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二)

  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二)

  問:虛雲和尚生下來時是肉團包著的,這是瑞相。

  曉:佛還是從母親脅下生的,你信嗎?上座部的出家人都不承認這回事。按說整個刹帝利都是從脅下生的,這本是婆羅門教教義。我告訴你,你生下來也是肉團包著的,你想,在媽媽肚子中時都是胎盤包著的,生下來當然有肉團,若沒有,那就要了媽媽的命。瑞相多是附會!

  

  問:密宗說“六大緣起”,唯識說“賴耶緣起”,還有“真如緣起”等,到底是什麼在緣起?

  曉:你這問題純粹亂彈琴。

  問:我是聽到有人否認“真如緣起”才問的。

  曉:好吧。要說緣起,我們得先明白有爲法、無爲法。無爲法無所做作,有爲法則是“我們凡夫所面對的所有一切境界”,或物質的,或精神的,統統全是,它的特質就是緣起。這個一定得記住。密宗我不懂,不提它。阿賴耶是有爲法,當然可以緣起,至于唯識的“賴耶緣起”,有聖言量做依據,沒有問題。說到真如的緣起、受熏,真如是無爲法呀,這不是很明顯的嗎?印度的大菩薩祖師們是沒有這個說法的,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中國的祖師們給添了這麼一個說法,這只是祖師們爲了適應中國人的根性而用的方便權巧而已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,現在人人慨歎“世風日下、道德淪喪”,你怎麼看待?

  曉:前世忘了,不提。單說這一世,我打眼看著的這二十多年,幷沒什麼“世風日下”之感,七十年代我還不懂事,在八十年代,記得八幾年有過一次全國性嚴打,那時社會治安與現在相比,還不如現在。咱看世俗,李宗吾有篇《我對聖人之懷疑》,說爲何上古出聖人,堯、舜、湯、文王、周公,叁代以後沒聖人了?這最可懷疑。說佛教界,最明顯的,宗喀巴大師當時爲何整頓僧團,提倡戒律,因爲僧團太混亂了,從資料上看比現在更亂。世俗敢于對聖人提出懷疑,我們這些“人天師表”,卻還目光短淺得死死抱住這觀點不放,還怎麼提起信心?

  問:《阿彌陀經》爲啥有好幾本?經文還不一樣~~

  曉:小朋友你幾歲了?

  問:八歲。

  曉:你怎麼來這兒了?

  問:隨媽媽來的。

  曉:好,你能聽懂嗎?

  問:聽不懂,但我問呀。

  曉:你能問這問題?

  問:媽媽讓問的。

  曉:棒極了!那是因爲譯師們各人的境界高低不同,也或者是他們翻譯時所依據的梵本本來就不同。

  問:同樣是釋迦所傳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梵本?

  曉:佛陀入滅後,弟子們結集經典,但當時只是鑒定經文,加以統一、規範,以便于流傳,而幷無寫成文字,全憑師父背下來教給弟子,這樣一代代傳下來,就有可能變樣,到後來人們將經文記錄成文時,就有了不同的梵本,當然,各種本子的根本精神是相通的,這很明白。比如我這幾天說的話,來這麼多人聽,回去後你們再傳,各人領會不同,再加上方言的差異,所以過不了多久,我就該挨罵了,說剛曉在亂彈琴,其實,是傳的時候變了樣。好在你們錄了音。

  問:各種譯本哪個最好?

  曉:適合自己脾胃的最好。我看過一篇文章,他說作者投稿,把文章投了好多家,哪家發我的,我就說哪家的編輯是慧眼。我看玄奘的本子過瘾,就是玄奘的最好。我看什師的本子對口味,那就是什師的最好。套用一句廣告詞來說,實際上是“只有更好,沒有最好”。

  問:爲什麼古代開悟的那麼多?

  曉:不多。自往而今算下來,比如我們從東漢算起,東漢一朝無資料可找,出家人大概總數多不過千。兩晉時就以萬計了,南北朝時大增,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有七萬七千,西魏文帝大統六年就兩百萬了,這是梁啓超統計的資料。接下來隋唐就不得了,唐時一次就還俗二十六萬。直到民國時,太虛大師在《整理僧伽製度論》中提到說有八十萬。這些數字我們注意,它都是“橫截面”式的數字而不是累計。現在的數目是無法與以前比的,現在九華山只有五百六十多(這是佛協登記在冊的資料),那麼漢地也僅只有萬數左右(在發稿時見到一篇文章,是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發表的,說現在佛教有僧尼二十萬,這數字水分太大)。自古到今累計下來,將是一個天文數字。那麼你看各種有關本子中記載有成就的才多少,大概也僅是萬數左右,這樣的比例一算我們就明白了。比如九華山,若出一個,那麼就是五百六十分之一,這比例與曆代的成就者與總累計人數的比例是無法相比的。況且古代所謂有成就者到底怎樣,我們不能僅憑書上的記載就說確實古代好。盡信書不如無書。比如《本朝高僧傳》,有七十五卷,師鸾著的,記了一千六百六十人,接著竺道契著了一本《續本朝高僧傳》,有十一卷。這兩本書現在人都是做爲資料來運用的。他記載了那麼多,真的所記載的人都是證悟到了什麼境界?天知道。只是記載他做了什麼事值得記載,那麼這只是因地修行,在果上如何,不一定!所以看《高僧傳》,應知道,能上《高僧傳》的,只能算是曆代修行者的代表,絕不能說是成就了多少。

  問:上傳燈錄的呢?

  曉:大概是李炳南說過,我記不確了,他說:能上傳燈錄的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。但也不能說就是證到了什麼樣的境界。我承認你高,但絕不是高不可攀,我們努努力,一定可以達到象他們那樣的境地,若《高僧傳》——注意,剛才提的《本朝高僧傳》、《續本朝高僧傳》那是日本的——《傳燈錄》等讓我們這些後輩小子越看越自卑,越看越喪氣,越看越覺得無奈,那麼慧皎、道宣、贊甯、寶唱等大德與魔王何異?其實人家是高僧,給佛教的弘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象剛才那位師父說“虛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”,我只能說這句話的始作俑者極不負責任。印光大師的態度很值得贊賞,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,印光大師就喝斥。而有些人說自己是什麼菩薩什麼佛再來,自己有多高多高果位,一定是別有用心,象盧勝彥、清海無上師等,只能說是敗類。

  問:好象沒聽說現在有什麼高人?

  曉:實際上,古人幷不比現在人高明,只不過古人已死了,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評價他的資料,而現在人還活著,你看到的是活生生、實實在在的“有生氣的人”,再過幾百年你看,真禅、茗山等大和尚,一定入高僧傳。而現在有人罵他們,爲什麼?人們都有個通病:不知道珍惜已經擁有的。真禅老和尚圓寂了,《真禅紀念集》已在華東師大出版社出了,裏邊絕沒有壞話,幾百年後你看到的只能是這些書籍資料。古人也是,他在世時絕對也有不少人罵。憨山大師,當時還坐牢呢;太虛,現在稱他大師,但當時有多少人反對他?現在還有一些老和尚見過他~~現在宣傳他們是高僧、是大師,對佛教有好處。況且人已經死了,你若再說他的壞話,就顯得太不厚道。

  

  問:淨空法師說夏蓮居的彙集本《無量壽經》最好,法師你怎麼看待?

  曉:當然最好!老法師在大力推廣會集本,當然說這最好。我如果是推廣奘師譯本,我就要說奘師最好。我若推廣甲本,卻說乙本最好,我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障礙嗎?淨空法師是了不起的“醫生”,現在有許多衆生適合于會集本這味藥,老法師就推廣它。老法師罵過康僧铠嗎?沒有!罵過前幾位譯本之師嗎?也沒有!我們看隋唐時創宗立派的大師,天臺宗說天臺是最了義的,唯識宗說唯識最了義,淨土說淨土最好,華嚴說華嚴最棒,叁論、禅都是把自己的宗派放在最高位置,但統統都不排斥其它宗派呀,都給其它宗派安放了一個相應的位置,這就是法住法位。因爲大師們這樣做了,所以才使得佛教在隋唐時代出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你講了這麼長時間,我發現一個特點,你很少引用古來祖師大德的原話,引用經論中的原文,那樣豈不是更有說服力嗎?是不是你根本沒看過多少書?

  曉:是的,我沒有看過多少書。但我不引用經論原文,是我對自己的思想充滿著信心,不必要憑拉大旗來壯膽兒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你怎麼看待本願法門?它到底是不是佛教?

  曉:絕對是佛教,若有人因信本願法門而證道,了脫了生死,我也不反對。但我要告訴你,當初楊仁山居士是竭力駁斥。因爲本願法門中間攙雜了太多的日本武士道,而且痕迹明顯。但我們看,比如密宗,攙雜了許多婆羅門教、笨教等的東西。中國化了的佛教也攙雜了太多的儒、道內容。這就需要正義的佛教徒來做正本清源的工作。我們知道,大藏經的編輯,這就是正本清源的工作。古來大德編《大藏經》費盡心神,大德們把有些經典就放在疑僞部中間,所謂疑僞就是值得懷疑,就是說這部經思想不純正。

  問:疑僞經到底怎麼判定。

  曉:拿叁法印去恒量,這個我說過好幾遍了。就是常說的“抱團”,那麼多經典,但都有共通的根本點,主旨不相違背,但若有幾部經橫放、豎放,想盡辦法也調和不了這主旨的背謬,那麼就可以說這部經是僞經。比如《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》等就是。這就是僞經。古來大德做這件事時態度是很嚴肅的。比如見了這一部經,一看它跟別的經論完全反個兒,大德們一般都是先懷疑自己的學識不夠,爲什麼這部經我沒辦法讓它與別的經論貫通呢?在這個問題上用功喲~~到最後祖師們工夫用到一定程度後,對自己的能力學識有了絕對的信心,可以說就是得了法眼淨,仍然不能把這部經與其它經論貫通,就下了結論:這部經是僞經。這就是特點——先懷疑的是自己,而不是這部經,最後不再懷疑自己。而我們現在的師父們,一看經論:喲,這唯識怎麼與淨土說法不一樣呢~~什麼五種種姓,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”!玄奘、窺基怎麼搞的,竟然與華嚴經不一樣。如此誹謗祖師,還認爲自己勇氣可嘉,這樣只能落笑柄。

  

  問:法師,我想出家,你能…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