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好好聽,谛聽的意思就是入理思惟,不要隨著名相轉,不要隨著語言轉。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了說就是叁摩提的大定這個名詞,大佛頂就是正定所依的理體。定是依著什麼?依著大佛頂。首楞嚴王就是你稱性所修的行,但這個行是妙行,加個妙字就是他乘性起修。我們講華嚴經的時候,乘你的體性,乘性而起修的。那你所修的跟你體性相契合,所修在性,性修不二。這樣的來修能産生叁昧大定,産生了大定。這個定是一切定的總體,叫做萬行,一行具足萬行,具足無量行。每一行裏頭都具足無量行,一定具足無量定。王者,所稱爲首楞嚴王,定加個“王”字的名稱,王一般是表的自在義。同時在此地講首楞嚴,說它具足了十種德行。一者是尊勝,這個定是一切諸定之王,顯它尊勝的意思。二者是大富,此定具足一切佛的法寶、具足一切的法財,所以第二德是大富。尊勝、大富;此定具足了一切福德,因爲此定具足恒沙性功德,第叁就是福德。這個定含著生死不動,煩惱所不能侵,一切煩惱都不生。第五是統攝,以此定(首楞嚴定)統攝一切法,一切法都歸首楞嚴所攝。六者,此定含著自在義,不管你在六道輪回出生入死,生死無礙。菩薩在利益衆生的時候,經常出生入死,示現種種身,度種種類的衆生,所以自在無礙。第七種,這個定具足威德,能降伏一切魔怨、製伏一切外道,克敵製勝。第八種德,智明,智慧明理,不論于事于理,無一而不明,就是以智慧照,不是計度分別,第九,此定具足真實,深達諸法之實相,所以說它是真實的,性相相應都在此定中。第十,這個定叫仁慈,怨親平等,普濟一切有情。因爲這個首楞嚴定具足了這十種德,所以加個王,首楞嚴王,表大定的自在。大定首楞嚴王的理體,都是我們衆生本來具足的,就在我們講華嚴教義,華嚴經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不論哪一個衆生都具足了跟佛無二無別的。雖然說是本具,本具就是我們現在迷的一切衆生,他的本具的德有,沒好好修練,所以迷了,不能有用了。因爲這個首楞嚴定具足一切的行,你所修行的,不管你念佛叁昧也好,讀誦大乘經典也好,都在此定中具足,無法不攝,所以叁藏十二部都在首楞嚴當中。也就是說這個定是衆生本具的,但是它具足萬行,我們可以把它列爲普賢行願,或者是般若的智慧行願,或是如來所修行的,十方如來一路涅槃門,楞嚴定有這些無量的功能,這個是解釋這個大佛頂首楞嚴王。因爲在此佛要告訴阿難,讓阿難起修。
【佛告阿難:如汝所言:身在講堂,戶牖開豁,遠矚林園,亦有衆生,在此堂中,不見如來見堂外者?阿難答言:世尊!在堂不見如來,能見林泉,無有是處。】
佛告阿難,這就是問他,駁斥他說你所說的不對,聽我跟你說,是這樣子的。如你所言,你身在講堂之內,再向外頭看,有沒有衆生在此堂中?看不見如來,看見堂外呢?“阿難答言:世尊!哪有這個道理,身在講堂之內,講堂的都沒看見是什麼,向外看,看見外頭的林園了,是沒有這個理的。說你身在講堂,說明你的心在你的身內,因爲戶牖的開,所以看見外頭的園林。這就是說你的心由于五根通達了,知道一切外邊的境界相。有沒有這樣的衆生,沒看見堂裏頭是什麼,也沒見著如來,光向堂外看?衆生在堂內,不見堂內,只見堂外,有這個事嗎?這個問題阿難答複當然說沒有。問題不是這樣的,是說他的心。你的心在身內,在身內怎不見你的五髒六腑?就說明你這答複錯了。假使一個人在講堂裏頭,沒看見講法者(如來),聽法大衆都沒看見,只看見外頭園林了。你的心在身內,你連五髒六腑都沒看到,就看到外頭境界相,心在內嗎?
【阿難,汝亦如是。】
你就是這個樣子。什麼樣子?
【汝之心靈,一切明了。若汝現前,所明了心,實在身內,爾時先合了知內身,頗有衆生,先見身中,彼觀外物?】
汝之心靈,一切明了。若汝現前,所明了的心,實在身內,那你應當先合了知你內身。就是你說你心在身內,錯了,你看不見你五髒六腑。先合了知內身,有沒有衆生,先見身中,彼觀外物?有沒有這樣的衆生,把自己的五髒六腑看得很清楚,完了才向外看,看山河大地,有沒有?讓咱們答複也是沒有,我們看不見五髒六腑。說這個心靈,汝之心靈,心靈最靈感了,心有靈知能通達一切,心之所在,都能分別了知。汝的心是不是一切明了?就指阿難說,攀緣愛樂之心。我們大家也都如是,如果是你觀想認識到,這個是我們常住的真心,假如這個常住真心是在你的身內,那你應當先了知你心內所有的五髒六腑、心肝脾胃。是這樣子的嗎?你能了知嗎?你看見了嗎?
【縱不能見心、肝、脾、胃、爪生、發長(上聲)、筋轉、脈搖,誠合明了,如何不知;必不內知,雲何知外?】
你看不見你自己的心、肝、脾、胃,你的指甲怎麼生長,發怎麼長的,你那個筋在裏頭轉,就是咱們一動都先是筋轉,脈是不停的搖動的,你明白嗎?不明白。“如何不知”,你看不見你脈轉,看不見你爪生發長。那你內不知,“必不內知”,內裏頭都看不見,你又怎麼能知道外頭呢?你說你的心在內是錯了,這是破他的心在內。你身在講堂裏頭,你看見佛了,能見佛。那你心在你身內的時候,五髒六腑不是在你心的跟前嗎
你見得到嗎?說近處見不到,向遠處看,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眼睛,眉毛跟你眼睛最近了,你看見你的眉毛了嗎?孔夫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,碰見一個小孩,小孩問他說:你是聖人,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,我問問你,你的眼睫毛有好多?孔子沒法答複,因爲沒看見,從來也沒數過,就是這個含義。佛問阿難說你的心在內,如汝所說,你心在內,那你看見你心、肝、脾、胃,你看見你指甲怎麼長的、發怎麼長的、筋怎麼轉的、脈怎麼搖的,你應該明了呀。如何不知呢?“必不內知,雲何知外”,在你心裏邊的事你都不知道,你怎麼又知道外邊呢?
【是故應(平聲)知,汝言覺了能知之心,住在身內,無有是處。】
所以應該知道,這是說我們一切衆生心都如是的執著,執著我們這肉團心是在身內,如來把他破除了,說心不在身內,那心又在什麼地方?佛的含義讓我們大家,當然指著阿難說的,讓他明白你這個歡喜愛樂之心,是沒有實在的體性。咱們經常說法無定體,說心沒有一定體相的,不但不在內,也不在外,不在中間,七處都不在,而是七處都離不開心。咱們講華嚴經就明白了,心是遍一切處的,心遍法界。咱們的心有多大呢?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都在你心內。因爲我們衆生的心一向執著這個心在內,那佛這一破除,我們心都沒有了,怕你生恐怖。所以破除你悟得你這個愛樂之心,這個心是沒有實體的,那個肉團心不是你的直心,心不在內。那是不是在外呢?也不在外。那在中間吧?都不是的。應該離開你現在的身心,離開世界。什麼意思?空。在金剛經上,須菩提問佛: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。我這個心怎麼樣使它住?第一個不要它胡思亂想,不要攀緣,當下即空,你這樣子就是清淨了。如果這個你能這樣理解了,楞嚴王定,這是修定。用功怎麼樣用呢?就要這樣的去用。引證大乘心地觀經,大乘心地觀經是這樣啓示教授我們的,怎麼樣觀心?心的體性是沒有的,是空的。你觀這個心的體性,心的體,心的性,都是空的。在你這樣觀的時候,就是大定,一切惑、一切業障都不能生起,空的,這才叫真正解脫。要悟得心空,咱們坐禅堂時,心空及第歸,就像在家考試中狀元一樣,及第了。能夠悟得心空之理,這一個就是告訴阿難說心不在內,不要執著。
【阿難稽首,而白佛言:我聞如來,如是法音,悟知我心,實居身外。】
我得到佛這麼一開示,我就清楚了明白了。明白什麼?心不在身內,在身外。阿難向佛頂禮,向佛說:我聽到如來這麼一說、這麼一解釋,我開悟了。開悟了什麼?心確實在身外,沒在身裏頭。
【所以者何?譬如燈光,然于室中,是燈必能先照室內,從其室門,後及庭際;一切衆生,不見身中,獨見身外,亦如燈光,居在室外,不能照室。】
“所以者何”?這時阿難自己還下了個注解,怕佛不承認,他把這問題肯定了,我講個比喻說我這個心不在內,在外。“譬如燈光”,我燃上一盞燈,在室內點著的,那這個燈必能先照室內。從其室,就是房子,住室、寢室;它的門,到它的庭際,它的光就透出來了。所以“不見身中,獨見身外”。因爲燈在外頭點著,居在室外,所以燈不能照到室內。我這個心不在內,不在身體之內,在身體之外,所以沒照見五髒六腑,因此我這個心不能知道五髒六腑。我以前說在內是錯的,現在我理解到了,佛這一解釋我明白我的心不在內,是在外的。
【是義必明,將無所惑,同佛了義,得無妄耶?】
阿難自己跟佛說,就像燈光居在室外,這個道理很明顯了,不必再有疑惑了。我這個意思,心在身外就是佛的了義,該不假吧?他自己把它肯定了。得無妄耶?該是真的吧!
【佛告阿難:是諸比丘,適來從我室羅筏城,循乞團食,歸祗陀林,我已宿齋。汝觀比丘,一人食時,諸人飽否?阿難答言:不也世尊!何以故?是諸比丘,雖阿羅漢,軀命不同,雲何一人,能令衆飽?】
是諸比丘,雖然都是阿羅漢,軀命不同,各個人的身體是各個人的身體。雲何一人,能令衆飽?他一個人吃飯怎麼能令別人飽。無有是處,這不可能。既然不可能,你說你心在外,不是錯了嗎?心能知道,而他身體還不知道,就像吃飲食一樣,不能我飽了,讓一切人都飽了,能夠做得到嗎?個人吃飯個人飽,個人的生死個人了,這是固定的。佛告訴阿難說,你們這些比丘,跟我在室羅筏城,一家一家循乞團食。團食的意思,咱們吃飯用那個缽多羅,現在我們有些道友受完戒就發一個缽,現在我們這些弟子與共住的道友們,他們都有缽。他們每人都是一個缽,而他用瓢來舀著吃。佛在世沒有瓢…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