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好好听,谛听的意思就是入理思惟,不要随着名相转,不要随着语言转。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了说就是三摩提的大定这个名词,大佛顶就是正定所依的理体。定是依着什么?依着大佛顶。首楞严王就是你称性所修的行,但这个行是妙行,加个妙字就是他乘性起修。我们讲华严经的时候,乘你的体性,乘性而起修的。那你所修的跟你体性相契合,所修在性,性修不二。这样的来修能产生三昧大定,产生了大定。这个定是一切定的总体,叫做万行,一行具足万行,具足无量行。每一行里头都具足无量行,一定具足无量定。王者,所称为首楞严王,定加个“王”字的名称,王一般是表的自在义。同时在此地讲首楞严,说它具足了十种德行。一者是尊胜,这个定是一切诸定之王,显它尊胜的意思。二者是大富,此定具足一切佛的法宝、具足一切的法财,所以第二德是大富。尊胜、大富;此定具足了一切福德,因为此定具足恒沙性功德,第三就是福德。这个定含着生死不动,烦恼所不能侵,一切烦恼都不生。第五是统摄,以此定(首楞严定)统摄一切法,一切法都归首楞严所摄。六者,此定含着自在义,不管你在六道轮回出生入死,生死无碍。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,经常出生入死,示现种种身,度种种类的众生,所以自在无碍。第七种,这个定具足威德,能降伏一切魔怨、制伏一切外道,克敌制胜。第八种德,智明,智慧明理,不论于事于理,无一而不明,就是以智慧照,不是计度分别,第九,此定具足真实,深达诸法之实相,所以说它是真实的,性相相应都在此定中。第十,这个定叫仁慈,怨亲平等,普济一切有情。因为这个首楞严定具足了这十种德,所以加个王,首楞严王,表大定的自在。大定首楞严王的理体,都是我们众生本来具足的,就在我们讲华严教义,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不论哪一个众生都具足了跟佛无二无别的。虽然说是本具,本具就是我们现在迷的一切众生,他的本具的德有,没好好修练,所以迷了,不能有用了。因为这个首楞严定具足一切的行,你所修行的,不管你念佛三昧也好,读诵大乘经典也好,都在此定中具足,无法不摄,所以三藏十二部都在首楞严当中。也就是说这个定是众生本具的,但是它具足万行,我们可以把它列为普贤行愿,或者是般若的智慧行愿,或是如来所修行的,十方如来一路涅槃门,楞严定有这些无量的功能,这个是解释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王。因为在此佛要告诉阿难,让阿难起修。

  【佛告阿难:如汝所言:身在讲堂,户牖开豁,远瞩林园,亦有众生,在此堂中,不见如来见堂外者?阿难答言:世尊!在堂不见如来,能见林泉,无有是处。】

  佛告阿难,这就是问他,驳斥他说你所说的不对,听我跟你说,是这样子的。如你所言,你身在讲堂之内,再向外头看,有没有众生在此堂中?看不见如来,看见堂外呢?“阿难答言:世尊!哪有这个道理,身在讲堂之内,讲堂的都没看见是什么,向外看,看见外头的林园了,是没有这个理的。说你身在讲堂,说明你的心在你的身内,因为户牖的开,所以看见外头的园林。这就是说你的心由于五根通达了,知道一切外边的境界相。有没有这样的众生,没看见堂里头是什么,也没见着如来,光向堂外看?众生在堂内,不见堂内,只见堂外,有这个事吗?这个问题阿难答复当然说没有。问题不是这样的,是说他的心。你的心在身内,在身内怎不见你的五脏六腑?就说明你这答复错了。假使一个人在讲堂里头,没看见讲法者(如来),听法大众都没看见,只看见外头园林了。你的心在身内,你连五脏六腑都没看到,就看到外头境界相,心在内吗?

  【阿难,汝亦如是。】

  你就是这个样子。什么样子?

  【汝之心灵,一切明了。若汝现前,所明了心,实在身内,尔时先合了知内身,颇有众生,先见身中,彼观外物?】

  汝之心灵,一切明了。若汝现前,所明了的心,实在身内,那你应当先合了知你内身。就是你说你心在身内,错了,你看不见你五脏六腑。先合了知内身,有没有众生,先见身中,彼观外物?有没有这样的众生,把自己的五脏六腑看得很清楚,完了才向外看,看山河大地,有没有?让咱们答复也是没有,我们看不见五脏六腑。说这个心灵,汝之心灵,心灵最灵感了,心有灵知能通达一切,心之所在,都能分别了知。汝的心是不是一切明了?就指阿难说,攀缘爱乐之心。我们大家也都如是,如果是你观想认识到,这个是我们常住的真心,假如这个常住真心是在你的身内,那你应当先了知你心内所有的五脏六腑、心肝脾胃。是这样子的吗?你能了知吗?你看见了吗?

  【纵不能见心、肝、脾、胃、爪生、发长(上声)、筋转、脉摇,诚合明了,如何不知;必不内知,云何知外?】

  你看不见你自己的心、肝、脾、胃,你的指甲怎么生长,发怎么长的,你那个筋在里头转,就是咱们一动都先是筋转,脉是不停的摇动的,你明白吗?不明白。“如何不知”,你看不见你脉转,看不见你爪生发长。那你内不知,“必不内知”,内里头都看不见,你又怎么能知道外头呢?你说你的心在内是错了,这是破他的心在内。你身在讲堂里头,你看见佛了,能见佛。那你心在你身内的时候,五脏六腑不是在你心的跟前吗

  你见得到吗?说近处见不到,向远处看,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眼睛,眉毛跟你眼睛最近了,你看见你的眉毛了吗?孔夫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,碰见一个小孩,小孩问他说:你是圣人,无所不知,无所不晓,我问问你,你的眼睫毛有好多?孔子没法答复,因为没看见,从来也没数过,就是这个含义。佛问阿难说你的心在内,如汝所说,你心在内,那你看见你心、肝、脾、胃,你看见你指甲怎么长的、发怎么长的、筋怎么转的、脉怎么摇的,你应该明了呀。如何不知呢?“必不内知,云何知外”,在你心里边的事你都不知道,你怎么又知道外边呢?

  【是故应(平声)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内,无有是处。】

  所以应该知道,这是说我们一切众生心都如是的执著,执著我们这肉团心是在身内,如来把他破除了,说心不在身内,那心又在什么地方?佛的含义让我们大家,当然指着阿难说的,让他明白你这个欢喜爱乐之心,是没有实在的体性。咱们经常说法无定体,说心没有一定体相的,不但不在内,也不在外,不在中间,七处都不在,而是七处都离不开心。咱们讲华严经就明白了,心是遍一切处的,心遍法界。咱们的心有多大呢?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都在你心内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一向执著这个心在内,那佛这一破除,我们心都没有了,怕你生恐怖。所以破除你悟得你这个爱乐之心,这个心是没有实体的,那个肉团心不是你的直心,心不在内。那是不是在外呢?也不在外。那在中间吧?都不是的。应该离开你现在的身心,离开世界。什么意思?空。在金刚经上,须菩提问佛: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。我这个心怎么样使它住?第一个不要它胡思乱想,不要攀缘,当下即空,你这样子就是清净了。如果这个你能这样理解了,楞严王定,这是修定。用功怎么样用呢?就要这样的去用。引证大乘心地观经,大乘心地观经是这样启示教授我们的,怎么样观心?心的体性是没有的,是空的。你观这个心的体性,心的体,心的性,都是空的。在你这样观的时候,就是大定,一切惑、一切业障都不能生起,空的,这才叫真正解脱。要悟得心空,咱们坐禅堂时,心空及第归,就像在家考试中状元一样,及第了。能够悟得心空之理,这一个就是告诉阿难说心不在内,不要执着。

  【阿难稽首,而白佛言:我闻如来,如是法音,悟知我心,实居身外。】

  我得到佛这么一开示,我就清楚了明白了。明白什么?心不在身内,在身外。阿难向佛顶礼,向佛说:我听到如来这么一说、这么一解释,我开悟了。开悟了什么?心确实在身外,没在身里头。

  【所以者何?譬如灯光,然于室中,是灯必能先照室内,从其室门,后及庭际;一切众生,不见身中,独见身外,亦如灯光,居在室外,不能照室。】

  “所以者何”?这时阿难自己还下了个注解,怕佛不承认,他把这问题肯定了,我讲个比喻说我这个心不在内,在外。“譬如灯光”,我燃上一盏灯,在室内点着的,那这个灯必能先照室内。从其室,就是房子,住室、寝室;它的门,到它的庭际,它的光就透出来了。所以“不见身中,独见身外”。因为灯在外头点着,居在室外,所以灯不能照到室内。我这个心不在内,不在身体之内,在身体之外,所以没照见五脏六腑,因此我这个心不能知道五脏六腑。我以前说在内是错的,现在我理解到了,佛这一解释我明白我的心不在内,是在外的。

  【是义必明,将无所惑,同佛了义,得无妄耶?】

  阿难自己跟佛说,就像灯光居在室外,这个道理很明显了,不必再有疑惑了。我这个意思,心在身外就是佛的了义,该不假吧?他自己把它肯定了。得无妄耶?该是真的吧!

  【佛告阿难:是诸比丘,适来从我室罗筏城,循乞团食,归祗陀林,我已宿斋。汝观比丘,一人食时,诸人饱否?阿难答言:不也世尊!何以故?是诸比丘,虽阿罗汉,躯命不同,云何一人,能令众饱?】

  是诸比丘,虽然都是阿罗汉,躯命不同,各个人的身体是各个人的身体。云何一人,能令众饱?他一个人吃饭怎么能令别人饱。无有是处,这不可能。既然不可能,你说你心在外,不是错了吗?心能知道,而他身体还不知道,就像吃饮食一样,不能我饱了,让一切人都饱了,能够做得到吗?个人吃饭个人饱,个人的生死个人了,这是固定的。佛告诉阿难说,你们这些比丘,跟我在室罗筏城,一家一家循乞团食。团食的意思,咱们吃饭用那个钵多罗,现在我们有些道友受完戒就发一个钵,现在我们这些弟子与共住的道友们,他们都有钵。他们每人都是一个钵,而他用瓢来舀着吃。佛在世没有瓢…
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学习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