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叁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出家人牽頭才行。出家人的任務是修行,但被修廟等事占去了時間。還有佛事,自己吃飯自己飽,自己家裏有了事兒,自己不念經做佛事,卻跑來讓出家人給你念經~~還有很多,這些本該在家人自己做的事兒,你們在家人自己不做,來麻煩出家人,占用出家人的修行時間,當然出家人不如在家人了。但是,出家人穿了僧衣,這僧衣是叁世諸佛的清淨幢相,這是果位上的事兒,你當然得恭敬!

  

  問:讀佛經前是不是一定要洗手?

  曉:洗手是表法的。其實在佛教中,任何東西都是表法的。比如點燈,它表示光明。搞幡蓋等,它們表示莊嚴。洗手也是表示把心身清淨起來,真誠起來而已。讀經前洗手的真實意就在這裏。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提醒:“心要清淨”,因爲只有清淨心才能與佛法相應。我們整日裏生活在人我是非之中,以這是非之心當然就理解不了經文,所以讀經前一定要洗手,也就是總得提醒自己。

  

  問:我是修淨土的,那當然戒律也是很重要的,但我們在家人應持何戒,律部的書,有哪些可以看?戒又該怎麼受?

  曉:關于諸律,我也是外行,我記得《等不等觀雜錄》上有這麼幾句論述,當然我也記不得原文了,大意是這樣的——受持戒律很不容易,若受了一定不能再犯。在家人即使沒有受戒,但也可以學戒。戒律有很多,應該以梵網經內的十重四十八輕爲主,以賢首疏爲准繩。在家五戒也已包括在了十重之內。比丘戒在家人是絕對不可看的,而菩薩戒本,是應該讀的,不但學道的人應該讀,即使世俗人讀了學了,也可漸入聖境。至于受戒,就得有戒師了,若無戒師,可以在佛前忏悔以自受。若受了戒而不能持戒,還不如學戒而能遵守。這是大意,若有可能的話,大家看一下原文。

  

  問: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?

  曉:有。不然難道釋迦老子、曆代祖師都在騙你不成?

  問:那爲什麼禅宗說唯心淨土?

  曉:《楞嚴經》上說——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這不是很明白嗎?

  問:若是唯心淨土,那麼念佛人臨終時,阿彌陀佛怎麼來接引呢?

  曉:我來做個比喻,阿彌陀佛就象天上的月亮,我們好比地上的水。我們現在的心是散亂的,就象這水在一直嘩啦嘩啦地攪個不停。我們現在念佛就是在力圖使心靜下來。但我們的業力不盡,很難靜下來。在我們臨終時,這一世的業報已受完,念佛的功德力很大,就使我們的心相對來說靜了,就比如水不攪動了,或者說相對地攪動程度小了,水一靜,月影就呈現出來了。這就是彌陀來接引了。因爲月到水這兒來了。水的靜止程度、月影的清晰度,就是你往生的品位高度,水靜止了,月影十分清晰,你就是上品上生,水靜止程度不夠,月影清晰程度達不到,你就是下品。

  清朝有一位祖源禅師,他有一本《萬法歸心錄》,中間解釋彌陀接引時說——如水湛清 ,佛月自現。月本不來,因水清故。

  問:彌陀本願是來接引的,可你說“月本不來”,怎麼這麼別扭?

  曉:這個問題我的說法大家姑且聽聽,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,不要強求,若不能接受也就只當做我的話一出口就隨風而散罷了。

  彌陀是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佛最契合中道之理,中觀學派,或說叁論宗,叁論宗是中國的說法,中觀八不中道中明明說得特別清楚,“不來不去”,這不是很清楚嗎?根本沒有來去的分別。自心變化,佛來接引,所以說,本來就不是佛來了,只是因緣時機契合時,淨業純熟,目睹佛身,就這麼簡單。

  

  問:我現在一直是念地藏菩薩名號,我死後會生到哪兒去?

  曉:不知道。

  問:我該往哪兒往生?

  曉:這問題我真沒辦法回答。

  問:念阿彌陀佛的往生極樂世界,修唯識的往生兜率天宮,那我念地藏經的就沒地方去了?

  曉:我不知道你從哪兒聽來的這個說法。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但幷不是一定得往生極樂世界不可,若我不願意去呢?我就是發願在此娑婆世界度化衆生,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在我臨終時推住我屁股往西方推的。學唯識可我臨終時想往生極樂,難道彌勒菩薩還會去與阿彌陀佛理論一番——你怎麼把我的弟子網絡到你的地界裏來了?我若念藥師佛,彌陀佛就把我往外轟?這些事兒都不會發生!你要往生到什麼淨土去是看你自己的願心與緣份,與你念哪尊菩薩沒什麼大不了的。我念地藏經,而地藏菩薩是往來地獄度衆生的,人們都這麼說,難道我就要到 地獄裏去?當然,因爲念地藏經故爾你的到地獄去也是做地藏的助手,下地獄幫地藏菩薩度衆生而不是墮地獄受苦。下地獄與墮地獄一字之差,結果卻大不相同。

  所以,你這個問題——現在我念地藏經,臨終時該往生到什麼地方去——就太外行了。

  問:地藏法門是怎麼修的?

  曉:你原來怎麼修,現在還怎麼修,老實精進,莫換題目。

  問:地藏經我念了好多遍,可還是不會修。

  曉:念地藏經就是修行的一種方法。淨空法師說過,念經有兩種念法,一種是拿起架子,念這一遍地藏經兩個小時,中間不起一個妄想,這是修定;另一種是念著對照著,看自己是否按照經典上的要求做了,沒做到的就忏悔,這樣念經修改自己的不如法的地方也是一種念經的方法。

  

  問:淨空法師說過,只有《無量壽經》是佛說過好多次,現在按你的意思好象不是這樣的?

  曉:我不知道淨空法師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,我也沒聽到過。不作評論。

  問:這是淨空法師錄音帶上講的,確實講過。

  曉:老法師是怎麼講的?

  問:老法師在說到《無量壽經》的譯本時說,《無量壽經》有好幾個譯本,不能夠說誰好誰劣,因爲根據後人的考證,譯師們所據的梵本就不同,因爲所據的梵本有好幾個,所以說是佛當時就說過好幾次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曉:法師的意思中幷沒有說《無量壽經》是佛唯一說過好多次的經呀?

  問:我是記不得下面的原話了,老法師的原話就有說是唯一。

  曉:問題的焦點原話你卻沒有記住。好,假如說老法師真的說了這樣的話,那也是老法師強調《無量壽經》的地位而已。我們不要在中間抽出這一句來討論法師是不是對,應該看、聽老法師那整套帶子的思想,因爲你說是錄音帶上說的,我記得法師的錄音帶都是成套的。

 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,也是有好幾個譯本,《藥師經》,帛屍梨密多羅大師、玄奘大師、義淨大師等都先後翻譯過,有的譯作一佛,有的譯作七佛,有的中間有咒語,有的中間沒有咒語,差別很大,後人要鑒定,最後發現梵文本就有好幾種本子。按老法師的解釋,這說明佛當時說過好幾次本經,這能說《無量壽經》是唯一佛說過好幾次的經典嗎?再比如般若經,佛前後有二十多年是以般若爲主講法的。《華嚴經》,點明是七處九會說的。所以,有好幾個梵本幷不是證明佛說過好多次,這是不爭的事實,有價值的是證明了結集經典的問題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,念佛七天就可以成就,這是不是太快了一點兒呢?可能嗎?

  曉:當然可能了!這兒有個問題大概你誤會了,不然就不會有這彪乎乎的問題了。什麼問題呢?就是“七天”的內涵。現在不說“七”,咱先說說“八”。其實在咱中原一帶,都是把事情做壞了才叫“八”,這“八”是個觸黴頭的數字。在明清時代,風氣變了,“八”成了時髦的數字,幹什麼都要湊“八”。洛陽有“洛陽八景”,宜陽有“宜陽八景”,九華山也有“九華八景”,靈山也還有“八景”……這還都是上了正正規規的地方志上的。但你要細審一下,很多其實是湊出來的,很牽強。到了現在更不得了,沿海人有錢了,按他們的方言“八”叫“發”,咱中原人在沿海人的錢前邊也投降了,口語中經常說的觸黴頭的“八”搖身一變成了最吉利的“發”。

  在古印度,他們認爲“七”是最吉祥的數字。這裏的”七天”就是取的”吉祥”而不是實際數字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。假如說你念一天就念成功了,那麼,一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;你念一個月念成功了,那麼,一個月的叁十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;你念一年念成功了,那麼,一年的叁百六十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……

  若真如你以爲的七天是實際數字,那麼”十念往生”你可能更覺疑惑了吧?

  問:是的。

  曉:這裏的“十”是圓滿的意思,也不是實際數字。你什麼時候念成功了,就是“十念”夠了。

  大家以後看經典得注意:

  經典中的數字大都不是實際數字。比如“八萬四千”法門,這實際是很多的意思,“十萬頌”這也是很多的意思。

  問:關于七寶,《法華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般若經》中列出的都不相同,這是怎麼回事兒?

  曉:這與剛才說的一樣,七寶幷不是七種寶貝,而是泛指各種珍寶。《阿彌陀經》中的七寶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瑪瑙、珍珠,其實列出七種也是爲了湊足吉祥的數字——七。它的本意是說極樂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寶物構成的,就舉出了這七種寶物做代表、作例子;而《法華經》上說,寶物很多,比如金、銀、琉璃、砗磲、珍珠、玫瑰、瑪瑙等,是以這七種做例子;《無量壽經》上是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珊瑚、瑪瑙、砗磲指代各種珍寶。

  七寶的含義是:在我們這兒被當做寶貝的東西,在佛國淨土中都是極其普通的東西,而且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瑪瑙你也不能就理解成Au、Ag等,你應該理解成象金那麼珍貴,象銀那麼珍貴,象琉璃那麼珍貴,象玻璃那麼珍貴……

  問:玻璃有什麼好珍貴的?

  曉:這是時代不同了,現在你覺得玻璃沒什麼,普通極了,但在二千五百年前,玻璃可是極…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