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懂得精氣嗎?精即是氣,這是生理狀態。咱們吃下的飲食,不論喝水吃飯一切飲食,它要變成血。你吃下飲食是粗糙的,但你所吃下飲食經過腸胃的消化,只能吸收四十滴,四十滴變成一滴血,就是咱們這血液的血;你積成了四十滴的血,經過自然的化現,變成一滴精,四十滴的精,能變一滴氣。咱們運動都有氣,在裏頭都有氣。四十滴的氣,又變成了一滴神,神就是外相的神。這是道家說法,道家講究的是精、氣、神。精怎麼來的?從飲食變成你的精,精而化成氣,咱們有氣力沒氣力是精化成的;氣變成神,說這人神采飄逸。這是內部的變化,精、氣、神。咱們佛家的叁寶佛、法、僧,道家的叁寶精、氣、神。道家的的形態研究,也是人家的經書,你從老子道德經,你可研究精、氣、神叁寶。但是他注重肉體,化成精、氣、神叁寶。佛家不是的,咱們所以說的五髒六腑、一切的神、精、七竅。竅穴就是七竅,眼是二個,耳也是二個,鼻子二個孔,口是一個,這叫穴道。雙耳、雙眼、二個鼻孔、一口,就叫七,七孔穴。咱們都是向外通的,往外頭流,外頭也進來,但是這是腦殼上所具足的,都是對外的,所以叫外,七竅外居。竅是通的,這七個通的。藏是包含的意味,包含必定在暗,不能明。七竅在明,包藏在暗。有通達的竅就明白向外,所能知道、所能跟外界通達,就因爲有七竅通達。爲什麼耳朵要長兩個?爲什麼眼睛長兩個?鼻子爲什麼長兩個?鼻有二孔,加一個口,咱們說七孔常流,就是這七個;再加大小便,就講九孔。這個只說面部的,所以叫竅居外。居外有含藏的、有包的,竅明居內。阿難思惟這個有明有暗,有藏則有暗,不執著前頭了,現在他又想一個執著後頭的。

  【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,名爲見外;閉眼見暗,名爲見內,是義雲何?】

  今我對佛,開眼見明,這叫見外。閉眼見暗,這叫見內。是義雲何?他自己說,我這個道理該對吧?包藏的地方一定是暗,黑暗。七竅通的時候,不就明了嘛!因爲七竅通,我而後才明。因爲藏而後才有暗,我開眼見明,閉眼見暗,就是這個含義。阿難這種計著就是占兩個方面,既見內也見外。我睜開眼睛就見明,名爲見外;我閉上眼睛就見暗,名爲見內,這樣該對吧?是義雲何?由于心既明也暗,那心就占兩個了,明、暗。

  【佛告阿難:汝當閉眼見暗之時,此暗境界,爲與眼對?爲不眼對?】

  佛就問他了,說:對,你說的明暗。那你閉上眼睛見暗的時候,這個暗的境界跟你眼是對、還是不對?你看阿難怎麼答複。

  【若與眼對,暗在眼前,何成在內?】

  若與你眼睛對,你見暗時那暗就在眼前。暗是相對的,那在你眼睛前面,暗怎麼會在內呢?在你眼睛前面是在外了。

  【若成內者,居暗室中,無日、月、燈,此室暗中,皆汝焦腑?】

  假使你勉強說在內,那你在暗室中,你在黑暗的屋子裏,沒有日、月、燈,這個昏暗室中,那這個暗都是你五髒六腑了,是這樣子嗎?因爲你的心在內的時候,不在外的時候,那是五髒六腑。

  【若不對者,雲何成見?】

  若不相對,不相對還見什麼?見要對相對的境界。相對不對,不相對也不對,就是你這個見內見外不成立,一句話就破除了,佛就給他破除了。

  【若離外見,內對所成,合眼見暗,名爲身中;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?】

  假使離開外見,“內對所成,合眼見暗,名爲身中;開眼見明,何不見面”?你開眼見明的時候,怎麼看不見你的臉?這個是說見內見外都不成立了。

  【若不見面,內對不成;見面若成,此了知心,及與眼根,乃在虛室,何成在內?】

  若你自己看不見你的面,內對不成。若看見你的面,那你了知的心跟你的眼睛都是在虛空當中,哪裏是在內?在外不成,在內也不成。

  【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,即應如來,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?】

  假使要在虛空,關你什麼事?虛空當中多了,自非汝體,是空的。那佛現在看到你的臉,空裏頭沒分別了。“即應如來,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”,能是這樣子的嗎?這個不成立的了。

  【若在虛空,自非汝體,即應如來,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?】

  這段是答複阿難說的,你的心和你的眼要是都在虛空的話,那跟你又有什麼關系?那就不是你自己的體了。“即應如來,今見汝面,亦是汝身”,現在我能看見你阿難的面,難道我也成了你的身體嗎,所以你這個說法是不對的,佛駁斥阿難。那麼心究竟在于何處呢?

  【汝眼已知,身合非覺。】

  佛是這樣駁斥阿難的,說如果是你的眼睛已經知道,“身合非覺”那麼如來之見也就成了你的身體,你的眼睛能知道嗎?是不會有這個事情的,如來怎麼會是你的體呢?若汝在虛空之心和你的眼,有知、無知?若已有知,底下之身應不有覺。一個身體只能有一覺,絕無二覺。汝身應當非覺,難道你自身能自覺不成。難道你的身體能有兩個覺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

  【必汝執言:身眼兩覺。應有二知,即汝一身,應成兩佛?】

  就像你所執著的言語一樣,“身眼兩覺”,身有個覺,眼有個覺,那就應有兩個知。“即汝一身,應成兩佛”,兩知兩覺應成爲兩個佛,就不是一個佛了。佛就駁斥阿難,能見非實,你所能看見的見,都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,是不合乎道理的。

  【是故應知:汝言見暗,名見內者,無有是處。】

  “是故應知”,因爲這種道理,你就應該知道。“汝言見暗,名見內者,無有是處”,你說的眼睛見暗的時候就是見內了,這種說法、這種解釋、都是錯的,是沒有這個道理的,說明了不能見內。閉眼見暗,名爲見內,我閉上眼睛這麼一看,難道就看見內部的五髒六腑了嗎?是不能看見的,因此這種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。既然心在暗在明都被佛破了。那阿難就又開始想了,又用他那顆意識心在轉了,轉執,心隨著見的境在執著,這個執著心顯有,心隨著見什麼而生什麼樣的心,這就是執心隨有,這個是錯誤的。現在阿難又轉計了。

  【阿難言:我嘗聞佛,開示四衆: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;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】

  阿難說,佛你不是經常的對大衆說,心生則法生,就是心一動念,種種的法就生起了,由心生起則種種法生。“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”,因爲外邊的環境中有種種的法,所以我們也就産生出來種種的心;我的心是隨合的,就是與外界什麼樣的境界相合,就有什麼樣的心。阿難把這個確定下來後就說,佛你經常對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對這四衆說諸法本無體,由心故有。心本來也無,因法故有,所以心生故則種種法生,心滅故則種種法滅,這可是佛常教化四衆弟子的話呀。阿難現在想的是拿佛所說的話來計度佛的心,這樣子就是心生法生,法不自生,由心而生起的,從心而起的;法生則心生,清淨明心是不自生的,是因法而顯現的,顯現此心本來不生,諸法本無自性,二具無體。佛說這種法的意思是,諸法皆空,心法皆空,就是這個含義。阿難就把佛所說的這個話用來證明他執著的原因。在佛的各種教義中,有小乘、有中乘、有大乘,在小乘中的心是指六識來說的,六識是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以六識這個爲心,“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”六塵這叫做法。因爲內心攀緣外境,境就隨心而生了起來,所以這叫心生法生;當外境來激發內心時,心裏頭又追逐著所有的外境去轉,所以這叫法生心生。因爲在小乘教義執著以六根爲心。大乘教義如法相宗,是執著八識的識,八識爲心。根身器界,六根假你這個身體,所有外頭的塵界,這都叫法,法是種種樣樣的。因爲你八識業識的轉動,能見的見分就叫能見,現相的是境界相,就是你能見的都是見于所見,所以這是法隨心生。就是以境界爲助緣,長出來六粗的相,這個生起的一種智慧叫分別;由于這個覺心相續,執取、計名字,就生起了後來的七轉識,然後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隨著法所生的了。阿難在這個地方用佛所說的話、佛所說的法來說明,這個能緣的心是有體的、有處所的,他就把這個心和法偶合起來,說心跟法合了,這個就是我的心,這就是他所執著的。說佛你過去所說的法,不是常開示四衆,種種法生,種種心生。因爲有種種法才生種種心,阿難就把這個緣心它的體在給找了個地方,就是說心跟法合了,心跟法吻合的地方,那就是我的心,執此爲心。

  【我今思惟: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?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亦非內,外、中間叁處。】

  “我今思惟”,我對佛你所說的這段法,我就想了,這個就是我的心性所在。法跟心合,“隨所合處”,我心就有了,“心則隨有”;非內、非外、非中間,現在我明白了,心不在內,也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。在什麼地方呢?就在心跟法合了,心就跟著有了,在這個地方就是我的真實心性。隨所合的地方,我心就隨有了,那就是我的心了。一切的衆生就是把這個攀緣的妄心當成他的心了,拿這個妄心當成自己的心性,在這妄緣所合的地點心就有了。假使心緣于內的話,那心就在內;心緣到外邊境界相去了,那心就在外。心緣于根,就是緣于六根六塵的時候,那我們這個心就在眼根裏頭;要是緣于五髒六腑,那我們的心就在心中。心是不一定在內,不一定在外,也不一定在中間。說心在內、在外,或者是在中間,全是錯誤的。那心在什麼地方呢?阿難就說心在和合處,隨所和合,那就是我的心了。心既不緣于內,也不緣于外,也不緣于根,也不緣于五髒六腑,就是在所合之處,這就是他的心。

  【佛告阿難:汝今說言,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,心隨有者。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;若無有體,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,因七塵合,是義不然?】

  佛就跟阿難說,“佛告阿難,汝今說言”,就你現在所說的。“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,心隨有者。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;若無有體,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,因七塵合,是義不然”,這是佛破除阿難的原文。佛說,你說是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