,宗咯巴大師說過,“若失次第,即成魔業”,但是,已經錯了拉,錯誤是允許犯的,但你必須得改正這錯誤。趙本山小品中的——有錯誤就改,改了再犯,犯了再改,改了再犯,千錘百煉!我們現在已經出了家,這錯誤怎麼改?就是回頭把因明、對法這些課趕緊補上。亡羊補牢,比不補強多了。
問:“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”是怎麼回事?
曉:往生是絕對可以的,但往生幷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問:我最初看的經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我當時一聽真的痛哭流涕,原來我們以前的家那麼好……
曉:你有問題就直接說吧。
問:我是想向法師報告一下我的學佛心得……
曉:你在騙鬼!《阿彌陀經》上說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!你真那樣的話,我該向你頂禮。這不可思議難信之法,你一聽就信,大概是再來人吧?我當初剛學這經時就認爲是佛在講神話。釋迦牟尼佛在經上一直念叨舍利弗,那是智能第一的人!
問:法師呀,你也積點兒口德,說話稍微婉轉點兒,給人留點兒面子麼~~
曉:……
問:你怎麼敢肯定人家不是再來人?
曉:我們在六道中不曉得滾了多久了,哪一個人不是再來人?都是的~~
問:佛教老是說無始以來,說這麼久遠是不是會給人一個虛幻感?
曉:“無始以來”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的時間久遠,但本質不是說時間的。佛教的根本是因果,說無始是爲了解釋因果。關于因果,其實哲學家也講;科學家也講,比如,大爆炸說,就是主張宇宙起源于大爆炸;宗教家更講,基督教的因果論說一切都是起源于上帝,上帝是根本因……佛教認爲這些兒說法都不完美。宇宙起源于大爆炸,但大爆炸之前是怎樣的呢?什麼都起源于上帝,但上帝的媽媽是誰?這些都成了沒有原因的事兒。有一首歌兒,好象是弘一大師的,“世界如果有開始,開始之前是什麼?”現在佛教說無始,其實本意是說任何東西都是有原因的,無因而生的事兒是不存在的。
問:你說別的老和尚們不對,我想你能否給他們排個高下坐(座)次。
曉:嚴格來說,絕不能說老和尚們不對,我來做個比喻。我們修行都是爲了成佛道,我們把佛道比做圓錐體的那個最高尖兒,我們都還在下邊兒,圓錐體的下邊兒是個錐面,我們都知道,無數個點兒組成一條線,無數條線組成一個面兒,當然錐面也是由無數條線組成的。世間有無數個人(衆生),每個人都可以任選一條通往錐尖兒的路,每個人所選的路都可以各不相同,而且也絕對不可能完全相同(完全相同的概率太小了,忽略不計),當然,很接近是可以的。路線不同,你往上走時所見的景觀自然不同,所以你就不能輕易否定別人的境界,故爾,千萬不要說別人不對,但是也千萬不要輕易的就說他們的絕對正確,因爲嚴格來說,你絕不能完完全全照別人的路走。
至于說他們的境界高下,是有的,但我們不能給排,因爲我們沒有成佛,沒有走到最高處。
問:成道的境界到底如何?
曉:不知道噢!因爲佛道本來就是假立的,抽象的,那只是一個空靈的感覺。你讓用語言怎麼述說呢?
問:咋佛道也成假安立的了?
曉:因爲你內心不安,比如說,我們本來就在平地上,但我們內心躁動,于是就在平地裏挖個大坑,然後自己跳下去,接著自己再努力想從坑中爬出來,當出來時,其實只是到了平地,但是經過這一番挖坑、跳下去、爬上來,這麼一折騰,你終于明白了,“原來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”,內心就安定了下來,內心一安定,就取了個名字,叫做成了佛道,所以美的只是過程。
我還說過一句話:我們現在只是在向真理無限趨近,但在短期內是不可能證得真理的,注意,我是說短期。
問:從坑中出來後,過一會兒心又不定了。
曉:不會,坑中出來是個說法而已。一會兒心又不定了,那是你根本沒有從“坑”中爬出來。
問:祖師們說踏破毗盧頂上行,應該解釋做破執著,剛才你引用了這句話,可我不明白你的話,你怎麼說是祖師們要把法身佛踏在腳下,要站在法身佛頭上,法身無相,那裏有頭頂?
曉:你這人說話怎麼不照轍兒,“把法身佛踏在腳下,站在法身佛頭上”,這不就是破執著嗎~~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你咋會問這麼笨的問題。我提個建議,你現在不要看經論了,應該先學學漢語語法、修辭,不懂這些兒,你何能看得了佛經,只…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五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