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叁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珍貴的。即使如現在學者們考證的,說大乘經典是出現在公元前後,那也是一千多年,近兩千年了,在兩千年前玻璃也是很珍貴的。

  

  問: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業障各人消,一個人造業要墮落,但臨終時我給他誦經、修福,地藏經上說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,我誦經他怎麼能得到功德呢?

  曉:這個問題解答起來很複雜,我來舉個例子。

  比如我們兩個在一起坐著聊天,有人忽兒送來些楊梅,我順手拿顆楊梅來吃,這時你有什麼感覺呢?口中一定覺得有口水想流。我吃梅子太酸,我流口水,我酸得疵牙咧嘴,而你沒吃梅子,你流什麼口水,你發什麼酸~~就是這樣。我吃梅子你發酸,我誦經你爲什麼不能得功德?這是同樣的道理。

  問:爲什麼是七分之一的功德?

  曉:七還是剛才說的,吉祥。一是最小的數,七分之一幷不是確切的,而是很少很少的意思。我吃梅子,你沒吃梅子,我們兩個都覺酸,但你酸的一定沒我厲害,同樣,我誦經你沒誦經,都可以有功德,但你的功德一定沒我的大、多。

  問:我們兩個人,假如說我從來都沒吃過梅子,也沒聽說過梅子,根本不知道梅子是酸的,那麼你吃梅子我一定不會發酸。

  曉:你那只是假如。時間是無頭又無尾的,比如說中國文化,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,什麼樣的事兒沒見過?不管什麼事兒,在曆史上都能找到淵源。梁衡有一本《數理化通俗演義》,中間說到天文,屈原的《天問》是最早的著作;航天呢,中國的萬虎是最早的……因果的輪轉也是無窮無盡的,以前沒吃過梅子,沒聽過梅子這都是不可能的事兒。

  

  問:曾在一期《菩提》上見過一篇文章,說密宗的即身成佛,說得很難聽,說“密宗標謗即身成佛,可幾千年來也沒見一個成佛的,這純粹是挂羊頭賣狗肉,招攬信衆而已”,你對這話怎麼看?

  曉:你說的《菩提》是不是香港菩提學會的會刊?

  問:是的。

  曉:菩提學會是永惺法師任會長,而永惺法師現在是了不起的高僧,我記得好象他是天臺宗的第多少代傳人。你若有不同看法,完全可以給菩提學會寫信問一下,況且永惺法師現在仍然健在。

  問:這話就是永惺法師本人在開示中說的。

  曉:關于即身成佛,我們得理解,密宗標謗即身成佛是成的究竟佛,這絕對也沒有錯。爲什麼我們沒見到一個佛呢?那是因爲我們是凡夫。有這麼一個故事——

  無著在雪山修行,修行了十二年方才見到彌勒菩薩。他埋怨彌勒,我在這山中已經十二年了,你怎麼現在才現身?彌勒說,其實你剛到這兒我就來了,我在你身邊呆了十二年,你始終是視而不見,你看你坐禅時吐痰把我的袈裟吐成什麼樣子了。無著說,你在我身邊十二年,我怎麼能夠看不見呢?彌勒說,那好,你不相信,你就把我背上,到大街上走一圈兒,看有幾個人能夠看見我。于是無著把彌勒背在肩上,到大街上吆喝——你們大家都來看,我把彌勒菩薩背來了。結果呢,人們都認爲無著是瘋子,因爲無人看見彌勒。最後呢,有一個人看見了,但他看見的是一只癞皮狗,無著背著一只癞皮狗在街上吆喝說是背著彌勒。

  所以說,我們沒看見的,也不能說就是假的,就象我沒見過我老爺爺,但幷不是我沒有老爺爺。

  另外,即身成佛幷不是非得在這兒成佛,在這兒你成不了佛的,經典上已經講過,在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成佛以後,得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才有一個叫彌勒的做佛,這中間是沒有佛的。況且,成佛是到你自己的淨土世界裏去成佛,幷不是非得在此娑婆世界成佛。我在此娑婆世界沒見一個成佛的,幷不代表人家不能到他方世界去成佛。

  

  問:信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

  曉:成佛。

  問:有人說是求生淨土,現在上了年紀的居士們大都是這目的。而且也沒見人活著到西方的,都是死了後往生,這讓年輕人都害怕。

  曉:這是我們對佛教有誤會,佛教是理智的宗教,其實很注重智能。在《法華經》中有個著名的比喻──化城喻。有一隊人要去采寶,然而到半途中,又累又餓,而且道路險惡,人們要退心了,這一隊人的導師于是以神通力,在前邊兒幻化了一座城池,說,大家看,前邊不遠處有座城,大家到前邊兒那座城中休息一下。休息過後就不走了嗎?還是要走的!

  往生極樂世界的本質也是這樣,本來是讓你成佛的,但有人覺得成佛太難了,就心生怖畏,于是佛說,往生淨土吧,淨土離這兒不遠,到那兒沒有這麼多逆緣,到那兒就是目的嗎?不是!到那兒有阿彌陀佛給你打氣,鼓勵你往前走。

  注意,彌陀與釋迦本是一體。

  

  問:阿難有個朋友,兩個的關系很好,一天佛對阿難說,你那個朋友只剩叁天陽壽了,死後要墮入叁惡道,你去救救他。阿難去對朋友說了,朋友告訴阿難,不是還有叁天壽命嗎?那我再痛痛快快地玩兩天,第叁天我去找佛好不好?阿難沒辦法了。朋友真的在家痛快地玩了兩天之後,到第叁天去找佛出家,佛當時就讓他剃度,朋友剃度這一天精進用功,死後呢,由于這點兒功德也沒有墮叁惡道。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該怎麼著就怎麼著,到臨死時,或者老了再來修行,可以不可以?

  曉:不可以!阿難那個朋友聽說叁天後要死,人家還能夠不管它,放下心來痛痛快快地玩。人家玩時痛痛快快地玩,修行時努力精進地修行,你能否如此?比如說,你犯了罪,人家判你叁天後槍斃,怕這兩天你飯也吃不下去~~有多少罪犯別看平時好勇鬥狠,被抓住後一聽判了死刑,能立馬嚇癱了。

  另外,阿難的朋友在最後一天是找到了明師,你能否找到明師呢?不見得能。有一句話,叫做“平時不燒香,臨時抱佛腳”。你只要真抱住佛腳,也是個依靠,怕是你抱不住佛腳,不認識佛腳,去抱住了驢腳還認爲是佛腳呢,你一抱它踢你一腳。

  再者,什麼時間死你知道嗎?不知道。九華山佛學院有一位居士叫黃忠武,二十七歲,那一天晚上他頭疼,一個小夥子頭疼有什麼大不了的,就休息吧。早上他沒出來,別人也不在意,說他頭疼就讓他休息一會兒,到中午時還沒出來,就說頭疼呢忍著也得吃點兒東西,去叫他,誰知到房間去一看,怎麼不得了了。趕緊送醫院,一檢查,腦瘤破裂。縣醫院沒辦法,去請省醫院的專家,合肥打電話說醫生已經動身過來,黃忠武在這邊兒已經沒氣兒了。一個小夥子誰能想到他死得這麼快,我們連一點兒心理准備也沒有。這是我打眼看著的。所以要做什麼,當下就做,千萬別推。

  

  問: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?

  曉:上一次我出來說《百法》時,也有人問過這個事兒。佛教絕對是宗教,這毫無疑問。其實一般來說,只要具備,第一、有信仰對象,也就是說教徒的信仰基本一致。我們公認的教主是釋迦牟尼,這是一致的;第二、用規範的話說是有一定的道德規範,其主要表現是獨特的意識形態和倫理准則。通俗點兒說就是有一整套系統的教理,佛教的教義系統得很;第叁、儀規,佛教的儀規也是成套的,很完備。用規範的話叫“按固定程序運作,形成獨特的模式”;第四、教團。也就是有一定數量的基本信衆,這一定數量的意思是人數不算太少,若無視它的存在,則會成爲社會問題。只要具備這四個條件的就是宗教,這就是宗教四要素。如此來看,有誰能說佛教不是宗教。

  

  問:“得度”到底是怎麼回事兒?

  曉:度就是幫助,使人離開苦惱叫度人。我現在在叁惡道中,你只要能讓我出離叁惡道 ,就叫度我了,我就叫得度了,我現在只是到了人道,幷不妨礙叫得度。我們一般都認爲得度了就是出離了生死,超凡入聖了,這是我們誤會了。

  其實度人很簡單,報紙上說,有一個小娃娃得了病,然而家裏拿不出錢來做手術,一個老板看到報紙後,馬上給醫院送了一筆錢,讓給這娃做手術,這娃娃就是得度了。以後這娃也是個蠻好的人,他知道自己是被素不相識的人救了,也總是盡力幫助別人。

  你只要別非狹義地把得度當作了脫生死就行了。當然,使他了脫了生死也叫度。

  

  問:現在人看經典,有語言障礙,把它翻譯成白話文好不好?

  曉:不好。你若實在沒事兒做,我建議你吃過飯後搬個小板凳去坐到樹下看螞蟻搬家,就這也比把經典譯成白話文有益。

  問:那麼,看不懂佛經怎麼辦?

  曉:經典怎麼能夠看不懂呢?比如,“如是我聞,一時,薄伽梵遊化諸國,至廣延城,在樂音樹下……”你說這話有哪一點兒不明白?難道非改成“有那麼一個時候,釋迦牟尼走來走去,來到了廣延城……”再比如金剛經,我們是不是非得把它改成“有一段時間,佛與兩千五百弟子住在王舍城祗樹給孤獨園,有一次到了該吃飯的時候,他們穿上袈裟拿起缽,到舍衛城討飯,在城中挨家挨戶要,回來吃過飯後,把袈裟、缽都收起來,再洗洗腳……”難道如此粗俗的話比鸠摩羅什翻譯的“一時,佛在舍衛國,祗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,千二百五十人俱,爾時世尊,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到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……”好~~假如真是想翻譯佛經,真是想給佛教事業做點兒事,那麼我建議你去學巴利文,學藏文,學梵文。因爲直到現在,有些經典在巴利文、在藏文中有,而漢語中沒有,你把它們翻譯過來比把維摩經、彌陀經、金剛經用大白話再寫一遍好多了。

  經典的語言文字其實毫無障礙可言。

  問:那爲什麼看經看不懂?

  曉:這不是語言文字的問題,這是因爲我們一般人的思維都是點式思維,而經中則是線式。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都是一個一個的堡壘,而堡壘之間互不聯系。我的一個問題被破了,還有另一個問題,你攻開我一個堡壘,我還有…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