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而作光明。同時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,這是華嚴經告訴我們的,譬如暗室寶,沒有燈,你見不著寶。因此還是要多聞,聞而要思,思而要修。
第十種,不畏惡道。常時學大乘、讀誦大乘,對叁惡道要沒有恐怖感,能夠悲智雙運,利益衆生。多聞,不但能自利也能利他,還能斷煩惱,證菩提。
有很多經我們大家是沒有看過的,要閱藏經才有;有很多經的名字我們也沒聽過,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我想大家看過的人很少,這個經就叫未曾有因緣經,那個力量是非常大的。
聞,就像大橋梁一樣,修大橋,度一切衆生,能把一切苦厄都能度脫,同時增長智慧、增長明了。 阿難尊者一向多聞,沒有下功夫真修,所以不能了生死,不能破摩登伽難,他就忏悔自己雖有多聞,但沒有修行,就跟不聞是一樣的。說,總不能飽,說食不飽。在華嚴經有這麼一段,譬如貧窮人一天到晚給人家數寶,數他人的寶,自己半分錢都沒有。多聞亦如是!譬如盲聾人,繪諸色像,自己卻不能自見,多聞亦如是。但是這個不是說多聞就有過錯。多聞後你要思,思而後修,你光聞就滿足了是不對的。所以阿難在表白之後就說:
【世尊!我等今者,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願如來,哀愍窮露,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】
「世尊,我等今者,二障所纏」, 阿難向佛說,我們現在被二障把我們纏住了。哪二障呢?一個煩惱障,一個所知障,這我們大家是常講的。因爲執著有我,我執不舍,就有分別,但是有我執,就有分別我執,有俱生我執,有麤相我執,有細相我執。麤,就是你作意分別,起身見、邊見。細 ,乃俱生之惑,你起貪瞋癡心。對一切法都不能清楚明了,惱亂你的身心,這些都屬于煩惱障;緣念生死,能障你的涅槃,所以叫煩惱障。所知障屬于法執所起的,也是有分別、俱生,俱生法執,分別我執,也有麤細之別。這些文中都是常講的。有時候分別取舍,凡你所知道的事物,你不能理解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現的,你把外頭所有的一切大千世界當成是實有的。你、我、他都沒有,但是你分別的心認爲是實有的,這個除了現象之外,還得內受。所知障都是法執,所謂自生的法受,自己生法纏繞了自己,就不能達到性空的道理了,達到性空就沒有障礙了。
但是所知障非常的細,煩惱障也很細,不到十地菩薩二障是斷不了的。阿羅漢不行,所以十地菩薩才能成爲真正的大阿羅漢,十地菩薩才能斷除二障。因爲阿羅漢對所知障他是不能斷的,只能斷煩惱。煩惱障事,所知障理,所知障理就障到你的一如真心,真如實相。煩惱障就是你叁界之內的見思惑,所知障就不是了,所知障是無明、塵沙,是外邊的境界。你不能通達所有外邊的境界相,一切法唯心,都是心識所顯現,心外無法;再回過來說,法外也無心。
「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願如來,哀愍窮露,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」
這都是阿難向佛表白的原文。因爲煩惱、所知來纏縛,爲什麼呢?因爲你不知道你常住的心性,寂常的心性,所以才有這個煩惱、所知障。寂常心性,有時我們用心即是性,性即是心,這個地方「不知寂常心性」兩個字加在一起了,心就是真心,性就是實際理地(實性),實性還是一個,在衆生的根中。有時候我們單用一個字,萬法唯心,萬法唯性,這個地方把它雙用了。靈知就是心,不變的就是性;性是不變義,心是靈知義。迷了這個真心實性,所以把妄知當成真的,爲什麼這樣呢?因爲被煩惱障、所知障給障住了。現在阿難全明白了,這還不是究竟,才剛剛明白。他說希望如來能開發這個妙明真心,開我道眼,使我能夠明白。
以前阿難沒有這個請求,現在明白了,經佛的啓發明白了,明白後他才有這一段的表白;要沒明白,這一段話他是說不出來的。阿難他認識到了他的妄識不是寂靜的,是搖動性的,也知道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,都是生滅法。因爲阿難向佛表白我不能知道我寂常的心性,希望如來開導。現在他向佛表白我要把一切妄都舍掉,我要求得真理、求得真知,這是要把妄心全舍掉,來認識真心,來求得真心,希望佛哀憫我,慈悲發明我的心;就是本覺妙明原來的心性,開我的道眼。這是沒見道,沒明道,就像眼睛沒睜開一樣的。
【即時如來,從胸卍字,湧出寶光,其光晃昱,有百千色。十方微塵,普佛世界,一時周遍,遍灌十方,所有寶刹,諸如來頂,旋至阿難,及諸大衆。】
佛以光明來顯示,顯示什麼呢?顯示破妄顯真,妄是妄相,顯的是真實之相。我們經常見到佛像胸前畫這個卍字,卍字是表破妄的,破除虛妄之相。現在佛從卍字上放出光明,就是破妄顯真,顯真實之相。我們經常見到佛像前頭畫的這個卍字,它是表法的,是表佛的無量性德,是表無量、無漏、無邊的性德。
這個卍字的性德在印度的原話叫阿悉底迦,阿悉底迦翻譯成我們中國的話就叫有樂,有這個相必有安樂,這個相就是表安樂的。我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,華嚴的音譯這個卍字不是個字,以前在華嚴經上講不是字,後來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,翻譯華嚴經時,他把它製成了一個字,顯示的意思。因爲佛的胸有這麼一個紋,就像咱們手紋一樣,是一個紋,有這麼一個紋相,像這麼個卍字,其實它在經義上是表法的,在華嚴經上它屬于根本智,這是表示佛的根本智的意思。就是顯示如來的體,由體而起的大智;又表示這個卍字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這是如來的藏性,含藏的意思。
但是這個放出寶光,這個光中包括十方微塵世界。十方微塵就是顯示佛的世界是非常光,就像微塵一樣的周遍,十方微塵!一微塵一佛世界,普佛世界一時周遍,言其用微塵顯示其多其廣,就是佛的世界之多之廣的意思。佛從胸前所放出的光明,這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也是這個光明入于十方如來的頂,光又回旋回來,入于阿難及法會大衆的頂。
這個意思用我們來解釋說,就是佛以佛的智覺來覺悟這一切的衆生,讓他們能得到開悟。是加持的含義!同時這個光能夠遍照十方所有的寶刹(寶刹就是所有的寺廟的意思),十方寶刹的刹土,每一個刹土都有一位領導教化衆生的佛,就是佛佛道同,佛的光明與諸佛都是一樣的,諸佛都如是說法,都如是的。同時這個光回旋入于阿難頂給與大衆,佛的圓滿光明加持著一切衆生,這叫放光加衆,放光加持著與會的大衆。本來光就是說法的,恐怕大衆不能理解,佛又對阿難說:
【告阿難言:吾今爲汝,建大法幢;亦令十方,一切衆生,獲妙微密性,淨明心,得清淨眼。】
佛說我給你建立大法幢的含義,幢的意思在佛教(幢幡寶蓋立那個幢)表示摧邪顯正,把那些不正確的知見都給它摧滅掉,顯示正見,這叫建大法幢。現在此經的名字叫大佛頂首楞嚴王,就是破邪顯正,這個法門把一切不正確的邪知邪見、一切妄想都把它消滅掉,建立起來的正知正見,就是要有摧邪顯正的功能。
每個衆生都具足有性淨妙明的本體,每位衆生都具有妙微的密性,所以佛光普照就是用佛的光明來加持,讓衆生都能得到清淨法眼、妙明真心,所以說是密。這是楞嚴經的密教,就是佛在光明照耀當中,沒有說話,沒有表現,其實衆生都已得到加持,這就是密義。
說到密義,我們大家都有個妙淨明心,我們是怎樣來認識它呢?現在我們都是迷者,迷者就是把自己的心給失掉了,現在我們都是迷心,不是妙淨明心。我們怎麼樣才能體會到這個妙淨明心呢?在唐朝的時候,沩山祖師問仰山祖師說:如來說妙淨明心,汝作麼生會?你是怎麼體會的。仰山就答覆沩山說:山、河、大地、日、月、星、辰,這就是清淨妙明真心。仰山答覆的對不對呢?答覆的只對了一半。沩山就跟他說:你這個說法僅明白它的事,就是用,僅在用上明白了,祇得其事,僅得到事;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入理。仰山又問沩山說:和尚是來問什麼呢?你剛才問我什麼了。沩山說:我問你是妙淨明心。仰山說:是作事得麼?沩山問他妙淨明心,仰山就再答覆他說:把這個妙淨明心換作做事得嗎?把它換作一個做事情的可不可以?沩山說:如是!如是!
這兩個祖師對答的話,就是在如來顯示放光,加持衆生的時候,說你是怎麼樣理解的?他說:山、河、大地、日、月、星、辰無一不是妙明真心,這是在用上說。沩山給他解釋,說:你這答覆只在做事上,只在事。就是答覆了一半的意思,你得到了它的事,但還沒有入理。仰山說:和尚,你剛才問什麼了?沩山說:我問你的妙淨明心。仰山又答覆說:就是做事,可以不可以這樣說呢?沩山說:如是!如是!
我們大家對祖師的這個問答,你又能作何種理解呢?因爲在這一段時間,楞嚴經剛上來講的是佛跟阿難的問答,是在征心,在明了你那個妙明清淨心,妙淨明心。現在佛要令阿難知道他的見,讓他明了見性。性是微密的,就是我們所講的密。其實我們都不認識它,因爲它很秘密,卻是人人本具的,是咱們每位道友都具足的。但失掉了,現在佛對阿難啓示,就是讓我們一切衆生都能得到,恢複到我們原有的性淨妙明。
現在以下的經文,從經文上來看都是見。其實見不是眼睛見,就是我們妙明清淨真心,顯見就顯這個清淨妙明真心。前頭征心也是顯這個清淨妙明真心,在這個問題上阿難沒有開悟,還沒有證得。佛又從他見聞覺知、從六根門頭以見爲屬,以見來顯真。也就是把我們一切衆生的純真,沒有虛妄的那個真心,真心在前頭沒征出來,現在在見的當中來顯純正的真心。就是我們每位衆生與佛無二無別,清淨本然的,這是體,但是一說到事上那就不同了。在體上沒有什麼衆生、沒有諸佛,沒有這些差別,在事用上就是十法界都不相同了。所以在這個顯見當中,就顯我們這個妙明真體。
因爲我們在最初的一念的時候,無明中不覺就妄動了,把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,被這一妄動就成了阿賴耶識。在起信論上講一念不覺妄動,就生出來業相、轉…
《夢參老和尚:楞嚴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