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是真心,都是虛妄的,不是你自性也不是你的體。這就是一切衆生迷了,迷了是把自己虛妄的執著,把這個虛妄的執著當成他的心性。佛就這樣跟阿難說:阿難,你就是這個樣子,以此爲你自性。
【二者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。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】
這兩種無始世來的根本,第二個是真的了,從無始以來菩提涅槃,原來的清淨的體。第一種是虛妄的,有兩種,一妄一真。二者,就是你從無始以來的你的菩提涅槃,本具的清淨妙體。前頭講的是妄的根本,第二是講的真的根本。真、妄這二種根本,都是從無始以來,兩個都是具足的。
佛自說個譬喻,譬如那個金礦,金礦是含金子的,從無始來金和礦兩個是不可分的。金子就在礦石沙子當中、石礦當中,就是原始就存在。我看見那個淘金的非常困難,不是那麼容易得到金子。金子分兩種,都在山裏頭、岩洞裏頭,在山岩裏頭打出來,那是礦,開礦的,那個開出來就很大一塊一塊的,一、二十斤重的金子都有;但是另一種沙金,沿那個金沙江邊上那個沙子,拿沙子來淘金,用那個金盆,拿木頭做的,搖啊搖啊,拿水一沖,把沙子沖走了,金子坐到底下。還有一種假金子,假金子重量比金子還重,它也搖到最後坐到沙盆裏頭,但是它不是金子,像金子,也有光彩,但是不能經過煉,如果拿火一煉,就不是真的了。
一切衆生現在都是在緣的當中,我們的自性,原始無量的真性,就是菩提涅槃的真性,原來的清淨的本體,隨著一切業緣、隨著染緣,這就是衆生的本覺。我們說人人都具有法身,跟佛無二無別的,那就是我們本覺的智慧,隨了緣了,隨了染緣了,墮落成爲衆生,但是這個本體沒有變,無論染緣有多深,叫隨緣不變。雖然本具的性體是不變的,但是隨了緣了,體沒變,相就不同了。就是我們經常說我們本具的佛性,楞嚴經所講的我們的妙明真心,就是妙真如性,這叫元清淨體,是我們的真性。這個是不論你流浪到什麼時候,永遠都不變的,但它也不失,只是你沒有用處。爲什麼沒有用處?是你迷了,顯現不到的。如果把這種覺道的含義分別來說,在楞嚴經上定了叁種名義。一個是真性菩提,這個是衆生本覺的本來智慧,就是我們人人都具足法身理體,隨便你墮落什麼地方,它不變。不變而能隨一切緣,隨一切的染緣,隨緣而不變,妙真的體性永遠不變,所以說是真性,這叫真性菩提。第二種覺道叫實智菩提,實智是以智慧爲道的。衆生從這個迷了不覺當中,又開始覺了。就是咱們都在始覺當中,現在我們開始覺,所以訪道、出家修道,這叫始覺。從這個始覺的智,根據我們根本智慧的根源,等你把無明斷盡的時候,又恢複你原來所具足的真實的實智,這叫實智菩提。第叁種叫方便菩提。方便菩提、實智菩提、真性菩提。這個是經過衆生的機感,在諸佛施教開始覺。自己覺悟了,達到究竟了,然後覺後啓他,叫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但你覺他的時候,應著衆生的根機而說的一切教化,這個就叫方便門,所以又即是方便菩提。所以記得菩提是叁種:真性菩提、實智菩提、方便菩提。方便菩提全是利益衆生的,因人而施教,應以何法得度者,即給他說什麼樣的法。
我們經常說生死即涅槃,涅槃是不生不死的,涅槃的含義是不生不滅。我們凡夫見著佛是入滅了,佛沒有入滅,是入涅槃了。入涅槃了跟凡夫所說的死不是一個意思,涅槃是不生不滅。所以含藏叁種,名詞也有叁種。一種叫性淨涅槃,自性清淨,一塵不染,萬法皆空,所以叫性淨涅槃,諸佛與凡夫同俱。二叫圓淨涅槃,圓滿清淨涅槃,真的,真的就是圓的,沒有妄了,圓滿了,都是清淨,妄無不淨,一切妄都清淨了,所以叫性淨圓淨,圓淨涅槃。第叁種叫方便淨涅槃,這個是隨緣的,隨緣方便,示現生滅;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生、示現滅,這是隨緣方便的涅槃,也叫方便淨。這叫叁菩提、叁涅槃。原來我們清淨的妙明本體,清淨有兩種,一個自性清淨,就是我們衆生本來具足的體性全是清淨的,只是後來迷了,汙染了,有塵垢了,再經過發心、從始覺、方便覺,然後再成究竟覺,那就離了雜染,清淨了,離垢清淨;就是自性清淨。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原來是清淨的,但是經過迷後被汙染了,又經過修法證得了清淨。本來是沒有煩惱垢濁的,沒有煩惱垢濁就叫真性菩提。迷了之後經過淨除汙染,把這汙染清淨了。因爲生死的性就是清淨涅槃性。是一切衆生原來本有具足的,不假造作的,也不待修成,這叫元(本來)清淨體。佛在這個地方跟阿難說,「則汝今者」。「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」。你原來清淨的體,就在你現在的根中,在你的六根中,你有個圓湛不生不滅的性。這個叫什麼?叫識精。原來是妙明的心,現在有了混濁了,如果經過把它磨練,把塵垢磨掉了,那麼你本來的清明。雖然在六道輪回中流轉,可你這個圓明的性是不被昏暗所染汙的,是能恢複原來的清淨性。例如說你眼睛能看見,耳朵能聽見,在眼就叫見,在耳就叫聞,在鼻就叫齅,能齅香,在舌就能嘗到各種的味道,苦、辣、酸、甜,這個原來就是元明。元明的本性,「識精元明」就是這句話。現在變了,識精元明成了六和合,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和合,但是它的體只是一個。是什麼呢?是元一精明。是精明的本體,這是真的。你迷了,然後又經過修煉,修煉後又恢複了,這叫因地發心。但是我們因地發心要真,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,你發心發得不真,你想走直路是走不到的,曲曲彎彎,就要走很多的岔路。這叫什麼?這叫識精明體。佛對阿難說,你現在「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」。你現在的這個身體真的是沒有顯,但是沒失掉。你現在來求,求你的真心複明,那你應當生起複明知見的心使它顯現,那你得修。怎麼修呢?佛就給他入門的知識,入門的方便善巧。你應當經過棄舍一切的生滅法,守護你真常不生滅的性,識心,認識你這個心,認識你這個根性。認識這個根,這個性,它生起的諸緣,這個識根是能生起諸緣的。識精是怎麼說的生起諸緣?就是第八阿賴耶識,本具的精明的體。由這個識體的時候,在性宗講就叫如來藏性。性的含藏,含藏是什麼?如來。這個如來藏性能生一切法,因此就叫能生。緣,有能緣,有所緣,能緣緣于所緣。因爲這個楞嚴經是在性宗上來判的,不論是四教五教,性宗都是這樣來判的,在性宗判這個定是如來藏性。法相宗就是八識,八識即如來藏性,如來藏性即是八識。因爲八識能藏也能生,又叫能緣,又起能緣,能緣緣于所緣。能緣緣于所緣把它分析就叫見相二分,能緣的是見分,所緣的是相分。例如說我們眼睛,眼識緣一切色相,眼識是見分,是能緣,外頭一切色相,就是你能緣緣于所緣。因此見分就能夠轉成了你的智慧,又叫能見之見分即是智慧。能緣緣于所緣,八識的本體,當你回歸觀察八識的本體,你會發現那屬于自證分。八識被無明所縛,把它八識本具的真空晦昧了。晦昧了不是失掉,陰晦暗暗的,明明是真空的妙理,變成頑空了,這個時候智慧失掉,見不到了。但是你一定要見,你就在這空晦暗中,結成的四大色相,這就起了相分。見分所緣的這些境界相,境界相是所見,能緣的這個見分。但是緣有緣不到的地方,緣不到就說緣所遺者,緣不到就是緣所遺漏的。八識能生諸法,如果把諸法分成見相二分,那見分就是能緣,相分就是所緣了。再想回歸能緣緣于所緣,但是緣不到,被緣所遺者。下頭單講緣所遺者。
在八識前所生的叫七轉識,也就是第七識,七轉識是由外界相分境界而生起的。這個我經常引證給大家講,講起信論,見分就是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這叫叁相。一念不覺,就是迷了本覺,「一念不覺生叁細」,就是業相、轉相、現相,這是八識的。等七轉識它就麤了,它轉變成什麼呢?轉變爲境界了,「境界爲緣長六麤」。大乘起信論九相論,生長了麤相,七轉識生長麤相。但是七識能緣的功能,轉用于六識能緣的力量,六識爲能緣。緣是攀緣,攀緣什麼?攀緣于一切法,一切法從識生,就是你所攀緣的是外邊的一切境界,這就叫諸緣,一切諸緣。前頭說緣所遺者,就是轉識能遍緣一切,而不能反緣,緣于本生的識海;它不能再反緣緣自性,緣于它本生的識海。道理怎麼講呢?我們的眼睛能向外頭緣,能緣一切,但是不能夠回來反觀自己的眼睛;能向外見,而不能回來看自己的眼睛,就是所不能。七識不能緣八識,緣了就修行了。又不能緣涅槃元清淨體,不能緣就失掉了;可它沒有失掉,是相似失掉,這就叫緣所遺者。緣所遺者就是緣不到了,所以叫故曰緣所遺者,所緣的境都能緣,它不能回來反觀自己的。如果轉識成智的話,那麼所轉的識能遍緣一切,但是不能夠反緣,就是不能夠識它本生的識海;卻能攀緣外邊一切。我們的眼睛能看一切,但是不能回來看看自己的眼睛,就這樣個意思。誰的眼睛能反過來看看自己的眼睛嗎?不能,你不能緣你自己的本識。從八識生起一切的法,七識,前六識,它不能緣八識。因此來說,我們那個元清淨妙體並沒有失掉,但是不能緣就像是失掉了。你說有眼睛沒有?有眼睛,只能向外看。你能看看你自己的眼睛嗎?看不到。這叫緣所遺者,緣不到了。 緣,就是一切法的由來。一切法怎麼來的?就是由緣而來的。因此而說,一切衆生的緣,由于迷了此識精元明的體。因而緣只能向外,而不能再反觀觀自性。迷了就是不知道了。雖然是有,有不自知,但是也不是丟失了,緣所遺者就是這個意思了。雖然沒有丟失,但是你緣不到了,就是緣所遺者。
但是第七識能緣八識的見分,爲什麼不能反緣了呢?這是個問號。不是說七識能緣八識的見分,爲什麼就不能反緣呢?因爲七識雖然能緣到八識的見分,它是以這個見分執之爲我,這是非量,不是現量的境界了。所以把元明之體緣所遺者,元明之體失掉了,失掉了就不是了…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