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,勝義根是依它起的,所以叫勝義,在耳朵能聽,在鼻子能嗅味,在舌頭能嘗苦辣酸甜,在身上有冷暖濕滑的感觸,意就是識,心意識,對照境就明白了,這是勝義根。浮塵根遍計執,見什麼執著什麼,色、香、味、觸這四塵它能成就你的執著相,見什麼執著什麼;地水火風的四大所成就的一切事物,這都是浮塵。佛所問的勝義的清淨的心、清淨的眼,那是性。佛問的意思是,見不是眼,是性,這叫見性。阿難執著的是浮塵根,所以阿難說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在我面前,心在我身內。我們一般的都認爲身內的心髒,就是那個心;那個不是心,是妄想,不是真心。佛要破除這些執著,就對阿難說這些全都不是心,這是妄心無體的,妄心沒有實際的體性,你應當悟得真心,這就要開始修因,想要得到真心你就得修。一切衆生囚系胎獄,最初生的時候,在母胎中像監牢地獄一樣的,你的肉身不得自在,不能夠自由的。那是自己的執著,是虛妄不實的,你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假的,都是虛妄不實的,是沒有實體的。如果你以爲它是實體,因此你才受無量的苦難,你自己解脫不了的。這是爲什麼呢?是你的計度執著,所以你不能開悟。執心在內,這阿難剛才上來答複,我的心在我的身內。如是識心,實實在在在我身內,浮根四塵在我面前,眼耳鼻舌身在我面前,這是真正的確認執心在身內。那麼佛就來破除他的這個心在內,看他執著到什麼地方,佛就給他破除到什麼地方。阿難的妄心所系之處,都是因爲要佛來給他破除的,所以他就表達他了的執著。
【佛告阿難:汝今現坐如來講堂,觀祗陀林,今何所在?世尊!此大重閣,清淨講堂,在給孤園,今祗陀林,實在堂外。】
佛又用比喻來問他,佛告訴阿難說,你現在坐在這個講堂裏面,你向外看一看祗陀林,今何所在?阿難就答複了,世尊,此大重閣,清淨講堂,在給孤園,講堂在給孤園,祗陀林在堂外,不在這個講堂裏頭。這是佛爲了破除阿難的執心在內;不止阿難,阿難所舉的這十類衆生都是如是,這是他們的想法。因爲事實就是這個樣子的,他自己也認爲是對的,自以爲是,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。咱們也認爲咱們的心是在內,是不是這樣子?但由你現前能見的見,這講到見,你現前所見到的、所知道的,你只知道這是當然的,但還有所以然,只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你在如來講堂,你向外看的祇陀林,今何所在?在什麼地方。阿難答複世尊,這個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,今祗陀林是在堂外;講堂在給孤園,祗陀林在講堂之外,如來講堂之外。這是比喻,他執心在內,心所引起的十種生。前頭舉了十類衆生,都是這樣的看法,也都是這樣認識的,認爲是對的。佛不直接破他,但是這是不對的,要破除。佛的破除方法是不同的,這是爲破除而舉的不同的例子。佛所以就問阿難,讓他來答複,就是答複內外,一個客觀現實環境是在內還是在外。拿這個例子,是比喻,佛要比喻他的心,然後再問他,讓阿難在辨別的時候,辨別的無法辨別了,讓他達到真心,這是如來說法的方便善巧。佛告訴阿難,你今現在坐在如來講堂裏頭,這個意思就講到你心要是如果在你的身內的話,形容的是這個意思。阿難當然有阿難的意見。那你向外看一看,看看祗陀林在什麼地方?就是祗陀太子所施的樹林子,那個林(樹林),這個是很明顯的說在堂外。這是佛故意問阿難的,佛的意思可不是這個意思,另有深義,要讓阿難自己說。就像我們設個圈套,讓他自己去鑽,等他鑽進去了再跟他解說,說不是這樣子的,你迷了。要破除他的迷。而這個大重閣,清淨講堂,在給孤園,它的樓房重重疊疊的重閣,好像很清淨的跟世外隔絕,紅塵染不到的。就是說如來說法的地方,這個講堂是非常清淨而在塵外。給孤獨長者所施的這個園子跟這祇陀林是一個呢?還是兩個?一個堂內在祇樹給孤獨園,一個堂外的祇樹林,這是說見分的內和外的分別,意思說你所看見的一切諸法內外之分,完了以後才合到法上。
【阿難,汝今堂中先何所見?世尊!我在堂中,先見如來;次觀大衆;如是外望,方矚林園。】
阿難,你在堂內,你最先看見是什麼?佛一個一個問他。阿難說我在堂中先見如來,先看見佛,完了就看這些聞法的大衆,完了我再向外看才看見林園。問他在講堂之中先何所見,那是佛明知故問的,你在講堂你能看見什麼,當然在講堂是看見佛跟聞法大衆了。心在身內!這個意思就是心在身內。那你的心在身內,應該先見心肝脾胃,那你見得到嗎?意思說你心在身內,那你看看心肝脾胃,你能見得到還是見不到呢?先看見心肝脾胃,才看見爪生發長,你向外看見爪生發長,指甲蓋在長,頭發在長。但是先得看見心內的心肝脾胃呀,你是看不見的。你可以看見爪生發長,但你能看見你的心肝脾胃嗎?這阿難就沒法答複了。你在講堂,你可以看見佛跟大衆,那形容你的心要是在內的話,你應當先看見心肝脾胃。你看不見了,你只看見爪生發長了。這一段的意思,大家就多思惟觀想一下,來形容這破除你的心見身見。佛是破阿難的身見在內在外,也不在內,也不在外。佛一破除,阿難才明白了心不在內,也不在外。找心,先把心找到再說其它的吧。
【阿難,汝矚林園,因何有見?世尊!此大講堂,戶牖開豁(通也)故我在堂,得遠瞻見。】
你的見是從哪裏來的?你眼睛看到林園了,這個見是從哪裏來的?阿難說那是因爲這個講堂門和窗戶都開著,我在講堂內,我向外頭向遠處看就看見了。這是外見,門和窗戶都開了才看見,如果把門和窗戶關了就看不見了。形容他的六根,六根有穴道,從穴道才看見的,他得見外,眼睛見到外了,從眼根看外頭。佛假借這個問題來問阿難,這也是明知故問。故問的當中就含著破,破阿難以前所有的見地,必須讓他辨別不了,才能定下來的。先講譬喻跟他談辯論。一切衆生沒有一個不知心在內的,破除心在內之見。你說心不在內,一切衆生就恐怖了,心不在內,那心跑到哪裏去了?或者會産生疑惑了。佛以善巧方便加種種的方便來問他,這樣的顯示能讓他逐漸的明了。這段意思是要用來思考的,咱們現在要了生死,就得這樣。什麼樣?觀,這種學習就是要觀。咱們經常說反聞聞自性,不要向外頭看,要向內心看。佛舉的這個例子說明,你的心是經常向外看的;其實心是既不在外,也不在內,更不在中間。我們經常說如何修行?就照著佛的問答你去修行吧!這你就開始悟入了。咱們也可以問問自己,想想自己的心。自己認爲看見的一切都是眼睛的見,眼睛能見嗎?眼是根,是不能見的。見者是識,不是眼根。識是虛妄的,不是心,離開心的意識去參,禅宗就是離開你的心的意識去參。一般的禅和子到禅堂,上座師父叫你離開心的意識去參,門也摸不到,什麼離開心意識去參?把心意識離開,還有我嗎?大家想想看,離開心意識,還有沒有我?離開心意識,具足心意識,都是不對的,離是離不得的,具也具不得,那怎麼辦?不即不離吧!不即不離也不是。咱們這開始就要七處征心了,但是這個征心的時候都要參一參。這個問題一時還不太容易,大家不能學習,必須得多重複幾遍。這一段文,離開文字,你心裏想,這叫塵影,在心意識裏頭是塵影,不是真實的,是影子。
【阿難,汝今堂中先何所見?世尊!我在堂中,先見如來;次觀大衆;如是外望,方矚林園。】 佛在這一段經文中是來破除阿難的知見,也就是我們大家凡夫的知見,這就是明心見性。我們平常執著的心,你可對著經文聯想你自己,例如在我們這個講堂你見了什麼?講堂之中就看見了佛,然後是與會的大衆,再向外望才看見林園。
【阿難,汝矚林園,因何有見?世尊!此大講堂,戶牖開豁(通也)故我在堂,得遠瞻見。】
佛又問他說:你看見林園的時候,因何有見?是怎麼能看見的,你的見是怎麼産生的。阿難就答複說:我看見林園是因爲講堂的窗戶都打開了,戶牖都開豁了,我在堂內向外看,得遠瞻見。這就是知見的見,因什麼有見的,怎麼看見的。這個咱們都懂,沒什麼講解的,問題不是在這裏,問題是在你的見上。一般我們看問題都是這樣看的,辨見的意思。佛對阿難說,你因爲先看見林園,如是林園因什麼有見的?怎麼有見的?辨這個見。
【爾時世尊,在大衆中,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,告示阿難及諸大衆: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,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;十方如來,一門超出,妙莊嚴路,汝今谛聽!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】
在這個時候,世尊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。這個阿難也是看見的,他摸你腦殼,你還看不見嗎?這個時候佛就告訴阿難及諸大衆說,有一法門叫叁摩提,名叫大佛頂。佛就在這個時候問阿難,說你在講堂之中都看見什麼了?他說先看見佛,爾後看見大衆,再向外頭看,看到祇樹給孤獨園。因爲阿難的這個答,佛就舒金色臂,摩阿難頂,告訴阿難說,你這個見是不對的。這是要破除的見,但是你得修什麼法來使你這個見能得到正確的見。有一法門叫叁摩提,名字叫大佛頂,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;十方如來,一門超出,妙莊嚴路,汝今谛聽!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佛的全身都是金色的,當然臂也是金色臂,舒金色臂就是伸,把胳臂伸出來。在阿難頂禮的時候,佛就摩他的頂,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佛就告訴他,有一個法門叫叁摩波提,叁摩提具足了說是。在我們講四教的時候,“空、假、中”叁觀的時候,這個法門在叁觀當中屬于假觀。叁摩提是一個大定的名字,具足了說叫叁摩波提。有一個法門,大定法門,叫叁摩地、叁昧,翻咱們華言就是正定,這個定是大定、妙定。正定就不是外道的邪定,是佛的正定。大,揀這個定不是二乘之法,不是二乘的小定。又加個妙定,妙定也不是一般的菩薩所修的定,因此叫妙定。這個法門能夠超出一切,超出叁界。能夠行菩薩的道路,妙莊嚴路。你…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