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其珍贵的。即使如现在学者们考证的,说大乘经典是出现在公元前后,那也是一千多年,近两千年了,在两千年前玻璃也是很珍贵的。
问:各人吃饭各人饱,各人业障各人消,一个人造业要堕落,但临终时我给他诵经、修福,地藏经上说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,我诵经他怎么能得到功德呢?
晓:这个问题解答起来很复杂,我来举个例子。
比如我们两个在一起坐着聊天,有人忽儿送来些杨梅,我顺手拿颗杨梅来吃,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呢?口中一定觉得有口水想流。我吃梅子太酸,我流口水,我酸得疵牙咧嘴,而你没吃梅子,你流什么口水,你发什么酸~~就是这样。我吃梅子你发酸,我诵经你为什么不能得功德?这是同样的道理。
问:为什么是七分之一的功德?
晓:七还是刚才说的,吉祥。一是最小的数,七分之一幷不是确切的,而是很少很少的意思。我吃梅子,你没吃梅子,我们两个都觉酸,但你酸的一定没我厉害,同样,我诵经你没诵经,都可以有功德,但你的功德一定没我的大、多。
问:我们两个人,假如说我从来都没吃过梅子,也没听说过梅子,根本不知道梅子是酸的,那么你吃梅子我一定不会发酸。
晓:你那只是假如。时间是无头又无尾的,比如说中国文化,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什么样的事儿没见过?不管什么事儿,在历史上都能找到渊源。梁衡有一本《数理化通俗演义》,中间说到天文,屈原的《天问》是最早的著作;航天呢,中国的万虎是最早的……因果的轮转也是无穷无尽的,以前没吃过梅子,没听过梅子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儿。
问:曾在一期《菩提》上见过一篇文章,说密宗的即身成佛,说得很难听,说“密宗标谤即身成佛,可几千年来也没见一个成佛的,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,招揽信众而已”,你对这话怎么看?
晓:你说的《菩提》是不是香港菩提学会的会刊?
问:是的。
晓:菩提学会是永惺法师任会长,而永惺法师现在是了不起的高僧,我记得好象他是天台宗的第多少代传人。你若有不同看法,完全可以给菩提学会写信问一下,况且永惺法师现在仍然健在。
问:这话就是永惺法师本人在开示中说的。
晓:关于即身成佛,我们得理解,密宗标谤即身成佛是成的究竟佛,这绝对也没有错。为什么我们没见到一个佛呢?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。有这么一个故事——
无着在雪山修行,修行了十二年方才见到弥勒菩萨。他埋怨弥勒,我在这山中已经十二年了,你怎么现在才现身?弥勒说,其实你刚到这儿我就来了,我在你身边呆了十二年,你始终是视而不见,你看你坐禅时吐痰把我的袈裟吐成什么样子了。无着说,你在我身边十二年,我怎么能够看不见呢?弥勒说,那好,你不相信,你就把我背上,到大街上走一圈儿,看有几个人能够看见我。于是无着把弥勒背在肩上,到大街上吆喝——你们大家都来看,我把弥勒菩萨背来了。结果呢,人们都认为无着是疯子,因为无人看见弥勒。最后呢,有一个人看见了,但他看见的是一只癞皮狗,无着背着一只癞皮狗在街上吆喝说是背着弥勒。
所以说,我们没看见的,也不能说就是假的,就象我没见过我老爷爷,但幷不是我没有老爷爷。
另外,即身成佛幷不是非得在这儿成佛,在这儿你成不了佛的,经典上已经讲过,在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成佛以后,得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,才有一个叫弥勒的做佛,这中间是没有佛的。况且,成佛是到你自己的净土世界里去成佛,幷不是非得在此娑婆世界成佛。我在此娑婆世界没见一个成佛的,幷不代表人家不能到他方世界去成佛。
问:信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
晓:成佛。
问:有人说是求生净土,现在上了年纪的居士们大都是这目的。而且也没见人活着到西方的,都是死了后往生,这让年轻人都害怕。
晓:这是我们对佛教有误会,佛教是理智的宗教,其实很注重智能。在《法华经》中有个著名的比喻──化城喻。有一队人要去采宝,然而到半途中,又累又饿,而且道路险恶,人们要退心了,这一队人的导师于是以神通力,在前边儿幻化了一座城池,说,大家看,前边不远处有座城,大家到前边儿那座城中休息一下。休息过后就不走了吗?还是要走的!
往生极乐世界的本质也是这样,本来是让你成佛的,但有人觉得成佛太难了,就心生怖畏,于是佛说,往生净土吧,净土离这儿不远,到那儿没有这么多逆缘,到那儿就是目的吗?不是!到那儿有阿弥陀佛给你打气,鼓励你往前走。
注意,弥陀与释迦本是一体。
问:阿难有个朋友,两个的关系很好,一天佛对阿难说,你那个朋友只剩三天阳寿了,死后要堕入三恶道,你去救救他。阿难去对朋友说了,朋友告诉阿难,不是还有三天寿命吗?那我再痛痛快快地玩两天,第三天我去找佛好不好?阿难没办法了。朋友真的在家痛快地玩了两天之后,到第三天去找佛出家,佛当时就让他剃度,朋友剃度这一天精进用功,死后呢,由于这点儿功德也没有堕三恶道。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,到临死时,或者老了再来修行,可以不可以?
晓:不可以!阿难那个朋友听说三天后要死,人家还能够不管它,放下心来痛痛快快地玩。人家玩时痛痛快快地玩,修行时努力精进地修行,你能否如此?比如说,你犯了罪,人家判你三天后枪毙,怕这两天你饭也吃不下去~~有多少罪犯别看平时好勇斗狠,被抓住后一听判了死刑,能立马吓瘫了。
另外,阿难的朋友在最后一天是找到了明师,你能否找到明师呢?不见得能。有一句话,叫做“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。你只要真抱住佛脚,也是个依靠,怕是你抱不住佛脚,不认识佛脚,去抱住了驴脚还认为是佛脚呢,你一抱它踢你一脚。
再者,什么时间死你知道吗?不知道。九华山佛学院有一位居士叫黄忠武,二十七岁,那一天晚上他头疼,一个小伙子头疼有什么大不了的,就休息吧。早上他没出来,别人也不在意,说他头疼就让他休息一会儿,到中午时还没出来,就说头疼呢忍着也得吃点儿东西,去叫他,谁知到房间去一看,怎么不得了了。赶紧送医院,一检查,脑瘤破裂。县医院没办法,去请省医院的专家,合肥打电话说医生已经动身过来,黄忠武在这边儿已经没气儿了。一个小伙子谁能想到他死得这么快,我们连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。这是我打眼看着的。所以要做什么,当下就做,千万别推。
问: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?
晓:上一次我出来说《百法》时,也有人问过这个事儿。佛教绝对是宗教,这毫无疑问。其实一般来说,只要具备,第一、有信仰对象,也就是说教徒的信仰基本一致。我们公认的教主是释迦牟尼,这是一致的;第二、用规范的话说是有一定的道德规范,其主要表现是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准则。通俗点儿说就是有一整套系统的教理,佛教的教义系统得很;第三、仪规,佛教的仪规也是成套的,很完备。用规范的话叫“按固定程序运作,形成独特的模式”;第四、教团。也就是有一定数量的基本信众,这一定数量的意思是人数不算太少,若无视它的存在,则会成为社会问题。只要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就是宗教,这就是宗教四要素。如此来看,有谁能说佛教不是宗教。
问:“得度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
晓:度就是帮助,使人离开苦恼叫度人。我现在在三恶道中,你只要能让我出离三恶道 ,就叫度我了,我就叫得度了,我现在只是到了人道,幷不妨碍叫得度。我们一般都认为得度了就是出离了生死,超凡入圣了,这是我们误会了。
其实度人很简单,报纸上说,有一个小娃娃得了病,然而家里拿不出钱来做手术,一个老板看到报纸后,马上给医院送了一笔钱,让给这娃做手术,这娃娃就是得度了。以后这娃也是个蛮好的人,他知道自己是被素不相识的人救了,也总是尽力帮助别人。
你只要别非狭义地把得度当作了脱生死就行了。当然,使他了脱了生死也叫度。
问:现在人看经典,有语言障碍,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好不好?
晓:不好。你若实在没事儿做,我建议你吃过饭后搬个小板凳去坐到树下看蚂蚁搬家,就这也比把经典译成白话文有益。
问:那么,看不懂佛经怎么办?
晓:经典怎么能够看不懂呢?比如,“如是我闻,一时,薄伽梵游化诸国,至广延城,在乐音树下……”你说这话有哪一点儿不明白?难道非改成“有那么一个时候,释迦牟尼走来走去,来到了广延城……”再比如金刚经,我们是不是非得把它改成“有一段时间,佛与两千五百弟子住在王舍城祗树给孤独园,有一次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他们穿上袈裟拿起钵,到舍卫城讨饭,在城中挨家挨户要,回来吃过饭后,把袈裟、钵都收起来,再洗洗脚……”难道如此粗俗的话比鸠摩罗什翻译的“一时,佛在舍卫国,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,尔时世尊,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到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……”好~~假如真是想翻译佛经,真是想给佛教事业做点儿事,那么我建议你去学巴利文,学藏文,学梵文。因为直到现在,有些经典在巴利文、在藏文中有,而汉语中没有,你把它们翻译过来比把维摩经、弥陀经、金刚经用大白话再写一遍好多了。
经典的语言文字其实毫无障碍可言。
问:那为什么看经看不懂?
晓:这不是语言文字的问题,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是点式思维,而经中则是线式。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都是一个一个的堡垒,而堡垒之间互不联系。我的一个问题被破了,还有另一个问题,你攻开我一个堡垒,我还有…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