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就是指包括我们现在都在内,从无始来就是颠颠倒倒的,就是起惑、造业、受报,报中又起惑,又造业,又报上加报,一切众生都如是,迷了!迷了就是不清楚了,所以做很多的错误,起惑、造业都是颠倒。你造多了,业熏业变成种子,叫八识业种。这个种子又给未来作因,未来又造业,因上加因,在业道里出不去。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就是要来转变这个过程,重新把自己这个心发起来,把我们所起的惑变成智慧,所造的业来转行菩萨道,以菩提心行菩萨道,所感的果不是苦,叫乐果了。惑、业、苦变成我们所修的戒、定、慧。戒、定、慧成就了,就把我们的惑、业、苦都转变了。
但是我们过去的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造种种业,颠倒;颠倒就是迷惑了,善恶分不清楚。所以这种所作的业成了种子,种子就生现行,现行又造业,业又变成种子,循环不息。这可以看一下我们种的粮食就知道了,种子变现行成了粮食,粮食又变种子。一切众生因为他没有修行,都如是,从无始来就是这样子,连续不断。
【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无上菩提,乃至别成声闻、缘觉,及成外道,诸天魔王,及魔眷属。】
「诸修行人」,翻过来了,还要说说发心的人,想求了生死的,想超离的。但是这些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道业,乃至于成了声闻、缘觉,甚至修成了外道,修成帝释天、魔王天享福报,乃至给魔作眷属,为什么呢?是因果错乱了。他以识心为因,错乱修习,没依正道,没发菩提心,不能证到菩提果。起惑造业是六道凡夫,但是有些有智慧的、有志气的人,想要脱离苦海,超越凡夫,想要成佛,没有成道,乃至于成为声闻缘觉,这还是正道,声闻缘觉也能了生死,但是那些个成外道的,乃至只修得福德,当天人的,当魔王的,乃至给魔王作眷属的。我们大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,这个道理是很深的。我们看见有些盲目的布施修福,乃至自求小果,自求了生死,不度众生,这也还算是正道;但那些外道,不依佛的教化而修,那些会道门;乃至于包括我们中国的道教、儒教;乃至于那些诸天的,帝释天、魔王天通通算在内,乃至包括他的眷属都算在内,他们要想修道,想了生死,但是生死了了一半。二乘声闻缘觉了了一半,只能断了分段,分段生死是断了;但是他更深入的行菩萨道,利益众生,成佛道,那他就得断尘沙无明,得断无明。佛说那个是不究竟的,对于菩提道来说是无上觉道,小、中、大三乘都有,有深有浅,但是要达到佛果究竟觉海,那必须得发大菩提心。为什么把声闻缘觉列到这里头?因为声闻缘觉还有错误的地方,虽然是正道,他不发菩提心,不利益众生,不追求佛果。不但一般的声闻缘觉是这样,就在我们学华严、法华的时候,菩萨的过程中,到了八地菩萨,他认为他究竟成佛了。八地菩萨是十地当中的不动地,他认为跟佛无二无别,就不求再前进了。十方诸佛加持他、动员他,说你还没有究竟成就,还有微细无明,根本无明还没断,断了尘沙无明了,这个很深了。所以在起信论上讲,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三细惑很深的,不容易见到。八地菩萨破了现,业、转、现相破了,但是转、业(转相、业相)还没破,他认为完全成就了,这个是非常微细的,都在一念间。大乘起信论讲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这个跟境界相全断了,「境界为缘长六麤」,那些个一地到七地的菩萨还在这个境界缘里头,这是很微细的。
所以这段经文就说魔王也是福报很大很大的,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,他们也修行、也供养,但是所发的愿不同,没进入菩提道,不能够得到无上菩提。因为没有这个因,菩提果就结不成了。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读诵大乘、发菩提心是我们究竟想成佛的目的,不是享福报的。如果我们的道友供养三宝的时候,发愿不真,他不是求无上菩提的。供养三宝你得发愿,得人天的福报,消灾免难,发财致富,这跟道不相干的,这是享受;必须要发菩提心,才能成就菩提果。
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。犹如煮沙,欲成嘉馔,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。】
因为他们不知道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。这个声闻缘觉是指定性声闻缘觉说的,佛呵斥他们为焦芽败种,严厉的批评他们,就是要让他们转小向大,发菩提心。因为那种修习还是有错乱的,必须发菩提心、依菩提道进修。至于外道、魔王、鬼神,如果是发心不真,果招迂曲。不发菩提心想成佛的,这是不可能的事!就像你把沙子拿来煮,要把它做成很香美的饭不可能的。不管你修行多长时间,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到,这就是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所以我们这些凡夫造的业,因造的业不同,因此忏悔的方法也不同,消业的方法也就不同了。我们在座的没有一位不是发心想成道的,没有一位不想成佛的,都想得道,得成正果。二乘人到了化城,佛比喻化城就止习了,或是生到天,或是得世间福报,或堕入到魔道里头去了;求权势很容易堕到魔道,本来是想升的,不但没升,反倒堕落了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就是佛跟阿难说的,不知道二种根本,盲修瞎练,错乱修习。至于二种根本是什么?一个真本,一个妄本。这完全是大乘起信论里讲的,真、妄二种根本。妄是虚妄了。
昨天我们讲一切众生在修行的时候,不知道二种根本,修行就不得法,错乱的修习。佛说个比喻,这种错乱的修习,在修行当中,就象拿沙子煮饭,随便你怎么煮,沙子就是沙子,成不了大米,沙不能作饭,你始终也得不到的。这就是说我们一般的修行者,泛泛的凡夫,因为无明覆盖,真性不明,造了种种的业。众生他不知道修行,那就不消说了。一切修道的人(修行人),修行不容易成道、得果,或修到中途半途而废,或求到人天的福报,所修行结果生天了,或入了魔道了。现在有些个道友修行,听外道人跟你一讲,特别是在东北的道友们,相信有什么这个密了、那个密了,都堕入邪道,你把沙子怎么煮也成不了饭的。同时修行的功力也不够。我昨天讲那个故事,有的道友不理解,昨天就问我,他说:你讲那个「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」,是什么意思?那就是大米饭煮夹生了,还不熟,吃起来不对味。所以那老居士就批评他,养活了十年,养了个死人,就是这个意思。抱着他,他不知道人家抱着他,他像什么?表示他修行成功了吗?「枯木倚寒岩」,在山里头一个死的木头,还在那个寒严冬天,正赶三冬的时候,还能有点热气吗?没有了,他没有感觉是一个女孩子在抱着他。所以那女孩的妈妈说养活了十年,养活了一个死人。只是这个按我们修道的来说,他已经断了欲了,修成功了,但是修的是半截。又养他几年后,再问他说:你感觉如何?他就说:感觉是抱着。这个就对了,这叫作随缘成。还要随缘,随缘而不变,不变而随缘。 佛对阿难说有两种根本,一个是妄,一个是真,这两种根本是不能搞错乱的;要是错了,那等于修不成道业,就像煮沙子要想成香喷喷的大米饭,是办不到的。所以你要修行,就必须得依佛的教导去修。为什么我们佛门弟子必须都受三皈?若没有受过三皈的不能称为佛弟子,因为这是根本。所以佛就跟众生讲二种根本,一个是妄,一个是真,不能够错乱。法本来没错乱,是众生心错乱。妄心就是我们一切的、无始以来的生死的根本,我们平常所说妄想,妄想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但是这个妄心却是妄的一切根本。真心本来就是具足,与佛无二无别的,因为自己迷了,违背它了,就叫背觉合尘。妄心是依着尘,背了觉悟的心而跟尘境相合,妄的是根本。真的根本只是迷,不是失掉。我们本有的真心,本来所具足的菩提涅槃,原来的本体,清净本体,但是被迷掉了;把真心迷掉了就成妄心了;妄尽还源,那又恢复了真心。在华严经上这叫妄尽还源观,观就是把妄去掉,那就回复真心了。
现在我们楞严经所讲的,我们的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就是楞严经所说的专用名词妙净明心。中是你修习当中错乱了。什么叫错乱了?就是把真迷了,认妄为真,那就错乱了。明明是虚妄的你把它当成真实的,你依妄而修能成真吗?所以就像煮沙子要想它成饭,是办不到的。我们现在的妄念、妄识心,它不是菩提的因,就像煮沙子成饭办不到。因为沙子不是作饭的,所以你修行一千劫一万劫,都修不成功。把沙子你煮到好久,只能是沙子,不能成为饭。佛就告诉我们错用了因心,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,说你的心用错了,修不成了!不论你修多长的时间,你想证得无上菩提是证不到的。佛就跟阿难说这二种心,一个妄心,一个真心,这是标题。
【云何二种?阿难:一者无始生死根本,则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,为自性者。】
「云何二种」,就是佛自作解释。「阿难」,跟阿难说,妄心就是无始的生死根本,现在你跟一切众生所用的这个攀缘的心,把这个攀缘的心当成你的本体,当成你的自性。这在七番征心时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。这个妄心就是无始的生死根本,就是一切妄的根本,从无始以来的无明妄动,这就成了生死的根本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用的都是攀缘心,把攀缘的心当成自己的本体,这是永远修不成,就像煮沙子成饭是永远办不到的。攀缘心不是你的本体,不是你的自性。七处征心,阿难都没答对,七处都不是,就是攀缘。我们所说的攀缘心,就是我们现在我们每位道友用的那个第六意识心,什么叫攀缘?攀外头的一切境界相,攀诸尘,眼耳鼻舌身意观色声香味触法,六根攀缘六尘的境界,虚妄所起的一切分别妄念。妄念所表现的,你所憎嫌的,你所爱慕的;你喜欢爱慕的,你就取;你讨厌的,你憎嫌,你就舍;所有的思想忽起忽灭,就在这上头攀缘。六尘境界相有,你的心也随之有;六尘境界相没有了,你的心就随之没有了。这是虚妄的,没有一个真实体性。能把这个当成真心吗?如果你把这个认为是真心了,那你就是错误的。因为它本来…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