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著,看是在什麼時候,佛對什麼人說的。阿難就把佛跟大菩薩說的話又拿來執著了,因爲他沒有了解佛所說的含義,他也沒有進入大乘。拿佛跟文殊師利菩薩、諸大菩薩說的話來執著,以此來問佛,說:世尊,你自己也說心不在內、不在外。

  【如我思惟:內無所見,外非不相知;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;身心相知,在外非義,今相知故,複內無見,當在中間。】

  “如我思惟”,我現在這樣想。“內無所見,外非不相知;內無知故,在內不成”,說心在內不成;因爲無所見、無所知,心不在內了。“身心相知”,身體跟心是相通又相知的。在外也不對了,“在外非義”。這兩個都被佛所破除了,我也理解到了。“今相知故”,現在互相知。“複內無見”,就是說心要在內,那無見,複內無見,在內不成。若心在外,身跟心不相知,在外也不成。爲什麼?在內不見五髒六腑,身心本來相知,在外也非義,在外也不對了。事實上到底是爲什麼呢?身心相知,心未離身,可見心仍然在身內。內裏頭知到心,當然在身內。我就又推求,此心不能見內之五髒六腑,那在哪裏呢?原來在根和塵之中間。所以阿難計著在內不成,在外非義。因爲內無所見,那心在哪裏呢?心在中間。但是我們禅宗經常有這樣的話,要破除這個,跟這個之間相應的。這句話就是心不在內亦不在外的時候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這樣理解說阿難以前記著的,內不見心、肝、脾、胃、五髒六腑,說明它不在內,內無所見。外頭眼見的佛以及佛相,佛的手,佛的眼,心就是分別,非不相知,互相的不相知,手不知腳,腳也不知手,心、肝、脾、胃各不相知。心見不到心、肝、脾、胃,在內是無所見。心如果在外的話,他不能回光返照。咱們經常講回光返照,心要是在外的話,前頭破除了,在外就不相知了。內無所見,在內不成。那身跟心相知,說在外,在外就不對了,身心就不相知了。身心相知又不是在外,在內不成,在外非義,應該在哪呢?當在中間。現在阿難又把這個心轉在中間。

  【佛言: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?今汝推中,中何爲在?爲複在處!爲當在身!】

  佛就問他,“佛言,汝言中間,中必不迷,非無所在”,你說心在中間,那麼是在哪個中間?這不是迷迷糊糊的,中間是相對的。“非無所在”,應當有所在,就是中在什麼地方。“今汝推中,中何爲在”,中在什麼地方?“爲複在處,爲當在身”,這個中間是在身呢、還是在其他外邊的一切地方?阿難他是廣泛說的,說是中間。因爲在他所執著的,佛在破除的當中,他就隨便的想像的說中間。所以佛問他說,你說中間,中間不是迷迷糊糊的,一定有個處所,中間的相一定不迷,迷了就沒有語言了。這個中究竟在什麼地方呢?以何爲中,就是這樣一句話,畢竟何在?這個中間是在境界之外呢,還是在你內根的身心,究竟這個中間指的是哪裏呢?前頭阿難執心在外,或是執心在內,兩個都不成立了,現在就說是在中間,那你這個中指的是什麼,什麼地方叫做中。

  【若在身者,在邊非中,在中同內;若在處者,爲有所表?爲無所表?無表同無,表則無定。】

  你這個心要是在身,“在邊非中”,要在中間同于內髒,若在處者有所表。有所表,就是在什麼地方。找不著地方,無所表。無所表就沒有,無表同無,有表不定,那這個中在什麼地方?邊是指著左右,左右之間,中是在內,應見內腑。處是在外,是外境,外境就寬了。你欲立個中間,必須有所表達以何爲中?怎麼樣來表達這個中。佛舉若一個身體的左邊、右邊、前後、上下,左邊、右邊、前後、上下都不叫中。身在正中,在正中,那此心就在內了;在內就不見五髒六腑,不應再言心在身之中。中何所立,就這個意思。外境一個地方來立這個中,那你拿什麼表現?無所表現。這是佛追問阿難的意思。

  【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爲中時,東看則西,南觀成北,表體既混,心應雜亂。】

  拿人來作表,拿人來作中,東邊看是在西邊,南邊看是在北邊,南觀成北,東看則西,你這個表現的是混亂了,那你心在什麼地方?心應雜亂,沒有定處了。中何所立,這個中立在什麼地方?

  【阿難言:我所說中,非此二種,如世尊言:眼色爲緣,生于眼識,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爲心在。】

  阿難說,我所說的中不是如來所說的,非此二種。我所說的中是“眼見爲緣,生于眼識,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生其中,則爲心在”,這個時候識在中間,這就是我的心。阿難向佛說,我所說的中,不是在身內之中,也不是在外境哪一處的中,而是如佛昔日所說的眼色爲緣,生于眼識,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,識就在這個中間。那這個中間是什麼?是根和塵,眼是根,外邊境界相是塵,在這根塵中間,在這浮塵中間。我們舉例說,色就是有形有色的山河大地一切色相,塵境有明的、有暗的,名色通色,有通的、有不通的,但是能見的這個見沒心沒色,因塵而顯現,那是眼睛緣所緣的境界相,塵境。由塵發知,色相不會自己知道,因見方知,眼睛是色的緣,色爲緣。因爲有根,色緣因根有相,緣色、色緣跟這個根相,這叫因緣。這是一個能、一個所,色緣是能,緣所緣之相是有了。所緣之相,這叫一種因果。眼對色識,當我們眼睛對待一切顔色的時候,這個沒分別的了。眼根對待外邊色塵的話,沒有分別,這叫見性。待一有分別了,這叫識。要是一有分別了這叫識,就叫眼識,一有分別叫眼識。見性是不分別的。你從眼識,眼所觀的顔色來爲緣而生的,眼觀色就能生起。什麼能生起?識,能生起的是識。眼識,從眼觀的顔色爲緣而生起,眼跟色塵爲能生,識是所生。所生之于能生之中,二重能所,一個能生,一個所生。

  阿難因爲眼有分別,色塵無知。眼觀色,色塵沒分別,眼識能分別。爲什麼?眼有眼識,識在其中,那就把這個識當成心,知以爲心。所以阿難執著心在塵根之中,就是眼根接觸外邊色塵,這個中間就是我的心來分別。

  【佛言:汝心若在根塵之中,此心之體,爲複兼二?爲不兼二?】

  佛就對阿難說,你以爲你的心在根和塵的中間,眼對色、耳聞聲,耳亦如是,都如是,就是六根對六塵。你心在根與塵中間的話,你這個心的體是一個、是兩個?心的體是眼根所對的外面塵境,是這兩個才叫你的心。或者不是兩個,一個在什麼地方,一個怎麼生起的?爲複兼二、不兼二,兼是連帶的意思,是不是連帶著有?汝心如果在根塵二者中間的話,那你的心體是帶根帶塵、不帶?帶根帶塵的話,那何叫你的心?不是你的心了。如果不兼帶,不兼帶又何能成立?

  【若兼二者,物體雜亂,物非體知,成敵兩立,雲何爲中?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無體性,中何爲相?】

  如果兼二,那個物體就雜亂了。一個是物,一個是體,物體不亂了嗎?本來是兩個對立的,那你的中何成立,雲何爲中?你的心要兼二,帶著根塵,色塵是無知的,根是有知的,無知跟有知能合到一起嗎?夾雜的就亂了。不兼二不成,兼二,那兼二更不成,一個是有知的,一個是無知的,無知跟有知是二邊,哪有個中間,中何所立?所以兼二不成,一個是知,一個是不知,沒有體性,中何爲相?你這個中是什麼樣子,有什麼相,這是反問阿難了。

  【是故應知,當在中間,無有是處。】

  心在中間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。無有是處,就是不能成立的意思,執心在中間是不可以的。這是第六個執心,執著的心。

  現在跟大家講講,你要想學楞嚴經,放下識心,放下一切執著。就像一張白紙,原來什麼都沒有,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;如果你原來有些個形相,你畫什麼都畫不成了。我們要學楞嚴經的時候,先把一些思慮、緣念,就是我們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,你都要放下,就像一張白紙似的無知。開悟的楞嚴,成佛的法華。這樣追起來,是讓你不要用見解的識心來學楞嚴,把你那分別心、識心,一切你以前所認識的,你全部把它放下;放得愈幹淨,你學楞嚴經愈能進入的深。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見帶來了,那是不行的!帶個有色眼鏡來看一切事物,那一切事物有什麼變化?你認不到一切事物。換句話說,就是你先有個成見,你有個見解、有個認識,然後你來學楞嚴,你就沒法進入,你進入不了。因爲你心裏有個成見,一個有,一個空。七處征心的意思,就是要征什麼?心無所在,心無不在,一切都不是心,一切皆是心。你在這個地方你要領悟到了,你就會明白,一切非心,一切即是心。一切非心講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,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。咱們認爲財富,金銀財寶的財富,它跟心有什麼關系,好像絕不相幹吧?當一個人財富失掉了,生命就隨著它死亡,你說這是心不是心?你把這個關系懂了就行了。所以你放下、看破,放下什麼?身和心。咱們現在的身是生滅的,咱們這個心也是個生滅的,但是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,你要把這個生滅心放下,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。

  如果你從文字學楞嚴,是學不進去的,離開心意識參,離開心、離開意、離開識。離開心意識參,就是離開心意識來學楞嚴,你才能進入楞嚴的,這就是定。你如果想修定的話,你把一切都放下,不能有一點的思慮,就是沒有一點牽挂,清清淨淨的,像一張白紙一樣,而後你才能畫什麼都可以。你想畫什麼,你想入極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,你要畫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,就看你心怎麼入。

  七處征心,心都不在,七處都是心,就一個執著與不執著的問題,顯空義,顯真空的道裏,一作意就失掉了。作意,所以爲什麼叫照?觀照。智慧是照的,不是作計度分別的;計度分別不是智,是識。咱們的計度分別是識,不是智。大家讀心經的時候,心經第一個字就告訴你“觀”,你觀了之後你才能夠自在,你不觀你不自在。你盡在心意識,色法跟心法這個中間打交道,我們是離不開的,不是色就是心。色是一切形相,你在一切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