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身边,佛就知道他不是直心。所以这次是一再的嘱咐他,你一定要直心,我问你的话,你要直心的回答,不要虚假。所以我们一切众生发心想成佛,那你就应当直心。心要正直,所说的话要相符你的心,这就告诉你不要起分别,这样才能远离一切魔障。一有分别心就有魔障,不能直至菩提,直心是道场。佛嘱咐完了,就问要他了。

  【阿难,我今问汝:当汝发心,缘于如来三十二相,将何所见?谁为爱乐?】

  就是求证的意思,问他两个问题,能见能爱。你见了如来了,在如来前你生了什么样的爱乐和意见,就这样能生爱乐的是谁?让阿难答复。当你发心的时候,看见佛的三十二相,是见相发心的,但是你这个中间谁生起的爱和乐?这个是说将何所见,不能作色相、色尘、尘相来解释。所见,注意是所见。这是说众生迷了之后,你的取舍,要取,爱了就取,不爱的就舍,全是颠倒见,妄想。谁见的?谁生的爱乐?当然见的是肉眼睛,能见的是肉眼,爱乐是心。就是问你,你见了之后,如何产生的爱和乐?那么能生爱恋的、生乐感的又是谁呢?这个就是妄心呀,佛先让阿难认识妄心,明白什么是妄心。佛的问题很明白,阿难领会不到,在这个时候阿难是领会不到的。所以佛就让阿难直心答对,不许掺杂假的。直心就是不能欺骗的意思,心直就不欺,不欺就是真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吧!所以佛再问阿难你最初发心,你是缘见如来的三十二相,将何所见?明明见了三十二相,还问他将何所见,是什么见的?爱乐是生于何处?谁又是爱乐呢?这就是问阿难,所有的见和爱产生的根本是什么,这就是他的病,这就是业障。佛问完了才给他药,因为知他病的所在。佛这样问,阿难就直接答复佛了。

  【阿难白佛言:世尊!如是爱乐,用我心目;由目观见,如来胜相心生爱乐!故我发心,愿舍生死。】

  如是爱乐用我的心和目,我怎么样产生的爱,心爱!因为眼睛看见三十二相了,是由目观见如来三十二相的,如来的身相庄严,我心就生起了欢乐、生起了爱,所以我才发心出家,愿舍生死。佛问他这个病根所在,完了才破除他的病。只是没说明阿难是眼睛见,爱是妄心见,就破除他这个见,破除他这个心。这个心是虚妄心,这个见不是真见,是妄见。爱是识,不会是心的。阿难说是心,其实是识,破他心的意识。这叫凡夫颠倒了,就是凡夫都迷了,所取的都是虚妄。因为我这样的见,我才发心愿意舍生死。这种爱见能舍生死吗?错了,以后佛就来破除他。因为见相生的爱乐,因为爱乐发心出家,愿舍生死。这个发心(发心出家的心)是不错了,但是你能爱的这个心见佛相好,生起爱的这个能念之心,这个是生死根本。这个心不是心,是识。是攀缘的心,把攀缘的妄心当成自性,这如何能了生死?根和识,凡夫愚痴人他是没法分辨的。但是不能了达性,真正的根本认识不到,菩提是一切根本的根本。所以在这以下就开始了我们经常所说的七处征心,就审计他的妄心,这个就是生死根本。见不是眼,想不是心。所见的境,能见的是见性,所见的境是外头虚妄的妄境。佛问阿难,说你能见的这个见性,让他认识到能见的这个见性,让他直接就能够了达见性。见是心,不是眼,破除眼见的意思。阿难他现在的表现是凡夫,以凡夫的情境,如是的爱乐是用我的心目,我眼睛看见了,心里生的爱,由自已的目观见如来的胜相,我心里头的妄想心才生起了爱乐,因这我才发心舍离生死的。

  【佛告阿难:如汝所说,真所爱乐,因于心目,若不识知,心目所在,则不能得,降伏尘劳。】

  照你这样对我所说的,你之所得的爱和乐,是因于你的心和你的目。“若不识知,心目所在,则不能得,降伏尘劳”,什么是你的目,什么是你的心。见是你的目见吗?识是你的心识吗?你要不认得你的这个目和你的这颗心,不知道心目在什么地方,那你尘劳降伏不了,你是得不到圣道的。 佛想破除阿难这个妄。就是像你所说的那样,你真正的爱乐是因你的心和你的眼睛,那你知道你心在什么地方吗?知道你目在什么地方吗?你是怎么识别呢?连你心跟目你都不知道,你还能降伏尘劳吗?

  

  尘就是世间的一切法,它是染污的,劳就是扰乱你不得安宁的。尘劳是烦恼的根本,这个本来具足一切烦恼的根本,就是烦恼根本的性,是扰乱你的身心。连你的心跟你的目(就是你心跟你眼睛)究竟在什么地方都弄不明白?心就是六识心,目就是现在肉眼,肉眼是无知的,肉眼是色法,肉眼不能见。本来就无见性,一切众生都误把这个见认为是眼,见属于眼,这是不正确的。妄想识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,是虚妄的根本。本来就不是心,一切众生都以生灭的意识为心。所以阿难跟众生是一样的,表达也是一样的,执此心目,一个是眼睛,一个是心。佛就要在他眼睛的这个处所,在他这个心的处所,来破他,来破妄显真。这个破法是要假借很多因缘的,我们也可以理解到,当初二祖见初祖的时候,在他断臂、心里不安的时候,他请祖师给他安心。达摩祖师说:将心来,我与汝安。把你的心拿来,我给你安心。二祖说:觅心了不可得。这一段意思跟这意思是相符的,不过佛说得非常的微妙。

  【譬如国王,为贼所侵,发兵讨除,是兵要当,知贼所在。】

  佛跟阿难讲,譬如国王,假借比喻跟阿难说,有贼人侵扰,国不安宁,国王就发兵讨除。但是这些兵要知道贼人在什么地方,如果你不知道贼人在什么地方,你怎么能讨伐呢?你要灭妄显真,把这假的消灭掉,真的显现出来了。你得先把假的给找出来,把这个假的给灭了,真的也就自然的显现了。佛的意思是说,阿难,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,爱好是因为你的心跟你的目(眼目),那你知道不知道你心目的所在?你应该知道你心在什么地方,目在什么地方。就象国王发兵讨伐贼人,要先知道贼在什么地方,你才能去讨伐。你要想断妄想,你就要先知道你的心目所在的地方。如果连心目在什么地方你都不知道,你怎么能去降伏尘劳呢?你是没法去降伏尘劳的。这就是说,一个本觉的真心,一个虚妄的六根的妄心,就是咱们所说的咱们的烦恼妄想,你要抓住根本。例如我们每天终日的修行,我们就是想断妄显真的。但是你跟烦恼作伴侣,这一天你全是烦恼,你还怎么降伏烦恼呢?可能你还不知道什么叫烦恼。就像你要想灭妄,那么要知道妄在什么地方,要知道什么是妄。发兵讨贼,要知道贼的所在,捣其巢穴,擒其贼首。所以你要认识到你的心是妄想心,认识到你的目是假相,你这样才能够去妄显真。

  佛有的时候就这样来打比喻,佛在王舍城,王舍城譬如是身,王舍城里头有个祇树给孤独园,有个舍,有个地方。心就是性。心性,性就是主人,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就是国王的那些官员,六尘(色身香味触法)就是强盗,你用那些官员(眼耳鼻舌身意)去降伏强盗(色身香味触法),这是对治方面的意思。我们经常在佛经上讲“眼耳鼻舌身意”是六贼,盗你的法财,那你就堕了贪爱,落坑入见了。六贼就是五欲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你对这些身贪爱,你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六根,贪爱六尘的境界,你心里想吃好的、穿好的,眼睛要看好的,鼻子要闻香的,不闻臭的,这些你去观照观照吧!因此的因,而感受的果。大家看到弥勒菩萨像有六个小孩,六贼闹弥勒,这是形容词。

  【使汝流转,心目为咎,吾今问汝:唯心与目,今何所在?】

  佛就跟阿难说,使你在六道中流转不停,你晓得不晓得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你的心跟你的眼睛,共同所造成的心目。佛再回到正文,说阿难,你现在认得你的心否?认得你自己的眼睛否?唯心与目,今何所在?佛问阿难的时候,就给他直接指出来了,你不是要了生死吗?你要先知道什么是生死?这就是生死的根本。这段的含义就是让阿难从他的六根六识,从他的见爱而发起观照,问他的心跟眼睛究竟在什么地方,让他答复。阿难还没说话,这时佛问说你执着你的心在内。心是不在内的,内里头的是肉团心,不是你的心,。执著你的心在外,心也不在外。你眼睛所看见的,执著的这个见是心,不是眼,执心在眼。或者执明或者暗,把这个心执着在明暗之间。执心随一切相而有,这是不对的。执心在中间,这也不对。这叫七处征心。心本无著,心本来什么执著都没有,只是因境就产生执著。是这样来解说的。佛这样问阿难,使你流转的是心是目,那我就问问你,你的心跟你的目究竟都在什么地方,你知道吗?

  【阿难白佛言:世尊一切世间,十种异生,同将识心,居在身内,纵观如来,青莲华眼,亦在佛面。】

  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。阿难认为佛问的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,这种认识也很正常的,我眼睛在我脸上。十二类众生就是胎、卵、湿、化、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色、非无色、非有想、非无想,因为无想无色这两种是无心无相的众生,把这两个除去,也就是十类异生了,都是把这个识心存在身内。就是我看如来,你那个眼也是在你的面上。

  一切世间都如是呀,这个是指凡圣同居土的六凡众生来说的,这十类全是业根的形相,起惑造业,不管他有多少差异,都叫异生,异生是不同的意思,但是都把这个心放在身子里头的,肉团心指的是在身内。就是连凡夫都是这样的认识的。因为阿难视同凡夫,他说十类异生都是把这个心(识心)放在身内,都是这个见解,也都是这样理解的。我自己也是如此认为的,心在我的身内。这个是指着肉团心来说的,但这是一般的人的样子。只有佛你是不同的,但是你的青莲华眼也是在你的面上。好像并没什么差异,都是这样的呀。

  【我今观此浮根四尘,祇在我面:如是识心,实居身内。】

  这是阿难的答复,说我现在的身心就是这样。有胜义根,胜义根也如是。有浮尘根,浮尘根是遍及自性…
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学习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