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出家人牵头才行。出家人的任务是修行,但被修庙等事占去了时间。还有佛事,自己吃饭自己饱,自己家里有了事儿,自己不念经做佛事,却跑来让出家人给你念经~~还有很多,这些本该在家人自己做的事儿,你们在家人自己不做,来麻烦出家人,占用出家人的修行时间,当然出家人不如在家人了。但是,出家人穿了僧衣,这僧衣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,这是果位上的事儿,你当然得恭敬!
问:读佛经前是不是一定要洗手?
晓:洗手是表法的。其实在佛教中,任何东西都是表法的。比如点灯,它表示光明。搞幡盖等,它们表示庄严。洗手也是表示把心身清净起来,真诚起来而已。读经前洗手的真实意就在这里。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提醒:“心要清净”,因为只有清净心才能与佛法相应。我们整日里生活在人我是非之中,以这是非之心当然就理解不了经文,所以读经前一定要洗手,也就是总得提醒自己。
问:我是修净土的,那当然戒律也是很重要的,但我们在家人应持何戒,律部的书,有哪些可以看?戒又该怎么受?
晓:关于诸律,我也是外行,我记得《等不等观杂录》上有这么几句论述,当然我也记不得原文了,大意是这样的——受持戒律很不容易,若受了一定不能再犯。在家人即使没有受戒,但也可以学戒。戒律有很多,应该以梵网经内的十重四十八轻为主,以贤首疏为准绳。在家五戒也已包括在了十重之内。比丘戒在家人是绝对不可看的,而菩萨戒本,是应该读的,不但学道的人应该读,即使世俗人读了学了,也可渐入圣境。至于受戒,就得有戒师了,若无戒师,可以在佛前忏悔以自受。若受了戒而不能持戒,还不如学戒而能遵守。这是大意,若有可能的话,大家看一下原文。
问: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?
晓:有。不然难道释迦老子、历代祖师都在骗你不成?
问:那为什么禅宗说唯心净土?
晓:《楞严经》上说——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这不是很明白吗?
问:若是唯心净土,那么念佛人临终时,阿弥陀佛怎么来接引呢?
晓:我来做个比喻,阿弥陀佛就象天上的月亮,我们好比地上的水。我们现在的心是散乱的,就象这水在一直哗啦哗啦地搅个不停。我们现在念佛就是在力图使心静下来。但我们的业力不尽,很难静下来。在我们临终时,这一世的业报已受完,念佛的功德力很大,就使我们的心相对来说静了,就比如水不搅动了,或者说相对地搅动程度小了,水一静,月影就呈现出来了。这就是弥陀来接引了。因为月到水这儿来了。水的静止程度、月影的清晰度,就是你往生的品位高度,水静止了,月影十分清晰,你就是上品上生,水静止程度不够,月影清晰程度达不到,你就是下品。
清朝有一位祖源禅师,他有一本《万法归心录》,中间解释弥陀接引时说——如水湛清 ,佛月自现。月本不来,因水清故。
问:弥陀本愿是来接引的,可你说“月本不来”,怎么这么别扭?
晓:这个问题我的说法大家姑且听听,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,不要强求,若不能接受也就只当做我的话一出口就随风而散罢了。
弥陀是佛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佛最契合中道之理,中观学派,或说三论宗,三论宗是中国的说法,中观八不中道中明明说得特别清楚,“不来不去”,这不是很清楚吗?根本没有来去的分别。自心变化,佛来接引,所以说,本来就不是佛来了,只是因缘时机契合时,净业纯熟,目睹佛身,就这么简单。
问:我现在一直是念地藏菩萨名号,我死后会生到哪儿去?
晓:不知道。
问:我该往哪儿往生?
晓:这问题我真没办法回答。
问:念阿弥陀佛的往生极乐世界,修唯识的往生兜率天宫,那我念地藏经的就没地方去了?
晓:我不知道你从哪儿听来的这个说法。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但幷不是一定得往生极乐世界不可,若我不愿意去呢?我就是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,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在我临终时推住我屁股往西方推的。学唯识可我临终时想往生极乐,难道弥勒菩萨还会去与阿弥陀佛理论一番——你怎么把我的弟子网络到你的地界里来了?我若念药师佛,弥陀佛就把我往外轰?这些事儿都不会发生!你要往生到什么净土去是看你自己的愿心与缘份,与你念哪尊菩萨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我念地藏经,而地藏菩萨是往来地狱度众生的,人们都这么说,难道我就要到 地狱里去?当然,因为念地藏经故尔你的到地狱去也是做地藏的助手,下地狱帮地藏菩萨度众生而不是堕地狱受苦。下地狱与堕地狱一字之差,结果却大不相同。
所以,你这个问题——现在我念地藏经,临终时该往生到什么地方去——就太外行了。
问:地藏法门是怎么修的?
晓:你原来怎么修,现在还怎么修,老实精进,莫换题目。
问:地藏经我念了好多遍,可还是不会修。
晓:念地藏经就是修行的一种方法。净空法师说过,念经有两种念法,一种是拿起架子,念这一遍地藏经两个小时,中间不起一个妄想,这是修定;另一种是念着对照着,看自己是否按照经典上的要求做了,没做到的就忏悔,这样念经修改自己的不如法的地方也是一种念经的方法。
问:净空法师说过,只有《无量寿经》是佛说过好多次,现在按你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的?
晓:我不知道净空法师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,我也没听到过。不作评论。
问:这是净空法师录音带上讲的,确实讲过。
晓:老法师是怎么讲的?
问:老法师在说到《无量寿经》的译本时说,《无量寿经》有好几个译本,不能够说谁好谁劣,因为根据后人的考证,译师们所据的梵本就不同,因为所据的梵本有好几个,所以说是佛当时就说过好几次《无量寿经》。
晓:法师的意思中幷没有说《无量寿经》是佛唯一说过好多次的经呀?
问:我是记不得下面的原话了,老法师的原话就有说是唯一。
晓:问题的焦点原话你却没有记住。好,假如说老法师真的说了这样的话,那也是老法师强调《无量寿经》的地位而已。我们不要在中间抽出这一句来讨论法师是不是对,应该看、听老法师那整套带子的思想,因为你说是录音带上说的,我记得法师的录音带都是成套的。
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也是有好几个译本,《药师经》,帛尸梨密多罗大师、玄奘大师、义净大师等都先后翻译过,有的译作一佛,有的译作七佛,有的中间有咒语,有的中间没有咒语,差别很大,后人要鉴定,最后发现梵文本就有好几种本子。按老法师的解释,这说明佛当时说过好几次本经,这能说《无量寿经》是唯一佛说过好几次的经典吗?再比如般若经,佛前后有二十多年是以般若为主讲法的。《华严经》,点明是七处九会说的。所以,有好几个梵本幷不是证明佛说过好多次,这是不争的事实,有价值的是证明了结集经典的问题。
问:法师,念佛七天就可以成就,这是不是太快了一点儿呢?可能吗?
晓:当然可能了!这儿有个问题大概你误会了,不然就不会有这彪乎乎的问题了。什么问题呢?就是“七天”的内涵。现在不说“七”,咱先说说“八”。其实在咱中原一带,都是把事情做坏了才叫“八”,这“八”是个触霉头的数字。在明清时代,风气变了,“八”成了时髦的数字,干什么都要凑“八”。洛阳有“洛阳八景”,宜阳有“宜阳八景”,九华山也有“九华八景”,灵山也还有“八景”……这还都是上了正正规规的地方志上的。但你要细审一下,很多其实是凑出来的,很牵强。到了现在更不得了,沿海人有钱了,按他们的方言“八”叫“发”,咱中原人在沿海人的钱前边也投降了,口语中经常说的触霉头的“八”摇身一变成了最吉利的“发”。
在古印度,他们认为“七”是最吉祥的数字。这里的”七天”就是取的”吉祥”而不是实际数字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。假如说你念一天就念成功了,那么,一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;你念一个月念成功了,那么,一个月的三十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;你念一年念成功了,那么,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就等于七天——吉祥……
若真如你以为的七天是实际数字,那么”十念往生”你可能更觉疑惑了吧?
问:是的。
晓:这里的“十”是圆满的意思,也不是实际数字。你什么时候念成功了,就是“十念”够了。
大家以后看经典得注意:
经典中的数字大都不是实际数字。比如“八万四千”法门,这实际是很多的意思,“十万颂”这也是很多的意思。
问:关于七宝,《法华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般若经》中列出的都不相同,这是怎么回事儿?
晓:这与刚才说的一样,七宝幷不是七种宝贝,而是泛指各种珍宝。《阿弥陀经》中的七宝是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玛瑙、珍珠,其实列出七种也是为了凑足吉祥的数字——七。它的本意是说极乐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宝物构成的,就举出了这七种宝物做代表、作例子;而《法华经》上说,宝物很多,比如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珍珠、玫瑰、玛瑙等,是以这七种做例子;《无量寿经》上是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珊瑚、玛瑙、砗磲指代各种珍宝。
七宝的含义是:在我们这儿被当做宝贝的东西,在佛国净土中都是极其普通的东西,而且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玛瑙你也不能就理解成Au、Ag等,你应该理解成象金那么珍贵,象银那么珍贵,象琉璃那么珍贵,象玻璃那么珍贵……
问:玻璃有什么好珍贵的?
晓:这是时代不同了,现在你觉得玻璃没什么,普通极了,但在二千五百年前,玻璃可是极…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