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二)
问:虚云和尚生下来时是肉团包着的,这是瑞相。
晓:佛还是从母亲胁下生的,你信吗?上座部的出家人都不承认这回事。按说整个刹帝利都是从胁下生的,这本是婆罗门教教义。我告诉你,你生下来也是肉团包着的,你想,在妈妈肚子中时都是胎盘包着的,生下来当然有肉团,若没有,那就要了妈妈的命。瑞相多是附会!
问:密宗说“六大缘起”,唯识说“赖耶缘起”,还有“真如缘起”等,到底是什么在缘起?
晓:你这问题纯粹乱弹琴。
问:我是听到有人否认“真如缘起”才问的。
晓:好吧。要说缘起,我们得先明白有为法、无为法。无为法无所做作,有为法则是“我们凡夫所面对的所有一切境界”,或物质的,或精神的,统统全是,它的特质就是缘起。这个一定得记住。密宗我不懂,不提它。阿赖耶是有为法,当然可以缘起,至于唯识的“赖耶缘起”,有圣言量做依据,没有问题。说到真如的缘起、受熏,真如是无为法呀,这不是很明显的吗?印度的大菩萨祖师们是没有这个说法的,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中国的祖师们给添了这么一个说法,这只是祖师们为了适应中国人的根性而用的方便权巧而已。
问:法师,现在人人慨叹“世风日下、道德沦丧”,你怎么看待?
晓:前世忘了,不提。单说这一世,我打眼看着的这二十多年,幷没什么“世风日下”之感,七十年代我还不懂事,在八十年代,记得八几年有过一次全国性严打,那时社会治安与现在相比,还不如现在。咱看世俗,李宗吾有篇《我对圣人之怀疑》,说为何上古出圣人,尧、舜、汤、文王、周公,三代以后没圣人了?这最可怀疑。说佛教界,最明显的,宗喀巴大师当时为何整顿僧团,提倡戒律,因为僧团太混乱了,从资料上看比现在更乱。世俗敢于对圣人提出怀疑,我们这些“人天师表”,却还目光短浅得死死抱住这观点不放,还怎么提起信心?
问:《阿弥陀经》为啥有好几本?经文还不一样~~
晓:小朋友你几岁了?
问:八岁。
晓:你怎么来这儿了?
问:随妈妈来的。
晓:好,你能听懂吗?
问:听不懂,但我问呀。
晓:你能问这问题?
问:妈妈让问的。
晓:棒极了!那是因为译师们各人的境界高低不同,也或者是他们翻译时所依据的梵本本来就不同。
问:同样是释迦所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梵本?
晓:佛陀入灭后,弟子们结集经典,但当时只是鉴定经文,加以统一、规范,以便于流传,而幷无写成文字,全凭师父背下来教给弟子,这样一代代传下来,就有可能变样,到后来人们将经文记录成文时,就有了不同的梵本,当然,各种本子的根本精神是相通的,这很明白。比如我这几天说的话,来这么多人听,回去后你们再传,各人领会不同,再加上方言的差异,所以过不了多久,我就该挨骂了,说刚晓在乱弹琴,其实,是传的时候变了样。好在你们录了音。
问:各种译本哪个最好?
晓:适合自己脾胃的最好。我看过一篇文章,他说作者投稿,把文章投了好多家,哪家发我的,我就说哪家的编辑是慧眼。我看玄奘的本子过瘾,就是玄奘的最好。我看什师的本子对口味,那就是什师的最好。套用一句广告词来说,实际上是“只有更好,没有最好”。
问:为什么古代开悟的那么多?
晓:不多。自往而今算下来,比如我们从东汉算起,东汉一朝无资料可找,出家人大概总数多不过千。两晋时就以万计了,南北朝时大增,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有七万七千,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就两百万了,这是梁启超统计的资料。接下来隋唐就不得了,唐时一次就还俗二十六万。直到民国时,太虚大师在《整理僧伽制度论》中提到说有八十万。这些数字我们注意,它都是“横截面”式的数字而不是累计。现在的数目是无法与以前比的,现在九华山只有五百六十多(这是佛协登记在册的资料),那么汉地也仅只有万数左右(在发稿时见到一篇文章,是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发表的,说现在佛教有僧尼二十万,这数字水分太大)。自古到今累计下来,将是一个天文数字。那么你看各种有关本子中记载有成就的才多少,大概也仅是万数左右,这样的比例一算我们就明白了。比如九华山,若出一个,那么就是五百六十分之一,这比例与历代的成就者与总累计人数的比例是无法相比的。况且古代所谓有成就者到底怎样,我们不能仅凭书上的记载就说确实古代好。尽信书不如无书。比如《本朝高僧传》,有七十五卷,师鸾着的,记了一千六百六十人,接着竺道契着了一本《续本朝高僧传》,有十一卷。这两本书现在人都是做为资料来运用的。他记载了那么多,真的所记载的人都是证悟到了什么境界?天知道。只是记载他做了什么事值得记载,那么这只是因地修行,在果上如何,不一定!所以看《高僧传》,应知道,能上《高僧传》的,只能算是历代修行者的代表,绝不能说是成就了多少。
问:上传灯录的呢?
晓:大概是李炳南说过,我记不确了,他说:能上传灯录的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。但也不能说就是证到了什么样的境界。我承认你高,但绝不是高不可攀,我们努努力,一定可以达到象他们那样的境地,若《高僧传》——注意,刚才提的《本朝高僧传》、《续本朝高僧传》那是日本的——《传灯录》等让我们这些后辈小子越看越自卑,越看越丧气,越看越觉得无奈,那么慧皎、道宣、赞宁、宝唱等大德与魔王何异?其实人家是高僧,给佛教的弘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象刚才那位师父说“虚云老和尚是八地菩萨”,我只能说这句话的始作俑者极不负责任。印光大师的态度很值得赞赏,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,印光大师就喝斥。而有些人说自己是什么菩萨什么佛再来,自己有多高多高果位,一定是别有用心,象卢胜彦、清海无上师等,只能说是败类。
问:好象没听说现在有什么高人?
晓:实际上,古人幷不比现在人高明,只不过古人已死了,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评价他的资料,而现在人还活着,你看到的是活生生、实实在在的“有生气的人”,再过几百年你看,真禅、茗山等大和尚,一定入高僧传。而现在有人骂他们,为什么?人们都有个通病:不知道珍惜已经拥有的。真禅老和尚圆寂了,《真禅纪念集》已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了,里边绝没有坏话,几百年后你看到的只能是这些书籍资料。古人也是,他在世时绝对也有不少人骂。憨山大师,当时还坐牢呢;太虚,现在称他大师,但当时有多少人反对他?现在还有一些老和尚见过他~~现在宣传他们是高僧、是大师,对佛教有好处。况且人已经死了,你若再说他的坏话,就显得太不厚道。
问:净空法师说夏莲居的汇集本《无量寿经》最好,法师你怎么看待?
晓:当然最好!老法师在大力推广会集本,当然说这最好。我如果是推广奘师译本,我就要说奘师最好。我若推广甲本,却说乙本最好,我不是自己给自己设障碍吗?净空法师是了不起的“医生”,现在有许多众生适合于会集本这味药,老法师就推广它。老法师骂过康僧铠吗?没有!骂过前几位译本之师吗?也没有!我们看隋唐时创宗立派的大师,天台宗说天台是最了义的,唯识宗说唯识最了义,净土说净土最好,华严说华严最棒,三论、禅都是把自己的宗派放在最高位置,但统统都不排斥其它宗派呀,都给其它宗派安放了一个相应的位置,这就是法住法位。因为大师们这样做了,所以才使得佛教在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。
问:法师你讲了这么长时间,我发现一个特点,你很少引用古来祖师大德的原话,引用经论中的原文,那样岂不是更有说服力吗?是不是你根本没看过多少书?
晓:是的,我没有看过多少书。但我不引用经论原文,是我对自己的思想充满着信心,不必要凭拉大旗来壮胆儿。
问:法师你怎么看待本愿法门?它到底是不是佛教?
晓:绝对是佛教,若有人因信本愿法门而证道,了脱了生死,我也不反对。但我要告诉你,当初杨仁山居士是竭力驳斥。因为本愿法门中间搀杂了太多的日本武士道,而且痕迹明显。但我们看,比如密宗,搀杂了许多婆罗门教、笨教等的东西。中国化了的佛教也搀杂了太多的儒、道内容。这就需要正义的佛教徒来做正本清源的工作。我们知道,大藏经的编辑,这就是正本清源的工作。古来大德编《大藏经》费尽心神,大德们把有些经典就放在疑伪部中间,所谓疑伪就是值得怀疑,就是说这部经思想不纯正。
问:疑伪经到底怎么判定。
晓:拿三法印去恒量,这个我说过好几遍了。就是常说的“抱团”,那么多经典,但都有共通的根本点,主旨不相违背,但若有几部经横放、竖放,想尽办法也调和不了这主旨的背谬,那么就可以说这部经是伪经。比如《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》等就是。这就是伪经。古来大德做这件事时态度是很严肃的。比如见了这一部经,一看它跟别的经论完全反个儿,大德们一般都是先怀疑自己的学识不够,为什么这部经我没办法让它与别的经论贯通呢?在这个问题上用功哟~~到最后祖师们工夫用到一定程度后,对自己的能力学识有了绝对的信心,可以说就是得了法眼净,仍然不能把这部经与其它经论贯通,就下了结论:这部经是伪经。这就是特点——先怀疑的是自己,而不是这部经,最后不再怀疑自己。而我们现在的师父们,一看经论:哟,这唯识怎么与净土说法不一样呢~~什么五种种姓,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!玄奘、窥基怎么搞的,竟然与华严经不一样。如此诽谤祖师,还认为自己勇气可嘉,这样只能落笑柄。
问:法师,我想出家,你能…
《解惑录-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(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