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一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意是——我們現在大都是在騙衆生,騙佛菩薩,自認爲一天念多少佛,有多大功德,佛念完了照樣做壞事,你不墮地獄就絕好了,還想往生,怎麼可能。所以說,沒有菩提心這個根本正因,念佛、拜山很勤只是在枝末上下手,那只是成佛的助緣,現在人成道少,主要就是沒有菩提心。至于末法時代這說法,是叁階教的教義,實際上這種思想在北朝已流行,湯用彤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》中說,正法住五百年,像法住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實際上是昙無谶說的。信行大師在 中國隋唐時特別強調,當時是佛教在中國最興盛的時候,大師看到了興盛背後的隱患,信行大師的憂患意識本是積極的,可我們現在卻做了消極的借口,信行大師在天之靈,一定喊冤了。

  

  問:一個人的見解是否正確到底如何判定?

  曉:很簡單,依照聖言量判定……不知道什麼叫聖言量?!完了,完了,那我們就說依據佛的經典。

  問:有的祖師之間的見解也不一樣呀?

  曉:這就要用智能來判定。一般來說,那些專家學者們,他們只是研究佛法,他們也會有邪見,但這關系不大,通過辯論可以破斥。有無讀過《梵網經》,裏邊談到邪見,大多都是修行者的邪見。因爲修行者的見解是通過實際修證而得到的,比如禅定的經驗,這邪見就特別難破。這心態在百法中叫什麼?……沒關系,大聲說,對,叫增上慢。這時就得多看經典,依之判斷。

  問:佛經看不下去,我只喜歡禅宗公案,猛然看去平平淡淡,但越品越有味。

  曉:佛教各宗的教理本無差別,不同的只是行門。禅宗主要修行在于截斷你的外向思維尋求。現在社會上出了不少禅宗公案改成的“哲理小品”,方杞、王靜蓉等都是寫家高手,還把公案加以發揮,看他們的書只能把你引入歧途。你若真喜歡禅宗,就看《京德傳燈錄》等,那完全是簡單的記錄,它不會把你的心引向外求。公案本沒意思,那是禅師爲擋住學人外求之心而立的堵堵牆壁,只是擋你的心不讓外弛而已,這就是“面壁”。你竟然越思維越覺有趣,不是南轅北轍嗎?有位教授說,看公案得注意,有的是師父境界無弟子高,但爲顧臉面,順口胡說的,讓注意區別,這教授看起來對禅宗也不大懂。

  問:禅與淨土的區別到底在哪兒?

  曉:比如我們要到九華山去,甲把地圖爛熟于心,有能力自己去,乙呢,不知道路,就去請個向導,兩種方法都可以到九華山。去九華山比喻到佛地去,甲把地圖爛熟于心比喻上根者修禅宗開了悟,可以自己一直走下去而不迷路,直到成佛。乙比喻我們這些人,根器不好,自己沒有能力,只有請向導,憑阿彌陀佛領路才能到佛地。往生就是請到了可靠的向導。

  問:密宗的即身成就是怎麼回事?

  曉:我不懂密宗。在此世界是釋迦佛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成佛,大概即身成就可能是到他方世界成佛。

  

  問:我是工學院的老師,現在對佛教很感興趣,請問法師我從哪兒入手最好?

  曉:我們學佛有一個共通的入手點,就是做人。從做一個人格完美的人入手。

  問:我還談不上信仰,只是把佛教作爲一門學問來研究,法師你看我該選哪宗哪派?

  曉:(笑)你對自己不負責任,幹嗎要把自己的前途交付給我來決定?男子漢應該支配自己的命運!我建議你用上四五年的工夫,把各個宗派都了解一下,然後自己選擇學哪宗哪派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,你在九華山,請問地藏菩薩到底能否成佛?

  曉:(笑)地藏菩薩若不能成佛那我們根本就沒有指望了。

  問:地藏菩薩不是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嗎?衆生哪兒能度盡?

  曉:讀經得注意理與事。成佛的正因是菩提心——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之心。無菩提心你再修也是魔道而非佛法。其它的助緣相對來說,都是小事一樁。你在田裏種下了稻籽,只要條件具備,你不讓稻籽長成熟可能嗎?不想成熟也得成熟,不由自己。你只要發了大菩提心,若機緣一到,不成佛也得成!地藏菩薩發了最上品的菩提心,當然可以成佛!

  

  曉:已經不早了,今晚上就到這兒。現在我們對唯識還不了解,還提不出問題,等什麼時間能對它提出問題了,就表示有進步了,以後慢慢來。我給大家說個問題,大家回去思考一下:壇經上說——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。既然自性本自清淨,我們現在心地爲什麼卻不清淨了,成了生死凡夫?

  問:(搶接)被外境染汙了麼!

  曉:先別答。若心地本來清淨,則心淨一切淨,郁郁黃花,無非般若,山河大地,皆是法身。淨心看外界的一切該都是清淨法身,清淨的法身絕不會染汙你本來清淨的心地,如同絕對幹淨的清水不會汙染本來幹淨的茶杯。若說外境會染汙心地,必須外境是髒的,而只有心地髒才能外境髒呀。蘇學士說佛印禅師是牛糞,就是由于蘇學士心地不淨。經上明明說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呀,有人舉例說茶杯泡久了茶被染汙,但茶杯自身本還幹淨。這例子是不確的,世界是一不是二,你那例子是二不是一……

  問:什麼才是一的世界?

  曉:挺心急的麼。一的意思就是“不可分割的整體”。假如我的心量只是一件襯衫這麼大,那麼袖口髒了,我就說是襯衫髒了,我要把整件襯衫放水中,而不會去剪袖子下來洗;你若頭痛的厲害,我就說是你這個人病了,我不能只把你的頭砍下來送醫院,而要把你整個人送醫院。這就是一的世界。但這心量太小,把它擴大,擴到整個國家:韓國兩位前總統被審判,有人說韓國腐敗透頂,這一粒老鼠屎壞了整鍋湯。把心量再擴大到整個宇宙,兩顆星星撞了,我就說宇宙是變化的。這裏的變化佛教稱爲變現。宇宙包括無窮的時間和空間,什麼都不出宇宙的範圍,它是一個整體,佛教稱這整體爲如來藏性、真如、自性、識等(其中的差別現在先忽略),唯識宗說萬法唯識——一切都是識變現的結果。星星爲什麼撞了?宇宙變化的結果!或者說撞星星這件事是宇宙“生”出來的。

  問:自性不會被染汙,只能說太陽被烏雲遮擋,茶杯被茶垢蒙蔽,它們自身永遠是清淨的。

  曉:你說的這還是二的世界,何況壇經上告訴——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,一有光明,掃除一切黑暗,沒有東西可以遮住從心地裏發出的清淨自性光明,何況你說的“永遠”就違背叁法印。現在不說太遠,還回頭說清淨自性與生死凡夫這個圈子你怎麼把它轉圓。這是關系到我們成佛的大問題,大家回去一定得思考一下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,我昨晚翻來覆去地考慮你最後提出的問題,始終想不出來答案,還請法師給解答一下。

  曉:你心思沒用對,學佛法應該這樣——若有問題,你就先別管它,只管看經就行了,在這本經中的疑惑,在另一本經中就解答開了。南懷謹先生說搞學問就得這樣,他說看儒家書籍得這樣,道家典籍得這樣,佛教經典更得這樣,這叫“以經解經”。

  問:可佛教經典那麼多,大概得用車子拉,看完得多長時間,最少你給個線索。

  曉:我幹脆給你說吧——《圓覺經》上對這個問題就有解答,當時是金剛藏菩薩提出的問題,可金剛藏菩薩遭到佛陀喝斥——“如是分別,非爲正問。”就是說你這問題本就問錯了。

  問:這個問題使得我昨晚幾乎沒睡,怎麼錯了?!

  曉:對,是錯了!我們不是金剛藏菩薩的境界,當然有這問題是必然的(我們的心一直是散亂的,思維這問題比亂七八糟好多了,而且這也是個值得一參的話頭),也沒有人來喝斥我們。有一個笑話,甲與乙爭吵,甲說七八五十五,乙說七八五十六,去找縣長評理,縣長把乙打了四十大板,“甲已經胡塗成那個樣子了,你還與甲吵,我不打你打誰?”我們現在就與那個傻子甲一樣,聰明人是不會來喝斥我們的,當我們若到了金剛藏菩薩的境界還有此疑問,自然就會遭到喝斥了。

  問:佛是怎麼對金剛藏菩薩解釋的?你大致給說一下。

  曉:不必了,下去自己看《圓覺經》。其實,我提出了這個問題,即使沒看過《圓覺經》,你們也應該可以辯倒我的。昨晚上清師問識從什麼時間開始,我就說了識是無始的。《華嚴經》中不是說過麼: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。《華嚴經》是佛說的。你動一下腦筋,佛是說一切衆生都有菩提種子,菩提種子就是清淨自性,就是佛性。佛在這裏可沒有否定識的存在。識我們一般指阿賴耶識,阿賴耶就不是純清淨的。這就是菩提種子本有,阿賴耶也是找不到開始時間的。而我們平時的作爲呢,若發菩提心行清淨善,就熏習了菩提種子;若我們造惡,就熏習了阿賴耶中的有漏種子。

  問:《華嚴經》上只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,可沒有說一切衆生皆有阿賴耶識。

  曉:我立一個論式——剛曉有手。我在說剛曉有手時,幷沒有否定剛曉有腳。

  問:沒否定但也沒絕對肯定。

  曉:要以經解經。“萬法唯識”也是出自聖言量。

  問:這不還是你有道理?!

  曉:辯論當然得步步有道理。不過結果還沒出來,別灰心,我最後一定會輸的。你想,《壇經》上只說“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”,而沒說“阿賴耶識,本自清淨”。況且菩提自性、阿賴耶識都是無始的,經上常說,“不二法門”、“一真法界”,那麼菩提自性、阿賴耶識這二者是一個整體。菩提自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是真如,是無爲法之一,金剛不壞,是體;而阿賴耶識乃心王,有爲法之一,有爲法都是不實在的,是用。體用不二。佛性如水,賴耶如波,永不分離。比如有一個盾牌,一面是金,一面是鐵,金如菩提自性,鐵如阿賴耶,雖然兩面,但它是同一個盾牌,修行僅只是把這鐵的一面去掉(應爲轉變)而已。

  問:把鐵這一面去掉那不是只剩“體”而無了“用”。

  曉:這麼笨?!一條磁棒,有N極、S極,…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