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形相之中打轉轉,要把這些形相給你奪掉了,你沒有著落了,沒有執著。

  所以我們曆代的大德,他在修禅觀的時候,就在那想入極點的時候,完全放下、看破。人的生命在世間,一般的沒有學佛的人,他要有七天不吃飯,他活不成了。人七日不吃,就上望鄉臺了,過去古語就是這樣子。叁天不吃人間飯,七日上了望鄉臺。但是我們佛教可不是這樣說,佛教怎麼想的?修行人在山洞裏頭,不要說七天,七十天不吃飯也不會死的,不會餓,以識爲食。識就是那個神識,他神識入定了,說他想,想到一頂點。但這個時候是禅定?還不是,必須得與佛知見的知見,就是佛現在啓示阿難的,把這些個知見都破了。

  大家看那個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以識,沒有世界,虛空就是他一個識,識念,還沒成道業;叁十叁天的時候,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非想處,那些就是那種境界。那種境界還會墮落的,因爲他不是這個智慧。所以你在思考學楞嚴的時候,一定把你過去的意識形態,你那種看問題的想法全部放下,不要計度心來分別。阿難就給我們示現了,七處的計度都不是。

  我們每個講楞嚴經中間都有一定時是的距離,這幾天你不上課時你不要把它放下。你就想,想想阿難怎麼執著的,佛怎麼破除的?我有沒有這個想法?回想你自己,你是不是跟阿難一樣看法。你不連續,你自己聽它做什麼?連續的自己這麼學,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執著;要有執著,佛怎麼樣破除這個知見?七處征心,這是開悟的開端。如果你在七處征心征得明白了,你會什麼都放下了;放下的時候,什麼都不執著了。放下的含義就是這樣,就是不執著。不執著,進入什麼呢?等七處征心完了再跟大家講,這都是佛教授我們的。

  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昔見佛,與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弗四大弟子,共轉*輪,常言: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,名之爲心。則我無著,名爲心不?】

  阿難執著的這個心,在第六執被佛破除之後,他又轉執了。這次轉執成什麼呢?心無所著,說一切無著,那就是我的心了。因爲阿難以爲不著一切,說我什麼都不執著了,不執著就是我的心。佛就來破除他的這個無著,佛說,你這個無著,是有無著、還是沒有無著?是因爲有你不執著,或因爲沒有你不執著,究竟是有還是無?佛這麼一追問他,阿難就說,世尊,我在過去見佛和大目連、須菩提、富樓那、舍利弗,跟這些在阿羅漢當中的四大弟子共同轉*輪的時候,佛不是經常說嗎?「常言,覺知分別心性,既不在內,亦不在外,不在中間,俱無所在,一切無著」。我既不執著心在內,也不執著心在外,心也不在中間,一切無住。就是我對一切都無著,不執著了,是不是這個就叫我的心呢?這個是阿難在引用佛往昔所教的言語在問佛。當時諸大弟子已經在般若會上辨過這種情況。那時佛在般若會上所說的諸法皆空,一切法沒有實在相,沒有本質,就像那空中的花、水中的月,火焰裏燈影,都是沒有實體的。因此阿難就把這個昔日他所參加的法會,聽到佛跟四大弟子,大家談般若部分的時候,說到分別的心,既不在內、也不在外,但是那個含義是顯般若性空的,是顯真空妙有的智慧。所以阿難就以這個爲自己見聞覺知,分別的心性。和六識的妄心,乃至六塵的緣影,妄心分別的緣影,佛那時就斥這些是虛妄的,都是沒有實體的。阿難就跟佛說:佛,你跟四大弟子,跟目犍連、須菩提,你們經常這樣說。那我現在的心一切無著,這該是我的心了吧!那佛就問他了。

  【佛告阿難:汝言覺知,分別心性,俱無在者,世間虛空,水、陸、飛行,諸所物象,名爲一切,汝不著者,爲在爲無?】

  佛問他說你一切都無著,那你這個心性是在一切虛空中,水、陸、飛行物質,你所說的一切,就是這一切吧?你所不執著的就是這些一切的物質,是有,你不執著、還是無,你不執著?你這個無著的含義是什麼?佛問他的意思是,你知道一切世間虛空全是依報,水、陸、飛行是一切衆生的正報,這一種正報依報種類特別多,一切物質,一切形象,這個就是你所說的一切。你說你不著這個心,那是你的這個心離開一切物象不執著,或者是在一切相上你不執著,那你心之所在是在什麼地方呢?不去執著這一切的是你的心嗎?離一切物象,那你心無所在,離境無心。你對境生心,那這一切境界都沒有了,也就是你不執著了。佛就告訴他說,你見聞覺知的那個心,如果一切都不在,都不在一切處,一切都無著,那又是什麼爲心呢?這個心是有還是無?如果是有,有心無住,或者是無心無住,究竟指的是什麼?

  【無則同于龜毛、兔角,雲何不著?】

  要說這個心沒有,那就跟兔子長角了(兔子沒角,大家都知道),烏龜長毛了,這樣的認識差不多。難道是這樣講的嗎?是心沒有同于龜毛兔角。所以同于龜毛兔角你就不執著了。

  【有不著者,不可名無;無相則無,非無則相,相有則在,雲何無著?】

  或者有心你不執著,有了就不叫無。如果要有心時你不執著,那就跟沒有是一樣的,那什麼能叫無心呢?無相才叫無。那東西根本沒有相,不是說是沒有相。而是有相就有在,有這個物質在,那你這個無著就無法成立了。所以這兩種,有你不執著,或者是沒有你不執著。你的心離開一切物體了,那麼還能在什麼地方呢?沒有一個地方能在了,這樣你就不執著一切,所以把它叫爲無著。這是你立的,這叫無著。若要不是無,那就成爲有相,相既是有,有相的東西就是確實存在有這個東西,那麼這個東西在什麼地方呢,一定是有個地方的,但是在何處?那你這個執著就同于處。說我一切無著耶?那到底是有相你無著,還是無相你無著?佛破除他這兩種知見。如果離開一切物象,你另外還有個心,另外還有個心之所在,你既然不著一切,那這些東西就是沒有,這是你無心,就是心是無相的。如果你的心果然沒相,心什麼相都沒有,那跟龜毛兔角一樣。當然是不存在了,並不是你所認爲的有或是認爲的無,那是根本就沒有的。這是指無相來說的,本來就沒有這個相,就跟龜毛兔角是一樣的。若不是無相,不是無相當然就是有相了;既然有相,那你的心就有所在,既然心有所在,就是有著,有所在的地方就是你著心的地方,那你又怎麼可以說是無著呢?

  你如果說無心,那無心就不應該說有著與無著,兩者都不對,說有著是錯的,說無著也是錯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無心,無心還有個著、還有個無著,這是沒有的事。如果你說你有心,有心就有相,有相就有住,有相就有所在的地方,不是這個樣子嗎?那你言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這個道理能通嗎?你既什麼都無著,把這個無著當成你覺知的心,無有是處。這是你的計度,這種計度不成,有也不成,無也不成。這是說阿難無著的意思。

  【是故應知,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。】

  「是故應知」,因爲這樣的道裏,阿難你就應該懂得,「一切無著,名覺知心,無有是處」。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七處征心,七番,破除我們的妄想執著。這個是破什麼呢?破妄識,識只要無處,那就執著不成了。妄識是沒有處所的,沒有人知道識在什麼地方?這個我們可以這樣來想,假使我們現在的見聞覺知,當我們眼睛見色的時候,這是根,根跟塵相對的時候是沒有分別的,就是根對塵,也不知道是物質,也不知道是顔色,一切都無著了,那才是根對塵當中沒有分別。當你一對到塵境的時候,同時具足分別,知道我是看見花了,這個花顔色是白的,那個花顔色是黃的,要知道這個色相的黃白是識。不是我們眼睛見到外頭的塵境時所能夠知道的,是同時具足的,這個中間有個識,這就是妄識。那這個妄識是在外頭的塵境當中呢?還是在你的眼根當中?這個咱們平常都天天司空見慣,可咱們從來都沒有來想一想,是什麼見著白顔色?又是什麼見著的黃顔色?是眼睛見的嗎?這個不是眼根所見的。爲什麼呢?我們看人死了,但他的屍體還沒有壞,他的眼根還在,那在他死後,爲什麼他啥也分辨不出來呢?我這次看楞嚴經,回顧這個項目,我就想起在我七歲的時候。我到我姑姑家裏去,帶一個傻子,大概有二、叁十歲的一個男人,就是懵懵懂懂的,精神失常,精神失常就說他是個傻子。那時候我才七歲,我就問我姑姑,我說:這個人是怎麼回事?我姑姑說:他是傻子,沒知識。我說:我看他也要吃東西呀。我姑姑說:他吃東西不分好壞的。我說:他知道吃東西,那他還是不傻呀,傻了他會想吃東西嗎?一直到現在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想明白。現在我再一次看這個經的時候,回憶這部經,我就又想到這個問題了。你說那個傻子的根全在,也就是他的精神失常,但他的眼耳鼻舌根全在,可他爲什麼連他自己的父母都不認識,什麼人都不認識,但是他爲什麼還要吃東西呢?應該也不會吃才對呀。如果他再不吃,那他也不會行動了,就該死亡了。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弄明白。傻子只是把他那個識(情識)失掉了,但根還在;換句話說,喪失心了,喪失的心就是神識已經死亡了,可根還在。有時候我們自己,當時你精神思想很專一,不注意的時候,當時你沒有不注意,就是你的識沒有去分別的時候,你的親人走你對面,你也沒有看到。當你的眼睛直楞楞的,當你專注一個境,那個思惟力量就想到別處去了,平日跟你最親的人走到對面,你也沒分別。別人就會說這個人今天怎麼回事,見人了也不打個招呼?因爲他腦子專注別的,專注一境。這類情況我們看到過很多,當你想問題想到別處去了,眼前的事物就全不見了。這就像阿難說的,我一切無著,就是沒有起那個分別。但是你見聞覺知還都在,就象咱們所說的專注一境。所以參禅參到暈天昏地暗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,他就要快開悟了。咱們經常說「打得妄想死,許汝法身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