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不是真心,都是虚妄的,不是你自性也不是你的体。这就是一切众生迷了,迷了是把自己虚妄的执著,把这个虚妄的执着当成他的心性。佛就这样跟阿难说:阿难,你就是这个样子,以此为你自性。

  【二者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。则汝今者,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。】

  这两种无始世来的根本,第二个是真的了,从无始以来菩提涅槃,原来的清净的体。第一种是虚妄的,有两种,一妄一真。二者,就是你从无始以来的你的菩提涅槃,本具的清净妙体。前头讲的是妄的根本,第二是讲的真的根本。真、妄这二种根本,都是从无始以来,两个都是具足的。

  佛自说个譬喻,譬如那个金矿,金矿是含金子的,从无始来金和矿两个是不可分的。金子就在矿石沙子当中、石矿当中,就是原始就存在。我看见那个淘金的非常困难,不是那么容易得到金子。金子分两种,都在山里头、岩洞里头,在山岩里头打出来,那是矿,开矿的,那个开出来就很大一块一块的,一、二十斤重的金子都有;但是另一种沙金,沿那个金沙江边上那个沙子,拿沙子来淘金,用那个金盆,拿木头做的,摇啊摇啊,拿水一冲,把沙子冲走了,金子坐到底下。还有一种假金子,假金子重量比金子还重,它也摇到最后坐到沙盆里头,但是它不是金子,像金子,也有光彩,但是不能经过炼,如果拿火一炼,就不是真的了。

  一切众生现在都是在缘的当中,我们的自性,原始无量的真性,就是菩提涅槃的真性,原来的清净的本体,随着一切业缘、随着染缘,这就是众生的本觉。我们说人人都具有法身,跟佛无二无别的,那就是我们本觉的智慧,随了缘了,随了染缘了,堕落成为众生,但是这个本体没有变,无论染缘有多深,叫随缘不变。虽然本具的性体是不变的,但是随了缘了,体没变,相就不同了。就是我们经常说我们本具的佛性,楞严经所讲的我们的妙明真心,就是妙真如性,这叫元清净体,是我们的真性。这个是不论你流浪到什么时候,永远都不变的,但它也不失,只是你没有用处。为什么没有用处?是你迷了,显现不到的。如果把这种觉道的含义分别来说,在楞严经上定了三种名义。一个是真性菩提,这个是众生本觉的本来智慧,就是我们人人都具足法身理体,随便你堕落什么地方,它不变。不变而能随一切缘,随一切的染缘,随缘而不变,妙真的体性永远不变,所以说是真性,这叫真性菩提。第二种觉道叫实智菩提,实智是以智慧为道的。众生从这个迷了不觉当中,又开始觉了。就是咱们都在始觉当中,现在我们开始觉,所以访道、出家修道,这叫始觉。从这个始觉的智,根据我们根本智慧的根源,等你把无明断尽的时候,又恢复你原来所具足的真实的实智,这叫实智菩提。第三种叫方便菩提。方便菩提、实智菩提、真性菩提。这个是经过众生的机感,在诸佛施教开始觉。自己觉悟了,达到究竟了,然后觉后启他,叫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。但你觉他的时候,应着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一切教化,这个就叫方便门,所以又即是方便菩提。所以记得菩提是三种:真性菩提、实智菩提、方便菩提。方便菩提全是利益众生的,因人而施教,应以何法得度者,即给他说什么样的法。

  我们经常说生死即涅槃,涅槃是不生不死的,涅槃的含义是不生不灭。我们凡夫见着佛是入灭了,佛没有入灭,是入涅槃了。入涅槃了跟凡夫所说的死不是一个意思,涅槃是不生不灭。所以含藏三种,名词也有三种。一种叫性净涅槃,自性清净,一尘不染,万法皆空,所以叫性净涅槃,诸佛与凡夫同俱。二叫圆净涅槃,圆满清净涅槃,真的,真的就是圆的,没有妄了,圆满了,都是清净,妄无不净,一切妄都清净了,所以叫性净圆净,圆净涅槃。第三种叫方便净涅槃,这个是随缘的,随缘方便,示现生灭;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生、示现灭,这是随缘方便的涅槃,也叫方便净。这叫三菩提、三涅槃。原来我们清净的妙明本体,清净有两种,一个自性清净,就是我们众生本来具足的体性全是清净的,只是后来迷了,污染了,有尘垢了,再经过发心、从始觉、方便觉,然后再成究竟觉,那就离了杂染,清净了,离垢清净;就是自性清净。就是我们自性的本体原来是清净的,但是经过迷后被污染了,又经过修法证得了清净。本来是没有烦恼垢浊的,没有烦恼垢浊就叫真性菩提。迷了之后经过净除污染,把这污染清净了。因为生死的性就是清净涅槃性。是一切众生原来本有具足的,不假造作的,也不待修成,这叫元(本来)清净体。佛在这个地方跟阿难说,「则汝今者」。「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」。你原来清净的体,就在你现在的根中,在你的六根中,你有个圆湛不生不灭的性。这个叫什么?叫识精。原来是妙明的心,现在有了混浊了,如果经过把它磨练,把尘垢磨掉了,那么你本来的清明。虽然在六道轮回中流转,可你这个圆明的性是不被昏暗所染污的,是能恢复原来的清净性。例如说你眼睛能看见,耳朵能听见,在眼就叫见,在耳就叫闻,在鼻就叫齅,能齅香,在舌就能尝到各种的味道,苦、辣、酸、甜,这个原来就是元明。元明的本性,「识精元明」就是这句话。现在变了,识精元明成了六和合,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和合,但是它的体只是一个。是什么呢?是元一精明。是精明的本体,这是真的。你迷了,然后又经过修炼,修炼后又恢复了,这叫因地发心。但是我们因地发心要真,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,你发心发得不真,你想走直路是走不到的,曲曲弯弯,就要走很多的岔路。这叫什么?这叫识精明体。佛对阿难说,你现在「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」。你现在的这个身体真的是没有显,但是没失掉。你现在来求,求你的真心复明,那你应当生起复明知见的心使它显现,那你得修。怎么修呢?佛就给他入门的知识,入门的方便善巧。你应当经过弃舍一切的生灭法,守护你真常不生灭的性,识心,认识你这个心,认识你这个根性。认识这个根,这个性,它生起的诸缘,这个识根是能生起诸缘的。识精是怎么说的生起诸缘?就是第八阿赖耶识,本具的精明的体。由这个识体的时候,在性宗讲就叫如来藏性。性的含藏,含藏是什么?如来。这个如来藏性能生一切法,因此就叫能生。缘,有能缘,有所缘,能缘缘于所缘。因为这个楞严经是在性宗上来判的,不论是四教五教,性宗都是这样来判的,在性宗判这个定是如来藏性。法相宗就是八识,八识即如来藏性,如来藏性即是八识。因为八识能藏也能生,又叫能缘,又起能缘,能缘缘于所缘。能缘缘于所缘把它分析就叫见相二分,能缘的是见分,所缘的是相分。例如说我们眼睛,眼识缘一切色相,眼识是见分,是能缘,外头一切色相,就是你能缘缘于所缘。因此见分就能够转成了你的智慧,又叫能见之见分即是智慧。能缘缘于所缘,八识的本体,当你回归观察八识的本体,你会发现那属于自证分。八识被无明所缚,把它八识本具的真空晦昧了。晦昧了不是失掉,阴晦暗暗的,明明是真空的妙理,变成顽空了,这个时候智慧失掉,见不到了。但是你一定要见,你就在这空晦暗中,结成的四大色相,这就起了相分。见分所缘的这些境界相,境界相是所见,能缘的这个见分。但是缘有缘不到的地方,缘不到就说缘所遗者,缘不到就是缘所遗漏的。八识能生诸法,如果把诸法分成见相二分,那见分就是能缘,相分就是所缘了。再想回归能缘缘于所缘,但是缘不到,被缘所遗者。下头单讲缘所遗者。

  

  在八识前所生的叫七转识,也就是第七识,七转识是由外界相分境界而生起的。这个我经常引证给大家讲,讲起信论,见分就是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叫三相。一念不觉,就是迷了本觉,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就是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是八识的。等七转识它就麤了,它转变成什么呢?转变为境界了,「境界为缘长六麤」。大乘起信论九相论,生长了麤相,七转识生长麤相。但是七识能缘的功能,转用于六识能缘的力量,六识为能缘。缘是攀缘,攀缘什么?攀缘于一切法,一切法从识生,就是你所攀缘的是外边的一切境界,这就叫诸缘,一切诸缘。前头说缘所遗者,就是转识能遍缘一切,而不能反缘,缘于本生的识海;它不能再反缘缘自性,缘于它本生的识海。道理怎么讲呢?我们的眼睛能向外头缘,能缘一切,但是不能够回来反观自己的眼睛;能向外见,而不能回来看自己的眼睛,就是所不能。七识不能缘八识,缘了就修行了。又不能缘涅槃元清净体,不能缘就失掉了;可它没有失掉,是相似失掉,这就叫缘所遗者。缘所遗者就是缘不到了,所以叫故曰缘所遗者,所缘的境都能缘,它不能回来反观自己的。如果转识成智的话,那么所转的识能遍缘一切,但是不能够反缘,就是不能够识它本生的识海;却能攀缘外边一切。我们的眼睛能看一切,但是不能回来看看自己的眼睛,就这样个意思。谁的眼睛能反过来看看自己的眼睛吗?不能,你不能缘你自己的本识。从八识生起一切的法,七识,前六识,它不能缘八识。因此来说,我们那个元清净妙体并没有失掉,但是不能缘就像是失掉了。你说有眼睛没有?有眼睛,只能向外看。你能看看你自己的眼睛吗?看不到。这叫缘所遗者,缘不到了。 缘,就是一切法的由来。一切法怎么来的?就是由缘而来的。因此而说,一切众生的缘,由于迷了此识精元明的体。因而缘只能向外,而不能再反观观自性。迷了就是不知道了。虽然是有,有不自知,但是也不是丢失了,缘所遗者就是这个意思了。虽然没有丢失,但是你缘不到了,就是缘所遗者。

  但是第七识能缘八识的见分,为什么不能反缘了呢?这是个问号。不是说七识能缘八识的见分,为什么就不能反缘呢?因为七识虽然能缘到八识的见分,它是以这个见分执之为我,这是非量,不是现量的境界了。所以把元明之体缘所遗者,元明之体失掉了,失掉了就不是了…
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学习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