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生故心生,那你的心是有體、還是沒有體?如果你的心沒有體,那你拿什麼來合?你有的心是妄想攀緣的,是沒有實體的。你用這個沒有實體的心,與有體的物質相合,是不能合的。如果你真的要合,那你就多出一界來了,六根、六識、六塵是十八界,而你這個和合的心又是一界。用這個六塵緣境的分別,把六塵境界相當成心外之法,用沒有體的緣法和緣心,來跟一切諸法相合,你這樣合就多出來一個,十九界了,不是十八界了。根、塵、識叁種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是一十八界,再加你這個無體和合的這個體,就成了十九界,你這個能跟它十八界相應嗎?這就成爲另外一個無體的塵了,那就不成六塵,而成七塵了,那就要有個七識來與它相合。這個理是根本不存在的,所以佛說不然。你和合處沒有體,沒有體了,還有什麼合?破有體、沒體。

  【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,自挃(捏也)其體,汝所知心,爲複內出?爲從外入?若複內出,還見身中;若從外來,先合見面。】

  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,自挃其體,汝所知心,爲內出或是外邊入來的?要是心由內出,那心不是還在身裏頭嗎?若心從外邊來,心從外來應該先見你的面,能見其面嗎?汝所知心沒有體,哪還有心?這是指的心體,這個說體指的是心。

  你自己的手摸你自己的身體,是從外入、是從內出?你的心,能知之心是從內出、是從外入?如果你的心從內出,那還是在內。如果從外入,外入就是心在外。兩個都不成立,既不是內出,也不是外來。現在你具體的情況,是二俱不見,來無來處,入無入處。那你思惟你的心是虛妄的、無體的,既非內出,亦非外來,隨根所合之處,心即隨有。你說你的心不是從外來,也不是從內出,那在隨合處你心就有了,這個是不成立的。

  【阿難言:見是其眼,心知非眼,爲見非義。】

  知見本來都屬于心的,阿難在這個地方妄加分別,說見屬于眼,是眼見。“心知非眼,爲見非義”,如來責心令見,這個是不對的,他說如來這句話是不對的,我是心知,不是眼知。“爲見非義”,說是眼見的這個義理是不存在的。

  因他聽到見在身中,外來先合見面,外來的見應當先見你的面,你能見到面嗎?阿難駁斥這個意見。阿難以心能覺了,單名爲知,不叫見;眼有照明,眼睛才叫見。見是其眼,而非其心。就是阿難立義說見的功能是眼,不是心。心單能知而不能見,心只能知道,不能見,見是屬于眼。佛現在所說的心見爲見,心爲見,不合道理。阿難駁斥佛說的話。因心有見,觀佛喻破便知。佛曾經這樣破斥過,阿難認爲肉眼叫見,不是識心見,肉眼才叫見。這是以凡夫的知見所見的,所以阿難跟一般凡夫是情見,皆以爲見是眼,不是心。前頭已經破除了,心僅能知,不能見。所以阿難說見是其眼,心知,不是眼。心知非眼,若把心作爲見,非義,這種是錯誤的,這是阿難駁斥佛的話,來辨別說的。

  【佛言: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?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,應皆見物,若見物者,雲何名死?】

  佛就問他了,“佛言,若眼能見”,如果眼睛能見,你在室裏頭,門能見不?你要是妄情的說眼要能見,那你在室中,門能見否?門有見沒見,門能看見你嗎、能看見外頭嗎,門能見嗎?門哪有見,門是無情的東西。那個已死的人,“則諸已死”,他有眼睛在,眼睛還在,你問他還能見物嗎?如果死的人眼睛能見物,那怎麼叫死呢,是不叫死的。死的人是不能見的,你說你用眼睛見,那死的人也有眼睛,但他還能見嗎?你在室裏頭,門能看見你嗎?門有見嗎?阿難又被破除了。門是能通見,但是必須門內有人,人才能見,而後才有見;若沒有人,門自己能見著自己嗎?門是無情的,它哪來的見呀,門不但沒有心,也沒有眼,裏頭什麼也沒有。佛又舉死人爲例,你說眼睛能見,那死的人眼睛還在,他怎麼也不能見了?

  【阿難!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爲複一體?爲有多體?今在汝身,爲複遍體,爲不遍體?】

  “又汝覺了能知之心”,如果是你覺了的這個心,一定要有個體的話,是一體、還是多體?這個心在汝的身,爲複遍體,爲不遍體?一體,就是說我們四肢,雙手雙腳(雙足),再加五髒六腑,四肢同是一個心體。如果是四肢,每一肢各有各的心、各有各的體,那才叫遍義。事實不是這樣子,你這一心遍滿了四肢體。如果不遍就是一處,遍就是全身,一定有個數量,以下就破除這種。佛舉這麼個例子,以下開始就破除了。

  【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,若鹹覺者,挃應無在;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】

  如果若是一個體,你手摸到你身體一個部分,你四肢都應當覺了。不是這樣子,拿手摸到你的膀臂,你有感覺了,其他處沒感覺。如果你普遍的,你摸一個膀臂的時候,全身都有感覺。而事實又不是這樣的,所以你所說的一體自不能成立,你說的這個跟事實不相合。

  【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爲汝?】

  一摸都能成,那就成了多體,多體就不是一個人了,那是多人。“何體爲汝”,那麼哪個體是你自己的呢?

  【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;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,今汝不然。】

  若是遍體,同你以前所執著的一樣。若是不遍,當你觸你頭的時候,頭有所覺,而腳無所知。現在照你這個說法,你一觸頭,腳也知道了,腳也被觸摸了。事實不是這樣的。你要說你唯一的這個心體,能遍的就滿到你四肢百骸,遍了!這個意思就是說遍體了,你的心跟四肢是一個體。當你摸到手時,你的腳及全身都有感覺,就像摸到全身一樣。事實不是這樣子的,沒有一個人是這樣子的,摸到哪裏就感覺到哪裏,沒摸的是沒有感覺的。所以你說遍體,是不對的。如果說多體,那就成多個人了,那麼哪一個體是你的呢?因此要懂得這個道理,你所執著的是不對的。

  【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】

  所以你說所合處就是你的心是不對的。所合之處不是你的心,所以“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”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,這個不成立那阿難就又轉執了。從五執以下,阿難盡講佛說的話來執著,就是講你說的話,我來問你。佛就說他理解錯了,隨他怎麼執都是不對的。

  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亦聞佛,與文殊等,諸法王子,談實相時,世尊亦言: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。】

  阿難白佛言,世尊,我常聽到你跟文殊師利等諸法王子談實相。你不是自己也說,“世尊亦言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”。阿難這是用佛所說的話來反問佛,來執著,這該沒有錯了。世尊,這可是你自己說的,你跟文殊師利,乃至于觀音、勢至、普賢等這些法身大士,談論佛法的時候,曾經說到實相。這些法王子是一切菩薩的通稱,佛爲法王。法王子,就是凡是大菩薩于法自在了,能宏揚佛法的,承紹佛位的,都叫法王子。爲佛的真子,真正的,就像父子之間一樣的,叫法王之子。佛稱法王,大菩薩稱爲法王子。這個問題我們講華嚴經的時候講過,你受了叁皈,入了佛門,都叫佛子;但是不是稱法王子的跟佛子是一樣的含義呢,法王是佛,你受過叁皈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就是佛子了。菩薩是通稱的含義,叫菩提薩埵,是翻覺有情。但是這個法王子就不同了,他是指要繼承佛位的,紹隆佛種的,相當于法王,是持法王印,執法王令,行法王的事,利益衆生,以法化度世間的。凡是加個法王子的,就說這些大士不久就要成佛了。阿難舉這麼個例,說你跟這些法王子談的時候,這是佛你說的話你不能不承認吧,阿難把他自己的執著,加諸于因爲佛所說的話,他才這樣想的。這回該不會錯吧。

  在這個地方講講實相,什麼叫實相?咱們經常在華嚴經中講實相,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也講實相,講諸法之實相,實相是無相之相。無什麼相?沒有一切虛妄之相。這就是說相,不是說體,不是把本體也無了,一切的相,虛妄之相沒有了。實相就是本體,無相之相就是實相。隨緣呈現的一切妙色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個不是實相,那是佛爲利益衆生而示現的。因爲第一個實相是無相的相叫實相,第二個實相是,無不相之實相,一切法都是實相,這在應用上說,佛所隨緣顯現的一切妙色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都是無相之相。第叁種含義更深了,實相是無不相,沒一法不是實相,無相無不相,但舉一法皆是實相。這是什麼含義?咱們經常講佛法是空的,佛說一切法皆空,空而不礙妙有。爲什麼講有要加個妙?妙有非有就是真空,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真空即是妙有,離相離名,無相無不相。隨便你舉哪一法,皆是實相。這是廣遍含義的,又是隨緣義,無相之實相有這叁種意思。爲什麼加個“無”字呢?無是沒有虛妄,佛的靈光叁昧、楞嚴叁昧是自在的。咱們沒有辦法拿如意寶珠來作形相、來解釋,因爲咱們沒有見過這種如意寶珠,只是在經上說,世間上也沒有如意寶珠。那個如意寶珠能出生一切寶,就是說實相能出生一切諸佛菩薩,誰用實相修行,誰就得到實相,它的大用就隨你自己的用意,這才叫實相。 但是佛說法,是對哪一類的機說哪一類的法。如果小乘根機,佛就跟你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無相。那也叫實相,是對小乘人說的,對二乘人說的。實相無相,沒有男女相,那我們執著男女相、老相小相、高相矮相,是沒有長短方圓這些相的。咱們一般講的大乘教義是通教,剛開始入大乘時講的,也講實相無相。在小教,剛開始入佛門就跟你講諸行無常,這就是實相。是生滅法,那是藏教的含義。通教說實相無相,無一切相,這是通教的含義。假使要說實相無相,無所不相,這就是圓教的教義了。說實相無相,無生死相,無涅槃相,無煩惱相,沒有菩提相,那就是別教了。藏、通、別、圓。爲什麼曆代祖師要分教義,同是一句話,看對什麼人說,看在什麼時候說。所以對佛所教授的法莫要執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