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就是指包括我們現在都在內,從無始來就是顛顛倒倒的,就是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報中又起惑,又造業,又報上加報,一切衆生都如是,迷了!迷了就是不清楚了,所以做很多的錯誤,起惑、造業都是顛倒。你造多了,業熏業變成種子,叫八識業種。這個種子又給未來作因,未來又造業,因上加因,在業道裏出不去。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就是要來轉變這個過程,重新把自己這個心發起來,把我們所起的惑變成智慧,所造的業來轉行菩薩道,以菩提心行菩薩道,所感的果不是苦,叫樂果了。惑、業、苦變成我們所修的戒、定、慧。戒、定、慧成就了,就把我們的惑、業、苦都轉變了。

  但是我們過去的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造種種業,顛倒;顛倒就是迷惑了,善惡分不清楚。所以這種所作的業成了種子,種子就生現行,現行又造業,業又變成種子,循環不息。這可以看一下我們種的糧食就知道了,種子變現行成了糧食,糧食又變種子。一切衆生因爲他沒有修行,都如是,從無始來就是這樣子,連續不斷。

  【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,及成外道,諸天魔王,及魔眷屬。】

  「諸修行人」,翻過來了,還要說說發心的人,想求了生死的,想超離的。但是這些修行人爲什麼不能成就無上菩提道業,乃至于成了聲聞、緣覺,甚至修成了外道,修成帝釋天、魔王天享福報,乃至給魔作眷屬,爲什麼呢?是因果錯亂了。他以識心爲因,錯亂修習,沒依正道,沒發菩提心,不能證到菩提果。起惑造業是六道凡夫,但是有些有智慧的、有志氣的人,想要脫離苦海,超越凡夫,想要成佛,沒有成道,乃至于成爲聲聞緣覺,這還是正道,聲聞緣覺也能了生死,但是那些個成外道的,乃至只修得福德,當天人的,當魔王的,乃至給魔王作眷屬的。我們大家應該懂得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是很深的。我們看見有些盲目的布施修福,乃至自求小果,自求了生死,不度衆生,這也還算是正道;但那些外道,不依佛的教化而修,那些會道門;乃至于包括我們中國的道教、儒教;乃至于那些諸天的,帝釋天、魔王天通通算在內,乃至包括他的眷屬都算在內,他們要想修道,想了生死,但是生死了了一半。二乘聲聞緣覺了了一半,只能斷了分段,分段生死是斷了;但是他更深入的行菩薩道,利益衆生,成佛道,那他就得斷塵沙無明,得斷無明。佛說那個是不究竟的,對于菩提道來說是無上覺道,小、中、大叁乘都有,有深有淺,但是要達到佛果究竟覺海,那必須得發大菩提心。爲什麼把聲聞緣覺列到這裏頭?因爲聲聞緣覺還有錯誤的地方,雖然是正道,他不發菩提心,不利益衆生,不追求佛果。不但一般的聲聞緣覺是這樣,就在我們學華嚴、法華的時候,菩薩的過程中,到了八地菩薩,他認爲他究竟成佛了。八地菩薩是十地當中的不動地,他認爲跟佛無二無別,就不求再前進了。十方諸佛加持他、動員他,說你還沒有究竟成就,還有微細無明,根本無明還沒斷,斷了塵沙無明了,這個很深了。所以在起信論上講,「一念不覺生叁細」,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這叁細惑很深的,不容易見到。八地菩薩破了現,業、轉、現相破了,但是轉、業(轉相、業相)還沒破,他認爲完全成就了,這個是非常微細的,都在一念間。大乘起信論講「一念不覺生叁細」,這個跟境界相全斷了,「境界爲緣長六麤」,那些個一地到七地的菩薩還在這個境界緣裏頭,這是很微細的。

  所以這段經文就說魔王也是福報很大很大的,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,他們也修行、也供養,但是所發的願不同,沒進入菩提道,不能夠得到無上菩提。因爲沒有這個因,菩提果就結不成了。爲什麼我們經常說讀誦大乘、發菩提心是我們究竟想成佛的目的,不是享福報的。如果我們的道友供養叁寶的時候,發願不真,他不是求無上菩提的。供養叁寶你得發願,得人天的福報,消災免難,發財致富,這跟道不相幹的,這是享受;必須要發菩提心,才能成就菩提果。

  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猶如煮沙,欲成嘉馔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。】

  因爲他們不知道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這個聲聞緣覺是指定性聲聞緣覺說的,佛呵斥他們爲焦芽敗種,嚴厲的批評他們,就是要讓他們轉小向大,發菩提心。因爲那種修習還是有錯亂的,必須發菩提心、依菩提道進修。至于外道、魔王、鬼神,如果是發心不真,果招迂曲。不發菩提心想成佛的,這是不可能的事!就像你把沙子拿來煮,要把它做成很香美的飯不可能的。不管你修行多長時間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到,這就是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所以我們這些凡夫造的業,因造的業不同,因此忏悔的方法也不同,消業的方法也就不同了。我們在座的沒有一位不是發心想成道的,沒有一位不想成佛的,都想得道,得成正果。二乘人到了化城,佛比喻化城就止習了,或是生到天,或是得世間福報,或墮入到魔道裏頭去了;求權勢很容易墮到魔道,本來是想升的,不但沒升,反倒墮落了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就是佛跟阿難說的,不知道二種根本,盲修瞎練,錯亂修習。至于二種根本是什麼?一個真本,一個妄本。這完全是大乘起信論裏講的,真、妄二種根本。妄是虛妄了。

  

  昨天我們講一切衆生在修行的時候,不知道二種根本,修行就不得法,錯亂的修習。佛說個比喻,這種錯亂的修習,在修行當中,就象拿沙子煮飯,隨便你怎麼煮,沙子就是沙子,成不了大米,沙不能作飯,你始終也得不到的。這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修行者,泛泛的凡夫,因爲無明覆蓋,真性不明,造了種種的業。衆生他不知道修行,那就不消說了。一切修道的人(修行人),修行不容易成道、得果,或修到中途半途而廢,或求到人天的福報,所修行結果生天了,或入了魔道了。現在有些個道友修行,聽外道人跟你一講,特別是在東北的道友們,相信有什麼這個密了、那個密了,都墮入邪道,你把沙子怎麼煮也成不了飯的。同時修行的功力也不夠。我昨天講那個故事,有的道友不理解,昨天就問我,他說:你講那個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」,是什麼意思?那就是大米飯煮夾生了,還不熟,吃起來不對味。所以那老居士就批評他,養活了十年,養了個死人,就是這個意思。抱著他,他不知道人家抱著他,他像什麼?表示他修行成功了嗎?「枯木倚寒岩」,在山裏頭一個死的木頭,還在那個寒嚴冬天,正趕叁冬的時候,還能有點熱氣嗎?沒有了,他沒有感覺是一個女孩子在抱著他。所以那女孩的媽媽說養活了十年,養活了一個死人。只是這個按我們修道的來說,他已經斷了欲了,修成功了,但是修的是半截。又養他幾年後,再問他說:你感覺如何?他就說:感覺是抱著。這個就對了,這叫作隨緣成。還要隨緣,隨緣而不變,不變而隨緣。 佛對阿難說有兩種根本,一個是妄,一個是真,這兩種根本是不能搞錯亂的;要是錯了,那等于修不成道業,就像煮沙子要想成香噴噴的大米飯,是辦不到的。所以你要修行,就必須得依佛的教導去修。爲什麼我們佛門弟子必須都受叁皈?若沒有受過叁皈的不能稱爲佛弟子,因爲這是根本。所以佛就跟衆生講二種根本,一個是妄,一個是真,不能夠錯亂。法本來沒錯亂,是衆生心錯亂。妄心就是我們一切的、無始以來的生死的根本,我們平常所說妄想,妄想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但是這個妄心卻是妄的一切根本。真心本來就是具足,與佛無二無別的,因爲自己迷了,違背它了,就叫背覺合塵。妄心是依著塵,背了覺悟的心而跟塵境相合,妄的是根本。真的根本只是迷,不是失掉。我們本有的真心,本來所具足的菩提涅槃,原來的本體,清淨本體,但是被迷掉了;把真心迷掉了就成妄心了;妄盡還源,那又恢複了真心。在華嚴經上這叫妄盡還源觀,觀就是把妄去掉,那就回複真心了。

  現在我們楞嚴經所講的,我們的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專用名詞妙淨明心。中是你修習當中錯亂了。什麼叫錯亂了?就是把真迷了,認妄爲真,那就錯亂了。明明是虛妄的你把它當成真實的,你依妄而修能成真嗎?所以就像煮沙子要想它成飯,是辦不到的。我們現在的妄念、妄識心,它不是菩提的因,就像煮沙子成飯辦不到。因爲沙子不是作飯的,所以你修行一千劫一萬劫,都修不成功。把沙子你煮到好久,只能是沙子,不能成爲飯。佛就告訴我們錯用了因心,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,說你的心用錯了,修不成了!不論你修多長的時間,你想證得無上菩提是證不到的。佛就跟阿難說這二種心,一個妄心,一個真心,這是標題。

  【雲何二種?阿難:一者無始生死根本,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,爲自性者。】

  「雲何二種」,就是佛自作解釋。「阿難」,跟阿難說,妄心就是無始的生死根本,現在你跟一切衆生所用的這個攀緣的心,把這個攀緣的心當成你的本體,當成你的自性。這在七番征心時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這個妄心就是無始的生死根本,就是一切妄的根本,從無始以來的無明妄動,這就成了生死的根本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用的都是攀緣心,把攀緣的心當成自己的本體,這是永遠修不成,就像煮沙子成飯是永遠辦不到的。攀緣心不是你的本體,不是你的自性。七處征心,阿難都沒答對,七處都不是,就是攀緣。我們所說的攀緣心,就是我們現在我們每位道友用的那個第六意識心,什麼叫攀緣?攀外頭的一切境界相,攀諸塵,眼耳鼻舌身意觀色聲香味觸法,六根攀緣六塵的境界,虛妄所起的一切分別妄念。妄念所表現的,你所憎嫌的,你所愛慕的;你喜歡愛慕的,你就取;你討厭的,你憎嫌,你就舍;所有的思想忽起忽滅,就在這上頭攀緣。六塵境界相有,你的心也隨之有;六塵境界相沒有了,你的心就隨之沒有了。這是虛妄的,沒有一個真實體性。能把這個當成真心嗎?如果你把這個認爲是真心了,那你就是錯誤的。因爲它本來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