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你得拿手抓,在那钵里头抓住饮食叫团食。为什么?钵口朝里,钵的中间很大,你怎么拿饮食?那个时候还没发明瓢的工具,都是拿手抓。但是我们这个拿瓢舀的是散饭,不是团食。怎么团食?在钵里头抓出饭来,把它抓抓抓,抓成一个团来,往口里一扔就吃了。所以西藏人吃糌粑,或者西藏喇~嘛,喇~嘛僧他是团食,糌粑揉揉揉,揉了很久,一团一团的吃,这叫团食。佛在世的时候,比丘都是团食。但是人家食的比丘没有倒汤的,汤怎么抓?汤抓不起来。都是团食,干的。这时候乞讨回来,回到住处,回到祇陀林,完了受斋吃饭。佛说我已宿斋,佛在波斯匿王那已经受过斋了,吃过了。你观观这些比丘,他一个人吃饭,那些别人饱不饱?阿难答复说哪有这个事,不也,世尊,个人吃饭个人饱,他吃饭别人怎么会饱?是诸比丘,就算他是阿罗汉,有神通,但是个人有个人的身命,个人有个人的身体,云何一人,能令众饱?他自己吃饭个人饱,个人事情个人了,哪能令大家都饱,不可能。阿难在答复这个故事的时候,他没想到,你说心在外行吗?这就表示你心在外不行。你心在外,心有觉悟,你身体不会知道的。因为你心在外边,它怎么会知道。就像你吃饭一样,别人饱怎么办得到?这个含义。就像你吃饭,让别人也都饱了,不可能。因此你说心在外能成吗?破除心在外的意思。阿难答复佛问他话,他忘了他自己原来那个法了。佛给他讲,他就随着佛的语言答复,一个人吃饭令大家饱,怎么可能办得到?不可能办到。所以以下就合法了。
【佛告阿难:若汝觉了知见之心;身心相外,自不相干,则心所知,身不能觉,觉在身际,心不能知。】
佛就告诉阿难了,“若汝觉了知见之心,实在身外”,像你所说的你的觉了知见之心在你的身外。“身心相外”,身跟心分开了,各不相干了,自不相干了。但是你心里所知的,身不能有感觉,所以是两回事。“觉在身际,心不能知”,如果身有感觉,心也不知道。像你觉了之心,就是你的攀缘心,在内才攀缘,攀缘六尘境界,你才有见闻觉知。如果你心在身外,你这个见闻觉知怎么发现的,与身体毫不相干了,心离于身,身离于心。心不跟身离开。假使你的心在身外,身心相外,各自分离,有这等事吗?就像你吃饱了,我能饱吗?我吃饱了,你能饱吗?这是各不相干。那个喻就合这个法的,一人吃饭众人能饱吗?不可能。如果你一人吃饭众人都能饱,那像你举的心在外就差不多,那还可以;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子。
【我今示汝兜罗棉手,汝眼见时,心分别否?阿难答言:如是世尊。佛告阿难: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?】
我今示汝兜罗棉手,汝眼见时”,眼睛见了。“心分别否?阿难答言:如是世尊”。如是就是不错,我眼睛见了,心是分别。“佛告阿难,若相知者,云何在外”?我这一举手,你就见着了,你身就见着了,那你心在身里头。也没在身里头,也没在外边。就验你这个心不在外,也不在内,为什么?因为你见着我的手,是你眼见心生,你眼睛看,心里知道了,那你身心相知,云何在外?心不在外,在外是不对的。阿难就又要打主意了,既然不在外,也不在内,心究竟在何处呢?
【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无有是处。】
是故应知,你说你能觉之心住在身外,不对,无有是处。只要心离开身,在你的身外,那属你身体的眼睛,眼睛该在你身内吧?眼睛长在脑壳上,那你见佛的时候,你心不知道,这是眼见。心在外边,心怎么能知道?但是你现在不是这样子,你眼见心知。心在外绝对不能成立,所以心不在外。既不在内,也不在外,这个心究竟在哪?阿难又打主意了,又想。在这个时候问答当中,阿难就向佛表白。
【阿难白佛言:世尊!如佛所言,不见内故,不居身内,身心相知,不相离故,不在身外,我今思惟:知在一处。】
“阿难白佛言”,不错,世尊这一说我也明白了。“如佛所言,不见内故”,看不见心,看不见肝、脾、胃,那是心见不到内,心不在内。身心相知,身又不离开心,心也不离开身,这不相离,就是心不在外,我刚才说在外又错了。“我今思惟,知在一处”,现在我明白了,我知道我的心是在一个地方。他又找一个地方。佛把他心在内(在身内)给破除了,他转计心在外,心在外又让佛给破除了,他又打主意说,我知道我心在一个地方。在什么地方呢?。
【佛言:处今何在?阿难言:此了知心,既不知内,而能见外,如我思忖,潜伏根里。】
“佛言,处今何在”,不在内,不在外,你又有个什么地方呢?“阿难言,此了知心,既不知内”,不能知道内而能见外,我就琢磨了。“如我思忖,潜伏根里”,潜伏身根,潜伏眼根,潜伏在根里。根跟身两回事。
【犹如有人:取琉璃碗,合其两眼,虽有物合,而不留碍:彼根随见,随即分别。】
就像人一样,如果有人拿个琉璃,取个琉璃碗,透明体,就是玻璃,把它合在两个眼睛上,戴个眼镜就是。“虽有物合,而不留碍”,有些物合在眼睛上好像有障碍,其实这个没有障碍,还能看见;“彼根随见,随即分别”。所以阿难想让佛不再破除他,他预防给他破除,他就打主意了,琉璃碗,比如我们戴个眼镜也可以,拿琉璃碗把眼扣上。琉璃是透明体,玻璃合上眼睛,眼睛照样看得见。我的心就像这样一样,潜在眼根里头,心在眼根里头,琉璃不碍于眼,眼在琉璃之内,眼睛在琉璃碗之内,仍然看见山河大地。根不碍我的心,我的心就潜伏在根里头。故曰彼根能见外物,眼能见外物,心也就随着分别能见外物,就是外边境界相。
【然我觉了能知之心,不见内者,为在根故;分明瞩瞻也视外,无障碍者,潜根内故。】
“然我觉了能知之心,不见内者,为在根故”,觉了能知之心不能见内,为什么?在根,在根上,根不能见内。眼睛只能朝外看,看不见它的根。“分明瞩瞻也视外,无障碍者,潜根内故”,我这心能明了外面境界,是因为潜伏在根里头。因此心不见内,不见肝、脾、胃,因为是在根中伏藏的,所以不在身内。又能分别外边一切境界相没障碍,那我心是潜伏在眼根之内。阿难对佛表白的,我觉了我这个能知之心,不能见到五脏六腑,因为在根内,根给障住了,所以对内不见,因此在根内。他认为我这个比喻很合法的,潜伏在根内很合法的。
【佛告阿难:如汝所言,潜根内者,犹如琉璃。彼人当以琉璃笼(罩也)眼,当见山河,见琉璃否?如是世尊,是人当以琉璃笼眼,实见琉璃。】
就像你所说的,你的心潜在根内,就像扣个琉璃碗。当人以琉璃把眼睛笼上的时候,可见山河,还见到琉璃碗、见不到?你拿个琉璃碗扣到眼上,能见外头一切境界相,但是你眼睛(你的心)还能看见琉璃吗
没有看见?阿难就答复了,说这个人以琉璃笼眼的时候,实见琉璃,实实在在的他看见琉璃了。直接答复世尊,,先见琉璃,然后才见一切万相。你说见了琉璃,那你的心跟琉璃合了。
【佛告阿难:汝心若同琉璃合者,当见山河,何不见眼?】
“佛告阿难,汝心若同琉璃合者,当见山河”,能看见山河大地,外头一切境界相。看见眼睛没有?佛又问他了,以琉璃合到眼上,向外看都见到了,那你看到你的眼睛没有
他当然看不到了。佛这样问阿难就是要破他,你的心潜伏在眼根里头,那你应当看见眼睛才对。你看不见眼睛,潜伏里头也不对呀,你这个比喻跟你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。你的心如果跟琉璃合,能见山河大地,也能见琉璃,那你也应当看见你的眼睛。但是你现在不能看见眼睛,那你这个法跟这个比喻合不起来。佛又给他破除了,两个都破除了。
【若见眼者,眼即同境,不得成随;若不能见,云何说言,此了知心,潜在根内,如琉璃合?】
假使要能见眼,你拿个琉璃合到眼根上,眼睛假琉璃合成,还能看见眼睛,那不叫随,那不成为见。要能见眼,那你这个眼睛跟境界一样的就是所见,能见见于所见,能见见到境界,是这样子的吗?那你眼睛若被你所见的外头境界,那它还能见什么,能见的功能在什么地方?能见不能成就,能见同于所见,彼根随见随即分别,因为你这个根见什么分别什么,见到色,这是红色,这是白色,这是黄色,随见随分别。若你心看不见你的眼睛,你的心就不在眼根之内,没有潜藏在里头。若你心跟眼睛合了,那你又怎么了知此心,潜在根内,跟琉璃合?你举的这个例子跟举的法,跟你所举的这个譬喻,两个合不起来。
【是故应知: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潜伏根里,如琉璃合,无有是处。】
阿难你当知道,你这个了解的心潜伏根内,如琉璃合,无有是处。比喻也不恰当,你的心也不是潜伏在眼根内的。把他破除了。你知道你这个心潜在根内,跟琉璃合,这个说法不能成立。“是故应知,汝言觉了能知之心,潜伏根里,如琉璃合,无有是处”,这不可能,比喻也不恰当,与法也不合,心潜伏根内是不对的,心也不潜伏根内。
【阿难白佛言:世尊!我今又作如是思惟:是众生身,腑脏在中,窍穴居外,有藏则暗,有窍则明。】
“阿难白佛言,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”,佛这样说了,我明白了,现在我知道了,我知道我的心,我又作如是想。一切众生他这个肉体。“腑脏在中,窍穴居外,有藏则暗,有窍则明”,这个是内也计,外也计,就是内外双计。五脏六腑在中,窍穴居外,有藏则暗,有窍则明,叫七窍。最初我所著执在内,不对的,而能见外之故。我今又这样想,我的身心相知,潜根不能见眼,潜在根内是不对了,因为我看不见我的眼睛了。在内不对,在外也不对。心在内不对,不能见内,不能见到五脏六腑,因为是藏起来的,有藏则暗。能够见到外,见到众生之身,那是因为有窍,七窍的窍,窍穴居外,有窍则明。五脏六腑在内,五脏六腑转化了。我把它能藏的精气,五脏六腑的精气不泄,精气不泄就藏。…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