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另一個堡壘,而經中講的不是這樣。別說佛經了,即使世間的大哲學家、大科學家,他們的思維都是線式思維,他們的思維是成體系的,是系統的,一環套一環,中間不能出現任何漏動,若中間有丁點兒的漏動,你的整個思想體系都完了。愛因斯坦公布出來相對論後,有好幾位大科學家都自殺了,爲什麼?他們是深愛牛頓理論體系的,他們接受不了牛頓力學竟然不圓滿這個現實。
你說看不懂佛經,那麼你別在語言文字上打主意,你應該想法子訓練你的思維方式,這是根本。
論典的文詞倒比較繁瑣,可沒聽說哪位要翻譯論典的。請問你的職業是幹啥子的?
問:寫字的。
曉:寫字兒的就是作家了,你應該把你的本職工作幹好,寫上幾本能在文壇上立萬兒的書,給文學殿堂中添幾個人物形象。或許是我孤陋寡聞,但確實是沒聽說過文壇上有你的名字兒,你自認爲該是幾流作家?
問:你說話怎麼死難聽。
曉:對不起,我這話確實太刻簿了,向你道歉,這主要是我對現代人把佛經改爲白話文這件事兒實在是深惡痛絕,還請你原諒。
佛教是有文有義的,有文有義才叫佛法。當你把經典改爲白話文時,這裏還得說你改的很好的,不好的不算。即使你改的很好,一點兒義也沒走樣,那也沒文了,因爲文代表一種思維模式,改文就表示改變了思維模式。
更糟糕的是現在人把佛號、經文配上流行樂,製成磁帶賣,大街小巷都是,這樣簡直是糟蹋佛教,這是不尊重佛教。
問:普及佛教有什麼錯?
曉:曆史的經驗教訓值得記取,在南北朝到宋朝這段時間,“家家阿彌陀,戶戶觀世音”,佛教普及,但曆史上的四次大法難就發生在那時。爲什麼?就因爲佛教太普及了,真普及也算,那只是假像,幷不是人們真了解佛教,人們是不尊重佛法呀。物以稀爲貴,多了就不知道珍貴了。
問:比如我殺了人,死後要墮地獄,可是在臨終時,有人幫我誦經、修福,那麼我就生到善處了,這是不是功過相抵了。
曉:在佛教因果理論中,根本沒有功過相抵這一說,殺了人是一定要受報的。“善惡若不報,天地必有失”。至于爲什麼當下你生到善處去了呢?這是因爲,在業果受報上有個原則,首先一個是重業先報,第二個原則是何業現前何業先受報。殺業是比較重的,本該殺業先受報,送你下地獄,可是,在你臨終時,有人給你誦經修福,修福這一業因先現前,那麼你這一業就先受報了,所以你現在就先生到善處去了。
問:早晚總得報,晚報不如早報,何必多此一舉呢?
曉:你是死鴨子嘴硬,別說墮地獄了,比如說現在要槍斃你,不把你嚇得尿褲子就不錯了。
你臨終時由于誦經的功德,使你生到善處,比如人道,誦經有叁寶之力,使你有機緣修行,當你修好了之後,再去受那時的殺生之業報。到那時,因爲你修好了,雖然下了地獄,但不受苦。所以,別看早晚都要受這一報,但不一樣的。
問:墮地獄怎麼能不受苦?
曉:有一句話叫“生病不害病”你懂不懂?
問:這啥意思,我真不懂。
曉:維摩诘生病了,但他沒害病;釋迦牟尼受金槍馬麥之報,但他不苦。爲什麼?
問:那是聖人爲度衆生而方便示現的。
曉:人雲亦雲,只會聽老和尚們的廢話,“生病不害病”是有了病雖身苦但心不苦,因爲這是明白了爲何有這病報,心理上坦然接受。這“地獄你是一定要墮的,苦你是一定不受的”也同樣,你修好後,明白了墮地獄是因爲先時殺了人,坦然受之,身苦心不苦,隨緣消舊業,任運穿衣裳。你若現在就墮地獄,雖然明白因爲殺人,但做不到坦然受之,嚇得尿一褲子,身苦心也苦。
問:菩薩也有生死,凡夫也有生死,二者的生死有什麼區別?
曉:區別可大了。菩薩的生死是隨衆生而生死,凡夫的生死是不得不生死。
問:衆生都成佛了會怎麼樣?
曉:這個問題在Internet網絡上見過。衆生都成佛這個情況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。經上告訴說,有五種種姓,有人本來就是聲聞種姓,有的人則是緣覺種姓,有菩薩種姓,有不定種姓,還有無種姓衆生。
問:有人說定業不可轉,然而地藏菩薩又有滅定業真言,這是怎麼回事兒?
曉:沒有不可轉的業,只是緣具不具的問題。說定業不可轉那是權巧。若真不可轉,就成了“常”,違背“諸行無常”。注意——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上,宗喀巴大師說過,已經感過果的業就沒法再改變了。
問:佛教與基督教有什麼區別?
曉:佛教呢,包括各個宗派,面太寬了,我拿其中的淨土宗做例子吧,因爲目前可以說淨土宗的影響最大。我們看淨土宗,淨土宗它最重要的是“信、願、行”。這一點兒很重要,它的入手點兒就是信!信呢很難,念《阿彌陀經》不懷疑的差無幾人,若一個人說他一念《阿 彌陀經》就相信了,那麼,或者他是聖賢,或者他是傻子。正常人呢,可以說百分之百地不 相信,一個信的都不會有!《阿彌陀經》上說的很明白,這是“不可思議難信之法”,這就 是人道衆生的共業。這信、願、 行,一入手就讓你信,它不講道理。“你先信了再說”,你真信了自然願就來了,進而努力 行持,最後呢?達到諸法實相。那麼信是手段,循入諸法實相才是目的。而基督教呢?年輕人 信仰的多,爲什麼呢,它講道理,道理一講,你一聽,“對呀,人家說的對頭,是這麼回事 兒~~”漸漸地,你就入了基督的門,信仰了。它這個呢,講道理是手段,信是目的。這就 是這兩個宗教的區別。或者說基督教是一因生萬法,上帝造萬物;而佛教則是一因生一法。 阿含經上有個故事,一個人蓋廟偷工減料,然而後來忏悔了,偷工減料使得來生做痤子,但 因爲忏悔了,忏悔也受報,因果絲毫不亂,使得他的聲音很好。
問:平時修行該怎麼用功?
曉:修行根本無一定的方法。注意,我是說沒有一定的方法,可不是說沒方法,一定的!你 只要認清了目標、方向,認清了自己當下的地位,就要隨著緣份的改變、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你修行的方法。我是學《瑜伽師地論》,你們大概看《菩提道》的相對稍多一些,因爲現在《菩提道》還有高僧在努力弘揚,而《瑜伽師地論》目前沒有弘揚它的代表人物,你就按《菩提道》來。認清你的目標是佛地,認清你當下的位次 是凡夫位,這認清了,你就明白該修什麼了。在凡夫位該修的就是道前基礎呀,基礎有了, 修“念死無常”,這一法修好了後,“觀惡趣苦”,接著修“皈依”,然後是“觀業果”, 這幾步修好,你就是半個聖人了。然而我們不是這樣的。我們現在人,好一點兒的,一入手 修四谛,修十二因緣,這本來就不是凡夫位上該修習的東西!這還是好的,那些差的一入手 就 是六度四攝,你根本不會成功的。有些居士們很謙虛,給我說時很爽快地承認自己是凡夫, 但承認是凡夫只是口頭上承認,在潛意識裏不承認,都把自己高看了。看看他修的什麼法就 知道他的心態了,一上去,“唉,我要參禅”,能說你這是承認自己是凡夫~~你越參越慘 。
我來舉個例子說明修行時方法一定要隨時變化。比如我要去九華山,可我現在還在這二樓房 中。目標、當下的地位都是清楚的,那麼我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什麼?是下樓出門!下去樓後 ,比喻修行位次變了,就得坐汽車去車站。或打的,或坐公交車都行。到了車站後,我的修 行位次又變了,登上火車、到南京,到南京是修行位次又變化了,必須去坐船到池州,到池 州後如修行位次又變化了,打汽車到九華山,到九華山就是目的達到了,成佛了。這一路修 行方式隨時在變化,沒有一定。你說我現在還在樓上,卻非坐船不可,行嗎?不行的!這就象 還是凡夫非一入手就是禅定波羅蜜、六度四攝……只能說瞎浪費時間。我站在這樓上,呼破 喉嚨,累死也上不了船的。
修行就得這樣。自己認清自己當下的位次,然後決定,你說我現在是八地菩薩,有沒有必要 非讓修皈依?八地對于皈依已經是任運、無顛倒了。
問:法師你總說能相所相,到底什麼是能相?什麼是所相?
曉:所謂能相就是定義,就是用名相(名詞)來界定一個事物,而所相就是符合定義的事物本 身。
問:密宗的雙修是怎麼回事兒?
曉:雙修是悲智雙修。有悲心不住涅槃,有智能不墮生死。這叫雙修。任何人都得修,其實不只密宗,顯宗也得如此。這悲與智兩手都要抓,兩手都要硬,缺一不可。
不知道啥時候,悲智雙修被解釋成了男女雙修,還搞出了抱在一起的歡喜佛,這簡直莫名其妙,經典上可沒見過有這說法。
問: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該怎麼解釋?
曉:我講個故事。在以前藏地有個大強盜,叫奔公甲。這個強盜厲害成什麼樣子了,你都想不出來——若有小孩子哭,一說奔公甲來了,小孩嚇得就不敢哭了;有一個老太婆,一個人與她開玩笑,說奔公甲來了,這老太婆竟然嚇死了,你說這個強盜有多厲害~~殺人不眨眼 !後來他皈依阿底峽尊者後,精勤用功,叁年沒睡覺,當生就證道了,這才叫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。你這個人壞時壞到了極點,一旦轉變過來,善的勢力也是極強極強,會很精進。這就 叫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對于一個一般人,你連屠刀根本拿不起來,你怎麼放下屠刀?我給 你一把刀子,來,你把我殺了,你敢嗎?別說咱倆人無冤無仇,即使一個仇人你也不見得手 不軟。有一個什麼電影,隋炀帝的一個妃子,半夜裏拿刀要殺炀帝,竟然手發抖,最後卻紮 在了楊廣的胳膊上。
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勸人而已。比如甲做了很多壞事,他現在想修行善法,有人就對甲 抱有成見,甲就破罐子破摔了。這時候給他說放下屠刀,就可以立地成佛,能夠促使甲往好 處去而已。可不是說你把刀子一放,立馬一下子就成佛了。成佛得修叁大阿僧祗劫呢~~如 果一件東西很容易就得到了就不會感到珍惜的,反正放下屠刀,可以立地成佛,那我再殺兩 個人玩玩吧,這怎麼行。
有一個富翁快死了,但他兒子很不成器,他就對兒子說——今天你要是能掙一文錢回來,我 就 把家産留給你,不然我就把整個家産散給別人。老太婆知道兒子笨,給兒子了十枚銅錢,兒 子拿著錢去給富翁,富翁隨手把錢丟在床頭熬藥的火爐裏——這不是你掙的。兒子笑笑走了 。兒子出去給別人當了一天苦工掙了一枚銅錢,回來交給富翁,富翁又順手往火爐中丟,這下 兒子急了,手往火爐中去抓。富翁說——這才是你掙的。看,不是自己出力掙的,十枚也不在 乎,是自己出力掙的,一枚也很心疼。若不精進幹,放下刀子,立馬送一個佛讓你當,你就覺 得沒什麼了。天下本沒有免費的午餐。
問:現在僧俗間的關系該怎麼相處?
曉:遠離!尤其是對于年輕僧人來說,必須與居士保持一段距離!這也符合美學原理。距離産 生美。朦胧美。有句詩叫“牆裏開花牆外香”,太近了你就看不到他的優點了,爲什麼有些 人名聲遠揚然而在自己單位卻一點兒也不突出。所以,要想對僧人産生恭敬心,就必須保持 一段距離。
問:我連續聽你講了這麼幾次,我發覺你很不謙虛,對老法師們的思想都有意見?這樣合適嗎?
曉:其實在我內心來說,對于老和尚們我很尊重,我很尊重他們的人格,老和尚們的所爲可以做爲我等後輩的表率、榜樣。比如早晚殿,我在九華山是個特殊人物,沒人理我,上殿是五八,不上殿是四十,有我不多,沒我不少。然而老和尚,比如我見本煥老和尚,九十多歲的人了,只要不在醫院,堅持總上殿,這足以令我們效仿了。人格上我絕對尊重他們,但思想上我不一定同意他們的見解觀點、理念,因爲老和尚與我是兩個人,我們兩個各有各的因緣。我在九華山佛學院教書,教材的書面內容,學生們也能看懂,畢竟來說不是小學生,那麼,我就把重點放在理念的培養上。我有一句話,叫做“打倒佛,打倒道,打倒上帝”……
問:可真是叛逆者~~
曉:你暫且耐下性子聽我說完。佛教、道教、耶教現在都還存在,我的話就得罪人了。那麼我們說儒教,因爲儒教已經沒有了。我們說“打倒孔子”,爲什麼打倒?孔子並沒有得罪我剛曉呀,就因爲他是儒教的教主。但孔子的思想到底如何呢,我們並不清楚,我們現在認識的孔子不是真孔子,而是經過董仲舒、朱熹等人改裝過了的孔子,我們把這董、朱等人改裝過的孔子當做了真孔子,我說的打倒孔子也是打倒經過董仲舒、朱熹等改裝過的孔子,並不是打倒真孔子。
那麼我說的打倒佛呢,同樣,因爲釋迦牟尼的本來面目到底怎樣呢?除非你是聖者,我們凡夫是不知道的,我們現在所認識的釋迦,是經過先輩老和尚們改造打扮過了的佛陀,那麼我們就要打倒,我鼓勵大家不要被先輩祖師們把你嚇住了,孟子有句話,叫做“說大人,則藐之,勿視其巍巍然。”
這說法其實並不新鮮,禅宗祖師們有言:“踏破毗盧頂上行。”毗盧是法身佛,祖師們要把法身佛踏在腳下,跳到法身佛的腦門子上蹦兩個高高兒,那麼我這打倒佛,也只敢拿化身佛甚至假佛開刀算得了什麼。
當我們把這些經過改裝的佛、道、上帝等都打倒,顯露出真正的佛、道、上帝,這就夠了。也就是說,讓神聖的歸于神聖,讓平凡的歸于平凡。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叁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