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活」,你那見聞覺知的心專注一境,一切分別都沒有了。但那可不是開悟,也不是證得,那是思惟的專注一境;專注一境時,對于其它的境界相就不注意了,不注意了就沒感覺了。

  咱們也見著一切花、見著色,當你心裏頭想別的事,沒在這花上頭,你管它是黃的、白的、黑的、紅的,就是沒有現前的境界就不起分別了,沒有識了,那個識已經沒了。這種情況誰都有過。當你有這種情況時,你能把你的妄想打死,那就是識專注于一境。爲什麼說我們念佛參禅,那就是專注一境,專注一個境界。當你專注的這個境界沒有了,當你專注這一境也不現前了,人們所說的對境生心,若境亡時,心也就沒有了。心也亡了,心亡境寂,境寂心亡,這就進入什麼情況?進入了真空,但真空不空。所以到你開悟的時候,到你明白一切事物的時候,等它再翻過來,就能通知了,那時就開神通了,什麼你都能知道的。所以古來講,“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”!大家知道在臘月,梅花開的時候,梅花的香氣很濃,但是你知道它的經曆嗎?它得經過叁冬,冬天的那種寒冷,梅花就是這種個性,天愈冷它的梅花開得就愈好。所以修道的人,你不經一番寒徹骨,又怎麼能得梅花撲鼻香呢!

  同時我又想起一個故事。一個老修行在山裏修行,山下的施主供養他的大概是母女倆,這個母親已經在修道上有深入的功夫了,護持這個老修行,已供養了十年。到了十年滿了,她媽媽就跟她女兒說:你今天到上頭給師父送飯的時候,你把他抱住,然後你問他:感覺如何?記住他答複你的話,回來跟我說。她女兒到山上把飯給她師父擺好了後,就把她師父抱住了。她說:師父,你感覺如何?這個老修行怎麼答呢?他說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」。她女兒不知道是什麼意思,回來就跟她媽媽說。她說:媽媽,師父說了,我抱著他,他說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」。她媽媽一聽就火了,說我們養了他十年,養了個死人。大家怎麼來理解這個呢?供養他十年,供養的是個死人。她媽媽跟她女兒說:再看他幾年,看他如何?又供養了叁年。她媽媽說:你這回上去,你再把師父抱住,問他又感覺如何?她女兒照她媽媽吩咐到山上把老修行抱住,說:師父,你感覺如何?老修行說:沒什麼感覺,就感覺抱著。她女兒回來跟她媽媽說:媽媽,師父說他就感覺抱著什麼。她媽媽就笑了,說:這還差不多。對于這個大家又怎麼樣來理解呢?前頭十年「枯木倚寒岩」,在修道人這是對的。一個女孩子抱著他,感覺著就像「叁冬無暖氣」,一點知覺都沒有了,沒有什麼任何欲望。她媽媽說養個死人,死人就是這樣子。什麼意思?這個大家可以參一下,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完,因爲你不曉得是這個是什麼意思。諸法是法相,是法住法位,一切法住在自己的本位。這段跟阿難也是一樣的

  【爾時阿難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】

  這叫七處征心,阿難到此時都不是。我們講過華嚴經,你是怎麼認識這個問題的,應當如何才是?七處征心,七處都不是。咱們不往下講,大家可以想想究竟心在何處?如果離開這些個七處,你還有心嗎?這七處都是妄執,虛妄的執著。

  【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蒙佛慈愛,雖今出家,猶恃憍憐,所以多聞,未得無漏,不能折伏,娑毗羅咒,爲彼所轉,溺于淫舍。】

  所以阿難在大衆中恭敬向佛表白,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佛是最慈愛我的。我跟佛出家之後,我心裏頭總這樣的想,佛對我很是慈護,我又是佛最小的弟弟,所以我放縱自己,因而只是多聞而沒能證得無漏,沒能成到四果阿羅漢,又不能折伏現行的煩惱,乃至于外道女的一個娑毗迦羅咒就把我迷惑了,我就破不了了,還溺于淫舍。

  【當由不知,真際所詣!】

  我不知道真如實際之理地,就是我不知道我的真心在什麼地方,因此在遇到摩登伽難時,才有種種過失,當然阿難更不知如本經所說的如來藏性,楞嚴大定。因爲他沒有這個功夫,所以才落難的。但是他想得到,他說七處征心就是他想得到。但沒有得到,就是智慧沒開,還不能認得,不能證得。

  

  【惟願世尊,大慈哀愍,開示我等,奢摩他路,令諸闡提,隳彌戾車。】

  他說求佛慈悲,「惟願世尊,大慈哀愍」,不光我如是,與會大衆跟我相同願望欲聞,大家都想知道,就是都想開悟。開示我等,究竟如何才是奢摩他路,才是本經的楞嚴大定?通過哪條道路才能達到奢摩他大定?等有定力了,就不被業障所轉了。那時候就不會被這些外道、不信的一闡提,隳彌戾車所影響。就是願佛發大慈心,讓我們得到大定;破除邪知邪見。這個大定(楞嚴定)是本來的自然而有的,是不生不滅的法,是不動搖法,這叫楞嚴定。定是依體而起的,要想證得這個體;就是要證得本覺的那個智,就是我們講華嚴經時那個體,證得這個體,就是不生不滅、不動搖,這個定的名字就叫奢摩他,奢摩他就是楞嚴大定,這是我們想得到的,得到這個就能成道了。使那一些沒有信心的,闡提叫信不具,沒有信心的,把善根焚毀的,隳者就是毀掉了,把這種信心毀掉了。所以說彌戾車,這個是墮落最深的,惡知惡見,翻成我們華言就是惡知惡見,惡知惡見的人是不信佛法的,也不知道佛法。在我們華嚴疏鈔裏頭講,彌戾車就翻的是惡中惡,作惡事裏頭最惡的人,或者翻爲奴中奴,就是最下賤,奴才的奴。

  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及諸大衆,傾渴翹伫,欽聞示誨。】

  所以阿難這樣向佛表白之後,就向佛頂禮,五體投地。「及諸大衆,傾渴翹伫」,不止阿難,所有與會的大衆都想聽佛的開示。「欽聞示誨」,在法會的不止阿難,對于佛這個七處征心都領會到了,都沒有明白,七處都不是,究竟心在哪裏?我們講華嚴經講過之後,也講了法華經,大家可能有答案吧!究竟心在哪裏。你自己先觀一觀,完了再看佛怎麼解釋的。我想學過華嚴、學過法華的,都知道你的心在哪裏。不是你的心,大家共的,十方叁世佛同此一心,心、佛與衆生同此一心。不過在其它的經論解釋不同,現在是在楞嚴經,就看佛的啓示,啓示當時是給阿難,也是給我們現在大家說的,我們大家都不了七處吧?十處、二十處、一千處、一萬處,你也找不到你的心。因爲背覺合塵,當你違背你那個覺性,跟六塵境界合了,在六塵境界裏找心,那你就找去吧,看什麼時候你能找得到。應該怎麼辦呢?背塵合覺,翻過來,跟六塵違背。因爲阿難這樣請示,佛就跟他說法了,佛就答了。怎麼答的?

  【爾時世尊,從其面門,放種種光,其光晃曜,如百千日!】

  佛從面門放光,要以法的表現,破妄顯真。咱們一切相都是從面部表現,一切衆生的面門都如是,跟佛一樣終日放光;但是迷了,迷了就不認得了。六根門頭,在我們禅宗經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而不認識。不認識就是迷了,就是說佛的光明我們也本具足有的,但我們就是無明了,弄不明白,沒了光明。佛是背塵合覺,我們是顛倒過來,背覺合塵。佛是認性爲體,認識自性就是體,而衆生呢?相反的,認物爲體,把一切事物當成體,把色身當成體。這個色身不是體,佛在七處來證辯,七處都不是;要是真悟了,七處都是心,離開了七處還哪裏找去!覺了就解脫,迷了就束縛,祖師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都是真性,迷了就成不動地了。所以佛從面門放光,顯示人人本具有的、本覺的妙理真理,這個我們在華嚴經時講得很多了。現在我們開始聞佛法叫始覺,開始覺,我們從不覺離了,到了以佛的教誨開始明白。也就是我們的這個智慧,一切和如來一樣的智慧,就沒離開你現實的六根。所以佛從面門放光,大家想一想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都是在面門上表現的,從面門放光,種種光就是種種作用。所以我們假使能把一切貪著汙染除掉的話,就能開悟明白了,我們的面門也能放光動地,跟佛是無二無別的。現在爲什麼不能放了呢?迷了,就是背覺合塵。

  【普佛世界,六種震動,如是十方微塵國土,一時開現。】

  而且佛放這個光明遍滿一切的佛世界,在十方法界中有六種震動。六種震動有些是身上表現的,「動、起、湧」這叁個是有形的,「震、吼、擊」是屬于音聲的。這六種就是身,身體所動,音聲所放出來的。佛是沒有妄的,在六根妄識一破顯露光明。

  【佛之威神,令諸世界,合成一界。】

  以佛的威力,把無量的世界合成一界。這是形容法的;我們這個虛妄的識執著,執著我,執著法,自分他分,山河大地,什麼是有情,什麼是無情,一切的都是妄想執著。因爲執著了,六根門頭不但不能放光動地,而且還迷于六塵境界裏。佛是悟了、破了,所以就顯所有的根門,就從面部放光。所放的光,光照一切世界,每個世界裏頭都有菩薩、都有諸佛,諸佛跟佛合而爲一,佛佛道同。

  【其世界中,所有一切,諸大菩薩,皆住本國,合掌承聽。】

  諸佛國土那些大菩薩,都住在他的本國,「合掌承聽」,恭恭敬敬的聞著大法。什麼大法?妙奢摩他楞嚴大定。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他們所住的地方都是本地風光,我們把它變成現實。我們大家在學華嚴的時候,每位的聞法者都能住在本地風光,體和相合而爲一,體和用合而爲一。佛的放光是顯佛的大用,是智。光表智慧,光照一切無不在此法界中。我們的根性,與佛無二無別那個本具的根性,不是塵性,塵性變成法性,一切法都是稱性而起的,不動本際,周遍法界。這是華嚴境界。現在講的這個佛的本身所具足的一切如是,不爲眼耳鼻舌身六根所局限;六根不能局限,六塵不能作障礙,光無量!是形容詞。放完光了,佛顯現神力,就告訴阿難說。

  【佛告阿難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業種自然,如惡叉聚。】

  阿難請問奢摩他路,就是想達到真際,得到佛的智慧,就想得到楞嚴大定妙奢摩他,想得到這個本心,真心的實際,一經之要旨。一切衆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