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得拿手抓,在那缽裏頭抓住飲食叫團食。爲什麼?缽口朝裏,缽的中間很大,你怎麼拿飲食?那個時候還沒發明瓢的工具,都是拿手抓。但是我們這個拿瓢舀的是散飯,不是團食。怎麼團食?在缽裏頭抓出飯來,把它抓抓抓,抓成一個團來,往口裏一扔就吃了。所以西藏人吃糌粑,或者西藏喇~嘛,喇~嘛僧他是團食,糌粑揉揉揉,揉了很久,一團一團的吃,這叫團食。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都是團食。但是人家食的比丘沒有倒湯的,湯怎麼抓?湯抓不起來。都是團食,幹的。這時候乞討回來,回到住處,回到祇陀林,完了受齋吃飯。佛說我已宿齋,佛在波斯匿王那已經受過齋了,吃過了。你觀觀這些比丘,他一個人吃飯,那些別人飽不飽?阿難答複說哪有這個事,不也,世尊,個人吃飯個人飽,他吃飯別人怎麼會飽?是諸比丘,就算他是阿羅漢,有神通,但是個人有個人的身命,個人有個人的身體,雲何一人,能令衆飽?他自己吃飯個人飽,個人事情個人了,哪能令大家都飽,不可能。阿難在答複這個故事的時候,他沒想到,你說心在外行嗎?這就表示你心在外不行。你心在外,心有覺悟,你身體不會知道的。因爲你心在外邊,它怎麼會知道。就像你吃飯一樣,別人飽怎麼辦得到?這個含義。就像你吃飯,讓別人也都飽了,不可能。因此你說心在外能成嗎?破除心在外的意思。阿難答複佛問他話,他忘了他自己原來那個法了。佛給他講,他就隨著佛的語言答複,一個人吃飯令大家飽,怎麼可能辦得到?不可能辦到。所以以下就合法了。

  【佛告阿難:若汝覺了知見之心;身心相外,自不相幹,則心所知,身不能覺,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。】

  佛就告訴阿難了,“若汝覺了知見之心,實在身外”,像你所說的你的覺了知見之心在你的身外。“身心相外”,身跟心分開了,各不相幹了,自不相幹了。但是你心裏所知的,身不能有感覺,所以是兩回事。“覺在身際,心不能知”,如果身有感覺,心也不知道。像你覺了之心,就是你的攀緣心,在內才攀緣,攀緣六塵境界,你才有見聞覺知。如果你心在身外,你這個見聞覺知怎麼發現的,與身體毫不相幹了,心離于身,身離于心。心不跟身離開。假使你的心在身外,身心相外,各自分離,有這等事嗎?就像你吃飽了,我能飽嗎?我吃飽了,你能飽嗎?這是各不相幹。那個喻就合這個法的,一人吃飯衆人能飽嗎?不可能。如果你一人吃飯衆人都能飽,那像你舉的心在外就差不多,那還可以;但是事實不是這樣子。

  【我今示汝兜羅棉手,汝眼見時,心分別否?阿難答言:如是世尊。佛告阿難:若相知者,雲何在外?】

 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,汝眼見時”,眼睛見了。“心分別否?阿難答言:如是世尊”。如是就是不錯,我眼睛見了,心是分別。“佛告阿難,若相知者,雲何在外”?我這一舉手,你就見著了,你身就見著了,那你心在身裏頭。也沒在身裏頭,也沒在外邊。就驗你這個心不在外,也不在內,爲什麼?因爲你見著我的手,是你眼見心生,你眼睛看,心裏知道了,那你身心相知,雲何在外?心不在外,在外是不對的。阿難就又要打主意了,既然不在外,也不在內,心究竟在何處呢?

  【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外,無有是處。】

  是故應知,你說你能覺之心住在身外,不對,無有是處。只要心離開身,在你的身外,那屬你身體的眼睛,眼睛該在你身內吧?眼睛長在腦殼上,那你見佛的時候,你心不知道,這是眼見。心在外邊,心怎麼能知道?但是你現在不是這樣子,你眼見心知。心在外絕對不能成立,所以心不在外。既不在內,也不在外,這個心究竟在哪?阿難又打主意了,又想。在這個時候問答當中,阿難就向佛表白。

  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如佛所言,不見內故,不居身內,身心相知,不相離故,不在身外,我今思惟:知在一處。】

  “阿難白佛言”,不錯,世尊這一說我也明白了。“如佛所言,不見內故”,看不見心,看不見肝、脾、胃,那是心見不到內,心不在內。身心相知,身又不離開心,心也不離開身,這不相離,就是心不在外,我剛才說在外又錯了。“我今思惟,知在一處”,現在我明白了,我知道我的心是在一個地方。他又找一個地方。佛把他心在內(在身內)給破除了,他轉計心在外,心在外又讓佛給破除了,他又打主意說,我知道我心在一個地方。在什麼地方呢?。

  【佛言:處今何在?阿難言:此了知心,既不知內,而能見外,如我思忖,潛伏根裏。】

  “佛言,處今何在”,不在內,不在外,你又有個什麼地方呢?“阿難言,此了知心,既不知內”,不能知道內而能見外,我就琢磨了。“如我思忖,潛伏根裏”,潛伏身根,潛伏眼根,潛伏在根裏。根跟身兩回事。

  【猶如有人:取琉璃碗,合其兩眼,雖有物合,而不留礙:彼根隨見,隨即分別。】

  就像人一樣,如果有人拿個琉璃,取個琉璃碗,透明體,就是玻璃,把它合在兩個眼睛上,戴個眼鏡就是。“雖有物合,而不留礙”,有些物合在眼睛上好像有障礙,其實這個沒有障礙,還能看見;“彼根隨見,隨即分別”。所以阿難想讓佛不再破除他,他預防給他破除,他就打主意了,琉璃碗,比如我們戴個眼鏡也可以,拿琉璃碗把眼扣上。琉璃是透明體,玻璃合上眼睛,眼睛照樣看得見。我的心就像這樣一樣,潛在眼根裏頭,心在眼根裏頭,琉璃不礙于眼,眼在琉璃之內,眼睛在琉璃碗之內,仍然看見山河大地。根不礙我的心,我的心就潛伏在根裏頭。故曰彼根能見外物,眼能見外物,心也就隨著分別能見外物,就是外邊境界相。

  【然我覺了能知之心,不見內者,爲在根故;分明矚瞻也視外,無障礙者,潛根內故。】

  “然我覺了能知之心,不見內者,爲在根故”,覺了能知之心不能見內,爲什麼?在根,在根上,根不能見內。眼睛只能朝外看,看不見它的根。“分明矚瞻也視外,無障礙者,潛根內故”,我這心能明了外面境界,是因爲潛伏在根裏頭。因此心不見內,不見肝、脾、胃,因爲是在根中伏藏的,所以不在身內。又能分別外邊一切境界相沒障礙,那我心是潛伏在眼根之內。阿難對佛表白的,我覺了我這個能知之心,不能見到五髒六腑,因爲在根內,根給障住了,所以對內不見,因此在根內。他認爲我這個比喻很合法的,潛伏在根內很合法的。

  【佛告阿難:如汝所言,潛根內者,猶如琉璃。彼人當以琉璃籠(罩也)眼,當見山河,見琉璃否?如是世尊,是人當以琉璃籠眼,實見琉璃。】

  就像你所說的,你的心潛在根內,就像扣個琉璃碗。當人以琉璃把眼睛籠上的時候,可見山河,還見到琉璃碗、見不到?你拿個琉璃碗扣到眼上,能見外頭一切境界相,但是你眼睛(你的心)還能看見琉璃嗎

  沒有看見?阿難就答複了,說這個人以琉璃籠眼的時候,實見琉璃,實實在在的他看見琉璃了。直接答複世尊,,先見琉璃,然後才見一切萬相。你說見了琉璃,那你的心跟琉璃合了。

  【佛告阿難:汝心若同琉璃合者,當見山河,何不見眼?】

  “佛告阿難,汝心若同琉璃合者,當見山河”,能看見山河大地,外頭一切境界相。看見眼睛沒有?佛又問他了,以琉璃合到眼上,向外看都見到了,那你看到你的眼睛沒有

  他當然看不到了。佛這樣問阿難就是要破他,你的心潛伏在眼根裏頭,那你應當看見眼睛才對。你看不見眼睛,潛伏裏頭也不對呀,你這個比喻跟你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。你的心如果跟琉璃合,能見山河大地,也能見琉璃,那你也應當看見你的眼睛。但是你現在不能看見眼睛,那你這個法跟這個比喻合不起來。佛又給他破除了,兩個都破除了。

  【若見眼者,眼即同境,不得成隨;若不能見,雲何說言,此了知心,潛在根內,如琉璃合?】

  假使要能見眼,你拿個琉璃合到眼根上,眼睛假琉璃合成,還能看見眼睛,那不叫隨,那不成爲見。要能見眼,那你這個眼睛跟境界一樣的就是所見,能見見于所見,能見見到境界,是這樣子的嗎?那你眼睛若被你所見的外頭境界,那它還能見什麼,能見的功能在什麼地方?能見不能成就,能見同于所見,彼根隨見隨即分別,因爲你這個根見什麼分別什麼,見到色,這是紅色,這是白色,這是黃色,隨見隨分別。若你心看不見你的眼睛,你的心就不在眼根之內,沒有潛藏在裏頭。若你心跟眼睛合了,那你又怎麼了知此心,潛在根內,跟琉璃合?你舉的這個例子跟舉的法,跟你所舉的這個譬喻,兩個合不起來。

  【是故應知: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潛伏根裏,如琉璃合,無有是處。】

  阿難你當知道,你這個了解的心潛伏根內,如琉璃合,無有是處。比喻也不恰當,你的心也不是潛伏在眼根內的。把他破除了。你知道你這個心潛在根內,跟琉璃合,這個說法不能成立。“是故應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潛伏根裏,如琉璃合,無有是處”,這不可能,比喻也不恰當,與法也不合,心潛伏根內是不對的,心也不潛伏根內。

  【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今又作如是思惟:是衆生身,腑髒在中,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。】

  “阿難白佛言,世尊,我今又作如是思惟”,佛這樣說了,我明白了,現在我知道了,我知道我的心,我又作如是想。一切衆生他這個肉體。“腑髒在中,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”,這個是內也計,外也計,就是內外雙計。五髒六腑在中,竅穴居外,有藏則暗,有竅則明,叫七竅。最初我所著執在內,不對的,而能見外之故。我今又這樣想,我的身心相知,潛根不能見眼,潛在根內是不對了,因爲我看不見我的眼睛了。在內不對,在外也不對。心在內不對,不能見內,不能見到五髒六腑,因爲是藏起來的,有藏則暗。能夠見到外,見到衆生之身,那是因爲有竅,七竅的竅,竅穴居外,有竅則明。五髒六腑在內,五髒六腑轉化了。我把它能藏的精氣,五髒六腑的精氣不泄,精氣不泄就藏。…
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向佛陀學習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