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懂得精气吗?精即是气,这是生理状态。咱们吃下的饮食,不论喝水吃饭一切饮食,它要变成血。你吃下饮食是粗糙的,但你所吃下饮食经过肠胃的消化,只能吸收四十滴,四十滴变成一滴血,就是咱们这血液的血;你积成了四十滴的血,经过自然的化现,变成一滴精,四十滴的精,能变一滴气。咱们运动都有气,在里头都有气。四十滴的气,又变成了一滴神,神就是外相的神。这是道家说法,道家讲究的是精、气、神。精怎么来的?从饮食变成你的精,精而化成气,咱们有气力没气力是精化成的;气变成神,说这人神采飘逸。这是内部的变化,精、气、神。咱们佛家的三宝佛、法、僧,道家的三宝精、气、神。道家的的形态研究,也是人家的经书,你从老子道德经,你可研究精、气、神三宝。但是他注重肉体,化成精、气、神三宝。佛家不是的,咱们所以说的五脏六腑、一切的神、精、七窍。窍穴就是七窍,眼是二个,耳也是二个,鼻子二个孔,口是一个,这叫穴道。双耳、双眼、二个鼻孔、一口,就叫七,七孔穴。咱们都是向外通的,往外头流,外头也进来,但是这是脑壳上所具足的,都是对外的,所以叫外,七窍外居。窍是通的,这七个通的。藏是包含的意味,包含必定在暗,不能明。七窍在明,包藏在暗。有通达的窍就明白向外,所能知道、所能跟外界通达,就因为有七窍通达。为什么耳朵要长两个?为什么眼睛长两个?鼻子为什么长两个?鼻有二孔,加一个口,咱们说七孔常流,就是这七个;再加大小便,就讲九孔。这个只说面部的,所以叫窍居外。居外有含藏的、有包的,窍明居内。阿难思惟这个有明有暗,有藏则有暗,不执着前头了,现在他又想一个执着后头的。

  【今我对佛,开眼见明,名为见外;闭眼见暗,名为见内,是义云何?】

  今我对佛,开眼见明,这叫见外。闭眼见暗,这叫见内。是义云何?他自己说,我这个道理该对吧?包藏的地方一定是暗,黑暗。七窍通的时候,不就明了嘛!因为七窍通,我而后才明。因为藏而后才有暗,我开眼见明,闭眼见暗,就是这个含义。阿难这种计着就是占两个方面,既见内也见外。我睁开眼睛就见明,名为见外;我闭上眼睛就见暗,名为见内,这样该对吧?是义云何?由于心既明也暗,那心就占两个了,明、暗。

  【佛告阿难:汝当闭眼见暗之时,此暗境界,为与眼对?为不眼对?】

  佛就问他了,说:对,你说的明暗。那你闭上眼睛见暗的时候,这个暗的境界跟你眼是对、还是不对?你看阿难怎么答复。

  【若与眼对,暗在眼前,何成在内?】

  若与你眼睛对,你见暗时那暗就在眼前。暗是相对的,那在你眼睛前面,暗怎么会在内呢?在你眼睛前面是在外了。

  【若成内者,居暗室中,无日、月、灯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?】

  假使你勉强说在内,那你在暗室中,你在黑暗的屋子里,没有日、月、灯,这个昏暗室中,那这个暗都是你五脏六腑了,是这样子吗?因为你的心在内的时候,不在外的时候,那是五脏六腑。

  【若不对者,云何成见?】

  若不相对,不相对还见什么?见要对相对的境界。相对不对,不相对也不对,就是你这个见内见外不成立,一句话就破除了,佛就给他破除了。

  【若离外见,内对所成,合眼见暗,名为身中;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?】

  假使离开外见,“内对所成,合眼见暗,名为身中;开眼见明,何不见面”?你开眼见明的时候,怎么看不见你的脸?这个是说见内见外都不成立了。

  【若不见面,内对不成;见面若成,此了知心,及与眼根,乃在虚室,何成在内?】

  若你自己看不见你的面,内对不成。若看见你的面,那你了知的心跟你的眼睛都是在虚空当中,哪里是在内?在外不成,在内也不成。

  【若在虚空,自非汝体,即应如来,今见汝面,亦是汝身?】

  假使要在虚空,关你什么事?虚空当中多了,自非汝体,是空的。那佛现在看到你的脸,空里头没分别了。“即应如来,今见汝面,亦是汝身”,能是这样子的吗?这个不成立的了。

  【若在虚空,自非汝体,即应如来,今见汝面,亦是汝身?】

  这段是答复阿难说的,你的心和你的眼要是都在虚空的话,那跟你又有什么关系?那就不是你自己的体了。“即应如来,今见汝面,亦是汝身”,现在我能看见你阿难的面,难道我也成了你的身体吗,所以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,佛驳斥阿难。那么心究竟在于何处呢?

  【汝眼已知,身合非觉。】

  佛是这样驳斥阿难的,说如果是你的眼睛已经知道,“身合非觉”那么如来之见也就成了你的身体,你的眼睛能知道吗?是不会有这个事情的,如来怎么会是你的体呢?若汝在虚空之心和你的眼,有知、无知?若已有知,底下之身应不有觉。一个身体只能有一觉,绝无二觉。汝身应当非觉,难道你自身能自觉不成。难道你的身体能有两个觉吗?这是不可能的。

  【必汝执言:身眼两觉。应有二知,即汝一身,应成两佛?】

  就像你所执著的言语一样,“身眼两觉”,身有个觉,眼有个觉,那就应有两个知。“即汝一身,应成两佛”,两知两觉应成为两个佛,就不是一个佛了。佛就驳斥阿难,能见非实,你所能看见的见,都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是不合乎道理的。

  【是故应知:汝言见暗,名见内者,无有是处。】

  “是故应知”,因为这种道理,你就应该知道。“汝言见暗,名见内者,无有是处”,你说的眼睛见暗的时候就是见内了,这种说法、这种解释、都是错的,是没有这个道理的,说明了不能见内。闭眼见暗,名为见内,我闭上眼睛这么一看,难道就看见内部的五脏六腑了吗?是不能看见的,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。既然心在暗在明都被佛破了。那阿难就又开始想了,又用他那颗意识心在转了,转执,心随着见的境在执著,这个执著心显有,心随着见什么而生什么样的心,这就是执心随有,这个是错误的。现在阿难又转计了。

  【阿难言:我尝闻佛,开示四众:由心生故,种种法生;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。】

  阿难说,佛你不是经常的对大众说,心生则法生,就是心一动念,种种的法就生起了,由心生起则种种法生。“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”,因为外边的环境中有种种的法,所以我们也就产生出来种种的心;我的心是随合的,就是与外界什么样的境界相合,就有什么样的心。阿难把这个确定下来后就说,佛你经常对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对这四众说诸法本无体,由心故有。心本来也无,因法故有,所以心生故则种种法生,心灭故则种种法灭,这可是佛常教化四众弟子的话呀。阿难现在想的是拿佛所说的话来计度佛的心,这样子就是心生法生,法不自生,由心而生起的,从心而起的;法生则心生,清净明心是不自生的,是因法而显现的,显现此心本来不生,诸法本无自性,二具无体。佛说这种法的意思是,诸法皆空,心法皆空,就是这个含义。阿难就把佛所说的这个话用来证明他执著的原因。在佛的各种教义中,有小乘、有中乘、有大乘,在小乘中的心是指六识来说的,六识是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以六识这个为心,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六尘这叫做法。因为内心攀缘外境,境就随心而生了起来,所以这叫心生法生;当外境来激发内心时,心里头又追逐着所有的外境去转,所以这叫法生心生。因为在小乘教义执著以六根为心。大乘教义如法相宗,是执著八识的识,八识为心。根身器界,六根假你这个身体,所有外头的尘界,这都叫法,法是种种样样的。因为你八识业识的转动,能见的见分就叫能见,现相的是境界相,就是你能见的都是见于所见,所以这是法随心生。就是以境界为助缘,长出来六粗的相,这个生起的一种智慧叫分别;由于这个觉心相续,执取、计名字,就生起了后来的七转识,然后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随着法所生的了。阿难在这个地方用佛所说的话、佛所说的法来说明,这个能缘的心是有体的、有处所的,他就把这个心和法偶合起来,说心跟法合了,这个就是我的心,这就是他所执着的。说佛你过去所说的法,不是常开示四众,种种法生,种种心生。因为有种种法才生种种心,阿难就把这个缘心它的体在给找了个地方,就是说心跟法合了,心跟法吻合的地方,那就是我的心,执此为心。

  【我今思惟:即思惟体,实我心性?随所合处,心则随有,亦非内,外、中间三处。】

  “我今思惟”,我对佛你所说的这段法,我就想了,这个就是我的心性所在。法跟心合,“随所合处”,我心就有了,“心则随有”;非内、非外、非中间,现在我明白了,心不在内,也不在外,也不在中间。在什么地方呢?就在心跟法合了,心就跟着有了,在这个地方就是我的真实心性。随所合的地方,我心就随有了,那就是我的心了。一切的众生就是把这个攀缘的妄心当成他的心了,拿这个妄心当成自己的心性,在这妄缘所合的地点心就有了。假使心缘于内的话,那心就在内;心缘到外边境界相去了,那心就在外。心缘于根,就是缘于六根六尘的时候,那我们这个心就在眼根里头;要是缘于五脏六腑,那我们的心就在心中。心是不一定在内,不一定在外,也不一定在中间。说心在内、在外,或者是在中间,全是错误的。那心在什么地方呢?阿难就说心在和合处,随所和合,那就是我的心了。心既不缘于内,也不缘于外,也不缘于根,也不缘于五脏六腑,就是在所合之处,这就是他的心。

  【佛告阿难:汝今说言,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,随所合处,心随有者。是心无体,则无所合;若无有体,而能合者,则十九界,因七尘合,是义不然?】

  佛就跟阿难说,“佛告阿难,汝今说言”,就你现在所说的。“由法生故,种种心生,随所合处,心随有者。是心无体,则无所合;若无有体,而能合者,则十九界,因七尘合,是义不然”,这是佛破除阿难的原文。佛说,你说是…
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学习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