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一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,高級知識分子到哪兒都受尊敬。文革時貶低知識分子,還不是自己吃虧嗎?現在的楊振甯、李政道世界都尊敬。季羨林、張中行、錢鍾書都是中國現在的“國寶”。當時古印度知識分子不多的;第二是刹帝利,相當于現在那些“當官的人”,那時叫武士階層,掌握國家政權;第叁是吠舍,相當于中國現在的企業家,搞商業的。當時是農業時代,搞商業是不入流的,被人看不起。這是一個說法,還有一個說法是說吠舍是自由民;第四是首陀羅,就是奴隸,相當于現在那些還在貧困線下掙紮生活的窮人。比如現在有些貧困地方的人,象索馬裏、南非等地,父母輩沒錢,父母也不識幾個字,供不起子女念書,越沒文化越顯得愚昧。當然,經常在山裏也不顯得怎麼樣,父母們能生活,我也能生活呀,比父輩沒落後什麼,但外面已進入了高科技時代,大踏步前進,你還在原地踏步,差距越來越大,不顯得更落後嗎?不顯得愚昧嗎?這樣惡性循環,久而久之,人們都歧視你,就形成了首陀羅階層。還有,就是沒有自由的人, 在以前,大家族中有丫環、仆人,這其實就是首陀羅。佛陀提倡佛教的平等,不管你是哪個階層,只要修行,都一樣,下賤如優婆離也是可以成道的。就象現在,你只要努力,別怕生的地方不好,山窩裏照樣飛出“金鳳凰”,韶山沖不也出了個毛澤東~~

  【注:現在也還有種姓。如梅曉雲《維·蘇·奈保爾及其創作》中就說,奈保爾“生于1932年,屬婆羅門種姓”。韓老師說,現在印度很多人不買婆羅門的帳,但婆羅門種姓還有。】

  

  問: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

  曉:衆流入海,海入何方?能問這樣的問題,你一定是上上根機。象我們一般人提的問題,大都可以在經書上找到答案,而你這問題大藏經中找不到結果的。你若不是在禅宗公案書上看來的,真是你自心中思維的問題,你不妨就把這問題當做一個話頭來參,參到山窮水盡時,你一定明心見性。如果你是從書上看來的——這問題是很著名的公案話頭——現在拿出來诘難我,則你這是煩惱心所,趕緊把這念頭斷掉你才能進步。

  

  問:往生與死有什麼區別?

  曉:(笑)廢話。在要求不甚嚴格的情況下,我們可以這麼說,往生是這一期生命終結之後,下一期生命則是到極樂世界受生;死是這一期生命完了之後,下一期生命還在此娑婆世界。

  問:那爲什麼你們佛教徒把人死了都說做往生?

  曉:圖個吉祥!

  問:請問法師,一個人死了,我怎麼知道他是否往生西方了呢?

  曉:在一些往生實例的書上,一般都是把瑞相當做了往生的判定標准,這實際是不可靠的。比如生天,或色界天,或無色界天,他們有時候的瑞相也是很殊勝的。

  問:一個人臨終時很難受,別人就助念,念一段時間後,這人很安詳了,這樣大概是往生了吧?

  曉:不一定。一位修密宗的師父曾親口告訴過我這樣一件事,有一個喇嘛,執著心很強,臨死時地獄相現,他很恐怖,上師告訴,凡所有相,都是不實在的,放下執著一切就好了,但就是不行。最後,全寺的師父幫他念經,把念經的功德統統回向給他,不到一天,這喇嘛安詳而逝了。上師說他只是重生人道而已,幷不曾往生極樂。

  問:那麼象印光大師,人家一生念佛,臨終時瑞相紛呈,有沒有往生?

  曉:絕對。印光大師的工夫是有目共睹的呀!判定往生不往生只能看這人的工夫,而不能單憑瑞相!

  問:若這人只是裝出一付很有修行的樣子,實際上也不怎樣怎麼辦?

  曉: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幷不難,難的是一生做好事。這是雷鋒說的不是?裝是不可能裝一生的。你若能夠一生都裝做很有修行的樣子,那我絕對佩服。大家喜歡看武俠小說吧,中間往往有些十惡不赦的壞蛋來裝做好人,但最後都會露馬腳的,絕對不會有人能僞裝一生的,你盡可放心。

  問:有一次我到淇縣,剛好一位居士死了,別人問說她有沒有往生,法師要是你該怎麼回答?

  曉:告訴他們不知道。

  問:不行呀。師父怎麼能不知道呢?人家會小瞧你的。

  曉:師父也不是萬能的呀?總不能順口胡說騙人家吧?

  

  問:念佛到底怎麼念?

  曉:從道理上來說,有持名念佛,有觀想念佛等,你出聲念也行,默念也行,功德都是一樣的。但從老和尚們的經驗來看,象我們這些人,若口中念得清楚,耳朵聽得明白,心中覺得真切,這樣效果最好。

  

  問:老和尚總說不讓我們愛錢,可沒錢真的什麼事也做不了,怎麼辦?

  曉:淨空老法師磁帶上有一段,說人家這十幾年是一分錢也沒有,可人家這十幾年最自在。我們想,現在淨空老法師一下美國,一下澳洲……在幹什麼?在講經說法!是天下頭等大事!衣食住行這些小事,不必要人家操心,別人把一切准備得停停當當。爲什麼?不單是人家有幾十年的工夫,主要是人家是在弘法度衆。而我們呢?整天在幹啥?你若是做大事,沒錢也可以,之所以要錢,是因爲你的事不夠大。九華山仁德老和尚,發心建地藏菩薩大銅像,這是多大的工程?初步預算得四個億,銅陵長江大橋造價也比它多不了多少,老和尚有錢?鬼,他私人沒有。他只要發心牽頭,現在整日爲銅像而勞碌。這些大法師、老和尚都不是爲了自己。當然,我這也只是大道理。

  

  問:有些老和尚,他們的書,也有版權,不准翻印,淨空法師很反對,這是什麼道理?

  曉:和尚的書之所以有版權,是爲了防止有些人翻印時篡改作者的原意。你若要翻印,告訴人家一下,有時候只一個電話就行,他一般會同意翻印的。我還沒見過因爲翻印佛教書籍,人家來給你要錢的。壇經爲什麼有敦煌本、曹溪本等,這可不是傳譯過來的經典,會有好幾種譯本呀?就是因爲沒版權,誰都可以印,印多了就變樣。版權也是有局限性的,比如我寫一本書,我在世時法律保護版權不准盜印,我死後大概是五十年,就是說我死後五十年法律保護這本書不准盜印。從我寫出這本書到我死後五十年,法律保護了這本書不改我的原意。而五十年以後,這本書就成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,別人印就沒關系了。但是我只要活一天,就不希望它變樣,這也是無可非議的。

  

  問:藕益大師勸人念佛,他有一句話——叁藏十二部,留給他人讀。法師你現在說百法,好象與祖師不一樣?

  曉:你誤解祖師。藕益大師留下的著作足有七八百萬字(不確),中間引用了許許多多經典中的原話,他既然能引用經典,絕對不可能沒看過經典。叁藏十二部,藕益大師是無所不通。他的這句話是說——我藕益已經徹底讀通了叁藏十二部,可以不讀了,叁藏十二部該留給那些沒有讀過的人來讀。也就是說叁藏十二部除了藕益大師,或于藕益大師同一水平線上的人以外,任何人都得讀,我們更得讀。遺教經中有一段,供養惡人不如供養善人,供養善人不如供養聖人,供養聖人不如供養無修無證之者。這段話就是說最高境界該是無修無證,什麼叫無修無證,就是修而無修,證而無證的究竟之地。藕益大師就是開始時讀叁藏,讀到最後就不必讀了,這就出現叁個階位——①不讀,②讀,③不讀。藕益大師是在第叁位不讀上,而我們是在第一位不讀上。禅宗有“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;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;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”這叁個層次,藕益大師相當于第叁層,我們只是第一層。世間學問也差不多,大家看武俠小說,最高的武功是無招無式,那才無敵于天下,但這無招無式絕不是不會武功的無招無式。師父你念過幾本經?

  問:讀過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反正不多。

  曉:那麼藕益大師就是說叁藏十二部要留給你來讀。

  注意:“叁藏十二部,留給他人讀”好象根本不是藕益大師說的,請大家下去查一下。若能把這句話的出處搞清,也是大家的功德。這句話特別別扭。

  

  問:對于極樂世界我怎麼也生不起信心,經中說聽到淨土法門而不信者,是從叁惡道中來,是不是真的?

  曉:經是佛說,而佛是不說妄語的,當然是真的。可你想,無始以來我們在六道中輪回,哪一個人不是從叁惡道中來?都是!彌陀經不是說這是“不可思議難信之法”嗎?心中有懷疑沒關系,禅宗講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。你修淨土法門有疑惑是障礙,不妨多請教老和尚,現在淨土宗公認的權威是淨空老法師,你就想想辦法請教他。

  問:淨空老法師不在大陸,我無緣請教怎麼辦?

  曉:大陸有他的帶子,多聽。

  問:帶子上讓念佛,然而去不掉心中的懷疑。

  曉:散心念佛很難有成就,但你既然選了淨土,就一直念,可能開始時心散,佛說任何人都有一顆清淨的種子,你只要一直念,這就是唯識講的熏習,熏習到一定的時候,就可以了。以前的小孩子背書就是只管背,書讀百遍,其意自見,念佛念多了心也就不亂了。唯物主義也有量變會引起質變的。

  問:佛有叁不度,一個是無緣,一個是定業,一個就是不信,既然心中懷疑,佛還度我嗎?我有成佛的希望嗎?

  曉:你說錯了,是難度而不是不度。佛若不度人他就失業了。定業佛也度,地藏菩薩就有滅定業真言。什麼叫緣,緣就是相互的關系,你既然坐在這裏就是于我們有緣,于這個地方有緣,你生在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釋迦佛的度化範圍,就于他有緣,無緣的人是不存在的。佛教的核心教義就是緣起。還有不信,俗話說——不 是不落淚,不到傷心時,拿出來事實你不會不相信的。你放心,佛不舍棄一個人,若舍棄一人,他就不平等,就不是佛。佛要度的有五種人——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天道人、人道人。你是初果乃至四果羅漢我度,你是辟支佛我度,你是初地到等覺菩薩我度,你是六道內的我還度。…

《解惑錄-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