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,胜义根是依它起的,所以叫胜义,在耳朵能听,在鼻子能嗅味,在舌头能尝苦辣酸甜,在身上有冷暖湿滑的感触,意就是识,心意识,对照境就明白了,这是胜义根。浮尘根遍计执,见什么执着什么,色、香、味、触这四尘它能成就你的执著相,见什么执著什么;地水火风的四大所成就的一切事物,这都是浮尘。佛所问的胜义的清净的心、清净的眼,那是性。佛问的意思是,见不是眼,是性,这叫见性。阿难执著的是浮尘根,所以阿难说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在我面前,心在我身内。我们一般的都认为身内的心脏,就是那个心;那个不是心,是妄想,不是真心。佛要破除这些执著,就对阿难说这些全都不是心,这是妄心无体的,妄心没有实际的体性,你应当悟得真心,这就要开始修因,想要得到真心你就得修。一切众生囚系胎狱,最初生的时候,在母胎中像监牢地狱一样的,你的肉身不得自在,不能够自由的。那是自己的执著,是虚妄不实的,你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假的,都是虚妄不实的,是没有实体的。如果你以为它是实体,因此你才受无量的苦难,你自己解脱不了的。这是为什么呢?是你的计度执著,所以你不能开悟。执心在内,这阿难刚才上来答复,我的心在我的身内。如是识心,实实在在在我身内,浮根四尘在我面前,眼耳鼻舌身在我面前,这是真正的确认执心在身内。那么佛就来破除他的这个心在内,看他执著到什么地方,佛就给他破除到什么地方。阿难的妄心所系之处,都是因为要佛来给他破除的,所以他就表达他了的执著。
【佛告阿难:汝今现坐如来讲堂,观祗陀林,今何所在?世尊!此大重阁,清净讲堂,在给孤园,今祗陀林,实在堂外。】
佛又用比喻来问他,佛告诉阿难说,你现在坐在这个讲堂里面,你向外看一看祗陀林,今何所在?阿难就答复了,世尊,此大重阁,清净讲堂,在给孤园,讲堂在给孤园,祗陀林在堂外,不在这个讲堂里头。这是佛为了破除阿难的执心在内;不止阿难,阿难所举的这十类众生都是如是,这是他们的想法。因为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,他自己也认为是对的,自以为是,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。咱们也认为咱们的心是在内,是不是这样子?但由你现前能见的见,这讲到见,你现前所见到的、所知道的,你只知道这是当然的,但还有所以然,只知其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你在如来讲堂,你向外看的祇陀林,今何所在?在什么地方。阿难答复世尊,这个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,今祗陀林是在堂外;讲堂在给孤园,祗陀林在讲堂之外,如来讲堂之外。这是比喻,他执心在内,心所引起的十种生。前头举了十类众生,都是这样的看法,也都是这样认识的,认为是对的。佛不直接破他,但是这是不对的,要破除。佛的破除方法是不同的,这是为破除而举的不同的例子。佛所以就问阿难,让他来答复,就是答复内外,一个客观现实环境是在内还是在外。拿这个例子,是比喻,佛要比喻他的心,然后再问他,让阿难在辨别的时候,辨别的无法辨别了,让他达到真心,这是如来说法的方便善巧。佛告诉阿难,你今现在坐在如来讲堂里头,这个意思就讲到你心要是如果在你的身内的话,形容的是这个意思。阿难当然有阿难的意见。那你向外看一看,看看祗陀林在什么地方?就是祗陀太子所施的树林子,那个林(树林),这个是很明显的说在堂外。这是佛故意问阿难的,佛的意思可不是这个意思,另有深义,要让阿难自己说。就像我们设个圈套,让他自己去钻,等他钻进去了再跟他解说,说不是这样子的,你迷了。要破除他的迷。而这个大重阁,清净讲堂,在给孤园,它的楼房重重叠叠的重阁,好像很清净的跟世外隔绝,红尘染不到的。就是说如来说法的地方,这个讲堂是非常清净而在尘外。给孤独长者所施的这个园子跟这祇陀林是一个呢?还是两个?一个堂内在祇树给孤独园,一个堂外的祇树林,这是说见分的内和外的分别,意思说你所看见的一切诸法内外之分,完了以后才合到法上。
【阿难,汝今堂中先何所见?世尊!我在堂中,先见如来;次观大众;如是外望,方瞩林园。】
阿难,你在堂内,你最先看见是什么?佛一个一个问他。阿难说我在堂中先见如来,先看见佛,完了就看这些闻法的大众,完了我再向外看才看见林园。问他在讲堂之中先何所见,那是佛明知故问的,你在讲堂你能看见什么,当然在讲堂是看见佛跟闻法大众了。心在身内!这个意思就是心在身内。那你的心在身内,应该先见心肝脾胃,那你见得到吗?意思说你心在身内,那你看看心肝脾胃,你能见得到还是见不到呢?先看见心肝脾胃,才看见爪生发长,你向外看见爪生发长,指甲盖在长,头发在长。但是先得看见心内的心肝脾胃呀,你是看不见的。你可以看见爪生发长,但你能看见你的心肝脾胃吗?这阿难就没法答复了。你在讲堂,你可以看见佛跟大众,那形容你的心要是在内的话,你应当先看见心肝脾胃。你看不见了,你只看见爪生发长了。这一段的意思,大家就多思惟观想一下,来形容这破除你的心见身见。佛是破阿难的身见在内在外,也不在内,也不在外。佛一破除,阿难才明白了心不在内,也不在外。找心,先把心找到再说其它的吧。
【阿难,汝瞩林园,因何有见?世尊!此大讲堂,户牖开豁(通也)故我在堂,得远瞻见。】
你的见是从哪里来的?你眼睛看到林园了,这个见是从哪里来的?阿难说那是因为这个讲堂门和窗户都开着,我在讲堂内,我向外头向远处看就看见了。这是外见,门和窗户都开了才看见,如果把门和窗户关了就看不见了。形容他的六根,六根有穴道,从穴道才看见的,他得见外,眼睛见到外了,从眼根看外头。佛假借这个问题来问阿难,这也是明知故问。故问的当中就含着破,破阿难以前所有的见地,必须让他辨别不了,才能定下来的。先讲譬喻跟他谈辩论。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知心在内的,破除心在内之见。你说心不在内,一切众生就恐怖了,心不在内,那心跑到哪里去了?或者会产生疑惑了。佛以善巧方便加种种的方便来问他,这样的显示能让他逐渐的明了。这段意思是要用来思考的,咱们现在要了生死,就得这样。什么样?观,这种学习就是要观。咱们经常说反闻闻自性,不要向外头看,要向内心看。佛举的这个例子说明,你的心是经常向外看的;其实心是既不在外,也不在内,更不在中间。我们经常说如何修行?就照着佛的问答你去修行吧!这你就开始悟入了。咱们也可以问问自己,想想自己的心。自己认为看见的一切都是眼睛的见,眼睛能见吗?眼是根,是不能见的。见者是识,不是眼根。识是虚妄的,不是心,离开心的意识去参,禅宗就是离开你的心的意识去参。一般的禅和子到禅堂,上座师父叫你离开心的意识去参,门也摸不到,什么离开心意识去参?把心意识离开,还有我吗?大家想想看,离开心意识,还有没有我?离开心意识,具足心意识,都是不对的,离是离不得的,具也具不得,那怎么办?不即不离吧!不即不离也不是。咱们这开始就要七处征心了,但是这个征心的时候都要参一参。这个问题一时还不太容易,大家不能学习,必须得多重复几遍。这一段文,离开文字,你心里想,这叫尘影,在心意识里头是尘影,不是真实的,是影子。
【阿难,汝今堂中先何所见?世尊!我在堂中,先见如来;次观大众;如是外望,方瞩林园。】 佛在这一段经文中是来破除阿难的知见,也就是我们大家凡夫的知见,这就是明心见性。我们平常执著的心,你可对着经文联想你自己,例如在我们这个讲堂你见了什么?讲堂之中就看见了佛,然后是与会的大众,再向外望才看见林园。
【阿难,汝瞩林园,因何有见?世尊!此大讲堂,户牖开豁(通也)故我在堂,得远瞻见。】
佛又问他说:你看见林园的时候,因何有见?是怎么能看见的,你的见是怎么产生的。阿难就答复说:我看见林园是因为讲堂的窗户都打开了,户牖都开豁了,我在堂内向外看,得远瞻见。这就是知见的见,因什么有见的,怎么看见的。这个咱们都懂,没什么讲解的,问题不是在这里,问题是在你的见上。一般我们看问题都是这样看的,辨见的意思。佛对阿难说,你因为先看见林园,如是林园因什么有见的?怎么有见的?辨这个见。
【尔时世尊,在大众中,舒金色臂,摩阿难顶,告示阿难及诸大众: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,首楞严王,具足万行;十方如来,一门超出,妙庄严路,汝今谛听!阿难顶礼,伏受慈旨。】
在这个时候,世尊舒金色臂,摩阿难顶。这个阿难也是看见的,他摸你脑壳,你还看不见吗?这个时候佛就告诉阿难及诸大众说,有一法门叫三摩提,名叫大佛顶。佛就在这个时候问阿难,说你在讲堂之中都看见什么了?他说先看见佛,尔后看见大众,再向外头看,看到祇树给孤独园。因为阿难的这个答,佛就舒金色臂,摩阿难顶,告诉阿难说,你这个见是不对的。这是要破除的见,但是你得修什么法来使你这个见能得到正确的见。有一法门叫三摩提,名字叫大佛顶,首楞严王,具足万行;十方如来,一门超出,妙庄严路,汝今谛听!阿难顶礼,伏受慈旨。佛的全身都是金色的,当然臂也是金色臂,舒金色臂就是伸,把胳臂伸出来。在阿难顶礼的时候,佛就摩他的顶,阿难顶礼,伏受慈旨。佛就告诉他,有一个法门叫三摩波提,三摩提具足了说是。在我们讲四教的时候,“空、假、中”三观的时候,这个法门在三观当中属于假观。三摩提是一个大定的名字,具足了说叫三摩波提。有一个法门,大定法门,叫三摩地、三昧,翻咱们华言就是正定,这个定是大定、妙定。正定就不是外道的邪定,是佛的正定。大,拣这个定不是二乘之法,不是二乘的小定。又加个妙定,妙定也不是一般的菩萨所修的定,因此叫妙定。这个法门能够超出一切,超出三界。能够行菩萨的道路,妙庄严路。你…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