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著,看是在什么时候,佛对什么人说的。阿难就把佛跟大菩萨说的话又拿来执著了,因为他没有了解佛所说的含义,他也没有进入大乘。拿佛跟文殊师利菩萨、诸大菩萨说的话来执著,以此来问佛,说:世尊,你自己也说心不在内、不在外。

  【如我思惟:内无所见,外非不相知;内无知故,在内不成;身心相知,在外非义,今相知故,复内无见,当在中间。】

  “如我思惟”,我现在这样想。“内无所见,外非不相知;内无知故,在内不成”,说心在内不成;因为无所见、无所知,心不在内了。“身心相知”,身体跟心是相通又相知的。在外也不对了,“在外非义”。这两个都被佛所破除了,我也理解到了。“今相知故”,现在互相知。“复内无见”,就是说心要在内,那无见,复内无见,在内不成。若心在外,身跟心不相知,在外也不成。为什么?在内不见五脏六腑,身心本来相知,在外也非义,在外也不对了。事实上到底是为什么呢?身心相知,心未离身,可见心仍然在身内。内里头知到心,当然在身内。我就又推求,此心不能见内之五脏六腑,那在哪里呢?原来在根和尘之中间。所以阿难计著在内不成,在外非义。因为内无所见,那心在哪里呢?心在中间。但是我们禅宗经常有这样的话,要破除这个,跟这个之间相应的。这句话就是心不在内亦不在外的时候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这样理解说阿难以前记着的,内不见心、肝、脾、胃、五脏六腑,说明它不在内,内无所见。外头眼见的佛以及佛相,佛的手,佛的眼,心就是分别,非不相知,互相的不相知,手不知脚,脚也不知手,心、肝、脾、胃各不相知。心见不到心、肝、脾、胃,在内是无所见。心如果在外的话,他不能回光返照。咱们经常讲回光返照,心要是在外的话,前头破除了,在外就不相知了。内无所见,在内不成。那身跟心相知,说在外,在外就不对了,身心就不相知了。身心相知又不是在外,在内不成,在外非义,应该在哪呢?当在中间。现在阿难又把这个心转在中间。

  【佛言:汝言中间,中必不迷,非无所在?今汝推中,中何为在?为复在处!为当在身!】

  佛就问他,“佛言,汝言中间,中必不迷,非无所在”,你说心在中间,那么是在哪个中间?这不是迷迷糊糊的,中间是相对的。“非无所在”,应当有所在,就是中在什么地方。“今汝推中,中何为在”,中在什么地方?“为复在处,为当在身”,这个中间是在身呢、还是在其他外边的一切地方?阿难他是广泛说的,说是中间。因为在他所执著的,佛在破除的当中,他就随便的想像的说中间。所以佛问他说,你说中间,中间不是迷迷糊糊的,一定有个处所,中间的相一定不迷,迷了就没有语言了。这个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?以何为中,就是这样一句话,毕竟何在?这个中间是在境界之外呢,还是在你内根的身心,究竟这个中间指的是哪里呢?前头阿难执心在外,或是执心在内,两个都不成立了,现在就说是在中间,那你这个中指的是什么,什么地方叫做中。

  【若在身者,在边非中,在中同内;若在处者,为有所表?为无所表?无表同无,表则无定。】

  你这个心要是在身,“在边非中”,要在中间同于内脏,若在处者有所表。有所表,就是在什么地方。找不着地方,无所表。无所表就没有,无表同无,有表不定,那这个中在什么地方?边是指着左右,左右之间,中是在内,应见内腑。处是在外,是外境,外境就宽了。你欲立个中间,必须有所表达以何为中?怎么样来表达这个中。佛举若一个身体的左边、右边、前后、上下,左边、右边、前后、上下都不叫中。身在正中,在正中,那此心就在内了;在内就不见五脏六腑,不应再言心在身之中。中何所立,就这个意思。外境一个地方来立这个中,那你拿什么表现?无所表现。这是佛追问阿难的意思。

  【何以故?如人以表,表为中时,东看则西,南观成北,表体既混,心应杂乱。】

  拿人来作表,拿人来作中,东边看是在西边,南边看是在北边,南观成北,东看则西,你这个表现的是混乱了,那你心在什么地方?心应杂乱,没有定处了。中何所立,这个中立在什么地方?

  【阿难言:我所说中,非此二种,如世尊言: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,眼有分别,色尘无知,识生其中,则为心在。】

  阿难说,我所说的中不是如来所说的,非此二种。我所说的中是“眼见为缘,生于眼识,眼有分别,色尘无知,识生其中,则为心在”,这个时候识在中间,这就是我的心。阿难向佛说,我所说的中,不是在身内之中,也不是在外境哪一处的中,而是如佛昔日所说的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,眼有分别,色尘无知,识就在这个中间。那这个中间是什么?是根和尘,眼是根,外边境界相是尘,在这根尘中间,在这浮尘中间。我们举例说,色就是有形有色的山河大地一切色相,尘境有明的、有暗的,名色通色,有通的、有不通的,但是能见的这个见没心没色,因尘而显现,那是眼睛缘所缘的境界相,尘境。由尘发知,色相不会自己知道,因见方知,眼睛是色的缘,色为缘。因为有根,色缘因根有相,缘色、色缘跟这个根相,这叫因缘。这是一个能、一个所,色缘是能,缘所缘之相是有了。所缘之相,这叫一种因果。眼对色识,当我们眼睛对待一切颜色的时候,这个没分别的了。眼根对待外边色尘的话,没有分别,这叫见性。待一有分别了,这叫识。要是一有分别了这叫识,就叫眼识,一有分别叫眼识。见性是不分别的。你从眼识,眼所观的颜色来为缘而生的,眼观色就能生起。什么能生起?识,能生起的是识。眼识,从眼观的颜色为缘而生起,眼跟色尘为能生,识是所生。所生之于能生之中,二重能所,一个能生,一个所生。

  阿难因为眼有分别,色尘无知。眼观色,色尘没分别,眼识能分别。为什么?眼有眼识,识在其中,那就把这个识当成心,知以为心。所以阿难执着心在尘根之中,就是眼根接触外边色尘,这个中间就是我的心来分别。

  【佛言:汝心若在根尘之中,此心之体,为复兼二?为不兼二?】

  佛就对阿难说,你以为你的心在根和尘的中间,眼对色、耳闻声,耳亦如是,都如是,就是六根对六尘。你心在根与尘中间的话,你这个心的体是一个、是两个?心的体是眼根所对的外面尘境,是这两个才叫你的心。或者不是两个,一个在什么地方,一个怎么生起的?为复兼二、不兼二,兼是连带的意思,是不是连带着有?汝心如果在根尘二者中间的话,那你的心体是带根带尘、不带?带根带尘的话,那何叫你的心?不是你的心了。如果不兼带,不兼带又何能成立?

  【若兼二者,物体杂乱,物非体知,成敌两立,云何为中?兼二不成,非知不知,即无体性,中何为相?】

  如果兼二,那个物体就杂乱了。一个是物,一个是体,物体不乱了吗?本来是两个对立的,那你的中何成立,云何为中?你的心要兼二,带着根尘,色尘是无知的,根是有知的,无知跟有知能合到一起吗?夹杂的就乱了。不兼二不成,兼二,那兼二更不成,一个是有知的,一个是无知的,无知跟有知是二边,哪有个中间,中何所立?所以兼二不成,一个是知,一个是不知,没有体性,中何为相?你这个中是什么样子,有什么相,这是反问阿难了。

  【是故应知,当在中间,无有是处。】

  心在中间这个道理是不成立的。无有是处,就是不能成立的意思,执心在中间是不可以的。这是第六个执心,执著的心。

  现在跟大家讲讲,你要想学楞严经,放下识心,放下一切执著。就像一张白纸,原来什么都没有,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;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,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。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,先把一些思虑、缘念,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,你都要放下,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。开悟的楞严,成佛的法华。这样追起来,是让你不要用见解的识心来学楞严,把你那分别心、识心,一切你以前所认识的,你全部把它放下;放得愈干净,你学楞严经愈能进入的深。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见带来了,那是不行的!带个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事物,那一切事物有什么变化?你认不到一切事物。换句话说,就是你先有个成见,你有个见解、有个认识,然后你来学楞严,你就没法进入,你进入不了。因为你心里有个成见,一个有,一个空。七处征心的意思,就是要征什么?心无所在,心无不在,一切都不是心,一切皆是心。你在这个地方你要领悟到了,你就会明白,一切非心,一切即是心。一切非心讲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,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关切。咱们认为财富,金银财宝的财富,它跟心有什么关系,好像绝不相干吧?当一个人财富失掉了,生命就随着它死亡,你说这是心不是心?你把这个关系懂了就行了。所以你放下、看破,放下什么?身和心。咱们现在的身是生灭的,咱们这个心也是个生灭的,但是你还有个不生灭的心,你要把这个生灭心放下,不生灭的心才能显现。

  如果你从文字学楞严,是学不进去的,离开心意识参,离开心、离开意、离开识。离开心意识参,就是离开心意识来学楞严,你才能进入楞严的,这就是定。你如果想修定的话,你把一切都放下,不能有一点的思虑,就是没有一点牵挂,清清净净的,像一张白纸一样,而后你才能画什么都可以。你想画什么,你想入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,你要画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,就看你心怎么入。

  七处征心,心都不在,七处都是心,就一个执著与不执著的问题,显空义,显真空的道里,一作意就失掉了。作意,所以为什么叫照?观照。智慧是照的,不是作计度分别的;计度分别不是智,是识。咱们的计度分别是识,不是智。大家读心经的时候,心经第一个字就告诉你“观”,你观了之后你才能够自在,你不观你不自在。你尽在心意识,色法跟心法这个中间打交道,我们是离不开的,不是色就是心。色是一切形相,你在一切…

《梦参老和尚:楞严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学习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